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趁著休假,讓自己好好地休息了一下,跟朋友看了剛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的「陽光普照」。
在前面兩個小時,我都疑問為什麼這一部電影可以奪得如此殊榮,但是後面半個小時,所有的疑惑都解開了。
兩位男主角(爸爸與小兒子)的演技都非常出色,不過單論演技的話,作為男配角的劉冠廷更令我感到不寒而慄,他光是眼神就讓我感到可怕,雖然戲份不多,卻對電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相比起近幾年我看過的美國電影,國片真的展現令我感動的生命力,不管是「血觀音」、「大佛普拉斯」、「陽光普照」等等,他們精彩度真的都不會比美國大成本電影遜色。
陽光普照,非常推薦給大家。
大佛普拉斯成本 在 冰如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趁著休假,讓自己好好地休息了一下,跟朋友看了剛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的「陽光普照」。
在前面兩個小時,我都疑問為什麼這一部電影可以奪得如此殊榮,但是後面半個小時,所有的疑惑都解開了。
兩位男主角(爸爸與小兒子)的演技都非常出色,不過單論演技的話,作為男配角的劉冠廷更令我感到不寒而慄,他光是眼神就讓我感到可怕,雖然戲份不多,卻對電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相比起近幾年我看過的美國電影,國片真的展現令我感動的生命力,不管是「血觀音」、「大佛普拉斯」、「陽光普照」等等,他們精彩度真的都不會比美國大成本電影遜色。
陽光普照,非常推薦給大家。
大佛普拉斯成本 在 看電影的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麗女孩 美麗男孩〕《小美》黃榮昇2018導演
(似乎快要回到一天寫一片的時光了~~)
電影的形式及敘事架構上有點意思,導演在映後座談中也坦言包括拍攝成本在內的一些限制使他難以拍一部以「小美」為主角的傳統敘事電影,於是想到用這種形式來側寫小美一生的遭遇;監製鍾孟宏的影響大約也可以看出些端倪,除了幾位合作過的演員以外,使用旁白的方式也與黃信堯的《大佛普拉斯》相得益彰(所以本片其實可以叫《小美麥娜絲》?)
電影其實是由一位從未入鏡的訪問者不斷探問九位與小美有過接觸或交集的關係人,藉由這些訪談帶出的細節來建立起觀眾對小美從身世、成長到北漂後的種種遭遇的認知。然而也因為這些全屬旁人對小美的主觀印象及二手甚至三手觀察,使得小美本人始終面貌模糊(並不是說演員表現不佳,反而演員表現得還蠻不錯),我認為主要是編導對小美這角色的諸多相關細節設想建立得不夠細緻,所以後面幾位訪談者帶出的訊息就比較無法帶給觀眾新意,而第一位受訪的房東陳以文很可能佔了便宜,每句話語每個動作都能抓緊觀眾。
不過這兩天再想一想,又發現這樣的形式呈現出一種寓意可以扣住電影主題的:所有九位關係人幾乎每一個都是對小美有所求的或者想從小美那裡獲得某些東西(先不用「利益」或「好處」這類字眼),房東當然是想賺得房租,做快遞的小男友除了小美的身體及感情之外,連旅館開房費都要小美先出,帶小美北漂的學長發現小美無法再跟著他一起「成長」、「另闢人生新局」,就拋棄了她;服飾店老闆娘尹馨表面上有意幫助小美戒毒,實際上可能反而藉此更加剝削小美的勞動力;同父異母的哥哥納豆對小美只有道義上的責任,他完全不理解小美,也沒有表現出真心關懷,實際上很可能視小美為麻煩,小美若要得到他的幫忙必須先對他坦白交代自己;面試小美的經理則不用說根本是渣男,圖的當然是小美的身體;協尋的靈媒張少懷這節則有點跳tone,應當剪掉(但與演員表現無關);媽媽柯淑勤則根本無能為力,甚至可能本來還指望小美來拉她一把......
當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指望從小美那裡得到一點什麼的時候(每個人對自己的所做所為或者無能無為都振振有詞),小美從這些人身邊逐漸消失,而最後一位攝影師吳慷仁跟小美沒有半點關係,完全是陌生的路人,但他卻發現了小美的「影像價值」,於是一直跟著她走進下水道,直至強光刺眼他再也看不到小美為止,也許有人要說他一直跟著小美但是並沒有拍照,我想說的是吳慷仁的角色隱喻的是編導自己,吳沒有拍但是中島長雄可是從頭拍到尾啊!
做為一個編導設定的底層原住民女生小美,她的現實處境只停留在某個層面便嘎然而止,可以想見編導在意的並不是這點,而是她的影像價值,得到這個結論感覺是有點悲哀的,但我仍然認為電影有值得一看之處,並且如果對於吸毒青少年的議題有進一步興趣的話,不妨同時看一下史提夫卡爾、提摩西夏勒梅主演的《美麗男孩》(Beautiful Boy),這片就完全是走傳統敘事路線,並且真的讓我淚流滿面走出戲院(沒有高麗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