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憂鬱症:最燦爛的年華,最心痛的損失,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急需關注】:白色百合花飄散出淡淡的幽香,空氣中飄蕩的是輕柔而和緩的小提琴樂章。
這是屬於美智(化名)的日子。皮膚白皙、眼神機靈的她,跟往常一樣帶著一抹淺淺微笑,和大家一起參加她人生中最後的一場典禮。放眼場內,都是曾和她攜手共度許多美好時光的同學、同事、朋友,還有家人。
這一年,她才24歲,以決絕的方式告別了這個世界,錯過了研究所畢業典禮、婚禮,還有往後無數的春夏秋冬。這樣的離別,讓所有人措手不及。因為美智所就讀的學校,在短短的時間,連同她在內有4個學生自殺,震撼這所頂尖大學【註1】。
青少年憂鬱是近年重要議題,Z世代(千禧年後出生)的問題似乎更為嚴重。調查顯示台灣高中職學生每7人有1人、大學生每5人有1人有明顯憂鬱,但只有10分之1尋求協助。
另外,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連續3年創新高。校園自殺企圖由前年800多人,增加到去年(2020年)1350人,年增68%。Z世代的情緒風暴,值得全民重視【註2】。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副秘書長劉志洋強調:「自殺率、自殺死亡率,佔整體青少年的死亡原因裡面一直往上在攀升,這是一個讓我們很憂心(的事)。
另外一個我們去探究原因,我們通常都會看見說是人際情感議題、校園生活議題,我們很值得要再去注意的就是關於身心議題,在今天媒體的報導裡面,我們其實看到說身心議題的比例一直往上,而且已經超過其他原因。」【註3】
■「Z世代」是憂鬱症高危險群
▶相處「三不」守則:不強迫、不逃避、不給壓力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提到因為千禧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長年暴露在網路、手機與社群之中,容易在變化劇烈的年代找不到方向。
張家銘表示,這類年輕族群統稱「Z世代」【註4】,雖然物質不餘匱乏,但從出生起就飽受社群媒體影響,一旦生活不順,甚至出現失學、失業等「雙失」情形,就容易成為憂鬱與自殺的高風險群。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統計
台灣15至24歲自殺人數,從2018年的193人,成長到2020年的257人,增幅33.2%。自殺通報人數也從2018年4905人上升到7991人,增幅62.9%。一般統計,憂鬱症患者約15%到20%有自殺傾向,但是近年來的憂鬱症患者卻出現年輕化、自殺傾向更高的問題。
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近年來在心理諮詢服務電話1925專線中,15到24歲青少年尋求協助的電話增多,自殺傾向卻接近30%。換句話說,台灣15到24歲青少年比較無法解決自己的困難,等到求助時,心理已經走到比較後端的情況【註5】。
■「青少年憂鬱症」是什麼? 在解釋青少年憂鬱症之前,要先了解「憂鬱情緒」和「憂鬱症」的不同
▶「憂鬱情緒」
通常是生活遇到挫折,導致心情低落,可能是考試成績不好、和朋友吵架或是單純遇到梅雨季節,但這樣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消散、雨過天晴。
▶「憂鬱症」
則是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等分泌異常導致,患者會長時間情緒低落、對熱愛的事情失去興趣、失眠、食慾不佳,甚至有自殺及自殘的念頭。
■青少年憂鬱症的症狀
青春期前的兒童及青少年可能有的症狀:
▶暴躁易怒
▶社交退縮
▶社交孤立
▶感到無助
▶社交互動減少
▶對於拒絕極度敏感
▶失去活力
▶對先前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
▶睡眠失調(睡眠時間減少或增加)
▶胃口變小或增加)或飲食習慣改變
▶活力降低
▶學業表現下降
▶與師長發生衝突
▶使用酒精及藥物
▶出現自殺的想法
■青少年憂鬱症經常被忽略的原因
照理說當周遭的人出現上述的症狀時,應該很容易察覺,但青少年的憂鬱症傾向卻經常被父母、師長解讀為「叛逆期的行為」,導致青少年憂鬱症經常被忽略,直到孩子出現嚴重的自殘、甚至自殺的行為時,父母才願意正視青少年憂鬱症的問題。
青春期是憂鬱症的好發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性荷爾蒙開始大量分泌,生理和心理的狀態都有重大的改變,開始積極尋求自我認同,而在這個過程中容易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心情浮動,因此種下青少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此外,同儕的相處、課業壓力及親子關係等也可能導致青少年憂鬱症。
■以下分享3種常見的青少年憂鬱症成因
1.青春期症候群:缺乏溝通,感覺自己不被理解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荷爾蒙分泌出現變化之外,開始建立社交生活圈及塑造價值觀的過程中,很容易與家人、朋友發生衝突,如果和同儕的關係不好,父母又因為工作忽略孩子的感受,長時間缺乏溝通及抒發情緒的管道,就很容易罹患青少年憂鬱症。
2.青少年壓力:來自課業及同儕的壓力
由於升學壓力的影響,青春期的孩子會開始在意自己的成績表現,無形之中增加很多負擔。此外,與同儕相處的過程中也會形成很多壓力,會開始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害怕無法融入人群,有些班級團體甚至會有霸凌的現象,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很多負面情緒。
3.感情因素:在愛情中投入過多情感依賴
處於情竇初開的青春期,孩子很容易投入一段感情,有些人可以在感情中找到穩定的情感依託,進而紓解課業及生活中的壓力,但如果在感情的處理上不夠成熟,或是過度依賴這份情感,反而會造成反效果,產生很多痛苦的情緒。
不同年紀的年輕人還有可能會出現找不出原因的生理症狀,包括頭痛或胃痛,這些也都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在憂鬱症最嚴重的情況,患者可能會有扭曲現實,例如產生幻覺或是妄想的現象。
大多數意圖自殺或想過要自殺的孩子都為憂鬱症所苦,因此及時注意憂鬱症的症狀很重要。可能有些症狀未在此列出,若對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註6】。
■發現孩子患上憂鬱症,要如何幫助他們?
面對憂鬱症的孩子可以依偱這五個步驟來幫助孩子。
1.鼓勵孩子維繫社交
憂鬱的孩子通常會遠離朋友或減少去做喜愛的活動,但越離群無助憂鬱康復,因此父母可鼓勵和陪伴孩子與他人重新連繫,不論是做義工、參與朋友聚會或重新培養興趣,都有助孩子重新與社會連結。當然,父母不要安排過多活動使孩子無法負荷。
2.充分運動飲食睡眠
患上憂鬱和患上感冒類似,同樣需要三餐定時、營養均衡的飲食。也要有充足睡眠,並且鼓勵孩子多到戶外走走與運動,減少看3C的時間。
3.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在尋求專業協助時,要緊記讓孩子一起參與討論,尋找孩子能信任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良好的醫病關係對憂鬱症的康復很重要。
4.陪伴孩子走過治療
大部份的憂鬱症都能康復,但與感冒一樣,康復需要時間,切莫操之過急,應帶著同理與耐心,陪伴孩子走過服藥或心理治療的過程。
5.不要忽略照顧自己
為了照顧孩子,父母容易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結果忽略了自己的身心狀態,結果孩子還沒好,父母反而病倒了。作為照顧者,要留意自己是否壓力過大,不要過於壓抑,也不要過於自責,可以的話,尋求更多親友的支持和協助。【註7】
根據臨床研究,青少年時期若已出現情緒困擾而沒有及時評估和治療,也有可能自己會好,但長大後面對挫折、壓力,就容易誘發各種更嚴重的憂鬱症、焦慮症或強迫症。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陳怡樺表示「憂鬱症就像感冒一樣,需要一段歷程,需要耐性,9成會好,必須先從生活上排除壓力事件,但也容易復發」。
心理學作家海苔熊比喻「憂鬱就像生命裡的黑洞,有很強的吸引力會把你吸到最底層、最糟的境地,但如果能掌握它、和它共處,你就會擁有很多力量」。在成長過程中,也許難保孩子不受傷,不論是來自不自知的父母、或不可測的人事物。
但孩子學會自我整理、照顧、呵護,懂得接納自己、欣賞自己,健壯內在心理,就能面對外在的壓力和挫折,要幫助憂鬱和心理生病的孩子走出黑洞,必須家庭和學校合作、需要每一個大人更願意理解、更盡力支持、更耐心陪伴,織成一張防護網來接住孩子,幫助孩子遠離憂鬱,或走出情緒黑洞【註8】。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天下雜誌)「頂大生接連自殺 青年憂鬱症:最燦爛的年華,最心痛的損失」:https://bit.ly/3quRwRQ
∎註2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青春不憂鬱 - Z世代的情緒風暴】:http://bit.ly/38n60wZ
∎註3
(公視新聞網 PNN)「休學高中生返校遭霸凌 2月間尋短輕生」:http://bit.ly/3rvGI7k
∎註4
「Z世代」
表示從 1990 年代末期(1997 年)到 2010 年代初期的出生的人們。這個世代的人們更熟悉科技產品,不過卻比其他世代在同年紀時比起來更自律、更在意學業表現和就業前景,不過更高的自我要求似乎帶來更多的心理壓力,以至於這個世代的人們容易有心理健康的問題。(udn.com 聯合新聞網)「新聞常讀到的X、Y、Z世代 代表今年的Generation C是什麼意思?」:http://bit.ly/3cj8gqd
∎註5
(Heho健康)青少年自殺率2年增33%!別再為憂鬱症患者「加油」,3技巧陪伴才有效
http://bit.ly/3l9O1PP
∎註6
(Hello醫師)「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原因、症狀、診斷、治療」:https://bit.ly/3v9TF99
∎註7
(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像流感一樣能致命的疾病—青少年憂鬱症」:http://bit.ly/3qu5V0s
∎註8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憂鬱症成為青少年「不能說的秘密」?三級防護網避免孩子掉入情緒黑洞:http://bit.ly/3elJcBx
➤➤照片
∎註7
「跨越青少年憂鬱之谷」:搞懂青少年憂鬱,父母孩子不再懼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憂鬱症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團體治療實例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沙冬療法」有效降低海洛因成癮
海洛因碰不得,一碰就難以脫身,許多吸毒者在毒海中沈浮無法自拔,起初是在朋友聳恿及好奇心趨使下使用,日久悔不當初,A先生就是一個實例。
A先生原本家中經濟寬裕,家庭幸福美滿。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因一時好奇而嘗試使用海洛因。他心想只用一次應該不至於成癮,但之後卻發現會無法控制地一再想用而且用量越來越高才能達到原本的快感,能夠持續的效果也越來越短。
幾個小時藥效過了就開始全身不舒服,整個人坐立不安、冒汗、全身痠痛、甚至痛苦到在地上打滾。此外,因為毒品花費量越來越高,A先生變賣了家中資產,甚至到處借錢。他因此丟了工作,太太也憤而離家。A先生心情鬱悶至極、後悔萬分,多次想自行戒除卻戒不掉。(資料來源:【註1】)
■海洛因是什麼?染上海洛因的人生會有多糟?
純海洛因是乳白色的晶體,一般會以乳白色粉末的樣子呈現,受潮後會夾雜一點淡黃色,或同時有黑色的黴菌斑點出現。
一百多年前海洛因問世,是藥效很強的止痛劑、止咳藥,所以取名 Heroin( 德文「英雄」之意 ),一度號稱是驅散「靈魂痛苦」的靈藥。
但海洛因的成癮性高,一旦濫用成癮,很難戒除。海洛因的藥效很短,作用期間會使人出現瞳孔收縮、視力減退、便秘、呼吸抑制、嘔吐、言語障礙、注意力分散、情緒不穩、精神弛怠,甚至幻覺等症狀,而且同樣的用量在使用 2、3 次之後,效果就會變弱。
一旦減少或停止用量,身體會很不舒服,醫療上稱為「戒斷症狀」,會出現身體虛弱、劇烈嘔吐、發冷及血壓升高等,讓使用者不得不繼續使用它來舒緩不適。
海洛因成癮者每天可能會需要使用海洛因 2 到 4 次以上,花費約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甚至愈來愈多、有增無減,最終到無法負擔其他生活花費,而嚴重影響工作、人際以及家庭。大部分的成癮者到最後失業,經濟上僅能依靠家人長期援助,甚至為了要購買毒品而冒險犯罪,去搶劫、偷竊,可以說,一旦染上毒癮,人生就會變得很糟糕。(資料來源:【註2】)
■何謂「美沙冬替代療法」?
美沙冬主要緣起於二次世界大戰當時主要為了幫受傷的士兵止痛所施打的嗎啡止痛劑,但後來發現攜帶不容易且容易打破,因此就發明可口服方式的美沙冬藥品取代了打針方式。美沙冬主要成分為合成的鴉片類藥物,可取代海洛因,目前屬於二級管制藥品。
替代療法主要是目的以低毒性藥物來取代高毒性毒品;以長效藥物代替短效毒品;用低成癮性的藥物代替高成癮性的毒品,美沙冬另一方面也替代了容易成為靜脈注射的海洛因等成癮性藥物,以降低經由注射造成血液傳染散佈途徑。在消除戒斷症狀後,定期給戒毒者美沙冬服用,以使毒癮者能夠恢復正常生活。初期在接受美沙冬治療者會發現會有噁心、噁吐、便秘等現象,經一段時間治療後就會有所改善。
■接受美沙冬治療有哪些優點與療效呢?
A.減輕戒斷,改善患者的生活功能。
B.以口服藥物來替代打針,減少共用針具行為,減低疾病傳播。
C.減少使用違法鴉片,降低違法用藥而引發的疾病及死亡。
D.可以減少犯罪率。
E.接受治療的時間越長成功率越大。
F.就業率增加、加強社會生產力。
(資料來源:【註3】)
■「美沙冬替代療法」--助毒癮者一臂之力
美沙冬是一種類似海洛因的物質,但成癮性較低且效果維持較長,一天口服一次,即可有效阻斷因使用海洛因產生的欣快感,減少渴癮行為。成癮者因而較能穩定地專注於工作,同時減少為了海洛因籌錢而造成的犯罪等社會問題,因此能慢慢脫離毒品犯罪的圈子,達到個人及家庭生活的穩定也改善社會治安。
物質成癮的原因除了個人心理及社會環境因素之外,和腦部功能失調有關。海洛因會造成腦部功能的變化,即使在停止使用海洛因之後,腦部的改變仍會維持數年之久,因此容易復發慢性化。
此外,戒癮者的差異很大,有部分成癮者能自行戒除不再使用,但有許多人多次嘗試戒除仍一再復發。針對多次復發慢性成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為有助益的治療方式之一。(資料來源:【註1】)
■「美沙冬替代治療跨區給藥服務」,幫助藥癮者重回尋常人生。呂寶靜教授表示,跨區給藥服務上路,是藥癮醫療服務的進步,使個案不再受單一定點治療的拘束,能自由出差、探親訪友,大大改善生活品質及強化與親友間的情感連繫,對個案持續面對治療並回歸社會,有極正向的幫助。
「衛生福利部」與「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王聲昌醫師團隊,規劃推動「美沙冬替代治療跨區給藥試辦計畫」,於106年8月15日起,於6縣市、24家機構試辦美沙冬跨區給藥服務,並逐步擴大,至今已有18縣市、54家機構參與,累計754人次申請,個案依約跨區服藥出席率達90.2%,效果良好,獲個案及藥癮醫療人員好評。
「跨區給藥」讓有遠行需求的個案,只要3天前向原治療醫院提出申請,經評估符合治療穩定等狀況,無需轉診,即可攜帶雙證件及「美沙冬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至欲前往之醫院服藥。
(資料來源:【註4】)
「衛福部八里療養院」主治醫師鮑致嘉、洪嘉均指出,海洛因(一級毒品)的使用人數已降低,可能歸因於「美沙冬替代療法」成效,近年八里療養院也和非政府組織(NGO)團體合作,將戒癮工作拓展到社區。(資料來源:【註5】)
成癮者常合併家庭衝突及憂鬱等問題,這些心理因素也增加海洛因戒除的困難性,使成癮者無法脫離毒品及犯罪的圈子。美沙冬替代療法協助成癮者維持較穩定生活、遠離毒品圈,也提高戒除的成功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針對成癮者除了提供美沙冬治療之外,也配合心理治療及家庭的介入,以維持成癮者戒斷動機、提高戒斷成功率。 (資料來源:【註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美沙冬替代療法--助毒癮者一臂之力」:https://bit.ly/33z4upy
∎【註2】
衛生福利部「藥物與毒品僅一線之隔」:https://bit.ly/2GCUqTe
∎【註3】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何謂「美沙冬替代療法服務」?」:https://bit.ly/3jzdBvH
∎【註4】
Yahoo 新聞「美沙冬替代治療跨區給藥 助藥癮者回歸正常人生」:https://bit.ly/30yctRt
∎【註5】
自由時報「美沙冬療法 有效降低海洛因成癮」:https://bit.ly/2GkCXiQ
➤➤照片
∎ 大紀元時報 - 台灣(The Epoch Times - Taiwan)【遠離毒品 別讓毒品做主你的人生】: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0-06-17/75558165
➤➤影片
∎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YouTube影片【美沙冬替代治療跨區給藥【長版-完整版】─ 尋常路】:https://youtu.be/XDCu_vUcJAw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藥物濫用-戒毒 #美沙冬療法 #美沙冬替代療法 #美沙冬 #海洛因成癮 #美沙冬替代治療跨區給藥試辦計畫 #跨區給藥
衛生福利部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團體治療實例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宣教士談團隊衝突】
蔡頌輝 (Andrew Chai)
某工場來了一個新的單身宣教士,與一對已在工場服事數年的宣教士夫婦配搭。新舊宣教士做事方式極其不同,包括對金錢的處理。平時意見不合累積了許多不滿,終於有一天,在彼此對峙中爆發,雙方掀起罵戰,現場猶如戰場,最後不歡 而散。過了幾個月,雙方分家,新來的宣教士出去另外開拓事工。
兩位新的宣教士在同一段時期來到同一個工場,在工場主任夫婦的督導下組成 一個團隊一起配搭服事。在同一個辦公室內同工,彼此之間有許多交流,聊事工, 也聊生活和興趣。幾個月後,其中一位宣教士找工場主任談話,指控另一位宣教士 總是針對他,甚至把對方所說過每一句令他不舒服的話都一一數算出來。一年後, 這同工要求轉到別的工場。
有一組外來的宣教士團隊來到一工場與當地同工配搭,由當地同工領導。當地 的文化習慣家長式的領導,大部分決策都是領導一人說了算。雖然該團隊的領導還 是會召開會議討論事務,但宣教士卻感覺意見總被否決,有時候在會議上好不容易 被採納的建議在會議後也不照著議決執行……領導仍然一意孤行。漸漸的,宣教士 就不再提意見,甚至不願參與會議,整個團隊瀰漫著怨言和不滿。
以上都是我親眼見過和經歷的實例,而且只是記憶較深刻的幾個。這些個案往往很難以誰對誰錯、或誰好誰壞來簡單定義,其中所牽涉的因素相當多樣,包括宣教士原居地和工場當地的文化、做事習慣、思維方式,還有個人背景、性格、所受的訓練……要就此化解分歧、安撫情緒、尋著出路更是難上加難。人際關係一向是教會生活最令人頭疼的難題,在宣教領域上,還加上了跨文化因素,情況就更複雜。很久以前就看過一個統計,相信至今沒有多大的改變——團隊不和是宣教士離開工場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解決團隊糾紛也成了差會和工場最大的挑戰。在宣教工場能夠找到一個志同道合、配搭愉快的同工,不是理所當然的!以下是我這些年來對人際衝突的反思和建議,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1. 不要懷著不切實際的期待
很多因人際問題而離開事奉崗位的例子(包括一般信徒離開教會),都始於人對這個團體存著過度理想的期待——以為大家都是基督徒,而且還是獻身全職的人,大家都與神有美好的關係,聖經讀得很多、很屬靈,在個性和品格上也符合一定的標準,相處起來應該不會有太多問題。錯!大錯特錯!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教會和宣教團隊也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巴拿巴和保羅,他們是自古至今都令人敬佩的領袖,巴拿巴更是被稱為「勸慰子」(徒四36)。這兩個大好人順利配搭了一整個第一次宣教行程,卻在第二次行程的開頭爆發衝突,導致最終二人分道揚鑣(徒十五36-40)。在事奉神的團隊當中有衝突,很正常,不必大驚小怪。
2. 不要輕忽團隊發生的衝突
有衝突雖正常,但不能不理。忽視衝突所造成的後果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嚴重!我就親身經歷過,因上級輕忽團隊衝突而導致宣教士離職,甚至整個事工必須結束。人很難在一個關係緊張的團體中快樂地服事,服事不快樂自然就無法長待。我們或許應該先停下其他我們認為重要的事務,解決人際問題,即使無法一下子解決所有問題,也要及時先給相關同工予以安撫和解釋,並且讓當事人感覺到問題被重視。
3. 不要太快下結論判斷是非
衝突發生之後最常見的反應就是爭論誰對誰錯,但事實上,在一個「屬靈」的團隊中引起衝突的,往往不是對錯分明的問題。當然,這不意味著宣教團隊完全不會出現道德問題,但依我所遇所聞,機率很小。在以巴拿巴和保羅衝突的事件為例,你認為誰對誰錯呢?或者我們這麼問:路加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是否有意判斷誰對誰錯呢?顯然沒有。該事件可能更多是牽涉到兩個人的個性與處事方式,也可能和巴拿巴與馬可的親戚關係有關。同樣的,衝突當頭,非但協助調解的第三者應當客觀,當事人也切勿因一時的情緒而對人、對事下定論。
4. 不要只從一個角度看事情
正如上文提到,人際衝突本身往往牽涉非常複雜的因素,在跨文化的團隊中,情況更是如此。某些地區的人習慣特定的領導方式,某些地區的人很介意某種說話態度,某些地區的人不習慣某些動作,某些地區的人很看重隱私……要不是事先了解並曉得如何謹慎,這些都可能是計時炸彈。而且炸彈不但可能在對方身上,也可能在自己身上。艾得理在《跨文化倫理學》一書中提到的就是一實例:一位在埃及服事的美國老師與當地同工配搭,那同工向美國老師吹噓自己乒乓球打得多棒,當他問起美國老師會不會打乒乓球時,對方回答:「會一點。」於是他邀請美國老師跟他比賽一場。結果,美國老師輕而易舉地贏了,但他們的關係卻從此有了很深的裂痕。美國老師認為埃及同工根本就是吹牛大王,而埃及同事則認為美國老師有意撒謊,為要羞辱他。他們對真理的認定各自有不同的前題,也各自以自己社會所認為美善的語言來表達。
5. 不要輕言離開所屬的團隊
我知道「忍耐」是很多人最不想聽的字,因為那非但不是一個容易承受的負面情緒、有害身心,而且顯然對解決問題沒有多大的幫助。然而,活在人間,即便是在基督徒的團體中,甚至在一群全都是蒙召全職事奉的工人中,人若想要完全不必忍耐就能順利的「活」下來,絕不可能!我聽聞一些基督徒不斷換教會,或者傳道人不斷換工場,結果自己永遠無法從中學到功課,更妄論要在事工上有所成效。當然,同工不是結婚,沒有必須終身廝守的承諾,我們也不應該批評因團隊不和而選擇離開的同工,但一遇到問題就以離職迴避,無論對事工或宣教士本身而言皆非好事。成熟的人格不僅僅是靠一堆待人處事的知識學習而來,更是靠有血有肉的實戰經驗去磨練出來的。一見衝突就逃的人,肯定有很多寶貴的功課沒學好。
6. 不要把關係建立在事工上
預防勝於治療,團隊衝突不能只是要在它發生後懂得如何面對和處理,最好是懂得如何將衝突發生率降低,或為難免會發生的衝突打下好的基礎,讓化解衝突變得更容易。按我的經驗,建立關係良好關係的團隊關鍵在於平時的相處,而不僅僅是在事工上有互動。我想念在韓國和柬埔寨服事時的團隊,平時天天忙於事工,一到週末就和同工一起出去吃飯、購物、逛街,一年也會有一兩次一起到較遠的地方旅遊。在台灣進修的時候也是。教會同工每週都開會,但每月會有一次大家一起出去散步、喝茶、聊天,一年會有一次帶全體同工和他們的家人一起旅遊。這些平時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和認識,以及一起經歷和累計的美好回憶,使彼此更了解對方的個性、想法和做事方式,也因此能防備碰觸對方的底線。如果想要更有系統地認識自己的隊友,使用一些專家設計出來的測驗(個人性向、領導風格、衝突模式等)或遊戲(我就大力推薦《送禮高手》桌遊)會有所幫助。
7. 當了解自己的職分與定位
我發現,團隊衝突出現的另一個常見的原因是職份分配不清楚,或者衝突者不曉得自身的定位。換言之,一個團隊中必須對每一位同工的職責與權限說得越清楚越好,讓大家都知道哪些範圍是哪位同工負責,避免自己侵犯別人的範圍,也可以避免自己的權限被侵犯。在這個過程當中,每個同工當學習的功課就是順服。意即,在不是自己權限範圍的事,負責的同工做決定的時候,即便自己並不完全同意,也為了團隊和事工的好處而全力配合。健康的團隊精神,就 是放下自尊,全力地支持整個團隊達成的協議。
話說回來,對事工造成最大破壞的是團隊不和,但相信很多宣教士都會認同,給宣教生涯留下最多美麗回憶的也是團隊。到底我們要讓自己的團隊經驗留下傷害還是甜美回憶,一大部分在乎我們如何有智慧地處理配搭過程中所產生的衝突。
本文載於《華傳》第五十七期: https://gointl.org/magazine-57.php#imission
團體治療實例 在 【督導培訓課程】動力性人際關係團體 課程目標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一部份為觀察門診團體,在團體觀察室中,直接觀察資深團體治療師運用人際關係理論與客體關係理論實地帶領團體。 第二部份為團體督導,以具體觀察實例去討論如何以人際 ... ... <看更多>
團體治療實例 在 團體治療會是什麼樣子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團體治療 會是什麼樣子What to Expect From Group Therapy_TurningPointCTTurningPointCT.org原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mbV1bZk_w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