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紐約時報
*【紐約及周邊地區遭洪水侵襲,造成至少43人死亡】
颶風“艾達”帶來的暴雨持續橫掃街道和地鐵,紐約、紐澤西和賓州仍處於緊急狀態。至少11人在地下室公寓內被淹死,一人困在車中死亡,死者還包括一名兩歲的男童。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9/02/nyregion/nyc-storm
*【疊加的災害曝露惡劣氣候現實:美國還沒有準備好】
在從路易斯安那州到加州遭受破壞之後,東北部發生的致命洪水顯示了適應氣候變化的局限性。專家表示,情況只會變得更糟。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02/climate/new-york-rain-floods-climate-change.html
*【紐約人迎來了創紀錄的降雨,並發出警告:風暴正在加劇】
週三暴雨襲擊了紐約和紐澤西,造成多人死亡,這對氣候變化提出了一個嚴酷的警告:隨著地球變得越來越熱,暴雨傾倒的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有可能摧毀毫無準備的城市。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02/climate/new-york-rain-climate-change.html
*【風暴如何將地下室公寓變成死亡陷阱】
在暴雨淹沒紐約市後,至少有 11 人被發現死在地下室。狹窄的地下室公寓,長期以來一直是紐約市龐大住房存量中,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非法租賃構成的陰暗網絡,通常缺乏基本的安全功能,例如多種外出方式,但卻是許多移民的住所。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02/nyregion/basement-apartment-floods-deaths.html
*【美國氣候特使John Kerry訪華,雙邊緊張關係為合作蒙上陰影】
John Kerry和中方代表解振華仍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具體措施上爭吵不休,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也發表了好鬥言論,稱兩國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不可能脫離”地緣政治緊張關係。持續到週五的會談反映了在拜登政府與習近平打交道的過程中,全球變暖這一議題的不穩定性。雖然氣候變化有促使兩國在發展減排技術上合作的可能,但也是一個紛爭點。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02/world/asia/climate-china-us-kerry.html
*【隨著阿富汗援助恢復,喀布爾機場開始正常運作】
阿富汗在塔利班統治下陷入混亂、孤立和貧困的局面,似乎有所減緩,首先是採取了重大行動搶救喀布爾無法使用的機場,聯合國援助的流量增加,以及有消息說國際資金轉移已經恢復到該國。但這些事態發展,並沒有表明外界對塔利班的懷疑有所減少。塔利班仍被視為是伊斯蘭極端分子的強硬運動,其中許多人被列入恐怖分子觀察名單。原本預計塔利班要宣佈新政府的組成,但現在延遲了。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02/world/asia/afghanistan-taliban-airport-aid.html
*【塔利班將如何治理?歷史提供了線索】
在塔利班指揮官用槍換取權力的過程中,3800萬阿富汗人只能屏住呼吸,等待他們最近的征服者如何統治。這種不確定性,從華盛頓到北京的外國資本中也很明顯,該組織在1996年至2001年,前一個統治時期的極端主義和殘暴記錄,與其今日的溫和加深其矛盾和不確定性。歷史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塔利班,取決於人們如何計算,有點像現代時代接管一個國家的第六個或第七個反叛組織。雖然沒有兩個國家完全相同,但叛軍的統治方式出現了某些模式。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02/world/asia/taliban-govern-rebel-history.html
*【阿富汗情勢】
#由於阿富汗人面臨日益嚴重的危機,美國留下了與塔利班合作的可能性。美國及其盟友正在重新調整與現在控制阿富汗的組織的合作水準。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 A 米利將軍稱塔利班是“一個無情的組織”,但補充說:“在戰爭中,你必須做你必須做的。”
#阿富汗婦女上街遊行,高呼“不要害怕”。週四,數十名女性在西部城市赫拉特街頭遊行,要求獲取更多權利,讓女性進入新政府。雖然塔利班堅稱他們支持婦女權利,但許多人仍持懷疑態度。抗議前一天,塔利班領導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塔利班政府中不會有女性擔任部長職位。
#自喀布爾撤離後抵達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基地,已有超過 38,000 名阿富汗人接受了背景安全檢查。美國駐歐洲最高指揮官表示,只有一個人提出了足夠嚴重的擔憂,需要將其移交給當局進行進一步調查。
#資金短缺,無論是合法的還是其他方面的,塔利班都面臨著危機。
#西聯匯款恢復匯款,為阿富汗人重新啟動了一條潛在的金融生命線。
#白宮新聞秘書蕯琪表示,拜登政府沒有考慮減少對阿富汗執政的塔利班政府的制裁或重新開放其進入國際金融體系的管道。
#最後一位離開喀布爾的美國外交官的病毒檢測呈陽性。
#一些急於傷害拜登的共和黨人在從阿富汗撤軍的問題上失敗了。
#在涉及多個政府和組織的艱難逃離阿富汗並在巴黎秘密停留後,Khudadadi於週四參加了東京殘奧會的跆拳道比賽。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9/02/world/afghanistan-news#dont-be-afraid-women-chant-on-afghanistans-streets-in-protest-against-the-taliban
*【各國政府會正式承認塔利班政權嗎?】
面對該如何與再次掌權的塔利班打交道,各國政府仍在謹慎觀望。為什麼外界都在密切關注阿富汗的未來?要獲得國際承認,塔利班需要做些什麼?這裡是我們的分析。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10902/taliban-un-afghanistan-us/
*【美國外交政策“新時代”:不再尋求用軍事力量重塑競爭對手】
拜登稱將避免動用大量軍隊的地面戰爭,更關注與中俄在經濟和網路安全領域競爭,並側重於使用可以在沒有大量駐軍的情況下發動打擊的軍事技術來對抗威脅。
https://cn.nytimes.com/usa/20210902/biden-defends-afghanistan-withdrawal/
*【超過 80% 的老年人接種了疫苗,但仍“不夠安全” 】
為全國 65 歲以上的人口接種疫苗的努力是成功的案例,但也是強烈挫折的根源,這是發病率最高的年齡組:92% 的人,至少接種了一次疫苗,82% 的人完全接種了疫苗。然而,仍有許多人沒有受到保護。近1000萬老年人沒有完全免疫。這不僅危及他們,而且為冠狀病毒提供了在免疫系統較弱的人體內不斷變異的機會,也可能使第三劑的計劃分佈複雜化。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02/health/covid-vaccines-seniors.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白宮在呼籲加強全球應對新冠疫情的同時,表示將投資 27 億美元用於疫苗生產。
#在病毒病例激增的情況下,夏威夷正面臨氧氣短缺。根據紐約時報的數據庫,自 7 月 1 日以來,夏威夷一直在與病毒感染和住院人數的最高激增作鬥爭,週二報告的 7 天平均病例數達到 884 例。週一的 7 天住院平均人數達到 427 人的峰值。
#大流行期間,醫院中的抗藥性感染有所增加。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報告了這一進展,部分原因是抗藥細菌在重複使用的防護設備、靜脈輸液管和呼吸機等醫療設備上大量繁殖。
#官員表示,華盛頓King County(包括西雅圖及其郊區),由於Delta變異導致冠狀病毒病例激增,將要求在吸引超過 500 人的戶外活動中佩戴口罩。
#北韓拒絕了近 300 萬劑 Covid-19 疫苗,稱其應該被送到疫情更嚴重的國家。
#在艾達受到襲擊後,紐約市恢復了大部分病毒檢測,但一些疫苗接種點仍然關閉。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9/02/world/covid-delta-variant-vaccine?type=styln-live-updates&label=coronavirus%20updates&index=0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黃暐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暐瀚直播 #口譯哥 #趙怡翔 口譯哥,錯了嗎? 31歲的趙怡翔,要到駐美代表處接任「政治組組長」一事,引發媒體與外交圈的議論紛紛。 年紀不是問題,薪水也不是問題,問題是,這是「事務官」,為什麼要「政治任命」?問題更是,趙怡翔從未在北美司與美處歷練過一天,如何可以做好「政治組長」這個工作?這才...
外交官的 一天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 #酈英傑 即將在七月離任,酈英傑處長給台灣人民的道別信:「#雖然我將離開台灣,#但台灣不會離開我。」
#真朋友真進展
#謝謝處長這麼力挺台灣歡迎隨時回來
📝酈英傑處長給台灣人民的道別信
「隨著我擔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的日子即將畫下句點,我也即將離開台灣,我想藉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這一番歷練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當我說擔任AIT處長其實是我這輩子的榮幸,也讓我得以實現長期職業生涯中的抱負與理想,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
我19歲時第一次離開家鄉,就是來台灣。對年輕的我來說,從那時起,台灣就成了交流與理解、探索與冒險的同義詞。台灣不僅有著讓人眼花撩亂的異鄉風情,也代表著意想不到的嶄新機會。我在這裡嘗試新奇的食物,像是水餃和臭豆腐,並且學習如何在擠滿單車和機車的大街小巷穿梭自如。一方面,我努力用我粗淺的中文,讓別人聽懂我說的話;但同時我也發現,無論走到哪裡,迎接我的都是滿滿的親切友善與熱情好客。
因此,在成為美國外交官後,能夠以台灣作為我派駐海外的第一站,真是再適合不過了。畢竟,是台灣首先點燃了我對亞洲、尤其是台灣的畢生興趣,也激發了我對跨文化理解和共享目標——也就是外交工作——的終身熱忱。此後,我也曾派駐其他地點,多數是在大中華區域,但我的台灣經歷與回憶始終常存我心。最終我能以美國駐台最高層級外交官的身分回來這裡,可說是我多年職涯的高峰。顯然,我這一生注定與台灣有著深刻的連結,或者也叫作「緣分」吧,才會讓我一次又一次不斷地回到台灣。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我這麼喜歡台灣。我總覺得:「答案不是很明顯嗎?」不過如果一定要我從個人與專業的角度,解釋我對台灣的喜愛與敬佩之情,我通常會提到以下幾個領域:
首先,台灣兼具活力與穩定、進步與延承、還有創新與傳統。每次回到這裡,我都對台灣社會在各個方面日新月異的進步感到驚艷不已。台灣的民主更臻成熟,經濟益加蓬勃,環境保護更受關注,藝術文化發展也生生不息。
台灣在許多最先進的科技產業上持續為全球創新樹立標竿,但與此同時,台灣的社會穩定和文化傳承依舊令人欽羨佩服。儘管生活充裕且形象良好,台灣人民卻依然謙虛樸實、平易近人。在台灣,最古老的傳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文化和歷史古蹟受到妥善的修復與保護;年輕人也可以學習代代相傳的書法技巧,接著再把作品秀在Instagram上。
再者,對美國來說,台灣正是共享利益與共享價值交集的典範。美台夥伴關係的重點在於確保科技發展能夠嘉惠、而非傷害我們雙方的經濟,科技突破則應被用於鞏固、而不是破壞我們的原則。美台之間自由、多元、平等及透明等共享價值,時時激勵我們努力在世界各地打造民主社會的韌性。而我們也持續尋求新的方式,為解決全球問題做出貢獻,這麼做不僅是因為能夠造福我們自己的人民,也是因為我們相信,身為21世紀敦親睦鄰的好夥伴,就是該這麼做。
最後,每當我想到台灣、以及整體美台關係,我總會想到希望、光明和成長。美台的情誼在過去40年來不斷拓展與茁壯。我相信每任處長都會同意,他們離開台灣時的美台夥伴關係,比起他們剛上任時都更上一層樓。同樣的,當我向AIT告別的那一天,我的心中將充滿肯定與成就感,因為我知道,美台夥伴關係比以往都更加深刻和強健,我也對自己能為美台關係今天亮眼的進展小有貢獻,而深感驕傲。
但是,比起這些事情,我想我更難忘的是台灣在我生命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記。我永遠會記得我在台灣度過的第一個聖誕節,還有第一個農曆新年。我永遠會記得台灣朋友的真摯與溫暖、教會同伴堅定的信仰、炎炎夏日來一碗芒果冰的沁涼、資源回收車沿街播放《給愛麗絲》的回音,還有巷弄中撲鼻而來的茉莉花香,這些都會是我畢生珍藏的美好回憶之一。我也會記得好友間的餐聚、充滿歡笑和故事的夜晚、以及一路以來我受到過的無數的善意與關懷。我更會永遠記得,是各位台灣朋友們,你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讓我和我家人的生命更加地豐盛美好。對此,我要衷心地謝謝大家。
雖然我將離開台灣,但台灣不會離開我。」
—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 酈英傑
✅信件全文亦可至AIT官網查看:https://bit.ly/2TSkLDF
外交官的 一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國在台協會酈英傑處長即將離開台灣,
臨行前他說:「雖然我將離開台灣,但台灣不會離開我。」❤️❤️❤️
酈英傑處長給台灣人民的信:
隨著我擔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的日子即將畫下句點,我也即將離開台灣,我想藉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這一番歷練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當我說擔任AIT處長其實是我這輩子的榮幸,也讓我得以實現長期職業生涯中的抱負與理想,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
·
我19歲時第一次離開家鄉,就是來台灣。對年輕的我來說,從那時起,台灣就成了交流與理解、探索與冒險的同義詞。台灣不僅有著讓人眼花撩亂的異鄉風情,也代表著意想不到的嶄新機會。我在這裡嘗試新奇的食物,像是水餃和臭豆腐,並且學習如何在擠滿單車和機車的大街小巷穿梭自如。一方面,我努力用我粗淺的中文,讓別人聽懂我說的話;但同時我也發現,無論走到哪裡,迎接我的都是滿滿的親切友善與熱情好客。
·
因此,在成為美國外交官後,能夠以台灣作為我派駐海外的第一站,真是再適合不過了。畢竟,是台灣首先點燃了我對亞洲、尤其是台灣的畢生興趣,也激發了我對跨文化理解和共享目標——也就是外交工作——的終身熱忱。此後,我也曾派駐其他地點,多數是在大中華區域,但我的台灣經歷與回憶始終常存我心。最終我能以美國駐台最高層級外交官的身分回來這裡,可說是我多年職涯的高峰。顯然,我這一生注定與台灣有著深刻的連結,或者也叫作「緣分」吧,才會讓我一次又一次不斷地回到台灣。
·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我這麼喜歡台灣。我總覺得:「答案不是很明顯嗎?」不過如果一定要我從個人與專業的角度,解釋我對台灣的喜愛與敬佩之情,我通常會提到以下幾個領域:
·
首先,台灣兼具活力與穩定、進步與延承、還有創新與傳統。每次回到這裡,我都對台灣社會在各個方面日新月異的進步感到驚艷不已。台灣的民主更臻成熟,經濟益加蓬勃,環境保護更受關注,藝術文化發展也生生不息。
·
台灣在許多最先進的科技產業上持續為全球創新樹立標竿,但與此同時,台灣的社會穩定和文化傳承依舊令人欽羨佩服。儘管生活充裕且形象良好,台灣人民卻依然謙虛樸實、平易近人。在台灣,最古老的傳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文化和歷史古蹟受到妥善的修復與保護;年輕人也可以學習代代相傳的書法技巧,接著再把作品秀在Instagram上。
·
再者,對美國來說,台灣正是共享利益與共享價值交集的典範。美台夥伴關係的重點在於確保科技發展能夠嘉惠、而非傷害我們雙方的經濟,科技突破則應被用於鞏固、而不是破壞我們的原則。美台之間自由、多元、平等及透明等共享價值,時時激勵我們努力在世界各地打造民主社會的韌性。而我們也持續尋求新的方式,為解決全球問題做出貢獻,這麼做不僅是因為能夠造福我們自己的人民,也是因為我們相信,身為21世紀敦親睦鄰的好夥伴,就是該這麼做。
·
最後,每當我想到台灣、以及整體美台關係,我總會想到希望、光明和成長。美台的情誼在過去40年來不斷拓展與茁壯。我相信每任處長都會同意,他們離開台灣時的美台夥伴關係,比起他們剛上任時都更上一層樓。同樣的,當我向AIT告別的那一天,我的心中將充滿肯定與成就感,因為我知道,美台夥伴關係比以往都更加深刻和強健,我也對自己能為美台關係今天亮眼的進展小有貢獻,而深感驕傲。
·
但是,比起這些事情,我想我更難忘的是台灣在我生命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記。我永遠會記得我在台灣度過的第一個聖誕節,還有第一個農曆新年。我永遠會記得台灣朋友的真摯與溫暖、教會同伴堅定的信仰、炎炎夏日來一碗芒果冰的沁涼、資源回收車沿街播放《給愛麗絲》的回音,還有巷弄中撲鼻而來的茉莉花香,這些都會是我畢生珍藏的美好回憶之一。我也會記得好友間的餐聚、充滿歡笑和故事的夜晚、以及一路以來我受到過的無數的善意與關懷。我更會永遠記得,是各位台灣朋友們,你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讓我和我家人的生命更加地豐盛美好。對此,我要衷心地謝謝大家。
·
雖然我將離開台灣,但台灣不會離開我。
https://www.ait.org.tw/zhtw/farewell-letter-from-ait-dir-christensen-zh/
#台美友好
外交官的 一天 在 黃暐瀚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暐瀚直播 #口譯哥 #趙怡翔
口譯哥,錯了嗎?
31歲的趙怡翔,要到駐美代表處接任「政治組組長」一事,引發媒體與外交圈的議論紛紛。
年紀不是問題,薪水也不是問題,問題是,這是「事務官」,為什麼要「政治任命」?問題更是,趙怡翔從未在北美司與美處歷練過一天,如何可以做好「政治組長」這個工作?這才是問題。
美處在外交部,叫做「天一處」,天下第一處,是每一位外交人員,都夢寐以求的單位,更別說,這個夢寐以求單位的夢寐以求的位子,就是「政治組長」,這樣的「鑽石缺」,被一個沒有經過外交特考,沒有到美處歷練過一天的人給佔了?一堆在北美司和美處歷練超過15年的老資格們,怎不傻眼?怎麼不心寒?
政治組,負責國務院,各部會;國會組,則要搞定美國國會。
怎麼搞定?如果你在20年前,就到美處當三等秘書,然後到國會,到部會拜碼頭,串門子,然後認識了幾個年紀相仿的「小助理」們。
然後20年後,那個當年跟你一起打球,一起喝酒,還一起在路邊吐的「buddy buddy」,現在變部長了,變成議員了。這部長,這議員,怎能不熟?
這就是「人盯人」,這就是「養線」,這就是資深外交官的價值。
趙怡翔沒有一天這樣的經歷,沒有這種人脈的累積,直接空降當組長,下面有副組長,有一堆組員跟秘書,他要怎麼「帶人」?他要怎麼「指揮」?
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所以,趙怡翔別做什麼組長了吧!何不直接任命「駐美代表」?然後我剛剛所說「政治組長、國會組長」的那些工作,還是交給資深外交官去做,趙怡翔不懂沒關係,她代表總統,他可以直接下令指揮,這樣就沒問題了。
政治任命,自古皆然,成王敗寇,選輸下台。
再說一次,趙怡翔沒有問題,當口譯,當秘書都完全OK,但用政治命令去佔事務缺,那就問題大了。
暐瀚 2019-1-10 de 台北
外交官的 一天 在 外交官的一天?En quoi... - 法國在台協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外交官的一天 ?En quoi consiste au quotidien le métier de diplomate ? 外交官的一天都在做什麽?法國在台協會政治處長柳颯颯以這個問題作爲主題,3月29日在文藻大學 ... ... <看更多>
外交官的 一天 在 閱讀文章- 看板Examin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文/紀淑芳
攝影/王竹君
2000年11月 CHEERS雜誌
2000年10月10日下午5時,古色古香的台北賓館內,外交部禮賓
司主辦的國慶酒會正式登場。綠草如茵的池畔邊,各國顯貴政
要及家眷盛裝翩然蒞臨,工作人員穿梭斟上香檳、雞尾酒,精
饌佳餚陸續端上。絲竹弦樂飄揚,三、五人圍聚的小圈圈裡,
外交官員們笑容合宜地和賓客進行著社交對話。
優雅的宴會,空氣中卻潛藏所羅門外長在雙十前夕突訪中共的
不安氣氛。
光鮮,永遠伴隨著壓力。
把時間拉回今年5月正副總統就職前夕。街頭坊間忙碌議論著新
政局,外交部的官員們則是一頭栽進一波波桃園中正機場、送
往迎來的人潮當中。
清晨3點不到,一位外交部女性薦任科員摸黑快速整裝出門,跳
上停放在外交部門口的公務車,直奔桃園。外賓將於5點30分抵
達中正國際機場。協助禮遇通關事宜一刻不得延誤。
除了送賓客到下榻飯店,她接下來幾天還得陪同外賓拜會國內
官員,參觀行程常拖到半夜。
「那短短的幾天當中,我連續三次摸黑到機場接機,一個人要
同時負責5個參訪團的所有聯絡安排事宜,」她回憶當時的疲憊
心情。
外交官,一份頭銜響亮的工作,工作內容是替國家交朋友。年
滿十八到三十五歲,通過外交領事人員三等特考的年輕人,便
已經展開許多人一輩子未曾經歷的人生體驗。新聞鏡頭裡才會
露臉的國際政要,他們有機會握手寒暄,正式的官方場合中,
也可能會出現他們的身影。
不過,時代快速變遷,各行各業也不斷轉變。「往昔外交工作
穿燕尾服飲香檳酒的時代已成過去,現在則是上山下海的時代
,」資深外交官劉達人、謝孟圜曾經表示。
黃金單身漢
在台灣,這個行業堪稱經歷過繁華風光的歲月。
「當年只要一考上外交官的未婚男性,簡直不得了,一長排的
美眷等著他挑。不少媽媽們也不管未來會外派到哪一國去,先
把女兒嫁了再說,」資深女外交官、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
處總部秘書長高清雲笑著回憶當時年輕男性外交官水漲船高的
行情。
早期台灣外交處境不若今日艱困,加上過去管制嚴格,國人出
國、坐飛機是件大事;即使派到偏遠地區,生活環境也不見得
比當時的台灣條件差,當上外交官,無異是開啟生命的另一扇
窗。又由於工作中接觸的盡是名流政要,早年的外交官幾乎要
和上流社會畫上等號。
即使時至今日,國家提供外交官或駐外人員的薪資保障,也反
映出這個行業的身價。
以新進外交特考錄取人員為例,在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接受訓
練的前6個月當中,便開始領取3萬9千多元的津貼;派赴國外接
受為期一年的語文訓練期間,月薪約7萬5千餘元。
至於正式任職期間,初上任薦任六等一級的科員,國內待遇約
月薪4萬6千多元。調任駐外服務時期,國外待遇則依駐在國(
地)物價水準、刻苦條件,增加支領為數不一的地域加給。以
派赴美國華府擔任三等秘書為例,月薪共約新台幣13萬餘元;
日本物價水準高,月薪約22萬元台幣;派駐條件刻苦地區,如
非洲塞內加爾,月薪約24萬元台幣。遇到派赴遇戰亂或風險更
高的地區,如查德、賴比瑞亞,地域加給也會依規定調高。
另外,位於仁愛路圓環旁、大使館改建的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
,也全年無休提供新進、在職人員(及其眷屬)進修的機會,
從涉外事務、國際貿易、談判技巧,到語文、外交禮儀、情緒
管理等課程,甚至還有為外派人員子女開設的中國傳統民俗童
玩相關課程。
忍受繁瑣的例行公事
然而,薪水並不代表一切。高清雲便形容,這是一個「要上得
去,也要下得來」的行業,太現實,會很失望。 忍受繁瑣的例
行公事,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則,也是必備的磨練。
在大學時代就通過特考的男性科員賀忠義回憶道,「初實習的
那段期間,感覺工作內容跟當初進來前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
」外賓的拜會行程經常是前往總統府、陸委會、國防部,一位
薦任女科員說,「官式的拜會中,我重複記錄著官員們和外賓
的對談內容,有時候我都幾乎可以預測外賓下一個問題要問什
麼。」
而台灣特有的「接、送機文化」,也成了許多台灣外交官們的
工作夢魘。一些國內參訪團熱中前往的地點,如美西、紐約等
地,「旺季」時,一個月二、三十團的接送機行程,讓許多駐
外人員就這麼每天在機場、飯店間奔波來回,接送台灣官員,
代填表格、代訂旅館、帶團參訪。
「老一輩的外交官接慣了,送慣了,還可以妥協一下,新一輩
的年輕人遇到這樣的工作內容,常常有很深的挫折感,」非洲
司司長陶文隆無奈地指出。在外交部內部的網站中,年輕外交
官便常留言,批評外交部好像成了「代辦旅行社」。
年輕時在外交部當了兩年禮賓司薦任科員的現任立法委員丁守
中曾回憶道,「有一天,我忽然驚覺到,自己不自覺地看到行
李就搶著去拿,看到門就急著跑上去開,我就覺得應該要離開
了。」這段話反映了許多離職,甚至是現職外交官們的挫折心
情。為了尋找更寬廣的發揮空間,當時丁守中便選擇赴美前往
知名的佛萊契爾外交法律研究院,攻讀國際政治博士學位。
※ 編輯: uncorrupt 來自: 61.219.66.135 (09/13 18:5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