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 #國小童書 #閣林文創書團來囉
👉 https://gbf.tw/3fyh9
🈵899免運送到家
滿999以上再送你滿額禮,多項累贈超大方 最高整套系列送你
太划算了
-
閣林文創 開出了一個超適合肉圓可樂的書單
自從5月疫情升級後,肉圓可樂在家閱讀興趣整個大大提升
他們喜歡有趣又可以多互動的遊戲書。
-
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我們採無痛式閱讀
先閱讀新奇有趣的故事,養成固定找書看的小小書蟲
✅有聲書 ✅色彩鮮明 ✅推拉翻翻書 ✅3D立體互動 ✅益智桌遊書 ✅小小百科系列
-
👦🏻可樂的部分就是從 觸覺 聲音 互動遊戲 下手
🧑🦰肉圓的部分就是從 3D立體 新奇百科 益智桌游書 下手
🔍更多圖片詳細介紹-https://ruby5065.pixnet.net/blog/post/334220661
-----
📍My Super Baby觸摸有聲書 (適合1-3歲)
我選了 - 農場好朋友
其實我在選這本有點猶豫,因為小可樂已經快4歲了
想說會不會沒興趣,結果這本是他最愛的。
不厭其煩的一直摸摸動物的身體,也會按下聲音學動物叫(我覺得很逼真)
五種觸覺體驗、五種聽覺趣味,促進五覺發展。
駱駝愛挑戰、發現獨角獸、烏龜找新家、星光森林 都是觸摸有聲書,還有一整套的可以參考喔!!
-
📍樂遊小百科(翻翻有聲書)(適合3歲以上)
一共有6個系列,每本有6大主題、近80個圖解詞彙
幼兒園上學去、交通工具大搜查、遊樂世界動物趣、繽紛海洋世界、農場生活好熱鬧、聖誕節快樂
生活中的事物在這系列大多都有,1本80個詞彙、6本1系列就可以學到480個詞彙,非常多元。
小朋友最喜歡的就是可以打開機關,翻看裡面有什麼驚奇的東西了!!
從聽覺開始了解世上的所有東西,一點都不會膩,求知的慾望也會越來越多。
-
📍驚奇趣味翻翻書(驚奇有趣翻翻書)
全系列有13本
我選了 - 超酷人體趣味知識
孩子總會有10萬個為什麼? 從趣味的角度出發Q&A的知識小百科
飲料喝進肚子後跑到哪裡了? 傷口是怎麼癒合的? 食物怎麼變大便?
舌頭可以碰到鼻子嗎? 心臟是心型嗎? 疫苗是什麼?
從淺顯易懂的文字到精心設計的60多種小機關,讓孩子翻出答案~
知識原理在玩樂中自然深入腦海,輕輕鬆鬆吸收了更多元的知識
-
📍3D驚奇酷炫兒童立體大百科(適合國小以上)
全套4個主題 人體的奧祕、凶猛的掠食動物、火山與地震之謎、神祕古埃及
我選了 - 人體的奧祕
超逼真立體實境模擬場景,拉近孩子的閱讀距離
活靈活現的細節模型,讓孩子加深印象
360度的創意轉盤,讓腦袋跟著旋轉思考
廣泛的世界話題,從小培養孩子國際觀
-
📍透視小百科(適合國小以上)
我選了 - 透視人體
精緻透視模型來觀察體內器官的運作,深入了解身體構造
當我們了解了身體構造就更能好好善待身體
身體發出警訊時,孩子也能更加明確的說出是哪裡不舒服
由專業醫生協助確認過內容,所以不要擔心資訊錯誤喔!!
-
📍經典童話桌遊書(適合國小以上)
是童話故事,也是桌遊。一本在手,歡樂隨時帶著走。
這也太好玩了吧!!
8個世界經典童話故事,8個超人氣桌遊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觀察力,邊玩邊學,輕鬆開啟閱讀樂趣
精美的大開本 印紙板設計,立體角色棋道具,超大本的遊戲書讓你能夠盡情遊玩
-
📍環遊世界百科(適合國小以上)
我選了 - 環遊世界運動之旅
肉圓哥就是一個愛運動的小孩,這本就是最適合他閱讀了
多種運動規則、歷史、器材,甚至是運動員的生平、戰績通通都有紀錄
裡面有一個肉圓哥最有興趣的「足球」運動
身為校隊的他當然更要去了解囉~
其他運動項目當然也要認識,多看看不同運動知識,增加自己的小小知識。
------
學齡前、國小生都有適合的書籍,#閣林書團實在是太無敵了
書單請看👉https://gbf.tw/3fyh9
⏰團購時間:9/27~10/6
$899免運送到家
多項累贈超大方 累贈! 累贈! 累贈! 你沒看錯喔!
🈵 999贈 摩爾莊園漫畫1-5
🈵 1499贈 摩爾橋梁書系列
🈵 2000贈 摩爾莊園漫畫6-10
🈵 3000贈 摩爾小學堂系列
#超豐富的書團不要錯過囉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24的網紅梵高爸爸心靈藝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誕 #DIY #雪人 #PMQ 聖誕將至,大家或會添購新玩具。其實,只要利用家中已有的物料,也可以製作小玩意作為裝飾或禮物轉贈給身邊的人。梵高爸爸來教大家用襪子製作雪人公仔,把節日溫暖與家人、朋友分享! / 物料 / * 襪子兩對(一對白色,一對顏色或花紋自選) * 棉花/ 米/ 綠豆 * ...
多元創思聖誕節 在 意大利衣食住行- KK Life in Ita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心插柳~ 行到今天
每個人都有個小宇宙
請相信自己的能力
艱難≠沒可能
為什麼會有
「意大利衣食住行~KK Life in Italy」
這個專頁的出現?
兒子小的時候,在羅馬家附近公園散步玩耍,認識了一位來自德國的女朋友Ursula及她兩個可愛的子女,她丈夫亦是意大利人。自從認識了她後,大大改變了我以前認為德國人總是冷冰冰的印象,因為她平易近人而且風趣幽默。
後來,我會不時到她的家做香港家常菜,例如燒肉、梅菜炒蛋及豉椒炒蜆等。老實說,我中餐廚藝一般,但在意大利已經夠用了。
曾經試過我中菜廚藝的人包括來自: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南非、烏克蘭、西班牙及瑞士等等。最多一次要應付十四人的晚餐。
2015 年12月的「國際」晚餐中,剛巧其中一個Ursula的女友Alix,是在羅馬市中心許願泉旁的一專業烹飪學校當主管,她問我有沒有興趣去教中餐興趣班,初初我說沒有,因為覺得自己又不是廚師,又沒有經驗,怎麼教外國學生?!但後來經過再三考慮及好友鼓勵下,2016年2月中,正式接受挑戰。
先想好菜單,在3小時內要完成4個菜式,然後要準備意大利文食譜,流汗!原來寫"專業食譜"真的是這麼複雜,我的意大利文雖然流利,但寫作真的不同口述,又不知道中國的食材怎樣用意文翻譯才貼切。如枝竹、豆腐卜及雲耳等,在家做菜,不需列明材料份量,只是憑直覺及經驗,但寫食譜要清楚列明所有材料份量及做法,真的不易。幸好有家人及朋友幫忙才大功告成。
第一堂剛好在年初八,我還帶了家中的電飯煲,雖然開始有點緊張,但最後都順利完成,非常滿足,我還大派利是,大家都過了一個愉快的晚上。
為了興趣,先開了第一個專頁,(已經多年多沒時間更新!)寫意大利文教中餐,但由於我常常煮意大利餐,突然覺得應該倒轉過來,開一個寫中文教意大利餐的專頁,不想只講烹飪,自覺還有很多意大利文化可以分享,還有不時可舒發自己一些住了外國多年的感受,思前想後,終於決定用「意大利衣食住行」KK Life in Italy ,沒有任何限制,隨心隨意跟大家分享。
2016 年5月初開始構思,寫了一些食譜、餐廳推介、必到景點、食材介紹、時尚用品、住宿推介、街頭搜獵及參觀工廠等。
最初幾個月沒有怎麼理會,只是閒時寫一點,直到10月19日,先由一個香港居南法女友介紹入了一個香港廚房煮食羣組,慢慢再加入了其他三十多個,大部分是香港、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地,上載我的「鮮番茄蝦意粉」食譜,怎知一星期內,帶來了居住在世界不同角落的5000個粉絲,(現在這食譜在Facebook已經超過30多萬人觀看)
今天世界各地的follower人數,已經超越67,000人,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他們留言都感謝我無私的分享,超詳細食譜,說從來不知意粉是這樣煮,相片很美等等。很多很多感人的留言,真的哭了。還有些朋友上載他們跟著我做的食譜菜式的相片,說家人子女吃得很開心,人家對自己的認同,真的有說不出的滿足感及欣慰。
我意大利餐的廚藝,大部分跟我拿坡里丈夫學的,拿坡里廚房之廣,聞名意大利。他不是廚師,但從小看著已過身的廚神祖父母做菜,學懂了很多家傳祕方,對烹飪充滿熱誠,有創意。家人一般不會在我的專頁出現,但是全力在背後支持,希望我可以跟大家分享深度的意大利文化。
我已經在香港舉辦了5次粉絲聚會,還有一次在台灣新竹舉行,及首次香港烹飪教室,雖然安排及執行上,需要很多時間、腦力及體力,但見到個個開開心心地學習及交流,辛苦完全值得。
這五年內,我先後接受不少報章媒體訪問,其中包括香港、紐約、溫哥華及多倫多,他們都是欣賞我多元化貼地式分享意大利,我亦曾為一些報章在意大利做翻譯訪問工作,學到很多人生寶貴的經驗。感恩地2019年夏天在香港出了人生第一本書「意料之外」,分享意大利飲食文化及20多年在意大利的心路歷程。2020夏天,還開了意大利衣食住行網店,挑戰自己設計自家品牌KK泳衣及KK Sorrento IGP 檸檬蛋糕,即將來臨2021年聖誕節,會有第二個自家品牌食品 KK Panettone 的誕生,我會繼續努力,把意大利高質食材及產品跟全世界朋友分享。
🇮🇹🇮🇹🇮🇹🇮🇹🇮🇹🇮🇹🇮🇹🇮🇹🇮🇹🇮🇹
KK香港網店
訂購Mozzarella di bufala
https://bit.ly/3BaXLRs
目前接受Mastercard,
Visa及Alipay付款
#kklifeinitaly
多元創思聖誕節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次很開心能參加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東吳大學。那天知識量太大導致肚子餓,但又不好意思吃兩個便當,所以發現樓上有麥當勞還開心地傳訊息給朋友說:「妳學校好讚喔!竟然有麥當勞。」對方回:「我學校確實有麥當勞,但我讀的是清華大學。」
😔
當天研討會的下午茶點心很讚,我一直盯著桌上的司康流口水,但實在不好意思跟同學搶點心吃。😂
我擔心教授誤會我去現場白吃白喝,所以寫了一份作業證明我有認真聽課。
=======研討會開始=======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時間:2020年12月5日(週六)09:00-18:00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社會學家Max Weber於1920六月因感染大流行肺炎而過世,一百年後同樣遇到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們紀念這位影響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家格外具有意義。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人文社會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合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讓現代學者透過知識上的交流與韋伯對話。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韋伯只是社會學家,對他的印象就是與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和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並列為「社會學三大經典作家」。如果更熟悉韋伯一些的人可能會知道其最著名的著作《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以及《經濟與社會》都是社會學經典,但較可惜的是,讀過這些著作的人,或許也罕有機會去深度理解韋伯的知識創造過程,以及為何他從不認為自己是社會學家。
這場研討會邀請了多位學者與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裴元領的論文<宗教是什麼?為研究韋伯宗教社會學的準備工作>以中國四書五經、易經、聖經、佛經、墨子、印度摩科婆羅多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來分析韋柏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的<從新社會學的角度談韋伯>認為社會學的關鍵在於創造力,而不是有多少學派、生產多少論文。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是社會學誕生的那個年代,而是數位社會時代,這個年代你(妳)在網路上的「帳號」比自己是誰更重要。在(法國後現代思想家)布希亞的時代,人們認為「大眾不在乎真實」,但到了今天,則是「大眾創造真實」——假新聞、偽資訊都是現代人的集體創造。跟性愛機器人做愛算不算出軌?未來趨勢已經不是在爭吵性別、性向,而是當機器人成了人類更好的選擇而非替代品時,這些倫理問題怎麼辦?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君玫的<韋伯與奧斯華德:一個能量社會學的想像>從化學家奧斯華德的「社會能量學的一元論」與韋伯的「多元社會學觀點」的對立衝突切入。根據她的研究,韋伯不認為奧斯華德的化學概念可以推展到人文社會,只是現代的人反而開始重讀奧斯華德的能量學(能量的關係),因為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確面臨能源、環境等新的問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賴曉黎的<從禁欲概念論尼采與韋伯的異同>研究尼采的《道德系譜學》與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宗教社會學》中,禁慾理想與韋伯禁慾主義之間的主要區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黃厚銘的<消失於社會學中的理論與經驗間關係之多元想像>認為思想史、理論研究不該只存在哲學、歷史學中,但不少人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只有「質性、量化、田野」三種方法。講者取三大家理論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來說明:涂爾幹的「社會事實論」是用一個理論來掌握一個實在,並從經驗中來驗證理論是否符合實在,或從經驗中產生新的理論。韋伯的「理念型」則建構出一個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的東西,認為社會學是具體事實的科學,所以最抽象的法則最沒有用處,沒有辦法套用於所有社會。韋伯的理念型和涂爾幹的普遍可以適用的想法與抽象概念抵觸。如果是這樣,那麽,馬克思學說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狀態」,若將其核心精神從《資本論》中抽掉,只留下經驗證據,那這本書還能成立嗎?青年馬克思談了一個共產世界的理想狀態的理論,但《資本論》的實證經驗卻非如此。中山醫大醫社系副教授黃敏原的<韋伯的人論及其社會心理學考察>指出韋伯由理念引導世界圖像,認為需要我們「熱情」參與,並舉「清教徒可望成為天職人,我們則必須是職業人」的新教倫理為例。
每位講者雖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但卻帶給現場聽眾如沐春風的知識啟迪。只可惜礙於篇幅與我的知識有限,僅能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論文作為研討會代表,而與會學者豐富精彩的研究,大家可以按照論文題目搜尋拜讀。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在其論文<韋伯的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1895-1907>(Max Webers Konzeption einer “Wissenschaft vom Menschen”:1895-1907 )中提到,韋伯關於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形成,與他轉換人生跑道(由法學家轉變成國民經濟學家)有關。並且,這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從 1895 年弗萊堡大學就職演說首度提出,到1907到 1910 年已初步完成, 直到1910德國才成立社會學學會。講者在研討會上企圖論證韋伯的通才在各領域皆有傑出表現與貢獻,只是韋伯在學術領域中不斷跨界的強烈特色,也導致後人不斷地挑戰他的權威;但同時,各領域的學者得藉著韋伯的典範出發,才能開啟更多知識上的創新與可能。根據韋伯太太瑪莉安娜(Marianne Weber, 1926)的說法,青少年時期的韋伯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製作了一幅 1360 年的德國歷史地圖,並在 15 歲那年的聖誕節期間再度寫了一篇長達 46 頁的論文<對印度日耳曼諸民族之民族性格、民族發展與民族歷史的一些考察 >。
但從小熱愛歷史的韋伯並沒有成為歷史學家,除了他的興趣廣泛外也有經濟上的考量——就跟我們尋常人一樣。韋伯 1882 年 5 月在海德堡大學註冊時,是以「法學」作為主修與職業學門 ,1884 年冬季學期轉讀柏林大學、1886 年通過第一次法學國家考試,直到 1889 年完成博士論文及1891 年完成任教資格論文完整了法學家訓練。所以,韋伯在 1892 年開始以私講師身份在柏林大學教授法學課程,並於 1893 年 11 月被任命為法學非教席教授。
韋伯的教職生涯並非一路到底毫無變動,這與德國的教育體制、韋伯個性與博學多聞都有關係,就像1893 年 6 月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就已經想要挖角韋伯去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 而韋伯在 1894 年 4 月初決定轉換人生跑道接受聘任,前往弗萊堡大學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這也意味如果韋伯只懂法學,是無法受到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青睞的,假如他的底子不夠也無法輕易脫離舒適圈,獲得更好待遇的工作。
韋伯於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二場演講,<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為何韋伯會特別提到政治呢?在還沒了解韋伯前,我原以為像他這樣的經典學者不會沾染政治領域,但在閱讀這兩篇演講稿後得知,在當時德國的學術氛圍,韋伯意識到政治立場干擾學術領域造成的困惱。他在演講中呼籲——一種學術倫理的規範性訴求——政治不屬於課堂、教師扮演先知的徒然。在此摘引<以學術為志業>中對於學術倫理訴求的經典段落:「在文化團體以及政治團體的範圍內應該如何行動——這兩種完完全全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如果他接下來問道,他在課堂上為什麼不應該同時處理這兩者,那麼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就是:因為先知與鼓動家並不屬於課堂上的講臺。先知和鼓動家都被告知說:『要走上街頭去公開演說。』意思就是到容許批評的地方。」
擁有學者身分的韋伯排斥政治進入課堂上,但課堂外的韋伯卻希望透過候選而不競選的方式從政,來達到他參與制憲的目的。他在1918年12月25日寫給友人的信中,韋伯還信誓旦旦地認為:「看來,我在法蘭克福相當篤定能夠當選。」結果卻事與願違。韋伯也曾經感嘆地說,終其一生,他都是個「政治獨行俠」。從這兩篇演講稿中就能發現,韋伯身處學術領域與政治領域中,產生既熱愛又互斥的矛盾心情。
張旺山教授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韋伯一生始終對政治有一種「秘而不宣之愛」,因此,他對政治學的貢獻,也使得諸如《政治學的經典作家》(Klassiker der Politik)這樣的書,不得不將他列入政治學的「經典作家」之列。韋伯提出「正當支配的類型」的學說時,雖不是為了政治學而生,但卻影響了政治學領域,並被政治學者所用。Carl Heinrich Becker(1876-1933)曾依照韋伯的期望並提供優渥的條件,希望聘他為波昂大學的「政治學」講座教授,但後來韋伯基於私人理由選擇了到慕尼黑接 Lujo Brentano(1844-1931)退休後所留下的國民經濟學講座教授的空缺。1920 年夏季學期,韋伯甚至在慕尼黑大學開設了一門進階課程,課名就叫作「一般國家學與政治學(國家社會學)」。
我們廣為傳頌韋伯的博學多聞,但卻忽略了就是因為他懂太多、擁有太多知識,常讓他面臨抉擇的痛苦。在一封韋伯於 1887 年 9 月 30 日寫給他的大姨丈包姆加騰(Hermann Baumgarten, 1825-1893)的信中,韋伯就曾坦承:由於「種種實際上的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規制,乃是法律發展的基本課題呈現了種種的結合,而這些結合在我看來,用我們的科學的那些手段,是無法加以掌握的」。這意思是韋伯體悟到法律知識的極限,而將其排除在自己的興趣與職涯之外。
雖然講者一樣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卻提供了韋伯豐富的知識之旅。韋伯在學術職涯上並非如我們習慣的教育體制,只能線性發展的刻板印象。在這意義下,韋伯的一生為台灣學者、學生帶來的啟示是:在求知、求學的旅程中,「修正」與「調整」是再正常合理不過的現象了。我們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擊倒,休息夠了爬起來就好。同時,韋伯的一生也提醒我們面對知識要謙卑,那是因為人擁有的知識都有極限與界線。即便博學如韋伯也不斷地受到各領域的專家挑戰,但知識就是憑靠在如此的堆疊中精煉與豐富。或許韋伯可以成為各種領域的專家,但他卻未定義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所知所能有限。不過,韋伯逝世百年後其知識系統並沒有因為各種挑戰崩潰,反而留給社會學界與對社會科學有興趣的每一個人,可以憑著韋伯的典範達到他以前辦不到的事情,與少經歷他在肉體與精神上的煎熬。
最後,由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與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韋伯學說與二十一世紀對話」只是第一個一百年,未來將會有兩百週年、三百週年與韋伯對話的學術研討會。雖然韋伯的生命逝去,但他卻能持續地啟發後人追求知識,熱愛生命與社會;死亡只是瞬間的終點,卻是邁向精神永恆的起點,韋伯的學問與精神永存在知識宇宙中。
多元創思聖誕節 在 梵高爸爸心靈藝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聖誕 #DIY #雪人 #PMQ 聖誕將至,大家或會添購新玩具。其實,只要利用家中已有的物料,也可以製作小玩意作為裝飾或禮物轉贈給身邊的人。梵高爸爸來教大家用襪子製作雪人公仔,把節日溫暖與家人、朋友分享!
/ 物料 /
* 襪子兩對(一對白色,一對顏色或花紋自選)
* 棉花/ 米/ 綠豆
* 棉繩
* 彩麗皮貼紙 / 絨毛球 / 鈕扣
* 碎布 / 絲帶
.
/ 工具 /
* 膠水
* 剪刀
* Marker
[梵高爸爸 ???聖誕禮物的背後]#同理心
大家今日有無一齊整 ?⛄️襪子雪人呢?
???? 爸爸媽媽陪你整?係出於「關愛」
? 送俾朋友或老師?係出於「關愛」
循環再用屋企物件,係「關愛」地球嘅表現 ?
活化襪子、鈕扣等嘅價值,減少對資源嘅浪費♻️
就趁普天同慶嘅聖誕節??
本着呢顆同理心,一齊出外散播開去啦!
????????????????
如有興趣了解或報名/組團,歡迎
Whatsapp? +852 65389127 ( https://bit.ly/37osZI6 )
Inbox? http://m.me/franconewpapa
【 多元zoom藝術班 ? 時間表】
❗已成班❗
? 幼兒班 (K2~K3)
星期二 3-4:15pm
星期三 3-4:15pm
星期六10am-11:15pm
? 小學班 (P1~P3)
星期三4:30-5:45pm
星期六11:30am-12:45pm
? 和諧粉彩 (成人班)
星期三 9:30-11pm
星期五 9:30-11pm
^ K2學生可作考慮,唯需提交日常畫作作評估
?️?️?️?️?️?️?️?️?️?️?️?️?️?️?️?️
========== 梵高爸爸 ※ 藝術創作資歷 ==========
? 2018年KOOL教育界男網紅獎
??? 畢業於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 日本和諧粉彩準指導師
* 藝術治療應用認可執行師
* 心理投射繪畫認可執行師
* 日本繪本故事導師
* ?年豐富視藝導師經驗:先後曾於香港心理衞生會、聖雅各福群會、救世軍、救恩學校、屯門仁德天主教小學等任教。設「幼兒五感藝術之旅」、小學及兒童綜合素材畫班、輕黏土班、表達藝術工作坊
#PMQHK #PMQSEED #CreativeEducation #DesignThinking #創意教育 #設計思維 #梵高爸爸 #湯丸仔 #爸爸 #blogger #網紅 #視藝導師 #slasher #創業 #和諧粉彩 #nagomi #christmas
多元創思聖誕節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認真吃] #中山站 的 ABCD . A Better Coffee & Doughnut #甜甜圈 | 李長潔 🍩
.
上課的時候,講到一個概念叫「甜甜圈經濟」(Doughnut economics),是經濟學家Kate Raworth反思經濟學中「成長」的概念,提倡將環境、人道等問題納入經濟考量中,形成一個 #環狀的理論架構。然後,#我就被自己燒到了。超想吃好吃的甜甜圈!
.
▓ #中山站的ABCD
.
ABCD . A Better Coffee & Doughnut(文後簡稱ABCD),是一個新穎的甜點店,去年開幕在中山捷運中商圈中,位於中山誠品對面的小街裡。這一帶店家小店林立,不時都可以發現驚喜。連續去了兩次,因為接近傍晚的時間,甜點早已售完。這次便專程午餐時間去品嘗,期間還蠻多客人去外帶,一盒一盒令人感到滿足(可能與疫情有關吧,歡迎大家多多外帶)。
.
ABCD共有6種口味的甜甜圈:「#芒果椰奶」、「#蜜桃」、「#檸檬」、「#覆盆子野莓」、「#花生醬培根」、「#法式脆焦糖烤布蕾」,味道多元,模樣也相當精緻。跟一般想像的傳統甜甜圈、krispy kreme Doughnuts、或日本傳來的Mister Donut,非常不一樣。
.
▓ #甜蜜鬆軟好口感
.
本來想要挑戰全品項,不過我不是千千也不是豪豪也不是丁丁也不是涵涵(為何都要疊字?),點了覆盆莓與芒果椰奶兩種口味。
.
首先,甜點現點現做,甜甜圈的設計很完整,在視覺上透過芒果乾、芒果醬、椰子粉、梅果醬、鮮花、銀色糖粒,#營造出立體感。
.
再者,#口味上也非常有層次,莓果的酸甜與花香,交織成一種春天的韻味,或是用濃郁的芒果搭配椰香,產生熱帶風情。也絲毫吃不到膩口的甜味或油味。
.
最好的是,豐富的口感讓你想要認真的品嘗每一口,#澎鬆柔軟的麵團體,在嘴裡溫柔地創造出一個能夠融合上述味道的小宇宙。
.
▓ #記憶裡的甜甜圈
.
人生中第一個甜甜圈,是虛擬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迪士尼的卡通(#下方有連結),內容是貧窮的粉紅豹在聖誕節時,想盡辦法要吃一頓餐,胡亂一場後,他撿到一顆警察的甜甜圈,並且還與流浪口分食。這段影片對幼兒的我來說,有多麼震撼啊,也是第一次知道,有一種點心叫甜甜圈,儘管卡通裡的甜甜圈只是一個「#米色的圈圈」。
.
於是,在接下來的人生裡,甜甜圈總像是一種美夢,彷彿象徵著幸福。於是,從小喜愛台北車站的鮮奶甜甜圈,經歷了Mister Donut、krispy kreme的排隊風潮,在札幌吃到人生中最滿足的Sapporoazoru。而現在有了一個填補心靈空缺的新選擇。
|
🐯 #聖誕節的粉紅豹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T3rqm66pA
📌 #ABCD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18巷4弄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