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硬體建設好,但軟體建設更重要。
但是,到底軟體建設是什麼?其邁市長提到的產業轉型,其中很重要的一塊,就是如何讓各種資訊,變成有價值的資料,變成可應用的數據。
大家都聽過大數據,但是大數據,怎麼實際應用在市民服務?最簡單的應用,就是1999。每天都有很多市民透過1999來陳情,如果妥善分析這些陳情的資料,就可以知道市民最在意、最想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交通問題可以用大數據解決嗎?
政府做一個交通號誌或動線的變動,是希望給用路人更好的交通環境。但是做下去到底有沒有更安全?這就可以透過大數據來分析。
有些年輕的機車族朋友希望取消強制兩段式左轉,交通局則會擔心取消兩段式會有安全疑慮。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確認事實情況,於是去年我們就和資訊中心劉主任合作,找了外部的工程師,希望媒合交通局、警察局提供過去的肇事資料,對照取消強制兩段左轉前後,看看肇事率是不是有改變。
進一步說,市民最在意的交通問題是塞車跟停車,下班回家哪裡塞車哪裡暢通?家附近哪裡有停車位?2017年生態交通盛典,有廠商設置 #智慧燈桿,即時監測附近還有 #多少停車位,就是在這個需求下的設計。
工務局其實已經著手採購智能路燈,但目前的智能路燈只能自動感測、調節亮度,我建議未來在採購前應該考慮到大數據資料收集的需求,包含上述提到的車流、停車位監測,保留擴充性,未來有經費時,就能直接更新成智慧交通桿。
▌市府開放資料碰到什麼問題?如何解決?
我們在跟交通局、警察局要資料來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兩個問題,第一是資料的格式沒有標準化,在實際運用時,清理資料耗費很多時間;第二是肇事地點的經緯度資料不夠精細、以及缺乏事故描述的爛為定義,導致分析時缺乏細節。
政府有很多開放資料已經上網,主要目的是提供民間社群加值應用。但是實際上,除了資料格式不統一的問題,市府開放資料使用的情形並不普遍,導致很多公務員認為 #開放資料 是做白工,而欠缺好好整理資料的誘因。
▌城市轉型的數位化治理
這部分,我建議市府,如果要推動智慧城市 ,要先推動數位化治理。但是,一方面市府裡缺乏數位治理的人才、再方面是公務員已經有太多工作要做,沒有能量再來做數位化,所以需要外部人才導入。
去年在釐清兩段式左轉的情況時,我推薦一些對於公共服務加值應用有興趣的技術社群,讓這些社群先跟市府建立默契,就是希望建立一個模式把民間社群的能量導入,來實現數位治理。
但依靠外掛的資訊社群,畢竟是外掛;市府目前只有一個在研考會下面的資訊中心,層級太低,完全無法橫向整合各局數位資料的提供(簡單說,其他局處誰會鳥一個資訊中心?);智慧城市的要件,是資料的串流,如果各局處的資訊室各做各的,誰來做串流?
因此,我之後會召開一個數位治理的座談會,邀請相關市府單位、資料專家及資訊社群,來共商如何提升市府的數位化治理能力,也希望新市府,能夠重視這塊:數位化治理的建構,真正才是 #城市發展真正的軟實力!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