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15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內姆魯特山(1987年)
土耳其面積是台灣27倍大,到土耳其旅遊的人雖不少,但多半都是在土西,土東鮮少人去,一來夏天炎熱,二來冬天寒冷,再加上居住在這邊的庫德族人被土耳其政府視為叛亂恐怖組織,也讓此地籠罩不確定的陰影。
土東是幼發拉底及底格里斯兩河流域的發源地,傳說中伊甸園所在地。在亞歷山大東征建立橫跨歐亞非大帝國過世後,帝國一裂為三,歐洲巴爾幹半島是馬其頓王國,埃及是托勒密王朝,亞洲是塞流古斯王朝,雖然地處亞洲,但源自於希臘的文化與在地的文化互相融合,使得歷史邁入希臘化時期。但也因為塞流古斯王朝疆域太廣,文化差異太大,實在很難有效管理國家,在東面,波斯建立安息帝國以及同為希臘人在中亞建立巴克特里亞王國,西面又面臨羅馬的擴張,許多諸侯紛紛獨立。有趣的是,巴克特里亞王國應該就是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時所遇見的大夏國,東西文化在此相連。
從塞流古斯王國獨立出來的科馬基尼(Commagene)(西元前163~西元72年),建國者托勒密厄斯據說是波斯大流士一世的後裔,其實從地緣關係來看是有可能,但是不是真的其實並不重要,因為他也有希臘的血統,對於掌權者來說,血統或繼承的純正才是政權穩固與否的關鍵,所以說是神的後代,說是聖君的後代,這些都不足為奇,反正那個年代又沒有DNA鑑定,一切都是誰掌權誰說了算,著毋庸議,能夠左右逢源更佳。在選舉的時候,許多候選人不也是說自己是客家女婿、台北媳婦,射後不理的渣人一堆。科馬基尼王國在歷史上地位並不重要,但因為國王安條克一世為自己興建了墳墓,而這墳墓又被列為世界遺產,當真是死了比活著更出名。
內姆魯特山海拔2,134公尺,在山頂就是安條克一世為自己修造的陵墓,他在世時,結合了波斯和希臘的信仰,為自己創立一套王室膜拜儀式,從他留下的銘文中,說明他的宗教觀點及解釋作為的目的。他在其中一篇銘文中提到,他的陵墓豎立在高而神聖之地,要遠離同人而應接近眾天神,且與天神並列,他果然做到了。
到目前尚未發現進入墓室的入口,陵墓用石頭壘成,外表看來與山形合而為一,也就是這樣,看起來像是大型疊疊樂,若不小心抽動下層,上層砂石的重力也許會導致整個墓室損毀。東、西、北三面有類似台階式空間,矮牆上有一尊高8公尺安條克的雕像,分側兩邊的有海克力斯(希臘大力士)、宙斯、堤克(Tyche,希臘神話中的幸運女神)、阿波羅、密特拉(古老的雅利安人神明,波斯是雅利安人種),神像衣服、頭飾和龐大外形受波斯影響,而塑像則受希臘影響,具有希臘特色與風格,只不過頭部與身體早已分離。兩側各有獅子和鷹的雕像,同樣倒塌散落,神像底座有刻有神的名稱,和有關宗教儀式、法律、敕令等銘文。
要到內姆魯特山並不容易,從靠近敘利亞的大城桑尼烏法(Sanliurfa)出發必須包車,抵達內姆魯特山需要四個小時車程,可選兩個時段:一是中午12點出發,抵達看古蹟看夕陽,回到桑尼烏法晚上10點;二是半夜12點出發,抵達看日出看古蹟,中午左右回到桑尼烏法,到內姆魯特山還得爬來回一小時的路程,一般旅行社很少排,因為要從土西來到內姆魯特山,至少得安排三天時間,中間雖然有小景點,但極易引來抱怨,若沒有極大熱誠,奉勸好好考慮清楚,我是自作自受,當然甘之如飴。
夏波帝諸島篇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古人時空觀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鄭明威博士
人類在時間和空間中生活,但沒有誰能夠說清楚時空是甚麼東西,這是一個古老的難題,非常實際卻又那麼抽象。提起時空觀,腦海可能首先泛起愛因斯坦的映像。可是除了物理學的認知外,中國傳統上對時空,更多是藝術的、歷史的,以至哲學的認知,以下三句基本可引領大家了解古人對時空與自身的看法。
東漢張衡《靈憲》| 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空間 心神邀遊於六合外
古人多用「合」或「宇」指稱空間,以「宙」或「久」指時間。這些稱謂都有形象的內涵,如「合」即盒子,結構上是上下四方六個向度,所謂「六合」是也。
對於時空,精通天文曆算、創製了著名渾天儀的東漢科學家張衡,在他的天文學著作《靈憲》中講到:「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就是說,我們能夠觀測到的時空是有限的,觀測不到的地方卻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
現代科學家對物理時空是有限還是無限,可能仍有爭議,但在古人心目中,精神世界如同觀測不到的地方、時間,是漫無邊際。《莊子·應帝王》就主張要遨遊於六合的,極限(六)之外,跳出眼前所有,身心不受一個「盒子」(物質)所規限和束縛。
蘇軾〈念奴娇·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時間 連繫古今與未來
莊子之所以提出精神自由(逍遙),就是深深感受到人們面對不可掌控的時空時所生的無力感,然而真正逍遙自在的人不多,就連孔子亦曾經望着奔騰的流水,將時間的一去不返喻之為流水,感嘆要好好珍惜光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自此流水的時間之喻幾成定例,文學作品的例子,所在多有。李白〈將進酒〉就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壯語之中透出絲絲哀感,凸顯人生的短暫。
光陰有所謂「三際」,即過去、現在、未來,是不可逆轉,有如逝川的不可倒流。過去的遺憾縱使無可挽回,只要現在立定决心,沿着未來的方向發憤,人生仍然可得一定的補救,猶如陶淵明〈歸去來辭〉所言:「悟以往之不諫,知来者之可追。」
雖然時間不可掌控,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前水雖逝,後水繼來,亦表現時間的不可竭止與流動,並不受空間所限。蘇軾〈念奴娇·赤壁懷古〉開首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便將流水之喻推導向古今之興替、歷史之綿延。這大概就是為甚麼古人站在長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濱,更能感受到永恒的意涵。
《周易·繫辭下》 |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時空 觀照天下之道與教
事實上,時間較之空間還是難以捉摸的。面對無形疾逝的光陰,古人多借助物體在空間中的變化來計量時間,如根據日月星的運行,日影的推移和漏壶等來測度。錢鍾書在《管錐篇》內提示:「時間體驗,難落言詮,故著語每假空間以示之。若往日、來年、前朝、後夕、遠世、近代之類,莫非以空間概念用於時間關係,各國語文皆然。」
宋人范晞文《對牀夜話》亦有說古人詩歌,多有仰觀俯察的句式,諸如蘇武:「俯視江漢流,仰视浮雲翔」和曹丕:「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筆者認為這顯然源於《周易·繫辭下》中,上古聖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不過仰觀俯察天地萬象的方式並不只是為了觀察天下之道,是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黄卦辭》)由觀察天體之景象變遷,可以推知春夏秋冬四時之更迭,明白自然的理則;而根據天道創建的人倫禮制,使萬物有序,人人各守本分,行止得宜,才能成就天下的教化。筆者認為,當人們借此方式體悟到的時空意識,由吸納「天文」而轉出「人文」,得以成為中國的文化傳統。
(本文曾於2021年1月12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悅讀語文 #時空 #時空觀 #宇宙 #空間 #時間 #仰觀俯察
夏波帝諸島篇 在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V】粽子要加辣!端午是中國的專利嗎?
粽子吃太多,膩了嗎?加辣助消化!
晚間十點「#民視辣新聞」請準時收看噢!
#吃粽子戰南北已經落伍了
#現在比較流行戰中國黃智賢和共匪信徒小粉紅
談到粽子,本人一篇端午節文章也能吸來無數「共匪八毛網軍」出征?正好一網打盡,叫我天才小釣手!😎
「文化」、「國家」兩回事,很難懂?
吃個粽子戰南北也就罷了,戰「不是中國人過什麼端午節」才是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最新流行!
隨著歷史變遷更迭,自然會造就不同國家的形成、不同的主權與涉及地理上不同領土範圍及治權*(詳見備註「此中國非彼中國」)。
文化、歷史和民族、國家均是不同概念;中共企圖以文化歷史來達到統戰目的,根本是司馬昭之心舉世皆知,簡單說就是常識。用以大中國的史觀,用以大中國的文化歷史來綁架台灣,無非是將台灣箝制於「兩岸同屬一中」、「同文同種」的「一個中國原則」的陷阱之中。
#唐鳳提醒過大家:
#台灣從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分離出去了
台灣是為一個島嶼,自史前時代已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更以長濱文化做為代表;台灣更被視為南島民族的發源地;台灣,有其自身「主體性」的歷史文化;是以本土化、國際化、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台灣不只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更非大中國史觀裡頭一個附屬的小小島嶼(延伸閱讀:https://reurl.cc/L3rj34)。
#向大中國史觀說不
#向國民黨黨國國立編譯館的歷史版本說不
#身為台灣人必須認識了解並重建確立台灣史觀
台灣作為一個民主、獨立且現代化的海洋國家,不只自由、民主、獨立,更承接了不同族群、包容了外來和本土的各種文化,中華文化,也不過是其中一種。至於「端午節」和「粽子」,韓國、日本、越南都過端午,「粽子」也非中國專利;墨西哥有、南美洲有,越南、泰國⋯⋯台灣原住民的吉拿富(Cinavu)、阿拜(A Bai)均有類似以葉子包裹米等穀類蒸煮的食物。
延伸閱讀:《蛤!?端午節源頭來自越南》https://reurl.cc/GVyXzA
#不是印度人阿拉伯人為什麼要用阿拉伯數字?
#用阿拉伯數字的難道都是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台灣、中國就是「兩個國家」;
沒有九二共識、沒有兩岸同屬一中、堅決反對一國兩制。
我們追求和平、保持獨立不統一,事情是就這麼簡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國民黨青年改革說要把九二共識重新包裝你怎麼看?
今晚10點,閔琳在民視新聞和台灣台(53台、152台)蔻蔻姐主持的「辣新聞」和大家談論最新熱門話題,歡迎大家準時收看。
📺「辣新聞 152」
.播出時間:22:00~24:00
.電視頻道:民視台灣台 152、民視新聞台 53
.直播連結:https://tinyurl.com/o39awb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註:
此「中國」非彼「中國」
歡迎閱讀《高閔琳的歷史小教室》,開宗明義一句話「歷史是贏家寫的,歷史「相或許永不見天日」。
#楚國人是中國人嗎?
楚國人當然不是中國人,楚國人就是楚國人。「楚國」確實成就了現在中國歷史的一部份,且楚國領土範圍也當今中國土地範圍內,但不能因此說楚國人是中國人。
台灣島嶼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大肚王國」人、「大龜文王國」人和「臺灣民主國」人;我們會說他們是「中華民國」人嗎?
歐洲歷史上的「查理曼帝國」人,你到底要說他是德國人,還是法國人呢?而以「德意志王國」為核心的「神聖羅馬帝國」人,你會說他是德國人嘛?還是該說是奧地利人、捷克人、瑞士人、波蘭人?同樣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弗里西亞王國」人,明明土地範圍在當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勃艮第王國」在當今的法國東部、「義大利王國」在當今的北義大利;你會因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存在,就把他們說成是「德國人」嗎?
文化、歷史、地理、政治、民族、國家的定義及國家認同、國家領土,是彼此獨立又相關聯的概念;如果個別的概念不清楚又化約混淆在一起鬼扯亂談,甚至以「大中國史觀」的邏輯來定義「國家」,那當然台灣會變成中國的一部份、會變成是中國失去的復土。如依這種論法,那美國人澳洲人應該都是英國人;用阿拉伯數字的都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
#屈原與中國二字的關係
屈原為戰國時期之楚國人,而楚國的先祖是帝顓頊高陽氏,也是黃帝子孫;但其初建時,國君熊渠卻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僭號稱王,時人亦以夷狄視之」。初建的楚國自我認知,非但不是號諡「中國」,與今日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概念、地理、文化也是天差地遠。
能把「問鼎中原」的「中原」,
等同於「中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嗎?
此外,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均已稱王,周天子式微,各諸侯國開始獨立為王、還自稱都城為「中國」;因此,要說楚國老早是個不甩周不聽命於周的「獨立國」,或把楚國說成是還維持表面形式的「諸侯國」,均無不可。當然,此處的「中國」二字,自非今普遍概念的「中國」。其後楚國積極北上中原學習文化,最終各國不再視之為夷狄,而是為華夏之一員,那也是後話了。
(延伸閱讀:戰國時期的楚國,到底算是獨立?還是諸侯國、中國的一部分?歡迎詳閱 https://reurl.cc/exlvK7。此外「華夏」之於「中國」,這又要開啟另外的篇章了,略)。
#關於楚獨一詞之指涉
另外針對「楚獨」一語;「楚國」 你當然可以說是諸侯國、封地的概念,然而刻意 KUSO 談「楚獨」,則是要回到「楚國最終被秦所滅」的脈絡去理解。「楚獨」二字,是為相對於「一秦原則」並對比「台獨」和「一中原則」的趣味說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好奇想問,作為一個不打算朝歷史、考古學、人類學領域發展的台灣人,對於「外國歷史」有需要了解那麼多嗎?🧐
本人對這外國歷史的認識了解,應該跟多數人比也不算淺了!
酸我台大碩士?說實在的,共匪和滯台小粉紅也就算了,有請台灣鄉親多加提防我們的腦子被那「黨國國立編譯館」的大中國史觀洗腦,遺毒不淺、毒害甚深啊!
勸君莫學韓粉和共匪小粉紅井蛙嘲笑別人讀台大、拒讀台大。
勸君千萬多讀書,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