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車】
三級警戒期間,還好有貓和廚房。除了每天蹭著無所事事的貓說話,做菜這件總是由媽媽和奶奶操刀的事情,就這麼別無選擇地發生了。
在這一段安靜的時間裡,買菜、挑菜、切菜、熱鍋、爆香、熱炒,為自己做上一道道入口竟還能保持愉快心情的餐食。
在這一段安靜的時間裡,於是想起了鄉間的菜車。
我的童年生活在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是個值得大多人一頭霧水,回以一聲「蛤?」的小地方。我的奶奶林月紗女士經常在婦女會的烹飪比賽中拿下第一名,據說拿獎拿得不好意思,只好不再參賽。
雖說月紗有著一身料理絕活,雲林又是農業大縣,要在這座小村買到蔬菜水果,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回鄉的某天中午,我和奶奶一起吃飯,外頭正好來了一台菜車。她說想買點青菜,開始緩緩挪動原本深陷在藤椅裡的身體,我搶先那一雙患有風濕性關節炎的腳,奮勇拿起錢包,奔向菜車(當時真的十分擔心菜車會像台北的垃圾車那樣快閃呢)。
菜車一來,清一色留著短髮的婆婆媽媽嬸嬸阿姨們從不明的各方冒出頭來,原本少有人聲的村莊,忽然開始出現一陣奇幻的活力。
北漂青年如我,情不自禁迷上這種新潮的購物模式,這可比7-11和屈臣有有趣多了啊。
菜車是一台加裝帆布的藍色貨卡,車身上佈著深深的鐵鏽,有如南瓜馬車來到這座小村。車上載著青菜、蔥薑蒜、蘿蔔、魚肉、水果、豆腐、糖米油鹽、菜脯、雞蛋、油麵、養樂多;而肉品就塞在一個保麗龍箱裡面,被幾瓶結冰水簇擁著,就能以冷藏宅配的姿態走完這一趟巡迴。
菜車老闆是東勢人,從西螺鎮批來果菜,路經二崙鄉和崙背鄉,再一路往西南方,通常會在正午前後來到我家門口。在雲林縣人口最少、面積最小的鄉鎮的一個村裡,人口大概只有減少的份,我對於菜車固定到來而感到欣慰,至少那些相看五六十年的老親戚和老鄰居之外,還有個頭髮尚未花白的(鮮肉)老闆來和奶奶閒聊幾句。
奶奶一邊選購,一邊吩咐我進屋拿家裡的鳳梨給老闆殺,「哇,還可以這樣喔?」我心中聲聲讚嘆,原來老闆還提供這麼跨通路的服務。菜車不但解決了偏鄉採買食材的不便,連殺鳳梨、剁甘蔗這類老人家做不來的事,菜車老闆也二話不說地完成了。如果諾貝爾設立偏鄉貢獻獎,菜車老闆無疑值得拿下十座獎盃。
我的生命始於偏鄉,偏得我誤以為她沒有故事。做了一點家族考古,才知道原來再偏再遠的地方,都曾經活在蜷窩在大時代的背彎裡。
我們家族在清代便定居台灣,1935年,糖業大好,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此設立「龍巖糖廠」生產蔗糖。據說家人口述,當時帶入兩三千戶就業人口。老家所在的街道被人們稱為「店仔」,外來人口聚集在此做生意,供應人口聚集所產生的採買需求。全盛時期據說曾有菜市場、教堂、鐵馬店、麵店、酒家、助產士診所、小兒科診所、漢藥店、銲錫店、桶木店、童玩店、理髮店、私娼寮,以及曾祖父經營的岸記商店。
後來隨著國際糖價下跌,龍巖糖廠便在1968年關廠,原本昌盛的糖廠村被併入田洋村。人去樓空,菜市場自然就跟著退場,本來的菜市小販,就由菜車取而代之。
遊走鄉間的菜車,經商方式頗為靈活和多元。老闆不只賣菜賣肉,也兼著收購各家戶曬乾的落花生;隨著時令,在新年賣橘子,在端午賣些小魚乾和粽葉,在中秋賣些柚子。
三級警戒已經超過兩個月,身邊有些朋友靠著菜箱度日,菜箱什麼時候送上門、箱子裡裝了什麼東西都隱隱有著一股菜車感。只可惜菜箱不會說話,不會替你殺鳳梨,也沒得討價還價。
這段時間,我在台北過得像生活在雲林老家。日子很安靜,沒有哪裡要去,做好了飯菜,上桌吃一頓飽,洗好碗盤之後,晚上就坐在陽台吹晚風,就像是幼時坐在家門前吹涼風那樣。
菜車開了二十多年,聽說菜車老闆已經職業倦怠。住在老家的叔叔說,菜車已經不按時出現,本來以為老闆忙著嫁女兒娶媳婦,但日子久了(應該沒有那麼多兒女好忙),車子總是兩三天、四五天才來一次,載來的番茄也已熟爛得微微出水。
而奶奶已經過世將近三年,她的一生不知為家人煮過多少飯菜。也許是和她在一起的日子太多,我偶爾還是會夢見她,夢見她用孱弱的身子,為我煮上一頓有我愛吃的蒸蛋的午餐;我偶爾還是會想起她,想起我曾經答應她要回鄉看望。
在親人死後才想起的事情,變得只剩下可惜,只好安靜地聽著〈在你死後才想起曾經答應陪你去散步〉。https://reurl.cc/qg2r3n
* 菜車還馳騁在各個交通不便、機能不齊的地方,例如苗栗、北橫、花東、嘉義的小鄉鎮,謝謝菜車老闆們。
(文:吳宜靜;繪圖:thejane BubbleJane in the Teahouse )
★ 線上閱讀全文:https://e-info.org.tw/node/231778
★ 每週環境副刊: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89/all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處長的日常
#網美打卡熱點
虎尾鐵橋
古蹟歷建的保存除了老房子外,
還有許多交通運輸的橋樑,
雲林縣內除了歷史建築遠東第一大橋西螺大橋 外,
還有古蹟虎尾鐵橋 、歷史建築北港復興鐵橋 與大埤 石龜溪橋 ,
每一座橋鐵處長都不陌生,
唯獨還沒上過虎尾鐵橋,
難得疫情期間沒有觀光客,
終於走上了這座歷史的橋⋯
◾️
虎尾糖廠鐵橋,
又被稱作虎尾鐵橋,
舊名番薯莊板仔橋,
於台灣日治時期興建並於國民政府時代延建,
2001年台糖虎尾總廠決定將管理權移交予雲林縣政府,
#2003年指定為雲林縣縣定古蹟。
虎尾鐵橋原是一座木造橋樑,
日本時期為了方便火車運輸甘蔗至虎尾糖廠,
由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出資,
並且於1907年興建,
屬當時「他里霧線」營業線的鐵道橋。
除運輸甘蔗外,
也曾經同時辦理客運業務。
1931年基於原料運輸、連接官線、客貨運業務、虎尾溪氾濫等的考量,
於原木造橋下游側改建新橋,
由3孔鋼構桁梁及7孔鈑梁連結而成,
長約300.6公尺。
國民政府時代1960年因應水利安全之考量,
鐵橋向南側擴建,
增築橋墩與橋孔,
將虎尾鐵橋延長至437公尺,
形成今日所見之虎尾溪鐵橋現況。2012年蘇拉颱風來襲,
約有五十公尺橋面遭到大水沖毀。2015年9月9日由東和鋼鐵公司捐贈修復完工通行重現百年風華。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 在 鐵打的貴婦 Stacie Chen 陳璧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處長的日常
#oldisfashion
#懷舊老靈魂
#大糖盛世百年糖業
昨天非常巧妙無縫接軌的走訪了台灣唯二的兩座活糖廠- 台糖台南善化糖廠 、 台糖虎尾糖廠 。
去年至今來來去去虎糖不下十來趟,卻從未走進它的歷史, 昨天偕同秘書長、農業處長、計劃處長及地政處長進行現勘的同時,終於有機會ㄧ探虎糖的百年糖業策展- 虎糖文物館,在台灣擁有數十座糖廠工業遺址的台糖,自身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也不遺餘力,除了行政編製上有文化資產科,同時也在不同的遺址進行文化/物策展。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老靈魂,特別是走進歷史長廊後,許多記憶與畫面就像拼圖般逐一呈現,這座老糖廠園區保留了日治時代大量的建築與工業遺址,排除每年12月至3月的製糖期,園區安靜得像被城市遺忘的存在著。
昨天在台糖老員工的導覽下,重新巡禮了虎糖的歷史脈絡,意外的是其中一個倉庫裡,一個個充滿時代感的老件,打電報/話的全套設備、西螺大橋雙鐵共行的標示牌、手動刨冰機、穿插甘蔗休耕時種植稻穀的木製稻米去殼機器、還有 斗南車站 專區有台鐵行動電話機、甚至是導演 #楊維榕 兩年前回來拍攝電影 #虎尾 時製作的製糖機器道具⋯
每一個老件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負責管理展場的大叔,本身也是這些老古董的收藏者,滔滔不絕如數家珍的細說從前,興高采烈的示範每一個物件的使用方式,說時遲那時快,毫無預警的便拉起警報器,當下如雷震耳的防空警報聲太震憾了,二戰時的臨場感好逼真⋯⋯感謝大
叔精彩的導覽!!👏
👁🗨虎尾總廠,舊稱虎尾製糖所,位於臺南州虎尾郡虎尾莊,即是現在的雲林縣虎尾鎮。
早期台灣的三大糖廠為雲林虎尾糖廠、彰化溪洲糖廠、屏東糖廠,其中位於雲林的虎尾糖廠,前身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灣支社五間厝製糖工廠,於明治39年(西元1906年)設立許可,隔年糖產量便居全台之冠,使虎尾有「糖都」之稱,成為台灣糖廠文化的重鎮。
虎糖造就了虎尾商業市街的興起,明治 34 年 (1901)9 月總督府殖產局長新渡戶稻造博士針對臺灣糖業提出一份名為「糖業改良意見書」 的報告書,總督府參考此份意見書於隔年(1902)6 月頒布〈糖業獎勵規則〉。隨著大日本製 糖株式會社進駐,來自四面八方的勞工湧入,加上五間厝製糖工廠產能不斷擴張,吸引苗栗、 新竹、彰化等地的客家族裔人士來虎尾糖廠工作,並在虎尾溪堤防的西安里、安慶里居住下來。
當時沿著俗稱「五分仔車」鐵路南端獨棟的水泥造房舍以臺中、彰化縣兩地來者居多。 至於虎尾在地人所稱的「鐵支路腳」,則是財力較不優渥的外地移工,包括日本、越南、中 國、滿州國與朝鮮等地都有。而日本糖廠職員則居住在靠近虎尾溪畔的「製糖工場木造宿舍群」。
現代虎尾商業市街的雛型,基本上是循著大正 9 年(1920)虎尾郡設立,並著手規劃興建「虎尾郡役所」之後,以當今虎尾中山路最北端的虎尾郡役所延伸到最南端「虎尾糖廠鐵橋」作 為第一條主幹。嗣後隨著商業市街的擴張,遂有今日中正路和「虎尾郡虎尾庄第一小賣零售 市場」的設立,與諸多公家行號、娛樂事業、餐飲業的進駐。
虎糖目前還保留著日據時代的風格,如火車鐵道、虎尾鐵橋、日式房舍、糖廠冰棒店、糖廠老車站、虎威古郡,以及同心公園內的陳年老樹。古蹟6件:第一公差宿舍、第三公差宿舍、廠長宿舍、宿舍群(12棟)、酒精槽、虎尾鐵橋
歷建2件:舊診所及理髮廳、虎尾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