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官學合作推動農產外銷,同心協力維持出貨品質】
為了讓臺灣的農產品外銷到世界上更多地區,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我們近年來努力拓展新通路,以鳳梨為例,光是今年3月,外銷到中國以外市場的數量已經高達4,241噸,和去年同期外銷中國以外市場的752噸相比,大幅增加3,489噸,成長幅度高達464%。
農產品外銷開拓新市場非常不容易,為了要符合各個國家不同的准入要求,以及爭取目標市場消費者的喜好,我們從產地開始就建立外銷供果園制度,從生產管理、用藥、冷鏈、運輸、檢疫出口,到外銷國的通路開發及海外行銷,都是以國家隊的高度結合產官學共同努力、維持品質。
近期外界有消息說我國外銷到新加坡的鳳梨有出現品質不穩定的狀況,經查主要是因為冷藏溫度控制不適當所導致,包括在運輸或倉庫的溫度過低,或是國外通路端在將鳳梨從冷藏上架到常溫販售時,回溫處理不當等。針對這樣的狀況,我們已經於第一時間介入輔導,向國內外貿易業者及國外通路端宣導冷藏溫度維持在13±2°C,以降低黑心發生情形。至於已經出貨品質不佳的部分,我們也已協調業者更換相同數量的鳳梨給國外通路和消費者;此外,藥檢不合格遭退運或產地收購價未高於21元的業者,我們也都不予補助,我們會和產業共同努力,一起顧好我們的農產外銷品質。
外貨退運出口 在 呂翊榮的財經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網傳內容:台灣出口貨物至中國,外包裝的嘜頭(Shipping Mark,又稱運輸標誌)須有「Made in Taiwan, China」、「中國台灣」、「中國台北」等字樣,否則一律退運。
查證結果:財政部關務署表示,內容「並不屬實」,已透過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海關合作工作小組聯絡窗口洽詢,確認中國海關並未發布新措施,且中國海關各口岸均採一致性作法。
外貨退運出口 在 農藝女孩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_╰)╭台灣稻米賤賣中國?有些邏輯要提醒您:
滿多讀者私訊詢問好油先生指稱''稻米賤賣中國''系列文章,由於該文邏輯滑坡滑到太平洋,小編搭高速電梯都追不上,如果要解釋完整脈絡,勢必就要推出大長篇解析文。說不定還得分上中下三集呢。
在此先簡單提醒大家幾個重點邏輯,當作前言,完整脈絡,小編後續再整理給大家。
1.賤賣的定義、稻米的價格:
就像新車、二手車的價格不會一樣,政府公糧倉庫裡面的米,是越舊期的越便宜,就像你買107年出廠的車,跟買105年出廠的車,不會一樣價格,是同樣道理。
賤賣的定義有兩種方向可以思考,一是低於農民生產的成本價,二是低於國際上的行情。
關於此節,已有友站整理說明,把舊期米以接近國際糧價的行情賣出,說是'賤賣',實在有點牽強。
👉🏼詳情看這邊:https://reurl.cc/n7yM2
2.好油說這樣的賣法是賠錢的,賠錢的生意怎麼可能有貿易商肯作呢,肯定是政府主導的陰謀~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之前頂新跟雲林縣政府合作,用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把雲林生產的美生菜用每公斤11元賤賣到中國去,當時你是怎麼說的呢?當時你說頂新集團是在幫助農民啊?
中國的政策性採購,讓頂新寧可賠本也要幫助農民,怎麼變成買米就不行了咧?原來頂新賤賣不是賤賣,政府按照採購法標售才是賤賣呀?
👉🏼農民說法看這邊:https://youtu.be/y6aPClWdiq0
3.好油還說,出口的五千噸稻米藥檢不合格,又被退運再複驗,此節真實性雖未求證,但以常識來講,稻米陳放在倉庫裡,是一定會長米蟲的,你不可能用爬滿米蟲的米交給客人,因此進貨櫃前一定要用藥劑燻蒸的,燻蒸後如果藥劑的氣體揮發逸散不夠,很可能檢驗時就會驗出米蟲的燻蒸劑來,出口商當然是等複驗合格再裝櫃啊。
👉🏼詳細規定看這裡:https://reurl.cc/d79jD
4.公糧收購政策影響稻米品質嗎?
食米市場是有不同的區隔,品質頂級的米通常會自己行銷品牌,根本不需要繳交公糧,有些是出貨給高級餐廳、有些是出貨給一般的連鎖店、小吃店等等,家庭食米也有許多的品牌在競爭,某些糧商經營自己的良質米品牌,是直接跟農民契作,根本也不是公糧。
既然舊期米品質相對不新鮮,為何還有人要買呢?加工用途或飼料用途都有可能,這點就要看貿易商套利的點是在何處了。
討論稻米品質與公糧的時候,如果忽略了稻米品質的市場區隔,就很詭異了。
👉🏼更多資料看這邊:
http://ir.lib.nchu.edu.tw/bitstr…/11455/80893/1/151261-4.pdf
5.稻米保價收購政策為甚麼不取消?
小編說倘若認真討論,將會寫上很長篇的,就是這一點了,一個政策如何形成,如何轉型,絕對有他的歷史脈絡在,牽涉許多農民生計的稻米保價收購,為何不馬上取消?這種說法,有問過稻農的意見嗎?農民是台灣人口的少數,他們為環境貢獻了正外部性,本身卻沒有因此得到補償,當眾人享受貿易自由化的好處,農民的生計卻是第一線受到衝擊,如果你贊成國家政策應該消除社會上的不平等,農業補貼的意義,其實包含了工商業汙染環境的成本、貿易自由化的衝擊等等,至於補貼形式是保價收購、農民保險、環境補貼,有各種考量與轉型,絕非短短數行字能寫的完,去脈絡化的將農業政策的成因歸咎於政黨,忽略了歷史、國際情勢、等等各種大環境因素,是理性討論的範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