【大學甄試「面試」的迷思!】
許多大學教授都跳出來,跟你說哪些是大學入學甄試「面試」的迷思!
高中老師們,那這一篇去讓你們的學生知道別再做沒用的事、花沒用的冤枉錢買心安了!
也歡迎更多大學教授把你們系的面試經驗在該篇文章下方回應喔!
(歡迎分享)
【#申請面試流言終結運動 】關於申請入學,相同的公共意見每幾年(或甚至每年)就要翻騰一次,為什麼?冷飯也只能炒一次好嗎?留一點新聞版面給其他議題深度報導、國際趨勢,會不會更好?
很多家長(有時會出現高中老師也)以為面對大學申請必須這樣做那樣做,導致自己焦慮不已,連帶地讓整個社會焦躁不安。可是有許多「以為」,真的不是大學端的實際篩選運作原則。要怎麼樣讓不正確的迷思停止散播?
鑑於以上理由,我想發起一個「#申請面試流言終結運動」,邀請所有在大學教書的老師們,來一起澄清社會大眾對大學申請常見的誤解。
我知道已經有很多大學老師,不論是親自寫文章,或是受訪報導,都曾提過類似的內容(IOH開放經驗個人平台就有很多好文章),也表達得比我好太多了。但為什麼這些誤解總是長駐人心、縈繞不去?我在想是因為個別發聲(儘管那位老師再怎麼有名氣)仍不夠有力量嗎?那如果我們集體發聲呢?
在大學教書的老師們,如果您同意以下QA內容大致上不遠離您個人的申請篩選原則,請在下方留下您的校系名字或分享此文。如果您能夠透過系務會議得到多數同仁的同意,請直接留下校系。您也可以選擇性的同意(譬如商學院是否可能不同意服裝Q1題,但同意其他部分)。
最後,如果您覺得以下內容仍有缺漏,我在這裡邀請大家共同增補缺漏的常見迷思及適當的回答。
#我們重視腦袋不重視外在
#填塞一堆活動真以為我們沒腦袋
#我也想玩流言終結者
#終於有機會來個認同請分享
~~~~~~~~~~~~
[申請面試 Q & A]
Q1:【服裝】大學申請面試需要穿西裝、襯衫、套裝、絲襪嗎?
A1:穿得像學生,整齊清潔不邋遢就可以了。穿襯衫、穿套裝雖然不會扣分,但「絕對不會」有加分效果!
Q2:【書審資料】我看新聞說很多人都花錢找人幫忙製作書審資料,弄彩色漂亮的封面,我擔心我不做會比不上人家。怎麼辦?
A2:跟服裝問題一樣,印刷材質及色彩比別人精美,雖然不會扣分,但「絕對不會」有加分效果!重點是你如何透過文字內容來適當表達你自己的獨特性。如果找人代做(先不討論這其實屬作弊行為),實質上很容易導致千篇一律,顯得你全無特色,面試時也容易漏餡。
Q3:【活動經驗】既然多元入學的精神是重視各方面的才能,那麼備審資料裡是不是活動經驗越多越好?
A3:學生課外活動的學習固然同樣重要,但並非必要,也未必是越多越好。首先,面試的功能之一便是確認你的書面資料呈現就是真正的你自己,因此通常會根據你的書面資料來深入追問。書審資料中「膨風」越大,實際一見面一對談,落差就越大,可能反而成為你的敗筆。其次,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未必非要以活動來勉強自己。舉例來說,當多數學生都以活動經驗來點綴自己時,一個喜歡獨自看電影,累積許多優質影評作品的學生就會脫穎而出了。
Q4:【營隊】參加學科主題的營隊,應該對該科系之申請有幫助吧?
A4:與上述活動經驗類似地,營隊參不參加絕非重點。你有無表現出對特定領域的瞭解與熱情才是重點。若你總是為參加而參加,或只因為父母指點才去參加,自己說不清為什麼參加以及對自我探索有何幫助,也只是徒然暴露你參與模式的淺薄性,造成反效果而已。反過來說,若你真的有心探索特定科系領域,浩瀚網路資源及公共圖書館,都是你的寶庫。
Q5:【社團幹部或志工】幹部證明及志工服務到底有沒有用?把我們搞得很累耶~~
A5:幹部證明及志工服務本身沒有太多作用。跟活動、營隊都一樣,堆疊出來的項目資歷本身並沒有意義。除非這些經驗剛好可以對學生產生什麼深刻影響,且學生能夠清楚地、誠摯地表達自己。換句話說,活動、社團、營隊這些都只是媒介(不會因為有了營隊證明就如何)。透過媒介,我得以成長為更棒的人。如果是媒介,那麼喜歡讀書、喜歡聽Podcast、喜歡寫小說並在虛擬空間與人互動…… 不也都是很棒的替代媒介?且適合的媒介不也會因人而異?
當申請者(或輔助申請的家長、學校)覺得這樣搞很累時,就表示很可能抱持著跟風的心情(認定做了有用,一定要做,不敢不做)。
一旦想要跟風,你就失去了獨特的你自己。
圖書館面試服裝 在 黃琦勝的劇場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給高中學生演員:
今天到新莊高中看高一成果發表,這算是社團內的大事。高一的學弟妹在高二的學長姊、幹部的帶領、陪伴下,獨立創作編劇、導演和排練,在下學期的第三堂課呈現給全班看,並由指導老師給各部門筆記。
自從進了戲劇科班以來,每次到了這個時間,都有高中生透過老師、或者自己聯繫到我,詢問該如何準備面試、表演要準備甚麼、有沒有建議書單之類的。
到了今年已經是第八年,我也整理出一些想法可以和各位分享。
第一、
我不是大學教授,我不知道他們想要甚麼樣的學生,但我很清楚的事情是,你騙不了他們。如果你打算騙自己、那無所謂,但你騙不過這些專業的劇場工作者。
懂多少說多少,你是要報考戲劇系,不是戲劇系畢業考。
你只需要告訴老師們你真的很喜歡這件事,而你也願意花時間學習這門學問,而你在準備踏進大學學習這門學問以前,你做了多少努力。
第二、
戲劇系不是只有表演、導演,還有各設計部門:服裝、燈光、舞台、髮妝等等,還有行政、理論相關。
也就是說,面試場合不是你所想的大平台,你不需要設計多麼華麗的表演,不需要展現所謂個人魅力,你只需要讓對方知道:你是誰。真誠地告訴對方,你在這段表演付出的努力,還有你想從這段表演講述些甚麼就好。
因為你是來考試的,不是來告訴對方你有多行的。
第三、
關於書單這件事情,我個人覺得有點荒謬與弔詭,因為你只需要在博客來上面打「戲劇」就會有一大堆相關的書籍出現,你只需要記下書名或ISBN就可以到圖書館借書。
你也許會問,這麼多書,我要怎麼挑?
那我想反問,老師跟你說的所有事情你都會相信嗎?如果你都相信,那你不適合念大學。媽媽買給你的食物你會通通吃嗎?你會挑自己喜歡的餐廳吃飯嗎?你會自己逛街買衣服嗎?如果你都會,那你應該也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書。
閱讀是有方法的,就我個人在高中到大一大二的閱讀習慣,我買書以前,我會去找作者是誰,念過甚麼東西,在寫些甚麼東西。書架上很多大師的作品,你現在不一定懂,所以先找看得懂得來唸。
甚至我在選課以前,我會去查我的老師是誰,受過甚麼訓練,他的教學系統是甚麼,我可以在他身上學到甚麼東西。這都是你可以去做的,如果你懶得做,沒有人可以、也沒有人有責任幫你做。
我當然可以幫你做啊,付錢。
如果你現在高一,對戲劇有興趣,你可以多看戲劇相關的書籍,看不懂,就放著,找你喜歡、想看的來看。
如果你現在高二,覺得自己真的喜歡戲劇,你可以開始找表演來看,你可以找更多劇本、理論來讀,因為這是大學裡面不斷在閱讀和工作的。你才能確定戲劇系是不是你要的。
如果你現在高三,想考戲劇系,請專心在你的課本上,因為這是手段,你沒有高分,就沒有選擇權,你可以不喜歡念書,不喜歡上學,但是考試制度在那裏,你已經來不及了,我很抱歉我們這一輩沒有辦法在你18歲這年幫你突破這體制,但希望未來的你可以改變。
生活是一切的養分,閱讀是世界的開端。
現在就開始大量的閱讀,不要只讀檯面上的浮光掠影,
這些暢銷書只是一時的,經典為什麼是經典,
為什麼現在人人都還在說莎翁、雨果、大仲馬?
每個人還是抱著卡繆、馬奎斯、卡夫卡?
為什麼過了千百年的東西仍能留下來?
仔細看看,現在有多少暢銷書、電影其實脫胎自這些作品。不要被速食文化給騙了,你要知道自己是誰,要甚麼。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考試一定有結果,結果只有三種:
錄取、未錄取、備取。
請記住:學校是你填的,是你選擇的。你沒有考上不代表你不好(也許是不夠認真)但這不應該否定你,你要很清楚自己到底要甚麼,因為你不清楚自己要甚麼,教授也不知道該給你甚麼。
學校不是決定你好壞的標準,只有你自己清楚自己付出多少努力,沒錄取不代表你很糟,你只是不適合這間學校,多花一點時間了解自己和更多學校,去找適合自己的路。
沒有所謂名校名科系,那裏只是優秀的人比較多,
但甚麼是優秀呢?相信你比所有人都清楚。
讓自己成為真正優秀的人,讓自己成為心目中理想的人,
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