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在家鄉】手機也能巡田水!物聯網耕種超節電 關渡精準施肥稻作好壯壯
2021-01-26李 映萱智慧家鄉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王佐銘、程子奕、呂怡潔、胡照鑫、李盛雯/新竹報導
國內農業就業人口逐年減少,年齡層也有老化趨勢,為了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吸引青農們回流,2020第三屆聯發科技「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團隊「走向里山一家當關」與「小草」,用智能生產及智慧管理進行定時、定量計算處理,精準投放肥料與水,農民只須在系統上操作,就能種好菜、育好果,大幅降低人力、減少資源消耗,為家鄉農民有效地控管田地。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台灣農業就業人口有近20%年紀超過65歲,且扣除政府補助,農民月平均收入不到1萬元。「走向里山一家當關」綜合所學與在地實務經驗,加上科技和創意,研發出「SOLOMO永續稻作技術田間管理決策平台」APP,幫助農民建立生產SOP,增加農業產量,提升農民所得。該平台代表意涵為:SO(社群)、 LO(在地)、 MO(行動),團隊成員從家鄉關渡平原進行實驗改良,結合在地團體、農田水利會,擁有10年關渡平原生態的相關資料,經過AI大數據分析、交叉比對,可精準施肥、用水管理、預估採收時間及產量,避免資源浪費。
團員何榮旺與何永山父子,祖輩皆在台北市北投地區務農,見證了都市變遷下的產業更迭與興衰。雖然從父輩起因都市計畫變遷不再務農,仍然心繫農業,轉而投入七星農田水利會。他們發現,過去農民覺得肥料灑越多越好,事實上少量施肥跟用水,反而能讓稻子扎得更深。
團隊自信分享,曾把稻田分成兩部分來試驗,一邊使用SOLOMO永續稻作技術,一邊則遵循舊有稻作模式,有次颱風天突襲,使用系統的那半邊稻田完好無缺,另外半邊稻作則被颱風吹得連根拔起、東倒西歪。SOLOMO也獲得「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等農業技術、大數據資料專家認證。
何榮旺說,除了增加農民收益和友善環境的前提下,以水稻強化栽培(SRI) 技術和關渡平原做為市場區隔指標,打造專屬北台灣特有水質環境的優良稻米品牌,進而推廣至其他地區,進而吸引青年洄流返鄉,傳承農業文化。
他們規劃用1年的時間來驗證SOLOMO的AI大數據演算法和功能,後續再上架推廣。未來APP將擴充田間用水施肥、微氣象等功能,並加入田間紀錄、管理、教學。未來將藉由全台17個農田水利會推廣「SOLOMO 永續稻作技術田間管理決策平台」計畫,加速「七星SRI稻米產銷專區」成立,將「七星模式」由台北市關渡平原,推廣至全台灣稻作生產地區。
另一組參賽團隊「小草」,除了看重智慧農業的發展,也關心城市冷氣用量帶來的環境災害。為了降低冷氣用電、提高農業產能,團隊打造「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應用在屋頂可為大樓降溫,在溫室與農地可發展智慧農業,助農民達到精準施肥及用水,為孕育我們的這塊土地節約能源。
隨著物聯網在農業上的蓬勃發展,聰明的農業應用越來越受到重用。該系統運用感測系統監測土壤品質,導入物聯網技術與地下水排水系統,將採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溫度、濕度等參數訊息進行數字化和轉化後,傳輸到自行開發的物聯網IoT平台進行整合,以遠程監控即時了解農產品生長狀況。
他們在農地建設多台攝影機,系統結合氣象與雨量預測,不僅能即時偵測土壤灌溉時機,下雨時會啟動馬達保護機制,關閉灑水功能並進行排水,解決了以往梅雨季農作物根部淹到腐爛的問題。為了讓更多人參與此計畫,該團隊在政府的在職訓練課程中公開零組件與程式,製作教學手冊與電子檔供全民DIY,也讓民眾免費申請團隊所開發的物聯網平台。
「小草」團隊分別在高雄、桃園、中壢與台南設置示範基地。其中在高雄的智慧農地,團隊建立地下暗渠排水系統,當下大雨或土壤施肥鹽份過高時,能自動排出多餘水分及鹽分。自動灌溉系統則是用50瓦太陽能板供電,能將水跟肥料直接傳到植物根部;肥料的控制上,除了土壤酸鹼度與電導度的監測外,更可掌握植物氮、磷、鉀生長要素,透過數據即可得知植物需要吸收的養份。
另外,團隊與嘉義溫室業者已合作2年,透過綠屋頂設計,屋頂打造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並結合太陽能供電,建構出一套不僅能滿足種植與克服屋頂限制的基本需求,還能達到即時監控與節約能源的自動化屋頂種菜系統,達到保水、排水、自動灌溉、降溫等種植需求。經過團隊實測,在屋頂種植有機蔬果,使室內外溫差有5至10度,只要室內比屋外低1度,即可省電6%。
此系統使用數據上網,結合物聯網,可以將空氣與保水層溫、溼度、土壤酸鹼度與電導度、氮、磷、鉀連線上網紀錄數據或存取於SD卡;還可透過網路遠端遙控物聯網設備,啟動相關設備,例如打水、霧化等自動化功能,以便及時控制效果,讓需常遠行的種植戶也不用。
該團隊希望透過政府職訓課程,與更多對物聯網有研究、從事農業的人進行交流,爭取更多教學單位合作,培養更多人才為家鄉做出貢獻。團隊認為,這套系統導入的排水系統,可對抗乾旱及洪水天災,除了國內推廣,希望未來可推廣到自然災害較頻繁的國家,透過國際間的分享,達到全球化的應用。
附圖:▲團隊使用SOLOMO APP在關渡平原進行實驗。(走向里山一家當關提供)
▲團隊在示範基地使用「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小草提供)
資料來源:https://cnews.com.tw/195210126a03/
土壤鹽鹼化台灣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陣子我們認識了「薑」的好處,這回就趁著冬令產期,順勢分享同屬薑科的明星食材「薑黃」吧!
薑黃(Turmeric),是薑科薑黃屬植物,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應用歷史,又有「廚房王后」和「生命香料」的稱號。主要生長在南亞、印度一帶,薑黃的根部與地下莖可被磨成粉做成調味料、天然色素、製藥等用途,就連咖哩中的黃色來源也是出自薑黃!
由於其富含獨特的營養而受到注目,並以薑黃素為主要重點成分。薑黃素是不溶於水的脂溶性植化素,單食的吸收率偏低,所以建議透過複方搭配,例如黑胡椒萃取物-胡椒鹼、油脂、加熱...等方法,以提高養份吸收率與生物利用率,這也是攝取薑黃時,需注意的重點,才能使其發揮良好作用
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5個薑黃的優點」讓健康持續如影隨形!
❶高纖護腸好順暢
內含膳食纖維,可吸附血液和腸道中的膽固醇,並預防血壓上升及動脈硬化,其纖維亦有助大腸蠕動,幫助排便,進而預防便秘
❷抗氧防禦增健康
由於自由基易導致細胞錯誤分裂、增生,引發炎症,甚至出現嚴重損耗。而薑黃素具良好抗氧化力,是維生素C的2倍、維生素E的1倍以上,能有助減緩氧化壓力不平衡時,所產生的自由基,進而發揮保養作用
❸微量元素助元氣
富含鈣、鉀、鐵等礦物質,而鐵在血紅蛋白的形成過程中,發揮關鍵性作用,有助消除疲勞,保持精力充沛。而缺鐵性貧血者,如每天服用5-10克薑黃,即攝入一天所需之鐵元素的四分之一,具良好保健作用
❹思緒清晰沒煩腦
具有桉油精及薑黃酮等精油成份,具抑制小膠質細胞活化之作用,進而阻止有害細胞被激活,用以預防腦部相關疾病的發生率。而小膠質細胞是一種遍佈大腦和脊髓的細胞,它的活化被視為腦部疾病的一個信號源
❺通經止痛促循環
就中醫而言,薑黃有破血行氣、通經止痛、活血化瘀之作用。因此,常用於血瘀氣滯、血液循環不暢所引起之心、腹、胸、肋部之不適,以及有助改善月經遲來、失調等狀況。而風濕、肩臂疼痛時,適度食用也能有緩解作用
#薑黃種類
主要三大品種:春薑黃、秋薑黃、紫薑黃。春薑黃是在春天開花,台灣較常見的種類;秋薑黃是在秋天開花;而紫薑黃也是春天開花,但因為根莖呈現淡紫色,所以被稱為紫薑黃
而紅薑黃則是秋薑黃品種產生的一種變種,在氣候與土壤等風土條件孕育下,秋薑黃的根莖色澤偏向了橘紅色,因而有了紅薑黃這個名稱,紅薑黃含有最豐富的薑黃素,是一般秋薑黃的10倍,春薑黃的93倍,紫薑黃的580倍,因此被稱為「薑黃素之王」
薑黃素的含量比較:紅薑黃>秋薑黃>春薑黃>紫薑黃。至於其他罕見的黑薑黃、白薑黃,雖然名稱裡有薑黃,但薑黃素含量低,顯少被使用
#薑黃停看聽
⚠️建議食用的詳細狀況都請醫生評估指示下進行
⚠️膽結石或膽管阻塞的人應避免。因薑黃素會促進膽囊收縮,可能產生影響
⚠️薑黃本身就有抗凝血的功能,所以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須小心使用,以及在手術後也不建議
⚠️薑黃素為脂溶性,與油脂一起烹煮會提高吸收率,與黑胡椒一起進食,胡椒鹼亦可提高薑黃素的吸收率
⚠️薑黃可能導致部分人出現腸胃道不適症狀,因此胃部耗損者應慎食用
⚠️薑黃含有2%的草酸鹽,在高劑量之下,可能會造成腎結石的狀況產生,也易增加尿液的濃度及腎結石可能
⚠️服藥之糖友需注意使用薑黃,因高劑量的薑黃可能具有降血糖作用,若同時服用降血糖藥物,須留意發生低血糖症狀
⚠️薑黃素一日的成人攝取量,建議是以每公斤體重使用0~3毫克來計算。在安全考量下,建議每日攝取量在200毫克以內,避免攝取過多產生反效果
⚠️餐後食用時段為佳,又以白天時段更好。因人體的代謝在白天較好,也能讓薑黃素有更好的運用。若在晚上或睡前食用薑黃,反而可能因提振精神而睡不著。因此,建議於白天餐後食用為宜
#凱鈞有食力
#5個薑黃的優點
土壤鹽鹼化台灣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炭也能救地球? 🌏
全球可耕種農地土壤普遍面臨有機質耗損、地力衰竭的現象,加上氣候變化引起的降水不均,過度施用化學肥料造成土壤酸化和鹽鹼化等問題,進而影響農業產能。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邱志郁研究團隊發現,在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可以調節 #土壤酸鹼值和影響微生物族群結構和功能,將來可望依材料性質和土壤的條件調整生物炭性質,強化土壤微生物的機能,藉此改善土壤品質,並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
#重點 #不是拿來烤肉
🔴讀前邏輯暖身🔴
地球農地土壤酸化或鹽鹼化→ 影響農業產能→土壤施用 #生物炭→調節酸鹼值、微生物族群結構和功能→可望恢復貧脊土壤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炭是什麼?
泛指以高溫隔氧熱裂解(悶燒)生物資材所製成富含碳的固體物質,所使用的原料包括木材、農業廢棄物。市面上販售的木炭 、竹炭就是典型具備商業價值的生物炭。
🌚生物炭的功用為何?
生物炭的疏鬆富含微細孔洞的特性,可保持水份且提供土壤微生物適宜生長的環境,遂能有效地將各類有機物和氮磷鉀營養要素轉化固定在土壤中,維持土壤的肥力。
先前研究也已知生物炭可提升土壤品質及間接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但是,生物炭在土壤中對於 #微生物 的作用功能及其間的 #調控作用機制,迄今尚未能確實釐清。
🌚研究發現了什麼?
透過 #大數據 分析,結果發現:
1. 較高pH值(偏鹼性)的生物炭會降低土壤中細菌、真菌、放線菌的數量。施用生物炭會對土壤中的真菌族群構成直接的影響;細菌族群則是間接經由土壤性質的變化而改變。
2. 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對真菌量及微生物多元功能活性有明顯的施用效果。反之,在鹼性土壤中並不明顯。
🌚下一步呢?
1. 根據農產廢棄物材料的性質,開發製成適切的生物炭成品,加速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和提升土壤的品質。
2. 利用生物炭可提升植物益生菌在土壤中的作用效能。
3. 檢視生物炭在不同類型瘠劣土壤的施用效果。並深入探討施用生物炭對於耕地土壤微生物相和功能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論文第一作者為邱志郁研究團隊的研究助理許文歡。通訊作者為邱志郁研究員。該項研究的部分成果─〈施用生物炭對於土壤微生物族群和功能的影響〉,已發表於國際期刊《全球生物變遷─生質能源》(Global Change Biology-Bioenergy)」。
🌏論文連結:http://dx.doi.org/10.1111/gcbb.12773
🌏YouTube: https://youtu.be/CFH20JFGAXA
🌏新聞稿: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73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新聞
[中央社]生物炭提升土壤品質 中研院大數據分析調控機制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012040121.aspx
[自由時報]生物炭改造地力、減用水 台灣造出全球首座不外接能源炭製爐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71223
[東森新聞雲] 全球農地耗損嚴重 中研院:「生物炭」可提升土壤品質、封存二氧化碳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1204/1869219.htm
[公視] 中研院紋藤壺研究發現 微塑膠毒性影響潮間帶生態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02955
#二氧化碳 #土壤 #微生物 #氣候變遷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邱志郁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