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分娩】3個孩子都在家中出生,這年頭在香港少見。
在家分娩 香港 在 全職旅行的日本人妻 / 風信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痛😭😭 疫情下醫療資源不足 染疫孕婦早產嬰失救亡
今日日本媒體報導,一名居於千葉縣懷孕8個月、感染新冠病毒的30多歲女性,本來8月15日開始已經透過診所尋找醫院,8月17日因突然出血急需救護車送院,可惜當時一直找不到能應付的醫院。幾小時後,該名女性只能在家分娩。由於早產嬰兒需要緊急護理,雖然最終被送往醫院,但小生命卻已返魂乏術。
日本原來對感染新冠病毒的孕婦,為了縮短手術時間,會進行剖腹生產,及會立即將剛出生的小孩隔離。由於能夠具備這種條件的醫院並不多,安排入院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因而釀成如此悲劇...
該市發言人更指,現時該地的醫療資源極為不足,不單是孕婦、其他人也同樣需要時間被安排床位,情況相當嚴峻。
——————————
✧YouTube頻道/日本旅遊與生活:https://www.youtube.com/user/hyacinthk/
✧ig/ 日本風景集:http://instagram.com/lifetravelogue
✧網站:https://www.mshya.com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mshya
——————————
#日本疫情 #日本最新 #日本 #在日港人 #香港人 #日本新聞
在家分娩 香港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某順勢療法「醫師」又語出驚人了
本來懷孕和分娩就伴隨著風險,在現代醫學發展前,每年都不少婦女和初生兒由懷孕或分娩的併發症而死亡。
在外國,的確有在家分娩的選擇,例如紐西蘭,但都要risk stratification,低風險同合適嘅先可以係家中分娩。在香港咁細嘅房屋裡面跟本提供唔到足夠空間俾孕婦同助產士去生,無論係落藥、assisted delivery定neonatal assessment/resuscitation都難以係劏房嘅空間做。
個孕婦想epidural無痛分娩或者聞笑氣,係咪又因為「不是疾病不應該在醫院」,所以要強忍生產嘅痛?
Breech係咪又要係屋企強行生,明知剖腹產嘅outcome好過breech vaginal delivery都因為「不是疾病不應該在醫院生?」
Placenta previa 成胎盤封住成個子宮頸,係咪又唔應該去醫院生?
Placenta Accreta產後大量出血嘅風險係咪唔洗係醫院準備止血?
早產BB作動係咪唔洗醫院打強肺針+/- tocolytic再monitor?
早產BB係咪唔洗NICU monitor RDS、NEC、interventricular hemorrhage、sepsis?
Preeclampsia/eclampsia係咪唔洗monitor血壓,降血壓+/-急救+/- urgent剖腹產?
妊娠糖尿病+>4.5kg巨嬰係咪唔洗monitor+/-剖腹產?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係咪唔洗monitor +/- 強肺針+/-elective剖腹產?
先天性發育不良,Omphalocele, spinal bifida, esophageal atresia etc 係咪唔洗係醫院急救同治療?
Postdate >42禮拜,明知stillbirth risk不斷提升,係咪都唔應該係醫院引產?
Cord Prolapse呢?叫個孕婦All 4 position等白車再去醫院?
無菌咁重要嘅都可以話唔需要,chorioamnionitis + 個BB neonatal sepsis係咪你負責?
我隨便都可以舉到20個obstetric indications需要係醫院進行分娩+初生兒急救。
呢種順勢療法嘅「醫師」好鍾意乜都同「自然」掛鉤,但又唔counsel婦女們「自然」嘅風險。
唔係每個婦女或每個胎都應合家中分娩,更重要嘅係香港大部分嘅家居環境唔允許家中分娩。但「醫師」唔會話你知。
*其實呢,現代醫學醫院分娩都已經唔一定係瞓係張床,坐係個Yoga Ball、狗仔式、抱住老公、水池等等唔同姿勢都有,適合唔同孕婦。
**婦女們當然有自由選擇用咩方法生BB,但重點要先評估自己及BB嘅風險,而呢個評估就係產科醫生嘅專業,絕非某d「醫師」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