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摩天樓有種無可救藥的癡迷。如同歷史上許多知名的建築師,他們都認為摩天樓是人類戰勝自然環境的一種象徵。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樓,不但令人感嘆文明的偉大,更是有種人定勝天的成就感。會選擇讀這本《世界是垂直的》,有相當原因是我對高樓有種癡迷,更因為對當代都市的地下建設感到十分興趣。
圖文版:https://reurl.cc/Enj8A0
作者寫道,都市規劃已經成為一門當代的重要學問,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學者針對都市進行設計及提出相關理想,但這些終究是屬於都市地圖上的平面思維,關於立體思維的都市規劃及思考理論,卻鮮少出現在主流媒體視角中,甚至經常被大眾所忽視。也因這緣故,他創作了《世界是垂直的》,希望能讓讀者們理解當代都市已經由平面變成了立體。
本書涉獵的範圍甚廣,從天上的人造衛星、轟炸機、無人機,到地上的電梯、摩天樓、棚戶貧民窟、豪宅到地下的地窖、碉堡及地下道,都在本書範圍之中。
不過也因為涉獵的範圍過廣,讀者若無相應領域的知識,讀起來的片段感很重。如衛星、轟炸機、無人機等篇章,牽涉到大量軍事戰略相關的知識。雖然這些篇章最重要的,便是衛星科技帶來GOOGLE MAP等科技軟體,替人類文明掀起從未有過的革命性思維。但這畢竟是人們普遍能認知到的改變。相對於轟炸機、無人機等軍事器械,常人能有所感觸的甚少。這篇章讀了除了感到自身不足之外,便是領會到原來這些飛行器已然成為都市規畫的一部分。
地下篇章,相對來說有趣得多。書中當然沒有忘記得到,曾經的冷戰時期,各國都因應核戰爭的可能爆發,於當時興建了眾多深埋於地底的設施,只為了能在核戰爆發時躲過一劫。但於當代早已沒有核戰威脅的社會來說,地下建設的誘因已然改變。書中以倫敦為例,指倫敦因為地價過高,加上挖掘技術的普及化,大批既有建築申請開挖地下室,最大的原因便是地下室的單位空間成本,遠低於土地購置或另興建高樓。此外關於各國大肆開發地下設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航太技術的發展,導致衛星變得普及,因應保密及情資安全的需求,地下設施的開發變得勢在必行。地下篇章對我來說雖然有趣得多,但與我期待的內容稍有落差,我最為期待的是作者多談論關於交通、水電管線及地下聚落的內容。
真正讓我最滿意的,便是地上的高樓篇章。本書將高樓分作三個次類,分別為摩天樓、高樓住宅和電梯。本書提及摩天樓的發展,仰賴於營造技術及混凝土材質的創新。摩天樓的發展,除仰賴於19世紀礦業開採的金源之外,更與礦業使用的液壓升降機及相關機械相關。
事實上,就齋主我個人認識。摩天樓之所以被人類發明並持續發展,更重要的原因是交通科技的創新,導致通勤時間下降。倘若人類今天有足夠的科技水平能建造高樓,但這些高樓內的空間終究是必須要用於經濟生產。人人都知道摩天樓的發展最早始於芝加哥,建於1885年的《家庭保險大樓》,樓高42公尺,10層樓。這樣一棟辦公大樓,若都市沒有足夠的人口密度,或交通設施不夠完善,很難維持其全速運作,畢竟辦公室裡總要有人上班,上班族也不可能住在公司隔壁,若沒有足夠完善的都市建設,很難達成摩天樓的經濟條件。芝加哥當時能夠興建這大樓,有相當原因是1870年代時曾多次因為木造建築發生大火,才促成以新材質建設大樓的契機。
摩天樓,早期讓許多建築師和社會學家,認知這是解決都會區土地不足,並能有效提供市民住房的解方。說到這事情便覺得有趣,早期學者們認為摩天樓的出現,將導致都市人口密度大幅上升。這是個很好理解的思考邏輯,畢竟以前1層樓住3個人,現在10層樓不是能住30個人嗎? 結果並不全然如此。地價高的土地並未因為空間的解放而導致地價下跌,反而因為地點絕佳之故,地價上漲。而住宅人口的空間密度也並未因此降低,高價住宅內有著經濟實力更雄厚的人,購買大量空間個人使用。地價高的地段,人口密度反而變低。而地價便宜的低總價高樓內,確實如學者所說的擠滿了人,單位空間密度上升。
於是便有聲浪表示,如果摩天樓確實能解決住房問題,政府更應該要興建足夠多的高樓社會住宅,提供給相應的弱勢或青年居住。初期這方案被實行,直到人們發現其惡果,這些高樓社會住宅隨即成為都市毒瘤。最大的原因便是高樓建築的維護成本極高,高樓層的區域需要比低樓層用更高的消防及安檢規定維護,而這些維護的成本並非是弱勢或青年得以負擔,多數政府也不願負擔這些高昂的成本。其實這在台灣就有案例,台北市的西寧國宅,早期便是政府為了經濟弱勢而興建,但最後的結果便是維護成本不足,導致外部髒亂不堪,內部管理不佳,甚至變成台灣著名的靈異地點。
書中提及即便是世界最高樓「哈里發塔」內的住戶,也不見得願意負擔其住宅公共設施的鉅額維護成本。哈里發塔內有千戶公寓住戶,以2013年算,擁有一戶100萬英鎊的住戶來說,每年要付出的管理費高達15萬英鎊,而這些費用大部分用於維護健身房、休閒中心等設施。
自政府認知到高樓社會住宅可能無法應付鉅額的維護成本以後,施政思維便轉向為興建高度較低的社會住宅了。這點其實台北市也是如此,除了幾個較為高級的社會住宅之外,那些提供給弱勢者居住的社會住宅,大部分是樓層高度較低的建築。
書中真正讓我驚豔的是電梯篇章。台灣關於電梯的叢書甚少,很少有書籍專門討論電梯發展,即便是營造業相關的書籍,也對台灣電梯的普及甚少提及,但齋主我對電梯有種無可救藥的迷戀。
我們都將電梯視為大樓的設施之一,鮮少將其當作都市的交通建設一環。這概念是好多年前曾在某個建築紀錄片中學到的。如所有人知道的一般,超高樓層建築的電梯肯定需要分流分層,很多重要的樓層被當作轉乘站。既然如此,為何不能將單一電梯視作單一地鐵路線,而轉乘樓層視作轉運站? 哈里發塔擁有57部電梯,常駐人數數萬,用水量巨大。其實比很多小型都市的機能還要充足,電梯也當然能被視作交通建設。
過去,我曾認為電梯應該是無所不能的。假設人類建設出了數千公尺的建築,也應該能建設出相應高度的電梯。但本書作者對電梯的認識,卻打碎這現實。當代電梯發展的瓶頸,在於電梯井和鋼纜兩個要素。一具用於400公尺電梯的鋼纜,重量高達18650公斤,就算將材質替換為碳纖維,也需要1135公斤。這中間需要考量因素甚多,包含機電系統的負重及負荷、鋼纜的體積、電梯井於樓層內的面積占比等,都限制電梯的無限延長。
《世界是垂直的》一書內容眾多。我替自己的所知過少,導致部分篇章的內容只能單純吸收,而感到遺憾。但本書就算只是單一篇章,讀起來也足夠過癮。何況對我這個科幻迷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你跟我一樣,對高樓建築、地下設施或科幻題材感興趣,我想即便本書不是每個篇章都能讀通,針對特定篇章也能獲得足夠多的知識。
大樓消防管線樓層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舊金山被認為是”聖安德列斯斷層”裡最昂貴且最不可支付的地段,這裡聚集了全美國最重要的高科技的中心,它不只在斷層之上,地底下更如流沙一般,所以到底該不該在此蓋摩天大樓,舊金山一直是有相當嚴格的法律標準,也一直存在辯論。譬如2009年完工的58層樓高的千禧塔,當時也用鋼骨建造,並打了很深的地基,但在2016年仍被證實,已下沉1英尺半,而且向鄰近的高樓傾斜了14英寸,相當多地質學家警告,這是美國一場最大的賭博,而且這個賭博輸的機率,比贏的機率要高太多! 專家認為99%以上的機率,舊金山會發生芮氏規模6或7以上的地震,時間是就在這30年之內 】
「要發生大地震了,規模升高到7.1 天啊,金恩,快逃出來,大家快離開水壩,跑啊,快點」
加州還會有大地震,這從來不是危言聳聽,從好萊塢電影到科學證據,不斷提醒
「有超過99%以上的機率,加州會發生芮氏規模6或7以上地震,而且是在這30年之內發生」
最近一次讓人印象深刻的,是1989年10月17號,舊金山規模6.9地震
「一棟四層樓高的住宅大樓起火,舊金山大地震震斷瓦斯管線,同時也震壞自來水管線,當年救災消防員,在我們沿路開車時,看到都是水,好像路中間冒出一條小河」
而2014年8月規模6地震,雖然號稱是其後強度最大的一次,但深埋在當地人心中最深的恐懼,依舊是距今一百多年前, 1906年4月規模7.8的舊金山大震,連續三天惡火,摧毀了500條城市街道2萬8千棟建築,釀成至少3千人罹難,舊金山全市40萬人一半無家可歸,即便此後一百年,加州未再出現規模七以上地震,但不間斷的有感地震,仍時時提醒著人們,加州 並不平靜
「教授,看來整個聖安德列斯斷層,都活躍了起來,目前已經往舊金山蔓延」
舊金山就是在這樣時空背景下,過去數十年始終對摩天大樓敬謝不敏, 1890年麗池卡爾登集團,投資的高樓層住宅完工後,雖然陸續有高樓拔地而起,但礙於地點在海灣邊緣的軟土和沙地上,時隔70年美國銀行才勉強大膽嘗試,1972年竣工的泛美金字塔,更象徵著新舊金山的發展決心,問題是一個更密集,垂直的市中心,有沒有可能存在於地震頻發區
「如果你想跟大自然拼運氣,該是時候放棄了」
太多人選擇不與天爭,但面對城市的快速發展,舊金山遭遇嚴重的住房短缺,避震措施卻仍嫌不足,尤其所有人思考的重點,都是因應隨時可能發生的百年強震
「你可以看到兩根樑柱的差別,這一根可以承受地震橫向的晃動,這根樑柱更厚嗎,更大更厚更重,這根樑柱可以保你一命」
舊金山確實在過去一世紀,努力在防震方面取得好成績,像是1989年因地震斷裂的海灣大橋,2002年的修復計畫,便是重新打造成單塔自錨式的抗震懸索橋,由四個鋼軸組成的鋼塔,相互是以橫樑連接,可以在地震搖擺中吸收衝擊力,至於建築物方面,古蹟優先,他們也大量採用,所謂地基分隔技術(Base Isolation) ,也就是在上層建築和地基間加膠墊,便可阻擋地震震波從地底往上傳,舊金山市政廳裡每一條大理石樑柱,甚至放入記憶的鋼樑內嵌,一遇地震便隨之搖動,就算平行左右移動27英吋,也不會倒塌
「加固後的市政廳,我們認為足以承受1906年那樣大的地震規模重演」
不過紐時認為,即便科技日新月異,百年之後的舊金山自認做好萬全準備,眼前的挑戰仍猶如一場世紀豪賭,當局稱現有160棟高於240英尺的建築,還有十多座正在規劃或興建中的高樓大廈,加州都以最嚴格的建築規格要求防震,2017年9月舊金山甚至,首次針對建築類型創建了大數據庫,藉以輔助其開發市中心倉庫和空地的都更計畫,讓新舊金山每棟建築高度,都至少達到1千英呎
「為了要在垃圾掩埋場和易發生地震的區域,建造出這樣高度的建築,工程師們開發了舊金山有史以來,最大的一些基礎設施」
因應當地如流沙般的地層,所有高樓興建都必須深深打下地樁,以剛完工的Salesforce Tower為例,這座高1070英尺,在43年後,終於取代先前泛美金字塔,成為舊金山的最高樓,同時也是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以西最高建築物,但興建時期為求穩固,每根樁長度得超過300英尺,也就是一百米,鑽入底層基岩,同時在上頭鋪一大片14英尺厚的混凝土板,延伸至塔的一英畝土地,光是地基,整個基礎底板,就用了至少2200多噸鋼筋,和超過9千立方米的混凝土
「在設計階段,該塔的上層建築模型經歷了22次,不同的虛擬地震,這些模擬來自整個地區的歷史地震數據」
為何如此小心謹慎,因為2009年剛完工,58層樓高的千禧塔,2016年已被證實下沉了一英尺半,且向鄰近高樓傾斜了14英吋,它與 Salesforce Tower隔街相望,對整個舊金山來說殷鑑不遠,然而紐時引述最新研究,公布了舊金山強震的危險地帶,橘紅色一片幾乎誰也難逃,紅色小點則是老舊木造不符法規,急需改建的樓房,到處都是,科羅拉多大學地震工程學博士基斯波特,便對此提出警告,海灣區每四棟建築中可能會有一座,在七級地震後就完全無法使用,舊金山是否經得起這場豪賭
「若在聖安地列斯斷層,發生7.8的強震,估計會連帶造成1800人死亡,5萬人重傷,2140億美金的經濟損失」
身為全球工業總部聚集地,舊金山市中心急需密集且垂直向上發展,但到底適不適合蓋摩天大樓,這片脆弱的土地上始終有著反對聲音,面對一場隨時會來的天災劇變,與其評估豪賭的勝算,不如能謙卑地回應,地震所帶來的巨大力量和奧秘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大樓消防管線樓層 在 麵麵的l.o.v.e.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天橋底下的麵村長說書time來囉!
這本上誼出版社的『城市探索大發現』是家裡兩隻小惡魔的新歡!它跟我之前看過的翻翻書不太一樣,特別著重在"探索”與"發現”上頭!比起一般的翻翻書更有知識性,每翻開一個小機關都是新奇!波仔拿到的當下安靜地翻看了快一個小時!
交通工具頁面:除了各式不同車車在馬路上跑之外,還有設計加油站管線解說、紅綠燈號誌監視器、捷運地下管線等平常我們看不到的部分.
辦公大樓頁面:從廚房內部如何備餐到送至員工餐廳用餐、辦公樓內大家認真地工作、在茶水間休息、公司的通訊設備與管線如何設定、甚至是高聳的停車塔內一圈又一圈的停車機關!
百貨公司頁面:各樓層各部門不同類型的櫃位商品看得孩子目不轉睛之外,掀開看看居然是各商品的製作過程啊!像是書店的書在工廠是如何排版印刷、服飾店內的衣物是怎麼從採收棉花到染色到縫製完成,還有超市內的乳製品、肉品與雞蛋是怎麼來的!通通都可以找到~
除此之外,還有超特別的地下管線頁面讓波仔大大熱愛!翻一翻可以看到我們家裡用的水跟電是怎麼來又怎麼去的!馬桶沖水之後我們就跟著管線一起跑!看看臭便便水到底往哪裡去啦~緊急救援頁面的部分也非常有趣,每一扇小窗戶都可以翻開!瞧一瞧警察局、消防局跟醫院裡的大家都在忙些什麼?
推薦原因:細節多到數不清再加上全書超過55個活動式零件機關,耐看度是我看過最棒的翻翻書~可以滿足3、4歲左右好奇心更重、學習力更強的孩子喔!他們會非常非常喜歡的!
#樂樂看哥哥看得認真好不容易等到換他玩了!
#以後所有說書系列村長都會努力安排開團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