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我媽說⋯⋯帶著沒用的應思聰,她就不會幸福⋯⋯應思聰是拖油瓶⋯⋯我不是拖油瓶⋯⋯我很乖呀⋯⋯為什麼我愛的人都走了?為什麼要把我一個人留在這裡?為什麼是我?」思聰這個問題也太難。
.
「還有很多人愛你,思悦、大芝、還有你的家人啊⋯⋯還有我也在這裡陪你啊⋯⋯可能是因為你,#比較勇敢 吧。」喬平說,媽媽樂咧~這句話也太神了,換作是我可能在情急之下根本想不到這個答案。
.
看完最後一集,感動不已。不論是病人、行為人、被害者還有他們的家屬,每一個人都有他們的議題和痛苦,但在那之中也有深深的愛。
.
「我覺得,結局拍的太美了。現實世界,根本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個到現在還在服藥的朋友A跟我說。
「那是在演戲,這社工靠拿武器的病人太近了。」心理師叮噹貓說,老實說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但戲劇本來就是要在現實之外,做出更多的事情,例如——希望。
.
十集播映完畢之後,另外一個還在服藥的朋友B*傳訊息給我。當年他也是讀相關的科系,在他發展最好那一年生病,一切都跌落谷底。
.
「你知道嗎,看完這部片我覺得有點難過。怎麼可能才十集,就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你知道這個過程有多苦嗎?每個生病的人,都希望自己好起來,但他需要跨越的心理陰影面積,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我生病這麼久了,現在才有一點起色,我都把我身邊的人傷害完了,才了解到自己原來傷害了別人⋯⋯有時候我常常在想,憂鬱症會找上我,是不是註定要讓我這輩子走上某一條旅程,是別人無法經歷的?失眠的夜晚、解離的時候、尋死的時候,很多時候,都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變這個樣子⋯⋯」
.
「是很難啊,非常難。而且,遇到這種事情要怎麼辦課本上都不會寫。」幸好是在跟朋友聊天,否則我這個回話一定會被督導電飛。
.
「努力活著,對正常人來講是痛苦的事情,但對生病的人來說,是又痛苦又有點希望的事情。每次當聽到別人在靠腰說,又是星期一了,我都好羨慕,因為我連這個覺是不是睡得著都不知道⋯⋯還有我也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我才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去上班,偶爾也靠腰一下星期一⋯⋯」他說,突然覺得,原來可以「笑著說厭世」也是一種幸福。
.
「那你怎麼走到今天的?」我說。
.
「喬安跟他老公說:謝謝你沒有轉身離開。我覺得也要跟所有的 #陪伴者 說,就是因為你們沒有離開,遺憾才不會發生。但這道課題,真的很難⋯⋯還有,謝謝你,沒有被我嚇跑⋯⋯」他說。
.
「對啊,我可能比較遲鈍吧。不要太感謝我,如果真的要感謝的話,我只要劉天彥那架RX-78-2 就可以了。我要的不多,真的!」我懷疑自己被林一駿附身,都只想到玩的。好啦說真的,B穩定吃藥了兩年,現在狀況漸漸好轉,可是似乎眼前,還有很長的路在等他。
.
我突然想起來,我的老闆曾跟我說:「個案也好、心理工作者也罷、甚至你是做研究發表Paper的人都一樣,這一路上如果沒有什麼事阻擋你,那麼大概你也不會有太多成就。就因為你是英雄,魔王才會找上你——重點是這一路上有沒有同伴能夠和你一起打魔王。所以,有困難的時候不要自己悶著頭,來找我,我跟你一起想辦法!」他講這句話時,我真的是差點在研究室爆哭。
.
「在那片雲的背後,就是希望喔!」天彥說,但他所不知道的是,我們是騎不過雲的,雖然想起老闆的話,但我還是有點悲觀。
「是啊,不過如果你一直騎的話,或許有一天風,會把雲給吹散喔!」B說,沒想到換他提醒我有時事情也會有另外一面的可能。
.
我又突然想起,多年前我在人格心理學課本上面看到的例子,一個心理學家為了提高一個落後地區的識字率,他不是進諮商室、也不是做研究,而是透過廣播,就完成了大規模的社會改造。或許戲劇,做了很多我們所做不到的事情。
.
謝謝這部好戲,針對那學者和治療師們單槍匹馬所無法治療的社會,進行了一場「集體」的心理治療。
.
或許要等到烏雲散去,不只需要十集、三年、甚至要更多更多的時間;或許在那之前,我們對於精神病患以及心理疾病者還有許多的恐懼和誤解,或許媒體和司法,依然藏著許多無力和困境,但還好有這部片,讓我們看見原來每一個人與惡距離都是如此的靠近,而這每一顆看見的眼球,都是契機。
.
就算站在黑暗的頂端,惡也不會因此而消散。幸好,在這樣的國度裡有「我們」仍彼此相伴,在微光中,仍能找到溫暖。
林予晞 Allison Lin 林哲熹 JC LIN
———
圖片翻攝自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worldbetweenus.official #大慕影藝 #結果娛樂
———
*本文案例請當事人同意,並修改模糊化後貼出,並無可供指認之虞。
大慕影藝老闆 在 施名帥Ming Shuai Shi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要有更多資訊,請大家多多支持粉絲專頁!《我們與惡的距離 No outsiders》
#下午一點半了有人沒吃飯的嗎
#我們與餓的距離
🎬 公視超高畫質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開鏡,超華麗卡司陣容!賈靜雯暌違15年點頭接台劇,幾近素顏詮釋受害者家屬
公視致力突破台劇題材,全新推出社會寫實職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大慕影藝製作,20日舉行開鏡祈願儀式,公視總經理曹文傑、製作人林昱伶、湯昇榮,率領導演林君陽及主要演員 #賈靜雯、 #溫昇豪、 #吳慷仁、 #周采詩、 #林予晞、 #施名帥、#陳妤、 #曾沛慈、 #林哲熹 等人連袂出席開鏡。劇中人物職業類型多元,演員們為了演好職人角色,各個使出渾身解數,開拍前已積極投入相關訓練與實習。
睽違台劇15年的人氣女神賈靜雯點頭接演台劇,她接拍最大的原因就是劇本好,「遇到好戲是演員最重要的一件事」,劇中她擔綱演出電視新聞台主管,劇組特地安排她到電視台見習,並耗資百萬全新架建新聞部主場景,期待能真實呈現台灣新聞媒體面對新聞製播的各種挑戰。賈靜雯與溫昇豪飾演一對因無差別殺人案而痛失愛子、關係岌岌可危的夫妻,她在劇中前半段幾乎是憔悴、近全素顏的狀態演出,在家是萎靡不振的失職母親、在職場上又是鐵面無私的女強人,衝擊度相當高的心境轉折令她備感挑戰。賈靜雯表示:「最大的挑戰是劇中對人之間的態度跟現在的自己很不像」,定裝時她更主動要求「妝要再素一點,最好完全不像賈靜雯!」為新角色蓄勢待發。溫昇豪則說:「自己的角色相對中立,陷入的情緒沒有靜雯那麼重,已經準備好全力以赴。」
金鐘影帝吳慷仁再度挑戰職人角色,飾演法扶律師,日前他到法院旁聽做功課,消息一出,已經讓不少劇迷摩拳擦掌期待他的新角色。吳慷仁表示:「已經準備了一陣子,私下也跟律師顧問的家人一起相處,更能感同身受這個角色。」這回他搭檔周采詩演夫妻,全新組合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金鐘最佳新人陳妤出演新聞編輯菜鳥,與賈靜雯將有精彩過招對手戲,她透露,與賈靜雯初見面時她非常親切自己則是相當緊張,記者會上賈靜雯拿出主管姿態開玩笑:「我之後就不會這樣對妳了。」;曾沛慈首次接演職人題材,詮釋個性獨立自主的創業青年;飾演其弟的林哲熹則挑戰演出思覺失調患者,多次至醫院與康復之家進行實習;林予晞與施名帥則為精神科社工師與精神科醫師,兩人也一起到醫院實習,笑稱彼此是本劇的「醫療組」。
《我們與惡的距離》卡司陣容華麗,令觀眾引頸企盼,最完整的製作團隊,勢必為台灣戲劇再掀話題。本劇透過「無差別殺人事件」串聯出不同立場的關係者故事,從加害者家屬與被害者家屬心理描摹,輔佐媒體現象反思、人權律法掙扎和精神病識探究,勾勒出台灣難得完整的寫實職人作品的樣貌。導演林君陽表示:「面對無差別殺人這看似硬調的題材,我認為應該提煉出這個故事的核心,拍出一部療癒的影片,提醒看故事的人,當巨大的悲傷環繞我們時,要記得,總會有愛的」。
大慕影藝近年來製作多部反應社會現實、兼具人文關懷與娛樂價值的優良影視作品,曾出品電影《紅衣小女孩》系列、電視劇《麻醉風暴2》等,本次邀來入圍金鐘最佳導演的林君陽執導,劇本則是曾以《牽紙鷂的手》、《出境事務所》兩度獲得金鐘最佳編劇呂蒔媛又一最新力作,網羅實力派演員卡司全是一時之選,2019年敬請期待公視年度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報導▄▄▄
★公共電視
公視4K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超華麗卡司陣容 賈靜雯暌違15年點頭接台劇 幾近素顏詮釋受害者家屬
https://about.pts.org.tw/pr/latestnews/article/3758
★中央社
公視寫實職人類型新戲 角色瑕疵引人省思
http://www.cna.com.tw/news/amov/201804200331-1.aspx
★噓!星聞
賈靜雯隔15年素顏接台劇 拍戲前先向咘咘打預防針
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1/3098346
★NOWnews今日新聞
影/賈靜雯用這招 咘咘Bo妞放行拍戲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80420/2739491
★ETtoday星光雲
「老闆會說賈靜雯妳在幹什麼」 咘咘傻回:真的喔!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154313
★自由娛樂
(影音)賈靜雯再接台劇素顏入鏡 出門拍戲靠這句洗腦咘咘
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2401346
★大紀元
賈靜雯暌違15年拍劇 素顏憔悴詮釋受害者家屬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4/20/n10320821.htm
★中國時報
賈靜雯接台劇 先洗腦女兒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421000701-260112
★時報週刊
賈靜雯暌違15年點頭接台劇 素顏詮釋受害者家屬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420002911-260404
★鏡週刊
賈靜雯演台劇素顏入鏡 上班前先和咘咘溝通過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420ent001/
★明潮
賈靜雯素顏甩女神範 搭檔溫昇豪吳慷仁飆演技
http://www.mingweekly.com/entertainment/…/content-14172.html
★蘋果日報
賈靜雯 苦肉計洗腦咘咘 1集吞50萬回鍋台劇
https://tw.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20180421/37992329/
★壹週刊
隔15年接台劇 賈靜雯「越憔悴越好」
http://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399244
★新浪娱乐
贾静雯隔十五年接台剧 给咘咘洗脑:妈妈要上班
http://ent.sina.com.cn/…/2018-04-…/doc-ifznefkf7394997.shtml
★LIFE生活網
賈靜雯幾近「素顏」詮釋受害者家屬 睽違15年接拍台劇,與咘咘、Bo妞有關係?!
https://life.tw/?app=view&no=768356
★LIFE生活網
賈靜雯用這招 咘咘Bo妞放行拍戲
https://life.tw/?app=view&no=768427
★Yes娛樂
賈靜雯暌違15年接下台劇 與咘咘溝通:媽媽不上班會被老闆罵!
http://tw.fansyes.com/Content/20180420/kph0eoio90ks.shtml
★三立新聞網
驚見咘咘流血!賈靜雯「冷處理」被讚爆 認內心「超緊張」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70738
★拍手Clappin'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開鏡,公開華麗卡司陣容 https://goo.gl/qUvwdL
🎉感謝各家媒體報導🎉
我們與惡的距離 No outsiders.
#公共電視 #大慕影藝 #結果娛樂
大慕影藝老闆 在 阮義忠攝影工作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影像逆旅】關於《阿爾勒專號》的二三事
法國的阿爾勒攝影節在今天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在上世紀九〇年代,參與者仍以歐洲人為主,美國去的都不多,亞洲人更少。我雖只造訪過兩次,但都對事業有決定性的影響。 1991年我是該節創辦人路西安・克拉格(Lucien Clergue)的貴賓,因為前不久我才請他到台北做了兩場講座,一是《我的朋友畢卡索》,一是《裸體攝影史》,兩場都爆滿,讓他大為感動。那年在阿爾勒,我和老伴看任何表演都坐前排,許多人還以為我們大有來頭,事實上我們只是見習者,倒是與素來仰慕的攝影大師們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堪稱最大收穫。
第二年再去,總算有了些貢獻,因為《攝影家》雜誌第3期大篇幅介紹了當屆的幾個展覽。除了台灣攝影家張才拍的蘭嶼以及威廉・克萊因(Willia Klein)的《三部曲》,其他都是阿爾勒攝影節的展出內容。
以一份新雜誌,才出刊不久便能與如此重要的攝影活動合作,完全要歸功於法蘭克・霍瓦(Frank Horvac)。可是我也不輕鬆,無可奈何的事比任何一期碰到的都多,在阿爾勒遇到的各種狀況更是叫人五味雜陳。
從一開始我就為了何西・歐帝茲-艾夏格(José Ortiz-Echagüe)的圖象質量與法蘭克有爭議。那是阿爾勒《向大師致敬》的重量級展覽,法蘭克從作品代理Agence Vu寄來的做版照片卻讓我非常不滿意。這位西班牙國寶攝影家的原作,我曾在水之堡攝影藝廊親眼見到,還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摸過。歐帝茲-艾夏格專精的碳工藝顯影,使他的影像有如天鵝絨上的油墨畫,又像滲入水彩紙般紋理豐富。 Agence Vu將之用黑白膠捲翻拍後再沖洗、以銀鹽相紙放大,原本迷人的魅力大打折扣。我很清楚,用反轉片翻拍原作、直接製版,質量會勝出很多倍,而且只要打個電話給水之堡館長杜傑德(Jean Dieuzaide),一切就可搞定。誰知法蘭克卻強烈反對,說這樣做就是不尊重Agence Vu。
本期受矚目的另一個單元,是當時剛冒出頭,最近又紅到大陸來的馬汀・帕(Martin Parr)的作品。那年他在阿爾勒展出《時代的軌跡》(Signs of the Times),對英國中產階級的家居生活極盡挖苦之能。我實在無法欣賞那樣刻意表現的壞品味,於是又加進了他早年的紀實攝影作品《壞天氣》(Bad Weather),內容充滿了對人的處境的同情。兩者對照,可看出他的同理心隨着年紀增長、環境改變而逐漸流失。與他的一面之緣讓我印象深刻;在場的前輩、大師不少,他卻驕慢地一再自誇《時代的軌跡》是英國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展覽,海報在倫敦地鐵與全國各地公交車候車亭都看得到。
最讓我感動的是,Contact Press Image的普雷基(Robert Pledge)在非常緊迫的時間下,將唐・麥庫林(Don McCullin)《黑暗的報告》(Reports of Darkness)的11x14”纖維紙基原作寄來給我做版。看盡戰爭苦難的麥庫林,所拍的影像悲天憫人,早已深烙我心,但直到那時才知道,他的文筆也一樣動人。他後來又陸續寫了很多,於2002年出版自傳《不合理的行為》(Unreasonable Behaviour: An Autobiography);台灣繆思出版社2008年推出的繁體字版還是我寫的序。
雜誌提早印刷、裝訂,再由台灣空運了一千本及海報至阿爾勒攝影節總部。一家三口隨後又儘可能地在行李箱塞了幾十本,連同數據一起帶到阿拉坦旅店(Hotel D’Arlatan)。這是法蘭克訂的,說為了雜誌的前途,必須住所有攝影界大咖住的這間由古蹟改成的旅館,雖貴但值得。法蘭克夫婦早到兩天,此刻正在大堂等着我們。
拖着重重的行李,在法蘭克的帶領下來到二樓的家庭式大套房。一進去就傻了;一廳、兩房,有浴室、衣櫥、書桌的大間他倆已先住下了,窄小的像傭人房的那間只擺得下一張床,十一歲的兒子還得在客廳加鋪。“湊合湊合吧,訂不到其他房間了!”法蘭克輕鬆地表示:“大會已收到雜誌了,你們可去處理一下。”
雜誌采寄售方式,必須分別送到幾個大的展覽廳,海報也得自己張貼。攝影節辦公室不管推車、不管漿糊、膠袋、打釘,只管到各銷售站收帳。我們一家三口先到陌生的街上找店家買推車以及貼海報的工具,來來回回把奇重無比的雜誌從辦公室拖到分銷處,再儘量走遍大街小巷,找還有空隙的牆面貼海報;怕蓋住人家的海報,還爬過兩回樹。兒子早就累哭了,老伴也抱怨兩腿直發抖,我只有一遍遍地安慰:“再撐一下就好,咱們晚上去吃大餐!”
海報就是這期雜誌的封面,重磅印刷,美極了!也因為如此,有好幾處才貼上就被人撕走了,回頭又得重貼。因為這期專號,我們在阿爾勒頗出風頭,大家很快就知道這是一本台灣人辦的雜誌,每天都有各國攝影家希望我看他們的作品,走在路上也經常有人對我們微笑、伸大拇指。雜誌不到一星期就賣光了,可一文錢也收不到,只好跟老伴彼此自嘲:“咱們的小雜誌社贊助了大攝影節!”
大受注目之下,連著名的法國攝影雜誌也找上了我們。有一天,法蘭克神色很不自然地表示,《CAMERA International》的老闆阿謝、總編輯布希想找我們談談。我聽了大為開心,因為那是本非常好的雜誌,法、英對照,風格、水平與已停刊的瑞士《CAMERA》類似;後者創立於1922年,存在的59年間是世上最好、最具威望的攝影雜誌。能與同行們會會,真是樂事一樁!
法蘭克帶我們來到古典雅緻的Hotel du Forum,在游泳池邊的露天座曬太陽、喝咖啡。約定時間過了半個多鐘頭,兩位神色凝重的法國紳士才出現。我和老伴笑臉相迎,對方卻非常不友善,開口就是一大串法文。老伴努力聽了好一會兒,才明白他倆是在興師問罪,指責《攝影家》抄襲他們,不但風格、開本相同,還雙語刊行,就連雜誌的英文名稱也有“International”。總之,我們若是只在華人地區發行也就算了,現在跑來搞國際市場,他們無法允許。
我從來沒那麼生氣過,立刻要老伴翻譯:“《攝影家》的所有內容都是我們自己組稿,內容根本不一樣,作品介紹用的是傳統經典版面,若說倣傚,對象也是最早的瑞士《CAMERA》,你們自己不也是如此?“老伴也很激動,法語不夠用就用英語拼,才曉得他們根本就懂英文。之後的唇槍舌劍,我們一步也沒讓。
可憐的法蘭克,大概是怕得罪巴黎出版界,儘量置身事外,表情尷尬、靜坐一旁,把香煙盒都快揉爛了。
回想那天的場面,兩個孤立無援的台灣人用盡了力氣,幾乎是仰仗着憤怒、委屈的狂飆之火,才震住了對方的氣勢。來意終於揭曉,法國人表示可以合作,但我們必須停辦《攝影家》,買《CAMERA International》的中文版權,內容可放些自組的稿。“我才不幹,因為我辦得比你們好!”我和老伴大吼一聲,不顧他們臉紅脖子粗,頭也不回地衝出那座號稱寧靜、優雅,讓人賓至如歸的酒店。
如今回想,當時的確是太衝動了,但那年我跟老伴都才40歲不到,血氣還剛,更何況為了辦好雜誌,連身家都押上了。世事難料,幾個月後竟聽到CAMERA因不堪虧損而停辦的消息,驚訝之餘,總算明白了他們在阿爾勒的舉動,思之不禁黯然⋯⋯。
想辦本好雜誌,是多麼不容易啊!在歐美國家,要出一本像《攝影家》這樣高水平的雜誌,起碼得有二、三十位工作人員,因為工會力量大,編輯、美工、撰稿、廣告、營銷、發行都只能各幹各的,不得跨界。哪像我們全社只有四、五人,做點進口貿易養雜誌。我這個社長不但要主編、設計、撰文、督印,雜誌送來時還得站在卡車邊下貨、搬書,再接着包雜誌、貼郵票,跑郵局⋯⋯若非如此,又怎麼辦得起雜誌?那些年,我和老伴在世界各地邀稿,經常有同行問:“辦這麼精緻的雜誌,背後有金主支持吧?”這時,老伴就會笑呵呵地拍胸脯:“我就是他的金主!”
《CAMERA》總編輯布希後來在水之堡攝影藝廊擔任了一年展覽策畫,1994年9月我在水之堡的個展舉行開幕時,他也特地出席致意。以前的那點不愉快早已煙消雲散,後來他還幫《攝影家》寫過文章。
文・供圖:阮義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