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事先、知情和同意——永續發展的前提】
「原住民族集體權利訴求觸及社會重大政經利益,在自治與土地議題上尤為如此。以後者為例,還我土地運動所涉及的原住民族土地,大致上是在日治時期被殖民政府以單方面的法律手段以及軍事鎮壓強佔而得,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時,並沒有改正此一歷史錯誤,而是將殖民政府所強佔土地納為國有,間或授與特定個人或財團從事開發。這些既成事實導致縱使《原基法》早已規定應就此事進行調查及回復原住民族原始權利資格,但實際執行起來極為棘手,畢竟就國家責任而言,改正歷史錯誤實現歷史正義固然重要,當下社會成員基於分配正義所應受保障的基本生存需求也同樣重要,如何取得衡平並不容易。」——〈原住民族人權議題現況〉,陳張培倫。
https://hre.pro.edu.tw/article/3838
「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國有土地遁逃到私有土地相當容易,例如《國有財產法》之非公用財產就很容易被讓售給私人,該法第49條第1項明定只要有租賃關係的非公用財產就可以讓售給私人、第51條明定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如為社會、文化、教育、慈善、救濟團體舉辦公共福利事業或慈善救濟事業所必需者,得予讓售等等。這都是將傳統領域排除私有土地的弊病。然而,就算傳統領域劃設辦法草案將公有土地納入傳統領域,真的就能落實原基法第21條諮商同意權嗎?從亞泥案的採礦權展限爭議就能窺知一二。」——〈從亞泥案反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諮商同意參與權的落實〉,謝孟羽。
https://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LAFBaoBao-detail&tag=251&id=63
黃金海渡假村:
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oftheEarth/posts/4182754648452416
封面來自布農語:maikusanak tu iniliskinan,「自己生長出來」的概念,延伸為自由之意。
Icons tree by kareemov and root by ohyeahicon and from the Noun Project.
#自由事先知情和同意
#永續發展的前提
【 減少碳排 世代攏來 】 青年抗暖大遊行
2021.09.25(六)
活動頁:https://fb.me/e/F93FCOFP
#減少碳排世代攏來
#0925青年抗暖大遊行
@rocktwycc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週南鐵東移案最後兩戶待拆戶開始拆除。南鐵東移案爭議多年,時至今日僅存兩戶仍未放棄抗爭。無論是否認同、支持拒拆戶的主張,無可迴避的是現行土地徵收與都市計劃的程序制度仍存在缺陷,而這些問題不修正,南鐵迫遷的事件未來仍可能在其他地方重演。 長年關注土地議題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在這次訪談中指出現行...
土地議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知本溼地與光電開發」 #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
沒事的下午我們都會騎腳踏車去無人的知本海灘玩,那邊也是知本溼地。
前往濕地的路上,是一條荒涼無人煙的砂石路,第一天去時,看到掛滿抗議的布條,孩子問我,我沒有多做解釋。過了一二星期,孩子對這裡的沙灘、溼地都熟悉且甚為喜愛,還找了一天騎去華源找卑南族祖先發源地(距離知本約6公里),我覺得差不多是可以跟孩子講解知本光電案的事情。
是的,知本溼地這幾年因為碰上全大最大的光電開發案,至今爭議訴訟不斷。
關於知本光電案的爭議事件以前就聽過,但是因為離自己生活圈太遙遠,只有粗淺印象。今年金曲獎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無注意到,高舉布條呼喊著「沒有人是局外人,守護我們的土地」的巴奈、呼籲土地議題與環境正義的桑布伊等原住民歌手,他們都提到了知本的部落環境守護。
決定跟孩子們講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關於知本濕地跟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部落為了祖先土地而抗爭、是人與土地的高度情感連結,而這個故事還沒有完結。
台灣的東海岸山脈為岩岸地形,不容易形成濕地,而知本濕地位於知本溪北側出海口附近,是台灣東部地區最重要的候鳥棲息地之一。
這裡,也是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的傳統領域。很久很久以前,早在荷蘭人來台東之前,卡大地布部落的巴卡魯固家族就住在這裡了
30年前,台東縣府為了開發一座「台灣迪士尼」,徵收當地土地,後來因土地爭議及業者財務問題等原因最後失敗收場。
再後來「綠能」議題興起,台東縣政府在2018年將知本溼地標租給廠商開發地面型太陽能光電廠,雖然廠商在2019年6月以些微票數通過部落諮商同意權,但投票過程充滿各種瑕疵。部落並不是反對再生能源,不滿的是,沒有先跟部落族人諮商,因此反對者希望縣政府退回標案,能夠採納族人意見,重新規劃。
而知本濕地雖然擁有豐富生態,但卻因沒有成為「國家重要濕地」受法保護,因此知本光電開發甚至不須先經過環評。
於是,這塊土地上的卑南族卡大地布(Katratripulr)部落族人,與環境保護團體就此與踏上了捍衛生態和傳統領域的抗爭之旅…
------------------------------------------------------------------------
今年8月20日內政部營建署審議委員到台東,現勘知本光電案。當天很多部落人到場抗議程序違法,一位年輕的部落少女說到:
「我們年輕人沒有投票權,但蓋了光電的未來是我們要承擔。」
「我們這一代要學習文化,我們都知道文化是要向土地學習的,但蓋滿光電的土地,以後我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解釋,為何祖先住的地方都是光電,光電和部落有什麼關係?」
#看似荒蕪的土地是否就沒有價值?
#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再生能源誰比較重要?
「是不是就好像,如果今天我們的阿公阿祖老家都變成了工廠或渡假村,那我們一樣就再也回不去了...?」不是不想而是無法,老大說。
「不能把太陽能板蓋在其他地方就好了嗎? 這樣也可以保留濕地給鳥類棲息。」 無法理解背後利益關係的孩子,單純地問到。
光電並沒有不好,難道不能換個地方蓋?
是說,想要讓下一代孩子對土地珍惜,我們自己也得對這塊土地有情感關懷,我覺得我還不夠及格啊...
#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
#東漂日記
土地議題 在 上下游 News&Marke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podcast:上下游十年真心話 】10年前的9月3日,《上下游》誕生了,10年來,我們刊登了9316 篇文章 ,感謝所有讀者,共創8千6百萬次的閱讀成績,每個月有將近一百萬次的農食新聞被看見分享,匯聚關心農業的力量!團隊的努力,也讓《上下游》十年創下入圍或榮獲49個獎項的佳績。
在十歲生日的今天,我們想跟大家分享,十年前《上下游》為何成立?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報導?曾面臨哪些危機?《上下游》的經費從何而來?我們的生日願望是什麼?本集節目中有好多往事回顧,也有對未來的期許,敬邀舊雨新知與我們一同溫故知新。(點入文內就可聽)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58375/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bit.ly/3bwZ96
土地議題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這週南鐵東移案最後兩戶待拆戶開始拆除。南鐵東移案爭議多年,時至今日僅存兩戶仍未放棄抗爭。無論是否認同、支持拒拆戶的主張,無可迴避的是現行土地徵收與都市計劃的程序制度仍存在缺陷,而這些問題不修正,南鐵迫遷的事件未來仍可能在其他地方重演。
長年關注土地議題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在這次訪談中指出現行法定程序的核心問題,以及分析南鐵必須東移的原因。也透露南鐵案的協商過程中,幾個未曾對外公開過的經歷。
➡ 燦爛時光會客室 https://www.facebook.com/628203450612701/
➡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PNN https://pnn.pts.org.tw/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https://www.civilmedia.tw/
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線上隨時聽!
iTunes 版: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id1489272644
Spotify版:https://open.spotify.com/show/2m8zl28uCEPB2XDIzzrvrg
Firstory版: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2fw0kkocn850833khjgupua
MyMusic版:https://www.mymusic.net.tw/ux/w/singer/show/649705
Cloudflare版:https://player.soundon.fm/p/e031b220-7ad3-44f7-9191-a251e8ef8ed1
Google版: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vcGVuLmZpcnN0b3J5Lm1lL3Jzcy91c2VyL2NrMmZ3MGtrb2NuODUwODMza2hqZ3VwdWE
土地議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青春,壯遊!: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新書介紹
專訪: 史琬晴(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
劉錦宜(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內容簡介:
啟發人生的夏日探索旅程
.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都會男孩陳克威展開許多命中的第一次: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地的環境生活、拍第一支紀錄片、第一次得紀錄片獎、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拍紀錄片。
.抱著預設立場,盧業冠從屏東市區到了霧台,再往上抵達峻嶺傾斜、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佳暮。然而,進了部落不久,深受震撼,跟他們預想完全兩碼子事!
.課業名列前茅的王晴瑩在台南女中三年級選志願之際,立定讀醫方向後,她著手閱讀各種關於從醫的種種相關書籍,讀到徐超斌醫師撰寫的《守護4141個心跳》,如一道閃電擊中了她的心。
.改作無農藥種果樹,等待土壤變健康,要熬過前幾年幾無收成。他卻肯花整整六年的時間等待。縱使過了數年,李佳芸仍未忘記農夫昌輝說的,那片土地,是他的家,更是家族的根源,安身立命的所在,必須要好好的守護這塊地。
一個夏天的時間可以做什麼?想和更多的人一起互動學習,可以報名夏令營;想要實踐自己所學的專長,可能就要參加實習計畫;想要認識不同的世界,或許就安排一趟旅行吧!但如果貪心一點,想在14天內擁有前面說的全部收穫呢?
只有走進踏實又溫暖的土地,可以給你所有想要的!
本書訪談12位過去九年間參與蹲點的青年,訪談蹲點的經驗對他們後來參與社會、關懷土地的行動與思維帶來哪些改變與影響。從過去(蹲點紀錄)、現在(目前所從事的事物、參與的行動)、未來(對土地的願景、嚮往),勾勒出蹲點行動在年輕世代創造的新價值。
關於【蹲點‧台灣】
中華電信基金會於2009年起推動「蹲點‧台灣」計畫,讓青年有機會走出舒適圈與土地連結,實踐所學為土地付出,從中也體驗到「教室外的課程」。同時,透過青年資源的導入,為社區帶來多元的服務,包括活動記錄、藝術彩繪、英文教學、電腦課程、皮影戲、數位行銷、靜態及動態影像創作、樂器教學、樂團指導、身體律動、社區環境美化、社區事務協助等,從多面向協助社區成長,為偏鄉社區帶來了新的刺激和啟發,為社區居民帶來新的視野和想像,也與外界世界接軌,以實際行動縮短城鄉落差。
「蹲點‧台灣」從開辦以來,至今已有全台40多校80多科系超過500位學生參與,每一年,青年們用擅長的文字與影像記錄能力,和熟悉的數位3C設備,從在地觀點為社區發聲,平衡城鄉認知。同時向社會大眾、青年學子提倡運用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用影像留下台灣珍貴文化與真摯人情之蹲點精神,也為自己的人生視野開拓更溫暖的角度。
作者簡介:
古碧玲
現任《上下游》副刊總編輯、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並展開食物農業、土地議題、弱勢關懷題材的書寫。
曾任職於多家媒體與NGO。
高世威
中華電信基金會 副執行長
張嘉芳
中華電信基金會 經理
林佳儀
「蹲點‧臺灣」專案負責人
策畫簡介:中華電信基金會
中華電信基金會成立於2006年2月,從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出發,透過長期耕耘將我們的核心理念落實到社區及部落、城市邊陲、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以基金會做為資源連結的平台,將所有「善」的事物加以重整編排,分享至有需求的據點,成為支持在地勇往直前的力量。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
土地議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青春,壯遊!: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古碧玲 主編、黃柏勳 同學
內容簡介:
啟發人生的夏日探索旅程
.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都會男孩陳克威展開許多命中的第一次: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地的環境生活、拍第一支紀錄片、第一次得紀錄片獎、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拍紀錄片。
.抱著預設立場,盧業冠從屏東市區到了霧台,再往上抵達峻嶺傾斜、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佳暮。然而,進了部落不久,深受震撼,跟他們預想完全兩碼子事!
.課業名列前茅的王晴瑩在台南女中三年級選志願之際,立定讀醫方向後,她著手閱讀各種關於從醫的種種相關書籍,讀到徐超斌醫師撰寫的《守護4141個心跳》,如一道閃電擊中了她的心。
.改作無農藥種果樹,等待土壤變健康,要熬過前幾年幾無收成。他卻肯花整整六年的時間等待。縱使過了數年,李佳芸仍未忘記農夫昌輝說的,那片土地,是他的家,更是家族的根源,安身立命的所在,必須要好好的守護這塊地。
一個夏天的時間可以做什麼?想和更多的人一起互動學習,可以報名夏令營;想要實踐自己所學的專長,可能就要參加實習計畫;想要認識不同的世界,或許就安排一趟旅行吧!但如果貪心一點,想在14天內擁有前面說的全部收穫呢?
只有走進踏實又溫暖的土地,可以給你所有想要的!
本書訪談12位過去九年間參與蹲點的青年,訪談蹲點的經驗對他們後來參與社會、關懷土地的行動與思維帶來哪些改變與影響。從過去(蹲點紀錄)、現在(目前所從事的事物、參與的行動)、未來(對土地的願景、嚮往),勾勒出蹲點行動在年輕世代創造的新價值。
關於【蹲點‧台灣】
中華電信基金會於2009年起推動「蹲點‧台灣」計畫,讓青年有機會走出舒適圈與土地連結,實踐所學為土地付出,從中也體驗到「教室外的課程」。同時,透過青年資源的導入,為社區帶來多元的服務,包括活動記錄、藝術彩繪、英文教學、電腦課程、皮影戲、數位行銷、靜態及動態影像創作、樂器教學、樂團指導、身體律動、社區環境美化、社區事務協助等,從多面向協助社區成長,為偏鄉社區帶來了新的刺激和啟發,為社區居民帶來新的視野和想像,也與外界世界接軌,以實際行動縮短城鄉落差。
「蹲點‧台灣」從開辦以來,至今已有全台40多校80多科系超過500位學生參與,每一年,青年們用擅長的文字與影像記錄能力,和熟悉的數位3C設備,從在地觀點為社區發聲,平衡城鄉認知。同時向社會大眾、青年學子提倡運用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用影像留下台灣珍貴文化與真摯人情之蹲點精神,也為自己的人生視野開拓更溫暖的角度。
作者簡介:
古碧玲
現任《上下游》副刊總編輯、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並展開食物農業、土地議題、弱勢關懷題材的書寫。
曾任職於多家媒體與NGO。
高世威
中華電信基金會 副執行長
張嘉芳
中華電信基金會 經理
林佳儀
「蹲點‧臺灣」專案負責人
策畫簡介:中華電信基金會
中華電信基金會成立於2006年2月,從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出發,透過長期耕耘將我們的核心理念落實到社區及部落、城市邊陲、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以基金會做為資源連結的平台,將所有「善」的事物加以重整編排,分享至有需求的據點,成為支持在地勇往直前的力量。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
土地議題 在 土地問題 的推薦與評價
不好意思我住在宜蘭頭城,家裡是住2樓老透天,透天含土地約1700坪,以及農地1000坪,跟宜蘭市區一間公寓目前在想要把透天含土地約1700坪賣掉在自家的 ... ... <看更多>
土地議題 在 茶籽堂的貼文 的推薦與評價
不只在意土地議題,也在乎生活在土地之上的人事物】 茶籽堂在2018 年時,邀請到「#小人小學」創辦人扣扣老師,到宜蘭南澳為孩童進行#土地教育課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