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 • Yangon • 仰光大學路54號]
在緬甸最後一天,我決定去翁山蘇姬的住所。那裡當然是不開放的,去了頂多只能看到入口緊閉的鐵門,也說不清自己為什麼要去,但就想在離開前看一眼。
那是2018年,數十萬羅興亞人因緬甸軍方的迫害與種族清洗流離失所。翁山蘇姬對此沉默,被解讀為默許軍方暴行,多個國際組織撤回以往頒給她的人權或自由獎項,輿論要求取消她的諾貝爾和平獎。
曾經的人權鬥士跌落神壇,但許多緬甸人仍在家裡掛著翁山蘇姬的畫像或照片。”She made an appropriate choice in her position”,近午夜的新蒲甘巴士站,一同等車的緬甸年輕人在仰光的外資公司上班,他淡淡地說,不管是歷史的舊恨或非法移民掠奪資源的新仇,緬甸人(或狹義的緬族),都有充分理由去恨這群Gala(緬甸人對穆斯林的稱呼),翁山蘇姬的不表態已經是最好的表態。
但身為民主國母與緬甸實質領導人,掌握實權後的翁山蘇姬才該do something in her position吧?年輕人不置可否,翁山蘇姬不再只是個人權fighter,她得鞏固自己與黨的勢力,而現在擁有最多選票的就是緬族與佛教徒,這是政治現實。這段對話隨巴士抵達潦草打住。
---
我在中央車站搭上仰光環狀鐵路,緬甸曾是第二大的日本中古車消費國,公路上可看到許多淘汰日本巴士改裝的大巴,連車身上的廣告都沒塗掉。環狀鐵路的火車來自淘汰的日本JR,我搭乘的那輛明顯可看出以往行駛在日本中部地區。
我對隔壁中年夫婦指著寫上站名「လှည်းတန်း」的紙條,語言不通,但他們立刻明白我的意思。先生非常認真地幫我數著站名,計算還有幾站要下車,連旁邊乘客也加入。太太拍拍我的手背,遞來一包灑滿辣椒的青芒果。
仰光大學路54號並沒有特別被標示在Google地圖上,但它幾乎出現在每部關於翁山蘇姬的紀錄片裡。從車站走到翁山蘇姬的住所大約40分鐘,沿途會經過仰光大學與仰光外語大學。一位穿著Enjoy the Internet的老伯不快不慢地走在我前面,在街上細看,有滿多人穿著印著電信業者logo的T恤,卡達電信公司Ooredoo的紅色尤其搶眼。2010年民主改革後,電信覆蓋極低的緬甸成為行動網路的沃土,行動網路人口在10年間成長10幾倍,連在通往大金石的朝聖山路上,也處處可見抓著手機看youtube的山上人家小朋友。
2021年,超過9成覆蓋率的行動網路成為緬甸的民主之盾,就算軍方斷網,人民依舊能找到出路,頓時有be water的既視感。那些在火車上幫我指路的乘客,和我一起在校門口外小攤車排隊買冰棒的大學生,或許會在今日的街頭高舉三指。
站在翁山蘇姬住處鐵門前,我仍說不清楚自己究竟想來這尋找什麼,或許只是想整理一路上隱約感受的,這人民友善,氣氛平和,連觀光區小販兜售東西的口條都還不夠油滑的微笑佛國,邁向民主化與現代化的過程中,背後尖刻的歷史矛盾與種族衝突。
鐵門上是翁山將軍的照片,這位緬甸國父或許無法想像,一手建立的緬甸軍隊將軟禁他的女兒20年,並把槍口轉向緬甸人民。2021年緬甸軍人節這天,緬甸軍警在街頭隨機開火,甚至信手屠殺騎車路過的平民,光是紀錄在案的死者就有114人。
昨天許多媒體以「緬甸政變以來最血腥一天」形容鎮壓,但沒人知道更血腥的場面會在什麼時候到來。那時去緬甸,是覺得現在不去,再幾年就不一樣了,沒想到會是這種不一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焦慮主婦L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優秀的我們,在台灣還有出路嗎 分享即使在迷茫的狀態下我們也可以做的一些準備 &影片中有分享到的鏈接& 【我是文案】 http://copywrite-tw.com/ 【NTU Courses 課程.臺灣大學 EDU 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
外語群出路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於2月9日(當地時間)在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行。 《寄生蟲》入圍了最佳影片獎、導演獎、劇本獎、美術獎、剪輯獎、國際電影獎(原最佳外語片獎)等六個部門的提名名單。
最終橫掃奧斯卡,獲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影片。
電影裡,窮人一家和富人一家,互為鏡像。同樣是夫妻,一子一女,卻一個在上流世界,一個在最底層的世界。另一組鏡像是,富人住在地上,窮人住在地下;富人生活在天堂裡,窮人掙扎在地獄裡……奉俊昊在電影中進行平行剪輯,使兩個空間發生的事件互相交織。
這種鏡像只看到了差別,而非本質上的相同。聖經中以上帝視角所展現的人的鏡像,首先需要從人有上帝的形象入手,不論你是窮人或富人,在本質上都是有著上帝的形象,而不是在本質上有差異的不同物種。
電影裡,用一些核心詞來詮釋“寄生”,那就是自我為中心建構的“界限”......當人只出於個人好惡,以自我為中心建立界限時,界限就成了一種災難和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小七 #寄生蟲 #界線 #貧富差異
http://ocfuyin.org/oc2019081903
*你對這座城市沒有感情,我卻愛它——電影《寄生蟲》
文/小七
5月30日在韓國上映的影片《寄生蟲》,榮獲第72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大獎,這也是韓國電影首次拿下金棕櫚大獎。
《寄生蟲》剛開播時即在豆瓣獲9.3分,IMDB8.6分的驚人高分。對於導演奉俊昊,他首先被大眾熟知的是2003年執導的電影《殺人回憶》,影評人木二衛曾如此評價:“個體命運的悲劇和動盪不安的時局完整結合在一起……當最後所有矛頭都指向一個人時,希望又瞬間破滅,沮喪之至。” 當然,奉俊昊在社會階級問題的這一母題的延續性上,最直接的應該是他的前作《雪國列車》 。
而《寄生蟲》所要表達的,是在個人與社會整體間做出更深層面的寓言式的探討。
符號下的互為鏡像
《寄生蟲》講述了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家庭的故事:宋康昊飾演的無業遊民父親基澤,讓寄託了家人生計希望的大兒子前往IT公司老總樸社長家應聘課外教師。陰差陽錯之間,低到塵埃的貧窮的一家4口,與高出天際的有錢的一家4口,發生了交集……
這部電影最初不叫《寄生蟲》,而叫《謄印》。什麼是謄印?按著字面意思,是指一種複制的圖印。奉俊昊曾在採訪中提到這來源於一個叫“謄印法”(decalmamia,超現實主義技法之一)的藝術概念,為的是追求意外的趣味,進行意象的暗示性,是一種象徵與暗示,是符號。所以,理解這部電影,並不只是從人物本身理解,而是一種群體的鏡像,是個體的寓言。
很多人詬病電影劇情發展不合邏輯,例如富人的智商集體不在線,等等,其實並沒有註意到導演背後的意圖。在某種意義上講,越是扁平的人物,越具有代表性,才更大地凸顯了矛盾、差距以及諷刺。
電影裡,窮人一家和富人一家,互為鏡像。同樣是夫妻,一子一女,卻一個在上流世界,一個在最底層的世界。另一組鏡像是,富人住在地上,窮人住在地下;富人生活在天堂裡,窮人掙扎在地獄裡……奉俊昊在電影中進行平行剪輯,使兩個空間發生的事件互相交織。
這種鏡像只看到了差別,而非本質上的相同。聖經中以上帝視角所展現的人的鏡像,首先需要從人有上帝的形象入手,不論你是窮人或富人,在本質上都是有著上帝的形象,而不是在本質上有差異的不同物種。
不可逾越的界限
電影裡,用一些核心詞來詮釋“寄生”,那就是自我為中心建構的“界限”。出於愛而設置的界限是一種保護,如馬路上的斑馬線、紅綠燈;人和上帝之間有絕對不可僭越的界限;父母告訴孩子不能靠近火是出於愛而設的界限。而不恰當的越界,可以理解為寄生。例如啃老的年輕人寄生於父母;婚內的出軌行為是把本屬於夫妻間的盟約之愛,寄生於第三者。當人只出於個人好惡,以自我為中心建立界限時,界限就成了一種災難和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
影片中,導演大量使用了“階梯”這個符號,強調頂端與底層的對比和界限。電影中,在富人和窮人之間,隔著一條陡峭階梯。階梯上面是寬闊的豪宅,下面是暗無天日的地下室,上面是天堂,下面是地獄……
導演甚至在電影的某些構圖上,借用玻璃的對角線分割強調階層的界限。例如,前保姆越過對角線拍醒富人妻子,然後再回到原來的區域。
富人爸爸也屢次提到越界。他開除年輕司機時,最恨的不是司機亂搞,而是沒有在自己的座位搞,偏偏越界到後排自己的座位上。新司機問他,應該還愛著自己的太太?富人爸爸表現的是一種面對越界的憤怒:我可以和你表面客氣、禮貌,但我們不是朋友,你是被剝削的階級。
導演在可看到的越界的基礎上,選擇了畫面上看不到的,卻深入骨髓的“氣味”來表達越界。電影中氣味是非常重要的誘因,承載了下層人對自我身份深深的自卑感。它帶有天然的貶低色彩,讓你想到貧窮、困窘、底層和不干淨。
它就像局限在某種界限下的烙印,如一個人的思維模式、生活習慣等。你能洗掉衣服的汗味,卻洗不掉已經融入血液的地下室的氣味。電影中底層的一家人,雖然改造並包裝了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但一場暴雨就能將他們打回原型。階級差異才是如影隨形的屈辱印記。
誰是寄生蟲?
隨處可尋的界限下,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富人?窮人?
導演的用意並非只是簡單的仇富,因為所選富人的角色並不是韓國財閥家族,而是辛苦打拼的IT人,導演在此拋出一個新命題——究竟是誰病了?
電影中的富人以為,他們的寬容和大度,是對窮人的恩賜。在其背後,是發自內心的對窮人的鄙夷,而窮人早就看透了這種偽善;電影中窮人可憐巴巴的背後,是市儈、奸滑和算計。他們找到各種藉口,為自己不道德的行為開脫,比如,如果我有這些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錢就是熨斗,能把一些褶皺都燙平了……
但是,電影最後仇殺衝突的開始,並非是窮人和富人,而是發生在兩個窮人家庭之間。除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互害,還有窮人與窮人之間的互害。他們成為彼此眼中的寄生蟲,彼此厭棄,最終化為血雨腥風。
電影中,有一個令人髮指的細節。富人全家一直認為掛在牆上的是小孩子畫的自畫像,但畫中卻是孩子所畫住在“底層世界”的鬼、寄生蟲。它與全家福放在一起。導演藉此傳達一個核心思想:兩個世界“互為寄生蟲”。底層與上層世界,在本質上毫無差別。
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其實,真正的寄生蟲,是人的惡。這惡正如電影中的地下迷宮,自帶轉角,永無盡頭。這種惡共同存在於富人和窮人身上,但有不同的表達。富人強調守住特權和界限,窮人想越過界限,拼命往上攀爬,就連電影最後,兒子幻想買房子釋放父親,象徵階層的擁抱,象徵希望和答案。
但是,這只能是幻想,沒有答案。人之惡,正如電影中的“石頭”,電影說它是“甩不開的石頭粘著我”,這隱喻的是人不可抑制的慾望。所有人身上或許都會產生世界末日一般的瘋狂和焦慮,但所有人都強迫自己填平自己的深淵。
奉俊昊說:“我覺得導演的工作,就是盡力去反映TA所處的時代。”電影只是一種藝術手段,它只是把個體命運和社會真相以寓言的形式,展現給觀眾。它沒有能力去解決如此尖銳的社會問題。
但現實往往比電影更讓人絕望,人生的無奈是無出路的嘆息。因為有時,固有的被惡禁錮,就再無法打開。
約拿的界限
聖經裡記載了一個“升級版”的越界的故事,就是約拿的故事。亞述帝國殺戮以色列人,上帝卻讓先知約拿向他們傳福音,對於一個如此愛國的先知,這絕對是不可跨越的界限。 “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參《約拿書》1:3)約拿於是選擇逃跑。
可上帝定意要成就他自己的事。他使約拿經歷了風浪,被人扔進海中,被迫在魚腹裡生活了3日。上岸的約拿,仍不太情願地走向了尼尼微城。當尼尼微人聽到福音而悔改時,聖經中描寫約拿的反應: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約拿書》4:1-4)
約拿不但暴怒,還指控上帝是邪惡的,還當場求死!提摩太·凱勒在《諸神的面具》中寫道:“因為人心的本性是自以為義,所以很自然會覺得自己的文化與階層特色比別人的優越,但是這種自然的傾向,卻為福音所抑制。”
越界的憐恤
約拿的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上帝在挑戰帶著階層優越性的約拿,同時也給出了最終的答案。上帝的回應是:你對這個城市沒有感情,但是我卻愛他們。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幹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約拿書》4:10-13)
凱勒牧師在《生活中的偶像》中說:
“幾個世紀之後,有一個人說他就是那最終極的約拿(《馬太福音》12:39-41)。當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他離開了那至高也是最舒適的環境,為了要來服事那些不僅可能會傷害,而且必定會傷害他的人;然而為了要拯救他們,他不只向他們傳道,更為他們犧牲了性命……
約拿只是看起來好像會死在魚腹中,但耶穌卻是真正地死了,而且也復活了。這就是耶穌所說的'約拿的神蹟'(參《馬太福音》12:39)……約拿是被丟到風暴中的海裡,而耶穌則是上了十字架最終極的風暴…… ”
上帝暗示約拿,他會用一種約拿不願意的方式,去愛這個世上強大卻失落的城市。在耶穌基督的福音裡,藉著這位真正越界的“約拿”,來成就愛的委身。
世界的規則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上帝卻“道成肉身”,“越界”成為卑微的人。影片名為《寄生蟲》,或許或多或少有階級歧視的意味,但聖經中有一處記載著:“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詩篇》 22:6),很明顯,這指向了受難的基督。他因著愛,賦予我們生命相同的盼望和慰藉。
上帝越界的憐恤,才能成為這世界的答案,也成為《寄生蟲》最終的出路和亮光。不只是寓言,而是真實的恩典。(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外語群出路 在 游祥禾-人生使用手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廣西一位74歲的導遊老奶奶講了一口流利的英語,瞬間被熱搜,火了!
這位老奶奶會說11種語言,她僅僅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文化程度,不識字。
她原本在家種地,為了多賺點錢,平日在山腳下還兼賣礦泉水。
一次偶然的機會,帶著一對意大利夫婦遊覽了月亮山。那一年,53歲的她放棄了幾畝地的農牧工作,專心做起導遊來。
老奶奶真喜歡學習外語嗎?
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需要學。
掌握了一門外語,就意味著客源不再局限於國人,就意味著可以比那些不會外語的人多了一些接待外國遊客的機會。
生意會變好,收入會變多。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希望生意更好一點,收入更高一些,誰願意一把年紀去學英語,真是情懷嗎?
很多所謂的才華橫溢,背後都是迫於生計。
正如不少臉友感慨的:現在沒點特長,幹什麼都混不下去。
前幾天認識一位1997年的小男生,自行創業三年多了,收入相當不穩定,有一餐沒一餐的,但他依然堅持不能中斷學習!
用他自己的話說,想要脫穎而出,鶴立雞群,那麼就得比身邊的人優秀,要高於身邊的人,不出眾,就出局!
別人會,你也會,這叫普通;別人不會,你還會,還不見得是優秀。
這些年輕人,早熟的令人心疼,但生活如此,我們真心支持與祝福他們!
很多時候,你只有滿身才華,才能招架住生活的不易,否則只能在泥潭裡痛苦掙扎,滿身泥漿。
唯有才華橫溢,才能接住生活的大招,如何才能讓自己滿身才華呢?
不給自己設限,不認命
對於人生而言,最可怕的不是跌入谷底,不是深處泥潭裡,不是命途多舛,最可怕的是認命,是自我設限。
人一旦自我設限,自我否定,那麼就會喪失鬥志,喪失行動力,也會就此失去變好的可能。
這樣的人生,黯然無光,看不到半點希望,注定平庸。
而這也是很多人活得不好的主要原因,不少人年紀輕輕,就認為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這種「喪」比生活的苦更致命。
你若屬優秀,絕不會給自己的人生設限,不會向命運低頭,不會向生活認慫。
無論生活多難,你的起點有多低,請不要輕易放棄自己,不要輕視自己。
持續學習,不斷強化自己。才華出眾,就向上走,沒有才華,就只能向下走。
如何過好這一生,沒太多的大道理和技巧,就是一步步地、踏踏實實地向前走,不認命,不落隊,還有,請記得帶上微笑。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沒有人願意一身才華,身體力行是最好的出路。
終有一天,你會感謝曾經拼命成長的自己,一直前進的感覺真棒!
外語群出路 在 焦慮主婦L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不優秀的我們,在台灣還有出路嗎
分享即使在迷茫的狀態下我們也可以做的一些準備
&影片中有分享到的鏈接&
【我是文案】
http://copywrite-tw.com/
【NTU Courses 課程.臺灣大學 EDU 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NVOY2PTgn_tUDLSlj7HMg
【谷歌數位學程】
https://learndigital.withgoogle.com/digitalgarage-tw
【分享家 羽】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vsNeOy8opQGjK5CP_NAtAA
【英国摄影师Shirley】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7yzBSx8ZLzEUu0-v5ZdP5Q
【焦慮主婦LIA 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3910681637
【精神台灣人LIA】
🎧收聽方式
🔍SoundOn 免費收聽 →
https://bit.ly/3guOYkZ
🔍Apple Podcast →
https://apple.co/3iGRgyQ
🔍KKBOX →
https://bit.ly/2RYg7TJ
🔍Spotify →
https://spoti.fi/3q1fUvQ
外語群出路 在 IOH l 十八學群介紹l 外語學群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帶你探索 外語 學群. •. Scroll for details ... IOH l 十八學群介紹l 外語 學群 ... 外文系未來 出路 l 交大學姊l EP2 我適合念外文系嗎? ... <看更多>
外語群出路 在 [新聞] 招生慘澹!外語學群光環褪色只會英文遭- 看板WomenTalk 的推薦與評價
招生慘澹!外語學群光環褪色 只會英文遭認定專業不足
聯合報
考分會統計111學年分發入學缺額,外語學群缺額數占比達該學群62.47%,為所有學群之
冠。升學專家和學者分析,過去風尚一時的外語學群尤其英文系近年屢走下坡,學者更直
言英文系正在沒落,社會已視英文為基本能力而非專業,職場不能只靠英文,「我在大學
當英文系教授,但我告訴兒子不要來讀。」
考分會統計今年分發入學18學群中,外語學群缺額比率最高,補教統計也指出,老牌如東
海、淡江、逢甲等英文與外文系分發錄取學生數均未過半;公立如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北市大英語教學系等分發人數亦未過半,台中教育大學英語學系更未招到人。
部分學校認為,英文系是將門檻設太高導致招不到人,升學平台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表示
,近年英文系跟文學院面臨同樣困境,被認為專業成分少,台灣中學生的英文能力亦呈雙
峰化,英文優異者已具備語文能力,大學便不再填英文系而是改學其他專業,況且讀法律
、商管等都能持續接觸英文;英文差者則更不會來讀。
魏佳卉說,選擇英文系的學生多想做翻譯、讀文學,但對照台灣就業環境可說大不利;加
上近年教師職缺僧多粥少,想當中學英語教師也不若過去容易。
東海大學外語系講座教授何萬順則憂心,社會上營造英文俯拾皆是、不是專業的風氣,或
多認為英文不是可專精的學科,加上大學多開辦全英文課程,當然會影響大學生主修英文
的意願。
政大英國語文學系兼任教授陳超明則談到,「英文系正在沒落。」從小到大學英文的管道
非常多,非英文系者英文能力也很好,讓英文系專長受社會質疑,「我在大學當英文系教
授,但我告訴兒子不要來讀。」而是從小就把英文讀好,大學改專攻理工、電機。
陳超明說,很多英文系學生想學英美文學,不是讀文學沒用,而是社會僅需少數人才,以
英文系為例,畢業後把文學當專業者甚至不到10%。英文系學生應「1+1+1」再修一項外語
或其他領域,如政大畢業生懂俄語、阿拉伯語的學生在外語學院裡出路更佳。也建議教育
主管機關應思考,英文系人才實則太多,未來是否還需要這麼多英文系。
https://bit.ly/3Au7GBZ
_
身邊認識一些外語系的朋友 碩班都轉戰其他研究所 也找到喜歡的工作
或許外語系點其他技能樹將變成趨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9.117.16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661618604.A.4F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