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34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拉溫納的早期基督教古蹟(1996)
拉溫納太精采,要分兩篇才寫得完,接續第33篇,拉溫納作為馬賽克之都,許多教堂都有它的可看性,追溯新聖阿波理納教堂(Basilica of S. Apollinare Nuovo)的歷史,是在西元五世紀東哥德的國王狄奧多克所興建,當時是作為獻給基督的雅利安人教堂;到了六世紀,東羅馬帝國將聖阿波理納的聖骨遷移到此教堂後,教堂便改為目前的名稱。
從正門進入教堂,巴西利卡式的大殿兩排共24根大理石柱形成拱廊。上方的馬賽克分為三層,左右兩側最上方的格子裡都是聖經故事,中間一排是著白色長袍的聖人和先知,右側最底排是26個拉溫納的殉教者走向救世主。而左側最底排則是東方三賢士從克拉塞(Classe)港口出發,帶著22個處女朝拜聖母子,克拉塞距離拉溫納5公里,屋大維建立了這港口,當年就是這出發與安東尼進行海戰,後來當上了羅馬皇帝。不管是殉教者還是處女,個人意象並不明顯,呈現一致的風格性,強調對於宗教的專一與虔誠。
聖經中說,當耶穌基督誕生時,東方來了三賢士,分別帶著乳香、沒藥和黃金祝賀耶穌的誕生,馬賽克上的東方三賢士們穿著長褲,戴著弗里吉亞帽,弗里吉亞是位在土耳其的中西部,在希臘神話中,弗里吉亞國王米達斯擁有酒神戴奧尼索斯給予的點石成金術,最後他不但無法進食,連最愛的女兒經過他的觸摸都變成黃金;而他另一個有名的故事是國王的驢耳朵,他充當阿波羅和潘音樂比賽的裁判,因為判潘獲勝而得罪阿波羅,阿波羅讓他長出一對驢耳朵作為報復,米達斯只好終日戴著弗里吉亞帽把耳朵遮住。
弗裡吉亞軟帽(Phrygian cap)又稱自由之帽,羅馬帝國時,獲釋奴隸會佩戴弗里吉亞帽,這可能是弗里吉亞帽被當作自由象徵的起源。帽尖向前彎曲,典型的顏色是紅色,法國大革命時成為自由表徵,美國參議院院徽上也可見到,卡通藍色小精靈戴的帽子就是弗里吉亞帽,但出現在東方三賢士頭上,只是彰顯三個人的東方血統。
另外一座在克拉塞的聖阿波理納教堂(Basilica of Sant' Apollinare in Classe)最精彩的是後殿半穹頂的馬賽克壁畫,在穹頂門框上,鑲嵌著基督的半身像,兩側是傳教士的象徵,下面是從伯利恒和耶路撒冷出來的十二隻羊羔向基督行進。半穹頂中間是一塊藍色圓盤,藍色圓盤上有一顆鑲有寶石的十字架,十字架中心有基督頭像,十字架兩側是先知摩西和先知以利亞的半身像,聖阿波理納站在十字架正下方,草地上兩側各有六隻小羊,頭部兩側共有三隻代表聖彼得、聖雅各和聖約翰的小羊。
馬賽克鑲嵌畫是最古老耐久的裝飾方式,作為拜占庭藝術的特色,達成宗教服務目的,不惜投入大量金錢與人力,使得馬賽克技巧高度成熟,金箔及玻璃在黏貼時故意使每塊不平,如此在光線照射下更有斑爛的效果。看馬賽克我可以,但電視就請不要打馬賽克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全俄展覽中心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一個展銷中心。原稱全聯盟農業展覽館,1959年6月後稱國民經濟成就展覽館。這裡有很多綠林和噴泉,民族友誼噴泉金燦燦的一片,中間矗立著一個巨大金麥穗,噴泉的水柱騰空,聲勢浩大。周圍是15具鍍金的各民族婦女銅像,手持各種果實,代表前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各民族人民的友誼。廣...
基督教 寶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阿贊濕
#天眼蜈蚣珠路翁
#918大法會加持
#強招正偏財招生意招人緣全能
#入龍婆碧娜石化米寓意不愁吃穿
#師父說誠心佩戴者偏財橫財就手
功效:超強招財,人緣,異性緣,轉運,蜈蚣鑽來鑽去寓意可以幫助你避掉不好的東西 / 是非 / 官非,每只腳帶給你不同的財氣 + 好運氣哦!轉運招財搶生意,機遇,賭博,迷惑人心
👍🈵招財正財偏財蜈蚣膏+蜈蚣珠
🙏經過泰國皇室批准,山卡拉僧王批准,由泰國政府牽頭,聯合泰國各地宗教界人士,將於佛曆2563年9月18號在薩拉武里府聯合舉辦大型法會。
法會邀請泰國各大型宗教團體共同參與,包括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泰國各宗教界知名人士匯聚一堂,此次盛會會有超過500位泰國各界法師到場。
包括趙坤瑪哈蘇拉薩等高僧和阿贊濕,阿贊蘇斌等泰國頂級阿贊。
材料:此尊蜈蚣是由7處土、7處廟土、7處碼頭土、加持7年的經灰及499隻蜈蚣和來自西藏的特殊人緣粉。蘊含古巴吉士納的老牌蝴蝶花粉混合製作而成、內部入了暴力招財法門!!!
👉📢蜈蚣仙的成化其實來自婆羅門的phar Siva 天神,莫天惡魔門神作祟,phar siva在一場和魔鬼神的戰鬥下化成了一支有毒的蜈蚣咬死了很多的惡魔救了很多村民,從此蜈蚣仙的化身就讓人崇拜
在此從前古老經書的記載,蜈蚣仙的腳有不同的變化,可幫人達到不同的願望,流傳以後,後人就把蜈蚣經文紋在身上,大師阿贊殺木尼帖在夢里夢見一位老師傅教他蜈蚣的經文讓他製作佛牌及紋身,沒想到在製作佛牌的過程居然跑出了很多蜈蚣,師傅就把它們煮成油,拿來曬乾弄成骨灰,加上寶石和古老的經粉製成佛牌讓徒弟佩戴,居然在短短的三個月發生了很多靈異,中馬票,車禍沒事,好事連連來,讓師傅阿贊殺木尼帖製作的蜈蚣仙牌名氣大綽,救了好多善信,招財貴人人緣異性平安吉祥富貴樣樣都有,還具備非常的好運氣。
基督教 寶石 在 Judy Store(宅寶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藍寶石是9月份的誕生石,英文名為SAPPHIRE。基督教徒認為藍寶石可以驅邪保主,因此將基督十戒刻在藍寶石上,作為教士的環冠寶石。
商業名稱:天然藍寶石 NATURAL SAPPHIRE
品名:皇冠造型藍寶石墜子
材質:925純銀台;附925純銀鍊
配石:天然鋯石
克拉:1.3克拉
附臺灣證書
翡翠、五大寶石直播時間:晚間8~10點
直播台:#JudyStore宅寶藏
#天然緬甸翡翠a貨 #手鐲 #五大珠寶 #珍珠 #紅寶 #藍寶 #祖母綠 #鑽石 #翡翠 #墜子 #戒指 #耳環 #套鍊 #設計 #寶石 #追蹤 #按讚 #搶先看 #分享抽獎 #抽獎 #直播 #玉石 #銀飾 #真金真鑽
基督教 寶石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全俄展覽中心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一個展銷中心。原稱全聯盟農業展覽館,1959年6月後稱國民經濟成就展覽館。這裡有很多綠林和噴泉,民族友誼噴泉金燦燦的一片,中間矗立著一個巨大金麥穗,噴泉的水柱騰空,聲勢浩大。周圍是15具鍍金的各民族婦女銅像,手持各種果實,代表前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各民族人民的友誼。廣場另一端是由烏拉爾彩色寶石組成的噴泉,水中有天鵝和鱘魚的造型噴泉。整個噴泉共有1000個大大小小的水柱組成,每秒噴射水量達1200公升。麻雀山Sparrow Hills於1935年—1999年稱為列寧山,位於俄羅斯莫斯科市的西南處,地處莫斯科河南岸,同時它也是莫斯科市的至高點,最高處海拔高度為220米。其靠近莫斯科河一側的山坡為茂密的森林所覆蓋的峭壁,平均高出河平面60-70米。其中有一處著名的觀景台,位於河平面至上85米處(海拔高度約為200米),能夠俯瞰部分莫斯科市區的市景,其中包括著名的盧日尼基體育場和烏克蘭飯店。而在離開觀景台的不遠處,則是盧日尼基鐵路橋。而觀景台也正對莫斯科大學大門。麻雀山得名於1451年以牧師 Vorobey(意為麻雀)命名的一個村莊。而今的觀景台成為了莫斯科觀光的知名景點之一。此外,山上還修建有基督教教堂三位一體教堂。麻雀山上擁有一座滑雪跳台(建於1953年)。並且經常在山上舉辦各種山地自行車和賽車比賽。 從18世紀起,每一位沙皇都有自己專屬的皇家馬戲表演者,以馬戲、馴獸為家族事業,世代相傳。Nikulin馬戲團Nikulin Circus on Tsvetnoy Bulvar建於1880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曾經是莫斯科唯一的馬戲團,現時雖有許多娛樂可以取代,此馬戲團仍受到熱烈歡迎。
基督教 寶石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按照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傳統,上帝將摩西埋葬在這座山上,登上海拔約817米的尼波山,可清晰地眺望約旦河流入死海之美景,聖經上所提的「迦南美地」儘在眼前。2000年3月19日,教皇保羅二世在其朝聖之旅期間,參觀了這一遺址(尼泊山是約旦最重要的基督教聖地之一)。在拜占庭式教堂旁種植一棵橄欖樹,作為和平的象徵。2009年5月9日,教宗本篤十六世來此參觀,發表了演講,並從山頂眺望耶路撒冷的方向。站在尼波山被封侵蝕的懸崖上,可眺望死海、約旦河谷、耶利哥、耶路撒冷的群山,以及當年先知摩西也看過但始終沒能進入的聖地迦南(Canaan)。在申命記最後一章,摩西從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與耶利哥相對的毗斯迦山頂,觀看以色列全地。根據基督教的傳統,摩西被安葬在尼波山,雖然沒有指定他的埋葬地點是。一些伊斯蘭傳統也表示同樣的,雖然在耶利哥以南11公里、耶路撒冷以東20公里處的曠野有摩西的墳墓。1933年,在尼波山的最高峰發現了4世紀教堂和修道院的遺址。山上的銅蛇雕塑是義大利藝術家喬瓦尼•凡托尼的作品。馬達巴位於約旦首都安曼西南33公里處,在尼波山東南約10公里,也是在古代君王大道上。早在距今4500多年前,人類就已在此定居。現今,這裡是約旦的基督教徒(主要是東正教)重要聚居地;基督教徒佔約旦的總人口8%。馬達巴是世界上馬賽克鑲嵌製品種類最多的城市,享有「馬賽克之城」的美譽。當地最著名的古蹟是聖喬治東正教教堂(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的地面上用馬賽克鑲嵌的古中東地圖。
佩特拉古城Petra in Jordan(西元前9年—西元40年),是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它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跡區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古城距首都安曼約260公里、海拔1000米的高山峽谷中。它幾乎是全在岩石上雕鑿而成,佩特拉遺址的岩石帶有珊瑚寶石般的微紅色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亮。特殊的地貌使它呈現出絕美的顏色,所以又被稱為“玫瑰古城”。佩特拉為納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王國首都,西元前 1 世紀時極其繁榮,西元 106年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所以現在還能看到很多在古羅馬文化中常有的建築。3世紀起,因紅海貿易興起代替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直到1812年為瑞士旅行家重新發現而重見天日。通往佩特拉的必經之路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長的峽谷通道。進入峽谷,可以看到在岩壁上的許多空洞,這是一些鑿岩而成的墓碑群。這些墓碑群根據埋葬者身份的不同而規格不一,雕刻的圖案也各不相同。廣場正面聳立著一座高約40米、寬約30米的哈茲納赫殿堂,意為“金庫”。傳說裏面曾收藏著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富,也有人說它是一座陵墓。哈茲納赫殿堂造型雄偉,有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樑和門簷雕有精細圖案。穿過哈茲納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羅馬劇場遺跡。劇場後面有一片開闊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築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這是一座隱沒於峽谷中的城市,懸崖絕壁環抱,城牆天然而成。當然現在已經風化瓦解所剩無幾了。(多謝觀賞,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