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離 #非法露營地 這麼近❓
近年 #露營 掀起熱潮,許多熱門營區甚至要提前好幾個月才能訂到。然而,其實這些擁有絕佳自然景觀的營地,大多數都仍是非法經營。
日前行政院拋出放寬露營場規定的構想,讓 1 公頃以下、設在農牧林地上的露營場,形同就地合法,引發關注。質疑聲浪認為,如果缺乏具體規範,全面「#大赦」將無法控管不同型態的露營場,更可能演變為生態浩劫。
針對露營場是否將「#免經許可」的諸多爭議,有周上周也邀請中華民國露營觀光產業聯盟總會理事長 #曾紀平、環境律師 #詹順貴 和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蔡中岳 等,一起來討論,究竟該如何面對這個新興產業的崛起。
👇#節目連結在留言👇
❓根據觀光局最新的「全台露營場資料查詢」,全台共 1989 處露營場,僅 8%(173處)合法。低合法率反應什麼問題?
曾紀平解釋,目前大多數露營地都設在農牧、林地,按現行法規,只能申請為「#休閒農場」,才有機會「附設」露營地。但休閒農場的申請門檻很高,讓許多營區業者不得其門而入,遲遲無法轉為合法經營。
《休閒農場輔導管理辦法》規定,休閒農場的「農業用地」須佔全場總面積 90%,且面積不得小於 1 公頃,而其中的九成也須用於農業。許多土地小於 1 公頃、資本額又低的業者無法達標,成為當今露營場低合法率的主因。
曾紀平指出,政府應該釐清露營到底屬於「農業」還是「觀光業」,過去因為一直將露營視作農業的一環,露營場始終不脫休閒農場的管理架構,也因此在「農地農用」的原則下,業者缺乏合法管道,制度已經不合時宜。
❓行政院擬讓一公頃以下、農林用地上的露營場「免經許可」,能解決問題嗎?會不會有「就地合法」的疑慮?
詹順貴則憂心,「免經許可」如同大赦,業者可能因全面開放而過度開發,露營也可以是生態浩劫。他建議,政府應盤點不同的露營型態,辨識位於「#土石流潛勢」或「#地質敏感帶」的營地,才能避免肇災風險。
詹順貴提醒,營地利用、遊客活動也可能帶來環境負擔,業者處理方式不盡相同,如果不劃出界線,對擺爛業者加以取締,那麼用心經營者也將難以擺脫污名。
蔡中岳同樣表示,露營活動可以感受走進自然,本是環境倡議所該鼓勵的,但若政府無差別開放,使不肖業者大舉開發,進而破壞生態、甚至危害到遊客的性命安全,那就得不償失了。
曾紀平則認為,把「免經許可」視為「#就地合法」是外界誤解,事實上,在政府與業界討論中,將會訂出更多附帶條件,將來會明訂在管理辦法,並非如外界想像的「無條件放行」。
曾紀平說,目前已達成共識,由交通部觀光局擔任主管機關,解決了過去多頭馬車的問題,接下來則希望讓農牧、林地得以用作露營區,並且另訂辦法妥善規範開發規模、設施等方面。
❓政府讓安全的露營場有機會合法,但不符規定的露營場要怎麼退場?強制力足夠嗎?
蔡中岳說,現存將近 2000 處露營場,其中約 300 處設立在地質敏感帶,連觀光局都表明不該繼續營業,但徒法不足以自行,中央機關或地方政府,誰來勒令業者歇業?真的能徹底執行嗎?這是觀光局首要面對的難題。
詹順貴也表示,對於露營地濫墾亂象,其實一直都有法源,問題是執法心態若不改,那修再多的法,仍然沒辦法讓違規業者退場。最後就如違章工廠一樣,雖不合法,卻仍恣意漫生。
蔡中岳強調,相較於上萬家農地 #違章工廠,露營地目前僅有 2000 處,政府若要進場管理,避免再次成為違章工廠翻版,其實為時未晚。也唯有如此,才能保有安全、不破壞環境的露營產業。
整理|郭凡傑、汪彥成
設計|蔡欣佩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1的網紅陳儀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8年10月30日下午,儀君與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先生一同拜訪坪林區漁光里的有機茶葉產銷班。張院長也在他的臉書專頁上,放上了這次拜訪的短片。這個短片的按讚數、觀看數與分享數,都有不錯的成效。儀君一方面謝謝張院長為我們坪林的有機茶做了那麼好的宣傳,另一方面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茶鄉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地目林地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傳統領域」指的是歷史上臺灣原住民族生活過土地的範圍,除了部落所在地,也包括海域與河流、與部落族人生存息息相關的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原有生活空間以及維持生計的土地。儘管近年來隨著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推動,傳統領域的界定與使用規範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但時至今日,國家與社會對於傳統領域意涵的理解仍十分有限,在法律上的劃設定義仍存在爭議。
讓我們透過 大學plus 的這篇演講側寫筆記,跟著林益仁老師,從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歷史,爬梳政府、環境組織與原住民族之間協商傳統領域的衝突與對話過程,看見建構與形塑「傳統領域」概念的不同力量。同時也讓我們思考原住民族文化生活乃至維繫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性,及其與國家政策法律對話的可能性。
------
當冰箱被封起來:當代治理下被忽略的傳統生態知識
然而現代土地治理政策,破壞了泰雅族的土地利用,林地歸林務局管、農地歸農委會、河川歸水土保持局管……。不同的地目有不同的主管機關,使得族人們在利用土地時,面對各種規範與限制。
...
如果說山林是泰雅族的冰箱,現代的土地劃分與治理,就像是把泰雅族人的冰箱封了起來。這樣的比喻現在聽來或許生動傳神,但卻是講師經驗的累積,「很多東西都是在衝突和行動中得到理解和啟發」他這麼說。而雪山山脈為主要範圍的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就是關於冰箱到底要封還是不封的案例。
1998-1999年,環保團體因生態調查,發現有原始檜木林分佈在新竹、宜蘭交界一帶,便提起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計畫。但卻忽略了泰雅族傳統領域和國家公園的空間重疊,保育團體、原住民的立場因此產生衝突。
過程中因原住民不斷抗爭,環保團體也逐漸了解族人的立場,改而提出共管的可能,陳水扁也承諾讓原住民參與共管。但其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有不少的反對聲浪,國家公園最終並沒有成立。但共管的機制被廣泛討論,也進一步帶動2004年森林法的修法,更出現了傳統領域的概念。
另外一個更加諷刺的案例,則是司馬庫斯櫸木事件。2005年的颱風,對新竹尖石造成衝擊,許多櫸木隨著土石滾下山,族人想帶回漂流的櫸木,卻被起訴。森林法看似賦予族人取得森林資源的權利,但在實際行動上,卻難以帶給族人保障。傳統領域的範圍、慣俗依據如何認定?最後經歷五年的訴訟,族人才取得無罪判決。
傳統領域的認定,需要多個部落取得共識,還需要專家學者的協助與佐證,才取得法院的肯認。但族人有使用權利的土地資源在當代法律中,其實只涵蓋原保地,而非整個傳統領域。族人雖然對空間資源瞭若指掌,卻難以取得合法使用的權利。
由以上兩個事件,可以看到國家法律、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了解十分有限,且科學知識往往不包含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學術界中雖然有生態學家、植物學家、動物學家,但族人對環境所具備的知識可能比學術研究為主的專家還深入。而「族人的知識,有沒有可能進入科學內涵的邊界中被討論?」講師認為,傳統知識不一定和國家政策衝突,而是可以互相補充搭配。
...
然而疫情對部落還是帶來了影響,族人不得不去思考新的產銷策略。疫情之下物流業不堪負荷,即便消費者願意負擔運輸成本,也無法提供運輸服務,這才讓族人意識到他們其實沒有想像中自主。「沒有黑貓,我們只好出動山貓!」然而族人之間要如何共享彼此的運輸資源,共識仍有待形成。雖然目前希望發展部落內部的『自主性物流系統』,沒有想像中容易,需要重新建立取部落的人際網絡,但部落的桃子,仍風塵僕僕地送到了每位顧客手中。
在部落中,講師的身分似乎扮演著科學和傳統知識間轉譯者的角色,讓主流社會去理解部落的想法和知識。除了小米方舟,講師其實也在部落推廣「走讀」。因為他認為很多原住民的知識,無法用文字精準表達,而是要透過感官和身體來感受體會,因此透過走讀來串連部落族人,除了讓身體的知識能更精準的被呈現,也能讓族人的主體性有所展現。
(引用自https://ntuplus.ntu.edu.tw/?p=2017)
地目林地 在 聯合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NCC「州官放火」已經燒了快64公頃林地,目前火還沒滅
地目林地 在 陳儀君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年10月30日下午,儀君與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先生一同拜訪坪林區漁光里的有機茶葉產銷班。張院長也在他的臉書專頁上,放上了這次拜訪的短片。這個短片的按讚數、觀看數與分享數,都有不錯的成效。儀君一方面謝謝張院長為我們坪林的有機茶做了那麼好的宣傳,另一方面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茶鄉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作為北台灣最重要的茶產區,坪林的茶農卻面對了許多讓好茶可能會消失在我們生活裡的高牆。
過去,這些茶農的先人因為水源保護區設立時,政府給予的土地稅率誘因,把茶園登記成了林地。但法規上,只有農地可以種茶,於是他們三不五時就會收到林務局的罰單。茶農苦笑著說,這樣的罰單,「基本消費」就是六萬起跳。這對於一生守著土地種茶的茶農鄉親來說,實在是一種難以承受的不堪。
且因為住宅位於水保區之內,他們的房舍基本上都無法改、增建。兒女長大之後,除了下山在城裡居住、生活而成為「城漂」之外,在住房問題難解的情況下,自然無法回鄉。
但,這個狀況除了讓年輕人承擔必須離鄉的不得已外,更嚴重的是,讓坪林的茶產業面對了非常嚴重的斷層。坪林出身的年輕一代,算算也有數百人,然而回鄉的,只有三十人。茶葉的種植、烘焙,老一代的精湛農藝與製茶技術,能承接者寥寥無幾。茶農朋友告訴儀君,再過十幾年,要喝坪林茶恐怕就是種奢望了。
而對於現在用生命在有機茶領域努力的茶農、甚至是「茶青」(返鄉種茶的青年)而言,現行產銷一體的制度,對他們而言,也不盡公平。五、六十歲的茶農,只會種茶、烘焙,也就是聚焦在「產」上,他們對於如何撰寫計畫書去申請政府創生計畫的補助,壓根一竅不通。所以茶農開玩笑說道,他們是「自作自受」~只能自己生產自己銷售,叫他們拿鋤頭栽種很容易,但為了拿補助而拿筆寫企劃很困難!
聽著這些在地最真實的心聲,儀君決心要協助茶農鄉親解決問題。正如茶農鄉親所言,他們世代在這裡種茶,現在除卻夫妻倆在山上之外,一家老小都在城裡;城裡的親人喝的都是翡翠水庫的水,他們自是比任何人都在乎坪林的環境,也因此那麼用心地以有機農法種茶。所以,儀君會以過去跟茶農鄉親一同奮鬥的歷程與結果為基礎,在未來更進一步地解決這些關鍵的問題。
在法規方面,儀君認為市府應與中央商議,一方面協助茶農變更地目,且給予有機茶園一定的租稅補貼;另一方面,對於超過法令規定之坡度之土地,以換地方式讓茶農能在合法的土地上種植。同樣的,在住居問題上,儀君也會要求市府向中央提出修法之需求,適當放寬但採嚴格審議的方式,讓有需要的茶農得以增、擴建其住宅,藉以讓茶鄉青年得以返家,讓坪林的優質有機茶能夠傳承。
且儀君亦會要求市府農業局,對於產銷體的方式進行檢討。農會不應只注重信用部,而應該在銷售輔導上,給予我們坪林的有機茶農更多的幫助。以補助申請而言,農會就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來讓茶農鄉親更容易真正獲致實質的利益,而不是讓他們耗費心神卻無法獲得國家對於有機農業的獎勵。
八年來,儀君一直與坪林的有機茶農站在一起,攜手向前。馬上就要投票了,也期盼更多的鄉親能與儀君一起在未來的四年裡,一同為我們寶貴水源地茶鄉有機化的擴大打拼。11月24日,要拜託大家用選票支持儀君。票投8號陳儀君,就是「Vote for Dream」,陳儀君拜託大家!拜託拜託!
地目林地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50330三立 內湖「私路」地藏礦脈?地價單月翻倍飆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esrwwsA7pZw
漂流木事件扯出內湖區公所違法挪用公款,在大湖街開闢私路。當地居民爆料,私路經過的那塊地藏有礦脈,而且興善宮主委也就是漂流木持有人,王朝卿,也是地主之一,但大家怎麼也想不透,為何要在「荒廢礦脈」旁開私路?倒是實價登錄透露玄機,光103年,那塊地買賣超過6次!曾經一個月內地價翻2倍。專家分析,這代表有人有內線消息,知道那塊地即將「有所開發」所以率先進場炒作,即使現在看來鳥不生蛋,可能暗藏龐大利益。
記者吳汶宸、范欣餘/台北報導……↓
潘建志:「保護地,這個都不行啦。」
鐵門違法,地上也有玄機。
潘建志:「大卡車啊,才有辦法壓這麼深。」
內湖區公所,動用公款蓋私路。遭到質疑圖利「山老鼠」,興善宮「執事」再報料,這裡,曾是礦坑寶地。
興善宮執事陳俊郎:「那個應該是有一個,礦脈在那裡,主委他本身他早期就是,來這邊採礦,因為他本身從事採礦。」
王朝卿太太:「你們叫救護車好不好?」
鏡頭前軟腳昏倒。廟方透露,主委王朝卿曾是「海山媒礦」高層,開挖礦脈之一就在這兒,前礦脈所在地,如今「開闢私路」出現頻繁交易。
查詢「實價登錄」,大湖段第一小段就有6筆,交易時間103年,剛好和「開設私路」,同一年以「地號」30到60為例,8月份每坪1萬多,8月漲到3.5萬。成交價,飆上700多萬,地價翻倍漲,表面照樣「鳥不生蛋。」
房地產專家陳泰源說:「(通常都是)投資客他有內幕消息,知道說這一塊地,可能未來比如未來有旁邊有政府重大建設,通常都是或是旁邊有捷運要經過,但是他可能有第一手,別人不知道的消息,所以他就用正常的行情買。」專家分析,買林地不用繳奢侈稅。未來也有機會地目變更。荒煙漫草開私路,牽涉利益肯定驚人。
網址→http://blog.yam.com/taiyuanchen/article/89751668
地目林地 在 包一包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Sunken Glades
Objective:Find the Spirit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