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文選
(《見微知著》共選有關人生的小品文125篇,這裡錄其中兩篇。)
林肯父親和農場的石頭
一八六四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一位叫馬維爾的記者採訪林肯,他問林肯: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都曾想過廢除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已擬就,可是他們就是沒有拿起筆來簽署它,他們是不是想把這樁偉業留下來,給你去成就英名呢?林肯回答: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悔。
馬維爾沒有聽懂林肯這句話的意思。直到一九一四年,林肯去世五十年後,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林肯在信中談到他的童年往事。他寫道:
「我父親有一個農場,上面有許多石頭,正因如此,父親才得以用較低價買下它。母親建議把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賣主就不會以這麼低價賣給我們了。他說石頭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的石頭相連。
「有一年,父親到鎮上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做工。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的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弄走了。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所想像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他們移動。」
林肯在信末尾說,有些事情我們之所以不去做,只是我們認為不可能。實際上有許多「不可能」,只是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之中。
讀到這封信時,馬維爾已是七十六歲的老人。就在這一年,他決心學一門外語。據說,一九二二年,他八十四歲,在廣州採訪孫中山,曾以流利漢語同孫中山對話。
這故事告訴我們,有許多困難是心裏想像出來的,儘管任何事情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如果你覺得應該去做,就必須做。它未必沒有成功的機會。比如解放黑奴。
●有些事情我們不去做,只因我們認為不可能。實際上有許多「不可能」,只是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之中。
知人善任的藝術
知人善任,是當一個領導人最重要的本領。許多政府或企業的當權者,都因為用人不當而導致管治失效,事業衰敗。歷史上奸佞之臣誤國,不知凡幾。現代企業,講求制度選人。但無論多完好的制度,最後決策者的決斷還是起了關鍵作用。
古書《呂氏春秋》有一個齊桓公大膽用人的故事。
寧戚想自荐給齊桓公,但沒有途徑。一天,桓公到城郊見客,晚上城門大開,通令所有車輛迴避。寧戚就在城下餵牛,他敲牛角大聲吟唱:「……生不逢堯舜之時,賢才常穿粗布衣,餵牛黃昏到深宵,長夜漆黑何時曉……」桓公聽了大怒。叫人把餵牛的寧戚抓來,說:「寡人治齊,百姓安居樂業,諸侯賓服,農作豐收,堯舜時代也不過如此,你唱甚麼生不逢堯舜之時,長夜漆黑?」寧戚說:「堯棄親子丹朱,讓位於舜;舜避南河,後不得已而繼位。大王殺兄得國,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怎能與堯舜比?」桓公怒不可遏,喝令斬首。寧戚神色自若,仰天長嘆:「桀殺龍逢,紂殺比干,今寧戚要與龍逢、比干齊名了。」桓公見他如此坦然,就放了他說,「寡人旨在測試你的膽識吧了。」回到朝廷,桓公賜他上好衣帽,親自接見。寧戚向桓公獻上治國和治天下的策略,桓公深慶得人,準備委以重任。群臣議論紛紛,建議桓公先派人查問其背景,若真的是賢者,再重用也不遲。但桓公不同意,認為要去查問,是擔心他有「小惡」,以人之小惡,而忘了「人之大美」,這正是「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何況人本來就難以十全十美,只要權衡輕重,能避短用長就可以了。
寧戚的故事,就是對人才的大膽取用,而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領導者知人善任的藝術。
●人本來就難以十全十美,只要權衡輕重,避短用長就可以了。
https://www.levellingup.com/shop/%E8%A6%8B%E5%BE%AE%E7%9F%A5%E8%91%97-%E9%80%81%E6%9B%B8%E7%B1%A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境內。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後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關。 1 券城與南北關: 南關甕城呈馬蹄形,南關主城門南北走,向上有重簷歇山城樓一座,自地面計算高31.8米,甕城西側有甕城城門通往關城向南的大道,在弧形甕城城臺上設有炮...
城門河作用 在 Mr. Rabbit 歐洲行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只見其名不見其門
The seven gates to the City of London
倫敦金融城的七道城門
未來到倫敦可以尋找探險的旅行計畫 ✍️
.
🤔
不知道各位到倫敦旅行的時候,會在倫敦市中心的一些街道或是車站看到有 -gate 字尾的名稱。
像是倫敦地鐵車站有 Aldgate 以及 Moorgate 車站名稱,大家之前在搭倫敦地鐵,看到這些名字是否內心有所好奇他們的由來歷史?
看到這種名字的時候,是否有聯想到,以前這個地區,是不是真的有 "門" 的存在。
.
在18世紀以前,倫敦是真的有城牆以及城門圍起來的區域,大致上,就在現在Google地圖上所顯示 City of London的區域。
最初是由古羅馬人所建立,後來其他佔領生活在倫敦的人們,才又不斷整修重建這座倫敦城牆。
.
英國倫敦在古羅馬時期,大約是西元120年左右,由羅馬人開始建造倫敦城,也就是現在可以查詢到的 Londo Wall
大約在190年到220年,他們由英國肯特郡所搬運來的石頭,建立整個倫敦城的雛形。這座城牆所圍繞的區域,是由高六呎,厚度達三呎。
古羅馬人最初建造是為了作為抵禦外部侵襲,後來的人,把城門當成為收取稅收的要道。另外,有些城門的上頭是被建造作為監獄,還有些會在城門上掛上叛亂者的頭顱身體作為警示嚇阻作用。
西元二世紀,最先建立的城門有 Cripplegate, Aldgate, Bishopsgate, Ludgate 以及 Newgate
.
#倫敦的七道門
目前,可以找到的文獻資料顯示,倫敦城是有七道門,範圍是從現在的 Tower Hill 地鐵站,一直到 Blackfairs 地鐵站這個距離。
以倫敦泰晤士河為底,從地圖上,可以看得出大致上呈現半圓形的樣貌
七座城門的名稱分別有:👉
Aldgate
Bishopsgate
Moorgate
Cripplegate
Aldersgate
Newgate
Ludgate
.
對比古羅馬時代,可以看到 Moorgate 以及 Aldersgate 是後來出現。
👉
Aldersgate
這個名稱是來自於 撒克遜人時代,名字應該是來自於 Ealdred 或是 Aldred,這座城門是古羅馬人後期之後建造,是取代古羅馬過去的西側城門。
1603年,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進入英國倫敦城的時候,首次就是由這座城門所進入。
1666年,倫敦大火造成破壞,重建之後,一直到1761年才會移除。
.
👉
Moorgate
七座城門當中最晚被建立的城門,取名自 Moor fields。
1415年,由倫敦市市長Thomas Falconer所下令建造,1472年有翻修,1672年重建,一直到1762年整個被拆除
最原本的時候,這個位置只是一個後門般的小門,是為了讓居民方便通往才再建造。由於是比較晚期才建造,整個城門的高度也比較高。
.
👉
Bishopsgate
古羅馬人最初建造的城門,一直到15世紀漢薩同盟商人重建之前,還有兩次的重建紀錄。
過去,會將罪犯的頭顱放在城門上,以嚇阻不法人士企圖的進入倫敦城的功用。
1731年,市政府有做整修之後,一直到1760年,整座城門被拆除。
目前,可以在倫敦Wormwood Street 附近的建築物外牆上,留有這座城門位置的標記。
.
👉
Ludgate
有一說,這個名字時來自於國王King Lud的名字,在過去,也會被稱作 Flood 或是 Fleet 城門,因為,這座城門外就是銜接過去一條支流 River Fleet。
在過去,如果要去英國巴斯 Bath 這個著名的浴場城鎮,或是去倫敦的西南邊區域,都會從這座城門進出。
最後,是在1760年就被拆除,算是七座城門當中,比較早被整個移除的城門。
目前,可以在英國倫敦聖保羅教堂 St. Paul 附近的Fleet Street 找到過去紀錄的遺跡。
.
👉
Newgate
雖然是被稱作 "新門",但它並不是最新的城門,只是,在當年最初的古羅馬時代古城門當中,比較晚被建造,大約在西元857年就有此門存在。
從12世紀開始,這座城門就被當作是監獄,一直持續到1767年被拆除,這之間不管經歷幾次的重建,都是作為監獄使用。
.
👉
Aldgate
這個名字可能來自薩克遜人時代,從 Ealdgate 或是 Old Gate (舊門)而來。
從12世紀開始,就有多次的重建整修紀錄,城門上方還有小房間可以住人,最後是在1761年被移除。
現在,你可以在倫敦Aldgate 地鐵站附近的 Duke's Place 找到這座城門的遺跡位置。
.
👉
Cripplegate
位於倫敦巴比肯建築群區域,可以在 Wood Street 與 St. Alphage Gardens 之間區域看到這座城牆的建築遺跡,有保留部分城牆樣貌,就在教堂旁邊,可以Google地圖搜尋巴比肯 City Walls and Tower 。
這座城門名稱比較難知道緣由,可能是來自 "cripples" 這個字,或是 薩克遜人時代的 "crepel" 這個名字
.
.
😁
未來大家到倫敦旅行
在倫敦市中心金融城 City of London 遊玩時,不妨可以找看看這些古城門的遺跡,成為你與一般觀光遊玩所看到不一樣的倫敦風景。
.
城門河作用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艋舺隘門遺址 2011 vs 2020
左圖為張哲生於2020年7月5日翻攝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23巷口的艋舺隘門遺跡「艋舺記憶」馬賽克創作下方之舊時照片,該照拍攝於2011年8月24日,記錄了艋舺隘門遺址建物拆除前的最後樣貌。
右圖由張哲生於2020年7月5日在左圖中同地拍攝。
艋舺隘門建於清代嘉慶年間,作為聚落防禦之用,而隘門內的彎曲巷道則是為了避免敵人能夠直搗黃龍。今臺北市廣州街223巷在300年前的清代即已存在,早年為淡水河碼頭進入艋舺的必經道路,巷口所設置的隘門,乃是保護艋舺的第一道防線。
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後,此隘門之防禦功能已不復需要,於是當地居民集資在隘門上方的瞭望台建造了一座福德正神廟,以將原本棲身於隘門底下的土地公迎至廟中供奉,而成為臺灣少見的懸空式土地公廟;該廟供奉的土地公神像相傳是艋舺龍山寺籌建之初,由一名泉州的雕刻師父隨身攜帶來臺,為泥造金身,其歷史超過300年。
當地居民世代供奉這尊高坐隘門上方的土地公,每逢節日都會備置牲品以祭祀祈福,而在經過隘門時,也會仰望合手一拜;每年農曆8月15日的土地公誕辰時,整條巷子會被信眾擠得水洩不通,蔚為壯觀。
艋舺隘門曾被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為暫定古蹟,是萬華地區重要的歷史建物之一;然而在2011年,基於交通安全的整體規劃,臺北市政府決定將隘門所在巷道拓寬,使得隘門面臨被拆除的危機,此消息傳到地方後,激起了保存文史的聲浪。
但臺北市政府還是決定在2011年9月拆除艋舺隘門,將此巷拓寬為6米寬的雙向道路。由於隘門曾在1993年重建過,早已不是臺北市列管的文化資產,而且其存在影響了居民基本生活,例如有人家裡沒自來水,就是因為巷道太窄使得新管線拉不進去,另外消防車和救護車皆無法進入此巷,阻礙了救災救難的工作,因此非拆不可。
然而,位於隘門上的土地公廟亦面臨了拆除的命運。在拆除之前,信徒持筊請示土地公想遷往何處,但土地公就是不肯點頭,堅持留在老家不走,於是信徒向青山里里長李昭成求助,
於是,李昭成里長在臺北市長郝龍斌主持的萬華區100年區里發展座談會上,向市長正式提案,表示為了串聯隘門沿線之剝皮寮、龍山寺、仁濟院育嬰堂碑、學海書院等人文歷史觀光動線,希望市長能同意以重建舊城門方式重現「隘門」原貌。
當時,在郝市長的指示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將在拓寬工程完成後,於原地以原貌重建隘門和土地公廟,以兼顧歷史和信仰。
2011年9月14日,北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開始進行此巷的拓寬工程,從廣州街一路打通到桂林路,令其成為寬6公尺、長百餘公尺的雙向通行道路。
2011年9月底,隘門和土地公廟已被夷為平地,整個拆建過程由市府都發局指派專人拍成紀錄片,土地公神像則由信徒重整金裝後,暫時擺在陳姓廟公住家奉祀,打算等待翌年隘門和土地公廟重建完成後,再迎回繼續守護當地居民。
後來,臺北市文化局邀集學者與地方人士積極溝通,雖受限於法令規定而無法按里長的提議重建隘門,但最後還是經由集思廣益、發揮創意,而達成了共識,決定以馬賽克拼貼設置壁畫的方式,來保存大眾對艋舺隘門的記憶,盼能創造雙贏。
2013年8月22日,位於艋舺隘門遺址巷口東側牆上,由簡明輝創作、名為「艋舺記憶」的馬賽克拼貼壁畫,正式對外公開。
以下為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於1975年夏天在艋舺隘門遺址設置的「艋舺隘門沿革記略」石碑之內容:
艋舺隘門沿革記略
隘門為我國固有建築,以泥土或磚石砌成,隘門有單門、雙門,中加木門,或設頂樓之分;其作用乃在入暮後或急變時管制出入,並供瞭望示警之用。艋舺隘門遺址已廢,其頂樓亦經改放福德正神,但舊市區存此古蹟,信足證明臺灣為我漢族開發而無疑矣。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夏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撰立
城門河作用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境內。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後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關。
1 券城與南北關: 南關甕城呈馬蹄形,南關主城門南北走,向上有重簷歇山城樓一座,自地面計算高31.8米,甕城西側有甕城城門通往關城向南的大道,在弧形甕城城臺上設有炮臺,陳列著明代古燈,外牆有垛口,內側牆低矮無垛口。作戰時可將敵人誘入甕城,主城關閉阻其入城,再放甕城閘門,敵人就被困在甕城裡,只能束手就擒,有“甕中捉鼈”之意,因此得名甕城,在甕城之中建有一座福佑關城的關王廟。北關與南關作用相同,呈長方形的甕城上設有炮臺,甕城城門朝向北側,北甕城中建有北方鎮守大神真武廟,廟內供有十二生肖神,水火。
2 古炮:在居庸關南券城和北券城城牆之上,分別陳列5門古炮。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米,炮口口徑8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1.7米,炮口口徑15釐米;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7米和1.79米,炮口口徑7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為1.08米、1.5米、1.7米,炮口口徑為14釐米和8釐米。明代是我國古代大炮製鑄和使用最興盛時期。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和州人焦立向他呈獻十支新式武器“火銃”。用火藥發射鐵彈丸,當時稱為“火龍槍”。明朝建立以後,專門設有兵仗軍器局,研製鑄造大炮。大炮被稱為“神威大將軍”。在軍隊中,設有使用大炮的軍機營。京城衛戎,長城關口要衝,配備神機營。明成祖時,下令在長城沿線安置大炮。還“佛郎機”“神槍”“鐵銃”等。《明史.兵志》記載,到了明代中葉,大炮的鑄造工業逐于精良,製造出的“紅夷大炮”長可二丈有餘,重三千斤。發之洞裂石城,聲震數十裡。這種炮,有照門和準星用於瞄準,射程可達500多米。在修復居庸關北關城時,發掘出土石炮彈23枚,最大直徑為15釐米,鐵炮彈6枚,最大直徑5 釐米。
3 雲台石刻:堪稱一絕,券門內兩側右壁及頂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動,雕刻技藝高超,六種文字的石刻經文、咒語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資料。據專家考證,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傳佛教薩迦教派的特徵。進入券門兩壁刻四大天王像。天王身軀高大,怒目圓睜,並有厲鬼在其左右,是護持佛法,鎮守國家四方的尊神。據說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朱厚燳微服出遊,夜間騎馬偷偷混出居庸關時,他的坐騎見到四大天王像,嚇得不敢前行。無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煙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關。券門兩壁四天王的空間處,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兒、西夏、漢等六種文字鐫刻的《如來心經》經文、咒語、造塔功德記等,西夏文是紀錄我國古代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創制於西元1036—1038年間,當時約有六千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然必烈命其帝師八思巴創立的蒙古新字。它脫胎於藏文,採用拼音的方式書寫,並於西元1269年頒詔推行。以上兩種文字流傳時間很短便廢棄不用,而保存下來的石刻文字對破譯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歷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券門頂部刻有五個曼荼羅,即五組圓形圖案式佛像,佛界稱其為壇場。壇場的設立有保護眾佛修煉鐵,防止魔眾侵犯的意思。五曼荼羅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為: 釋迦牟尼佛(如來佛)、阿彌陀佛(菩薩形)、阿佛(菩薩形)、金剛手菩薩、普明菩薩。其中除釋迦牟尼為佛祖之外,其他四菩薩在此顯現,則有四方教主的意思。五曼荼羅連同其他佛像,共197尊。券頂兩側的斜面上,刻有十方佛,在每方佛的周圍還分別刻有小佛102座,共計小佛1020座,取共千佛之意。這些小佛,是明朝正統年間,修建泰安寺(1443—1449年)時,由鎮守永寧(今延慶縣境)的太監谷春主持補刻的。連同十方佛下的菩薩、比丘,券項兩側部共有刻像1060尊。券門的南北券面上,雕刻著造型獨特、別具一格的一組造像,其中有大鵬、鯨魚、龍子、童男、獸王、象王等等,佛界稱其為“六拿具”。大鵬寓意慈悲鯨魚為保護之相,龍子表示救護之意,童男騎在獸王上自然是寓意福資在天,而象王則有溫馴善師的含意,券面最下端的石刻紋飾為交杵,又稱羯魔杵、金剛杵。原本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在此為斷煩惱、伏惡魔,護持佛法的法器。鑒於雲台刻石造像的歷史與文物價值,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雲台刻石造像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4 真武廟(1996年修復):明洪熙元年(1425年)建。真武廟所祀主神為真武大帝。真武即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道教所奉的神。相傳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遊,遇天神授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42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宋代皇帝因避其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時尊為“鎮天真武靈應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元朝時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明代對真武信仰達到鼎盛。朱棣稱帝后,特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將其所謂修煉之地──武當山賜名“大嶽太和山”。相傳,洪武初大將軍徐達北征“屢有真武靈助之”,因而在關內修建此廟。修復的廟內有道教真武神八大元帥、六丁六甲神將、水火二將和青龍、白虎等神像。
5 城隍廟:這組廟宇規模較大。城隍是道教所傳守護城池的神。中國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據說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除夕要祭祀八種神,其中就有城神、隍神。以後兩神合二為一,就成為城池之神了。道教認為城隍是剪惡除凶、護城安民之神,能應人之求,旱時降雨,澇時轉晴,以保五穀豐登,百姓安泰。最早是三國東吳時,在安徽蕪湖建城隍神廟,以供拜祭。到了唐代,祭祀城隍逐漸普遍,人們把一些在地方有功的開明人士死後奉為城隍神,希望他能繼續福佑鄉土,保護百姓。宋代祭祀城隍更是遍行各鄉。到了明朝,明太祖元璋即位不久,就下令在都城南京修建規模宏大的城隍廟,並頒佈城隍神的封號爵級,敕封京城城隍為帝,開封臨濠等地的城隍為王;府級城隍為威靈公,官居二品,州級城隍為顯佑伯,官居四品,並按照級別,配製服飾。另外,城隍還管領亡魂。朱元璋還為城隍組織了一套機構,設有判官和衙役,道教乘機聲稱“城隍老爺”有權拘捕活人到陰間,死人的陰魂也都首先到城隍廟去接受審問。新官上任必須齋戒沐浴去祭祀城隍廟後,方得進衙理事,每月初一、十五還得前往祭拜。
朱元璋如此重視城隍神是有他的目的的。朱元璋曾對大學士宋濂透露過心裡話:“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說穿了,大肆鼓吹神鬼的威力,不過是震懾臣民,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居庸關的城隍廟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7年)。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在這裡建置城隍廟除為了護佑關城外,還有約束軍民的用意。這次修復是1996年,廟內塑有城隍、閻王、山神、地神等神像。
6 水門:居庸關地形險要兩側高山,中間一水,水道,南北方向貫穿關城。長城與河道交叉之處,建有雙孔圓拱水門,水門上有閘樓,內設水閘,借此控制門內外水量。洪水季節打開閘口,瀉洪,枯水季節,儲備河水供關城使用。水門橋墩為南北尖狀,以利於減少洪水對水門的作用力,起到了防止毀壞,延長使用時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