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86次會議 解決林園五福里長期環境問題 加速5G+AIOT創新園區推動 4處公有閒置空間轉型公托中心、長照中心審議通過】
今日主持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今年有徐中強、黃名義、許玲齡3位委員從都委會畢業,我特別代表市長致贈感謝狀給他們,感謝他們3年來協助本市都市計畫審議,無私貢獻,奉獻心力,嚴謹的把關都市計畫,促成高雄的城市發展。
本次會議審議通過林園五福里14鄰~17鄰土地轉型高值化產業園區等4案,並利用4處公有閒置空間設置托嬰中心、日照中心、長照中心,落實市長「友善托育」政見。
---為解決林園區五福里14鄰~17鄰居民長期面對林園工業區工安、空污、噪音等環境問題。
#林園區五福里14鄰~17鄰土地轉型為高值化產業園區。
高雄市林園區五福里13-17鄰土地被林園工業區包圍,居民反映因長期以來受到工安事件、空氣污染、噪音等侵擾,已經不適合作住宅區使用,希望政府能透過協議價購,協助其搬遷至其他地區。
為解決五福里長期以來的環境問題及空間使用上的衝突,經濟部因應產業發展需求,依產創條例申請都市計畫變更,將既有的住宅區變更為產業專用區,預計投資18.5億進行園區開發,提供740個就業機會,作為產業加值再造研究發展之示範基地。
市都委會同意經濟部先行將沿海路一段南側14~17鄰土地協議價購同意比例較高的區域,由住宅區變更為產業專用區之方案。但附帶決議:經經濟部工業局代表同意允諾,針對沿海路一段北側五福里13鄰土地,持續進行產業園區整體規劃,並於本案經市都委會審議通過後,由經濟部於6個月期間內應提出後續都市計畫變更,加速取得協議價購調查範圍內同意戶的土地,維護民眾居住權益。
---加速亞洲新灣區5G+AIOT創新園區推動,提供園區青創、創新企業使用及產業就業人才居住需求。
#台電特貿三公辦都更案調整都市計畫,強化創新產業進駐投資誘因、著重都市設計及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高雄亞洲新灣區內首件由台電與市府合作開發特貿三招商案,已兩次公告招商流標。經市府重新調整擬定策略,為打造首宗結合會展、5G+AIOT創新園區之智慧產業聚落推動,並強化公辦都更案件投資誘因,以及參考國際港灣城市產業與住宅綜合開發模式,透過都市計畫變更,調整相關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及都市設計準則,以促使民間投資研提具創新性綜合開發計畫,同時提供園區青創、5G+AIOT創新企業使用以及產業就業人才居住需求。
市都委會同意本案使用分區管制調整,並在維護高雄展覽館視覺軸線,留設具穿透性的端景,同時考量都市風廊環境流通及降低都市熱島效應,規範建築物高層量體的水平投影面積,以及規劃人行立體連通設施(skyway),鏈結周邊建設場館、三多商圈、新光園道及碼頭公園等活動。後續都市更新開發回饋,亦將朝產業設施(新創空間、產學育成中心)、公益社福設施(幼托日照)、公共服務設施等面向評估,達成服務市民優先、開發地利共享之市政目標。
---提供小港區、楠梓區、鼓山區、前鎮區之社會福利設施共27,281平方公尺
#小港國小閒置校舍、右昌森林公園閒置解說空間設置托嬰中心,興仁國中及中山國小(舊校區)閒置校舍轉型為日照或長照服務場所
經檢討小港區、楠梓區閒置公有建築物,規劃將小港國小忠學樓3樓4間閒置教室、楠梓區右昌森林公園解說中心部分閒置空間,爭取中央前瞻經費設置公共托嬰中心,分別增設501、523平方公尺公共托嬰中心,減輕家長育兒經濟負擔。
興仁國中閒置校舍轉型日照服務設施,增加1,444平方公尺日間照顧服務空間,預計可收托60名失智、失能長輩,提升日照服務普及率,實踐在地安養。
另為有效運用活化鼓山區中山國小(舊校區)閒置校舍,忠孝樓、仁愛樓規劃為長照園區(17,844平方公尺) ,設置團體家屋18床、住宿式長照機構219床及復能中心、輔具中心等;信義樓則設置身障日間照顧服務場所及公共托嬰中心(6,969平方公尺),規劃設置日照中心60人等,另托嬰中心可收托60位嬰兒及身障日照機構收托35位嬰兒。
#高值化產業園區 #解決林園工業區工安、空污、噪音等問題
#亞洲新灣區5G+AIOT創新園區 #公辦都更
#公共設施閒置空間活化再生
#照顧老中少三代 多元推動托嬰、日照及長照服務設施
城安建設三多 在 吳益政-理想城市高雄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二階輕軌優化
輕軌二階工程重新啟動,針對沿線居民不同意見,我們認真且慎重看待。除了市府提出「人本造街方案」和「9大改善措施」,我們也提出下列幾點建議,盼一起從各面向細節的討論,讓輕軌能順利融入我們的城市生活。
市府日前公布9項優化調整措施,包括美術館路段北移到美術館園區內、加大轉彎半徑減低噪音;以站就樹規劃, 212棵超過20年的小葉欖仁全數保留;維持既有美術館路4線道;沿線7.3公里共取消路邊停車格345格,但協調學校釋出及檢討新增公、私有路外停車格約3000格等措施。
我們認同此優化方案的整體大方向,但還有下面幾項建議:
1️⃣ 美術館路最窄路段改C型路權、雙軌硬鋪面
目前為維持美術館路段雙向4線道的路線,市府將最窄路段、即中華路-裕誠路規劃為單線雙向的B型路權(部份與外界隔離之軌道及部份與外界交通混合行駛的車道)草地鋪面模式。
我們則建議,應將此段規劃為輕軌與一般交通載具混合行駛的道路,即「C型路權」;這樣一來,既沒有佔到原本的車道,同時硬舖面的軌道道路,也不會讓B型路權的專用軌道阻礙一般車輛和救護消防車通行,藉此保留私人交通工具與輕軌能相容共存的交通文化。
另外,考量未來輕軌班距將由15分鐘縮短為7分鐘一班,甚至更短,若採單線雙向的道路規劃,不夠符合未來通車後的實際需求。
2️⃣ 輕軌駕駛員訓練導入「防禦性駕駛」的人本思維
防禦駕駛是提醒駕駛人應從目視、耳聽的察覺,進一步認知並預測接下來可能發生意外之情境,進而預先採取必要措施以避免事故的一種駕駛、用路哲學。我經常將此稱之為,「冒失鬼假設論」:除了遵守交通規則即號誌,駕駛人經十字路口、轉彎處等,該不斷假設可能有冒失鬼出現、可能有視線死角,一旦意外發生時,能做出最迅速安全的反應。
換個角度談,輕軌運行的思維不該是「威權式駕駛」。由於輕軌不同於火車、高鐵使用專用的「A型路權」,輕軌是以整體平均速率約為每小時20 到25 公里,起步與煞車距離也短,溫柔地與私人運輸工具共存於城市道路之間的運輸工具。既然是要「共存」,要融入行人和汽機車流動的城市交通是重要課題。
3️⃣ 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號誌
2013年第一階段輕軌動工時,由於技術尚未成熟,無法以人工智慧估算不同路口、不同時段的車流量,經過近7年之後,二階工程復工,我們盼能藉由進步的科技,計算交通流量,幫助號誌能準確引導輕軌和私人運具通行的先後順序。
舉例來說, AIoT技術提出數據後,小型路口號誌以輕軌優先,車流量較大的大型路口(如中山路、擴建路、美術館中華路、博愛路、建工路、九如路、中正路、三多路),不要破壞既有的號誌節奏、讓輕軌配合「大馬路」號誌。
4️⃣ 輕軌沿線設施兼具美學及人本,捷運轉乘區段騎樓整平
有兩個例子,一個是中華藝校前的天橋。為了不影響目前車道數(4線道),輕軌優化後的路型北移至美術館園區內,其中沿線經過的中華藝校,會設置天橋連接南北校區,讓師生安全通行。
另一個例子是,因應沿線7.3公里取消路邊停車345格,市府將協調周遭學校釋出及檢討新增公、私有路外停車格共2524格,雄工也將增建停車塔增500格位。
我們期待這些嶄新的公共建設,除了盡可能兼具環境美學、綠建築、多功能目標使用(停車塔不單只能停車)之外,務必盡可能完善斜坡、電梯等無障礙設施。希望執政團隊能把握這次大型建設動工的機會,把城市的生活細節和「眉角」修整的更符合人本需求。
---
輕軌工程是高雄的第一次,也是全台灣第一次、第一次讓有軌列車距離我們的生活這麼靠近,穿越大半個市中心,濱港的真愛光榮碼頭、觀光熱點駁二、哈瑪星,柴山腳下的鼓山車站、美術館,還有許多市民上班通勤會經過的大順路、九如路、三多路、中正路、凱旋路等…這個像「跑在大街上的火車」,即將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我們期待它為城市生活帶來的進步,同時也擔心那些可能會發生的「格格不入」。因此我們能做的,是預先設想各個可能影響市民使用的細節,仔細討論並提出各種更好可能,確實朝著減低對私人運具仰賴度的目標邁進、與你我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再進一步。
城安建設三多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馬六甲遊記|知史百家
安煥然
趁演講之便,帶了三位學生來到馬六甲。
說是要來看古跡的,自然不能放過一個人,請她來當我們的另類導遊,最恰當不過。這位朋友就是我們熟悉於《星洲日報》的《明日遺書》、《笑看古城》專欄作者歐陽珊。
古城的古跡古物多。走沒幾步就可以駐足說個典故。拐個彎,抬頭看街屋的馬背山牆,就有多種造形。隨處可見牆上如鐵絞刀的壁鎖,那是荷蘭人引入的建築技術。我們還總硬拉著歐陽珊,要她帶我們去看屋牆上會「吐水的魚」。
走過荷蘭街,轉來打鐵街。單單在這裡,我們就逛了一整天。說它是打鐵街,當然是因為這條街的打鐵店。目前僅存兩三家。歐陽珊指著一間店屋說,以前這裡曾是馬六甲牛車的修理店,也有人說這間老屋是傳授手藝的匠堂,廳堂上還懸掛著「殊尊魯史」的大匾。可惜打鐵這一行,不是沒生意做,嘆只嘆,後繼無人。
打鐵街又叫大伯公街,因為街尾有間供奉大伯公的三多堂。這是一間由甲州廣東籍十餘間會館組成的管委會聯合管理的神廟。據說這間廟是僅次於青雲亭的老廟,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廟裡的特色是牌匾很多。整修後,有懸掛著的,也有暫時橫置著的。在我們另類導遊的印象中,廟的牌匾應該還不僅如此而已。
這條街,又有人叫它甲板街。可能是當年中國水客在馬六甲河口下船落腳的地方而得此名。歐陽珊兩度帶我們去看「美化」了的馬六甲河。晚上看了一次,白天又去看了一回。「美化」的背後,有商家居民以生命換回來居住權的辛酸故事。
走進打金街(今又稱之為「和諧街」),果然仿佛世界各大文明的靈光都匯聚在這條小小的街道上了。那裡有一間馬六甲最古老的興都廟和最古老的華人寺廟青雲亭。然而,尤其讓我們驚喜的是那座甘榜吉靈回教堂。據說是由印裔回教徒於1748年興建。古跡維護建築師陳耀威曾說,這間古老回教堂是「不同的建築風格和元素,在這裡出現近乎完美的融合」。
這座回教堂的建築,除了是「簪花重檐」,旁有印度式的高塔,其淨池卻是十足歐式風味的小噴泉,而且在回教堂的屋檐下竟用了潮州剪黏的藝術,甚至還出現了華文「囍」字。回教堂裡的「轎椅」,也很令我們注目。歐陽珊說,像馬六甲回教堂這樣的轎椅,與今天中國南京淨覺寺的講經座椅極為相似。是不是與當年的鄭和這位回教徒有關?值得考究。
在要走往青雲亭的路上,歐陽珊帶我們繞了個小徑,走過散布亞齊人的墓區,來到文豪文西阿都拉的故居,說了他的故事。歐陽珊說,跟著不同的導遊,會有不同的導引。華人導遊帶旅客走華人景點,馬來導遊走馬來人路線。洋人、日本人按地圖標誌「亂走」一通,卻也自得其樂。即使是三輪車夫,也有他們獨特的視點和軌跡。
1940年郁達夫遊馬六甲,曾寫了篇〈馬六甲遊記〉,他說:「走馬看花,馬六甲的五百年的古跡,總算匆匆地在半天之內看完了。於走回旅舍之前,又從歪斜得如中國街巷一樣的一條娘惹街頭經過,在昏黃的電燈底下談著走著,簡直使人感覺到不象是在異邦飄泊的樣子。馬六甲實在是名符其實的一座古城,尤其是從我們中國人看來。」那是戰前一位中國著名文人,他「中國人」的情意結,以及其視點的聚焦與局限。
1954年,魯白野在《馬來散記》中的一篇〈古城兩題〉,這樣對馬六甲人說:「太過沉緬於記憶也是不好的。一味想著過去的好日子,卻不想在目前創造好日子,是愚笨的……馬六甲人實在應該振作,浚深河道是首要工作,俾使商船能再像往昔一樣直駛岸邊,恢復當年鄭和太監在此築廠,使其成為東南亞商業中心的繁榮。」這是當年一位積極於參與構築馬來亞建國歷史的華裔知識份子,熱情而樂觀的期望,馬來亞要富強、要發展,馬六甲要再現繁華。
我曾在日本逛書局買了本《亞細亞之中的琉球王國》(2004年第四刷)的小書。作者高良倉吉是琉球大學教授。在〈馬六甲的琉球人〉一節,作者非常感嘆。其文大意是這麼說的:我在1974年最初到訪馬六甲,發現它只是馬來半島的一個小市鎮。葡萄牙的征服,荷蘭人的入主,英國殖民勢力的移入,把海峽殖民地的重心和建設轉移到新加坡,急速導致馬六甲的沒落。征服者對馬六甲古城的破壞實在太多了。近年來,又隨著經濟的發展,馬六甲的市街和郊外建起了很多豪華的旅舍,每逢周末吸引很多觀光客到來,馬六甲的變貌,更令人吃驚。曾經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貿易中心,遭受了世界歷史浪潮的沖刷,比琉球的歷史遣跡被破壞還要嚴重,真令人同情。
或許吧,對某些人來說,馬六甲人的古跡古物仍然很多,隨處都有故事可講,有古跡可看。然而,每次歐陽珊帶我們逛遊古城,總是「唸」個不停。對於這裡的古跡和世俗之人對古跡維護的態度和作法,她常常是執著地看不開,既好氣又發作不出來。談笑間,寂寞地,心事誰人知。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