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水患成災,前瞻預算打水漂
今年7月底至8月上旬的一場西南氣流加上盧碧颱風帶來的豪雨,對中南部造成嚴重淹水(經濟部水利署稱為「0806水災」)及農損。許多民眾不禁懷疑,蔡政府在前瞻計畫中投下了2508億元的治水預算,為什麼對水資源的管理,績效還是這麼差?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和經濟財政組,24日聯合舉辦「氣候變遷水患成災 前瞻打水漂?》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為台灣的治水把脈。
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首先帶領與會者為日前勘災時落水的高雄桃源區代表謝宜真祈福,希望失蹤近2週的她最終能平安歸來。接著陳宜民指出,從7月份德國萊茵河水患以及中國大陸鄭州水災,到0806水災重創南台灣,氣候變遷對環境造成的災害,已一再重複發生,「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是否能夠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是一個必須嚴肅思考的課題。
前內政部長、現任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以「總合治水策略與實踐」為題,進行了15分鐘的專題演講。呼應陳宜民前述提醒,李鴻源直言「風調雨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旱澇交錯已成常態,他甚至預言,未來人類將會陷水資源的搶奪大戰,而台灣已經不可再建水庫、清汙效果也有限,台灣將不斷遭遇淹水、缺水問題,該怎麼辦?李鴻源表示,過去以工程技術治水、相信「人定勝天」的這種理念已經過時了,必須從國土規畫和都市設計這種上位思考,對治水進行透水、吸水和保水的三合一規畫。
此外,治水必須以跨領域對話、跨部會整合、中央與地方以及公私部門之間合作的方式進行,而溝通是非常重要的過程。李鴻源以過去因地層下陷問題與雲嘉一帶農漁民馬拉松式的溝通為例指出,他體悟到解決地層下陷問題之前,必須先幫助農漁民設想生計問題的解決之道。李鴻源認為,政府必須更聰明,才有辦法面對多變的氣候、解決問題,而政府要變得聰明,前提是人民要更聰明,知道如何要求並監督政府。
李鴻源並補充,協助台中市政府與東海大學合作,共同整治東大溪的過程,是很美好的公私部門合作經驗。雖然這個計畫不算太大,但卻呈現了多元的成果,不但是水質整治工程,也呈現了環境人文、生態恢復、水質改善及環境教育等多個面向和層次,甚至幫助東海大學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的「2020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獲得全台私校排名第一的佳績。
國民黨立法委員謝衣鳳表示,過去10年來,政府在區域河流整治計畫中,已完成了110萬公尺的排水路整治,其中,台南有20萬公尺、嘉義縣14萬公尺、屏東是13萬公尺,是水路整治的前3名,但這次0806卻仍然淹得很嚴重,因為降雨量實在太大。由此也令人省思,前瞻建設水環境計畫的滾動式調整時間,必須縮短,如此才能根據環境現況,及時提出改進之道。
謝衣鳳並指出,海埔地整治等所清出來的大量海砂,政府應該要妥善運用。
前環保署長、台大地質系退休教授魏國彥回應指出,位於高雄小港大林浦海岸的南星計畫,當年就是運用海砂填海造陸,可惜後來沒有繼續下去。
魏國彥以知名歷史學者陳寅恪的詩「讀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猶是去年人」指出,就一個地質學者而言,許多環境的問題其實早就了然於心,因為研究地質就是探索大自然的歷史,所以知道什麼地方可以做什麼樣的建設、不該做什麼樣的建設。魏國彥認為,台灣防災治水要趨吉避兇,就要將地質因素納入;他呼籲:治水、防災、選線(施工路線的選擇)的工程設計,「要延攬地質人才加入!」
前台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胡思聰提醒,目前許多工程施工時所參考的數據和係數,不但已歷經4、50年沒有修改,且往往是西方所訂,恐怕已經不符合目前變化快速的環境和氣候條件,再加上許多地方人口密集、人類活動頻繁,當初的規畫設計早已無法適用,例如為1萬戶設計的排水系統,如今卻有好幾萬戶居住其間,那麼這個系統當然就難以處理排水的問題,一定要及時修正,否則就會出問題。
即將在今年11月到英國格拉斯哥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大會(COP26)的立法委員陳以信指出,眾所周知,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氣候變遷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國都正全力降低溫室氣體,台灣也訂有《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管法》),然而,蔡政府的 執行態度卻相當消極。例如,按《溫管法》規定,政府早應於2019年制定的第2期管制目標,但目前仍渺無蹤影;應於今年6月份提出的溫室氣體國家報告,目前已過了2個月,蔡政府也迄未提出。
陳以信呼籲蔡政府儘速依規提出,不然在COP26上要報告什麼?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水利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賜賢,在書面報告中指出,探討此次0806水災中,高雄發生洪災的主要問題在於,過度注重水質的整治,卻忽略了上游洪峰流量的削減及下游潮汐頂拖的問題,也就是說,主政者偏重親水景觀綠化、易於討好民眾的表面功夫甚於防洪排水處理的基本功。
他建議,考量都市流域治理時,必須在區域的防洪排水和流域對策下更多功夫,並且要師法自然的流量分擔策略,將流域的降雨根據不同都市土壤利用情況所流出的洪水量,做流域分配量處理。
國政基金會經濟財政組召集人林祖嘉,在座談會的結論中指出,對照4、5月間,台中、苗栗等縣市才因缺水問題,被迫實施「供5停2」措施,影響民生、農耕用水,8月竟發生大淹水,看來缺水、淹水已交錯而至。他認為,應重新評估政府的治水能力;其次,應儘速拉高下水道建設比率;第3,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發生率大幅升高,政府治水相關的參考年限也要進行修正。例如,過去10年、20年才會出現的大雨、豪雨、強降雨等,現在可能1、2年就出現一次,因此防洪治水的規畫和設施標準,也必須跟進調整。
土木工程排名台灣 在 張渝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阿北果然比我紅,這個貼文竟然排名第一名
我只好用我的両個三點水來沾阿北的光了
大家幫我加持!!
PM2.5 PM10 都危害你我身體健康
我的婦幼補助電動車貯電抗空污政見
可以友善解決能源儲存問題和空氣污染
#柯文哲
選藍選綠選不到好空氣,111投515
5張渝江技師 民眾黨15
Google表單 中部抗空污集體訴訟登記連署
http://bit.ly/38j3mqc
fb 中部抗空污集體訴訟登記
http://bit.ly/2LZcaYZ
#婦幼補助電動車貯電抗空污
#土木技師工程法律財經專業
#立委候選人張渝江章魚哥
#西屯區南屯區
#台中第四選區
我們捐款來註記這次選舉,
2020民眾黨國會黨團,你的事就是我們的事,捐款連結
https://epec.work/fp1
#ResetTaiwan
#台灣民眾黨
政見
http://bit.ly/36n6AY2
張渝江政見圖示flyer
http://bit.ly/2qOAgOw
民眾黨後援會line官方帳號,DTV Martin Lin寫的一個AI,登記參加志工可看到全台活動
http://line.me/ti/p/@tppfans
土木工程排名台灣 在 中山大同陳怡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民黨想操作攻擊,卻拿石頭砸自己腳!
🔺遠通ETC出包,又是亞新公司放水!
🔺別以為大家不知道,包工程都是同一批人在玩!
🔺來標的公司都是你們開的,還有的選嗎?
南方澳大橋是所有到蘇澳的人必看的地標,卻在米塔颱風剛走的隔天,轟然斷裂,這一幕震驚了所有人,除了橋斷的景象太過嚇人,被斷橋壓到的漁船到底上面的漁民漁工,能不能被及時救出,一瞬間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原本在立法院總質詢的交通部長林佳龍與內政部長徐國勇,甚至原本預定到台中的蔡英文總統,以及國軍及警消弟兄,都先後趕赴現場調度指揮,全部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趕快把人救出來,以及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斷橋的主因,並且好好的計畫如何重建,相信這也是所有國人所期望的。
然而,這時候就是有人這麼不甘寂寞,想要來刷存在感,企圖利用這次的災難來操作成是歷任宜蘭縣長的問題,不意外的,會做這種事的人,或者說這種人最多的黨,就是中國國民黨。
這種手法雖然很下流,但就是有人愛用,因為總是會騙到一些票,然而,中國國民黨大概忘了,南方澳大橋的工程規畫,得標的公司,叫做「亞新工程顧問公司」,這間公司在台灣工程業界的排名,大概算是前三大的,而根據台灣的歷史發展,舉凡工程交通業界,無一不是國民黨相關企業,亞新與國民黨的關係,自然也不在話下。
2016年的時候,就有立委發現,當時新北市長朱立倫的副市長高宗正,負責的是造價153億元的淡海輕軌,與340億元的捷運三鶯線,巧合的是,等到這兩大公共工程規畫標案都發包出去了,高宗正卻跳槽到亞新去當「研發長」了,猜猜這兩個標案是誰標到的?就是亞新。
另外,國民黨每次都拿出來說嘴的「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也就是俗稱的ETC,在2006年的時候,也被爆出進行測試時使用的資料造假,明明遠通電收使用紅外線系統有多筆記錄,是沒有辦法順利扣款,亞新居然讓遠通以「最優廠商」的資格過關!至於負責測試的公司是誰呢?答案不意外的,又是亞新工程顧問公司。雖然亞新當時出面澄清,指測試時政風人員都在場,但,那又怎麼樣呢?因為3年後,亞新又被踢爆,高速公路局6年下來總共付了1億4千萬給亞新的十個顧問,平均下來,每個顧問一個月可以拿19萬!明明一個已經上路的電子收費系統,每年還要編這麼多的預算給顧問公司,到底是為什麼?由此可見,從國民黨執政時開始的「工程交通幫」,這威力有多麼恐怖,不管你誰執政,反正公共工程這一塊,就是我們的地盤,愛怎麼分就怎麼分。喔,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亞新出身的,目前檯面上最有名的人物,要算是前台北市副市長,同時也是韓國瑜「國政顧問團」的成員之一,歐晉德先生了。
講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告訴國民黨一件事,不要以為大家不知道,過去包工程都是誰在包,也不要以為人民不曉得,土木交通這一塊,都是同一批人在玩,就算是民進黨當縣長,那又如何,來標的公司都是你們開的,還有的選嗎?此外,現在正是全國同心救災的時刻,拿這種災難來製造政治對立,除了下流沒品外,實在不知道要用什麼形容詞來形容,而如果國民黨還要繼續做這種攻擊,小心打到的會是自己。
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3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