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確診亡者與唯一的送行者——疫情下,未盡的告別與感控】
「你要他想怎麼辦告別式,他們想的卻是下一餐在哪?」COVID-19每日死亡數從無到十位數增加,至今已累積400多位亡者。因屬嚴重特殊傳染疾病,確診者死亡後必須儘速火化,加上家屬或確診或隔離中,殯葬業者成為唯一的送行者,他們看盡確診家庭生離死別的痛與經濟壓力的難,更努力站在家屬立場,幫忙拍下儀容與收殮過程,盡力圓滿亡者與生者無法告別的遺憾。
暴增的死亡病例,不只是造成許多家庭的遺憾,殯葬業者也直面更多染疫風險:
👉多數業者表示「根本不知道」政府有發布遺體處理程序的指引,也沒人指導如何確實清潔、消毒,業者只能靠互相切磋,或看影片自學;
👉有醫院因人力緊缺,死者未按流程移置太平間,而是由殯葬業者推著棺木進病房搬運死者,恐成感控下被忽略的一環;
👉死亡後才確診的案例不斷傳出,更讓業者擔憂,「萬一等到檢驗後才發現是確診,那我們處理遺體的工作人員怎麼辦?」
18年前SARS流行期間,就曾發生殯葬業者因處理確診者遺體而染疫身亡,這一次防疫最後端、遺體處理的感控風險,還有哪些漏洞待補?面對來不及的告別與傷痛,現在與未來,我們能做些什麼?https://www.twreporter.org/a/covid-19-funeral-directors
#專題報導【台灣COVID-19第二役|病毒的逆襲──斷鏈防線下的社區焦土戰】https://bit.ly/34H0SBA
#防疫 #疫情 #covid19 #確診 #遺體 #火化 #殯葬業 #殯儀館 #喪禮 #告別式 #報導者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娛樂八卦 #SmartTravel #吳孟達喪禮 #周星馳 #吳孟達周星馳 #安息禮 #吳孟達組群時間安排 #香港殯儀程序 #達哥訃告 #悼念達哥 # 那個名人出席喪禮最痴線 #周星馳會唔會出現 #吳孟達出殯 #周星馳劉德華扶靈 #田雞吳孟達 【空姐爆料】系列, 專業人士、家庭主婦、OL、...
大殮程序 在 TVBS 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殯葬業者工作也是高風險,但卻不在優先施打疫苗的排位順序中...
---
👉你關心的大小事都在TVBS:http://bit.ly/2LVWnNy
👉下載APP,即時新聞不漏接⏩ http://bit.ly/3bG7bKn
大殮程序 在 青木原/失眠詩(何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梁凌杰先生被裁定「死於不幸」,而非自殺或意外,意思否定了他的捨身就義,而且沒有人需要負責任。這些卑鄙的判詞才是真正的不幸。
歷史會判斷,去年寫了關於梁凌杰先生的文章紀錄事情起末,收錄在《我們的最後進化一書》,全文如下:
「全面撤回送中、我們不是暴動、釋放學生傷者、林鄭下台、Help Hong Kong」
6月15日,金鐘太古廣場外一位身穿黃色雨衣的男子一躍而下,成為反修例運動中第一位因議題而犧牲者——「黃衣人」梁凌杰。
這天以後,黃色雨衣的背影成為香港抗爭歷史的符號。
6月15日以前,香港人經歷了香港抗爭史上最大的挫敗。6月9日,香港動員了一百萬人上街要求撤回惡法,換來政府於當晚十一時發聲明宣布如期二讀草案。為阻止二讀,6月12日市民在金鐘一帶集會,期間有人衝出馬路及進攻立法會,遭警方以催淚彈、布袋彈及橡膠子彈鎮壓。
面對政府以強硬手段鎮壓示威,加上政府宣布「暫緩」修訂,抗爭進入瓶頸階段,民陣號召6月16日「譴責鎮壓,撤回惡法」大遊行,但民間反應已因「暫緩」降溫,一方面部分市民無奈接受政府讓步,另方面眼見一百萬人遊行亦無法讓政府撤回草案,對示威遊行的作用抱疑。運動陷入史無前例的絕望,討論區上開始出現自殺告文,部分是對運動感到氣餒,亦有人表示願以死相諫。
直播
6月16日「譴責鎮壓,撤回惡法」大遊行的前一天,2019年6月15日下午四時許,各個媒體直播視框聚焦同一畫面,一位身穿黃色雨衣的男子危站在金鐘太古廣場外高逾二十公尺的臨時工作平台,並在棚架掛上寫有「全面撤回送中,我們不是暴動,釋放學生傷者,林鄭下台,Help Hong Kong」的橫額。黃色雨衣的男子危站的消息,亦在主流媒體新聞平台推送,成為當天全港關注的事件。
危站期間,立法會議員鄺俊宇三度向警察要求與黃雨衣男子直接對話被警方拒絕。鄺俊宇只能留在金鐘道對面人行道用揚聲器叫喊,呼籲「下來,我們明天一起去遊行」,然而聲音未能清楚傳到太古廣場的平台。
晚上八時許,男子脫下黃衣坐在平台休息,約九時,他突然爬出棚架,消防員嘗試將他拉回不果,他的上衣被拉脫後墮下,跌落安全氣墊旁之人行道,目睹過程的鄺俊宇激動痛哭。男子被送往律敦治醫院搶救後證實不治,成為反修例運動中首名死者。
消息傳開,當時新聞仍以「黃衣男」、「雨衣男」等稱呼作相關報導。
當晚香港一片哀聲,網上出現悼念文宣及畫作,以黃色雨衣為記號。同日死者身份亦被確認公開,這名黃色雨衣男子為梁凌杰先生。
梁凌杰,生於1984年3月7日英屬香港,卒於2019年6月15日,終年35歲。
梁凌杰先生的犧牲,激發了翌日兩百萬人上街遊行,民陣以「200萬+1」宣布遊行人數,向梁先生致敬。終於,在兩百萬人上街的空前壓力下,林鄭政府當日宣布「已停止」修例工作,並向市民致歉。
在梁凌杰先生死後的一天,他臨終親手寫下的「全面撤回送中」訴求,終於得到回應。
跳下來
梁凌杰先生的離世,對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意味著香港抗爭運動由過往推崇和平示威,過渡到準備流血犧牲的抗爭意識。
香港資深遺體修復師及生死教育會長伍桂麟從6月15日當日下午開始關注新聞,從觀看直播中,他推測梁先生墮樓機會很高。他表示,從梁凌杰先生的抗爭行為,包括選擇金鐘這個極具標誌性的地點、清晰明確的標語、連最後的衣服亦選擇顏色最鮮明的黃色雨衣,這些都顯示梁凌杰先生當時的理念十分強烈。
伍桂麟從新聞直播畫面中直接看見梁先生墜樓的一刻,他觀察到梁先生墜樓時身體向後並且後腦著地,死亡意志堅決,搶救成功的機會很低。最終梁凌杰先生於香港灣仔區律敦治醫院宣告不治。
梁凌杰先生的死屬於「利他型」自殺,借自殺表達訴求,希望為在世的人換來理想,歷史上也不少例子,以死亡將抗爭運動提昇到另一個階段。伍桂麟說:「正如電影《十年》裡面的自焚者,想不到十年的一半也不用,就真的出現。」從事生死教育多年的伍桂麟對自殺行為十分理解,他說當社會運動膠著:「用過好多方式去爭取,都沒進步,甚至倒退,就會生出自殺念頭。」自殺是因為絕望,亦是希望為生者帶來希望。
梁凌杰先生離世後,伍桂麟曾考慮應否站出來為他打點身後事。當時他留意到不少組織正聯絡梁先生家人,伍桂麟憂慮擔心事件若捲入了政治組織之中,會讓事情變得更複雜。於是他聯絡612基金會,由於伍的殯殮專業背景,梁先生家人信任並交給他主理。伍桂麟陪同梁先生家人見法醫、警察、處理法律程序,並協助告別式的安排。
修復
梁凌杰先生的遺體修復工作由伍桂麟處理,進入修復室之前,伍桂麟在facebook已看過梁先生生前的樣貌,直至看見眼前的遺體,在重重傷痕以下,仍然能認得出來。除了墮樓造成的創傷,由於梁凌杰先生屬於非自然死亡,因此需要剖屍檢驗。伍桂麟感觸說:「他在死前已經面對這麼多創傷,死後還要增添這麼多傷口。」
「會感覺到痛。」伍桂麟說。伍桂麟日常處理的九成也是長者自然死亡的遺體,面對年輕死者會特別感觸,尤其如梁凌杰與自己差不多年紀,看見這樣的滿身傷口,會感覺痛。
伍桂麟說,沒有一個遺體可以完美地回復本來的面貌。「沒人製造創傷,就不需要有人修復創傷。」他慨嘆,梁浚杰的犧牲、整場運動對香港人留下的創傷,香港人日累月積地承受,只有公義得到彰顯才能修復。
殉道者
雖然警方提出要求不進行公開悼念,但伍桂麟堅持要舉行公祭。梁凌杰離世觸動全港,他作為一個殉道者,「因為死者為對抗政府以死明志,這已是一個公眾人物的死,不再屬於一件『家事』。」
治喪期間,他們亦不敢刻意用「烈士」作稱謂,怕引發更多人仿效。伍桂麟說,公祭本來有一種集體療癒的作用,「參與一起悼念,看到大家還記得這個人,大家在儀式內會感受到好深的連繫,會有情感上支持。」
與家人商討後,梁凌杰先的公祭設於香港殯儀館外球場。然而,考慮到其時社會情緒崩緊,同時考慮到家人的巨大壓力,他希望梁凌杰先生的告別式以平穩氣氛進行。伍桂麟說說:「父母不想高舉兒子作聖人,只希望香港人可以記得他。」
公祭在2019年7月11日舉行,梁凌杰先生的父母對香港人寄語:「感謝社會各界人士悼念杰仔,每一位善良的香港人,包括兒子在內,都希望香港能變得更好,讓每人都能安居樂業、自由發聲;而每一位勇敢走上街頭巿民都是因爲深愛香港。年輕人要好好保全自己,活下去,才能繼續為社會不公不義之事勇於發聲。」
犧牲的意義
伍桂麟說,為抗爭而殉道,在歷史間也不罕見,然而看到歷史在香港重演,只能說感觸。梁凌杰先生身故後,社會間自殺情緒爆發,討論區、群組中傳出不同人表示有尋死念頭,以及親友準備尋死的求救信息。
事實是,公開資料顯示︰至少五名年輕人,在去年,自殺前寫下反修例口號。
伍桂麟表示理解這種想法:「在絕望之中堅持,當沒結果,最後同歸於盡。」他更收到不少人向他查詢應該如何處理遺書,部分希望尋死,另一部分是做好了在抗爭中犧牲的準備。他提供資訊的同時,亦希望年輕人能再三衡量生命與抗爭之間的輕重。「用死去表達訴求,我會覺得尊重、可敬,但不希望見到。」
在台灣戒嚴時期,鄭南榕面對打壓而選擇在《自由時代週刊》雜誌社內自焚而死,他的犧牲使台灣從此不再壓制言論自由,而鄭南榕逝世日被定為「言論自由日」。然而,亦非每一次自我犧牲都能讓公義得到彰顯,如在西藏,多年來已經有過百名藏人自焚,卻依然被政權漠視。
犧牲的意義孰輕孰重,我們沒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如伍桂麟說:「香港的歷史,梁凌杰有份。」
附錄:後來者
盧曉欣,21歲,2019年6月29日下午近四時,在粉嶺嘉福邨福泰樓的高處墮下,墮樓前在後樓梯間的牆壁上用紅筆上寫上遺言,其後被擦去:
「致香港人:
雖然抗爭時間久了,
但絕對不能忘記
我們一直以來的理念,
一定要堅持下去。
強烈要求全面撤回條例
收回暴動論釋出學生示威者
林鄭下台 嚴懲警方
本人願可以小命
成功換取200萬人的心願
請你們堅持下去!
曉欣 」
鄔幸恩,29歲,2019年6月30日,在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商場四樓平台墮下救後不治。在個人Facebook留下遺言:「香港,加油。我希望可以看到你們的勝利。」
麥小姐,28歲,2019年7月3日凌晨。在長沙灣住所墮樓身亡,墮樓前在房間發留下字句:「不是民選的政府是不會回應訴求」
范遠聰,26歲,2019年7月22日,因反送中的立場與家人政見不合,發生爭執而被趕出家門,最後在大廈高層後樓梯高處墮下搶救不治。
郭先生,25歲,2019年8月26日晚上九時許,從觀塘順天邨天韻樓高處墮下,倒臥大廈天井證實死亡,遺言節錄:「香港人為香港付出左幾多,得返黎又係幾多,出過聲,流過淚,受過傷,流過血,但係出黎既結果永永遠遠都唔係你所想!香港人未輸,邊個撐到最後邊個就會贏,香港人加油!」
何小姐,27歲,2019年9月4日晚上十一時,於粉嶺嘉盛苑嘉明閣二十一樓危站輕聲說:「香港人加油!」後便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大殮程序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娛樂八卦 #SmartTravel #吳孟達喪禮 #周星馳 #吳孟達周星馳 #安息禮 #吳孟達組群時間安排 #香港殯儀程序 #達哥訃告 #悼念達哥 # 那個名人出席喪禮最痴線 #周星馳會唔會出現 #吳孟達出殯 #周星馳劉德華扶靈 #田雞吳孟達
【空姐爆料】系列, 專業人士、家庭主婦、OL、行政人員、男士、傳媒亦喜歡報導我的呢個 #SmartTravel, 可以滿足你 #娛樂、輕鬆、#剝花生 #旅遊資訊 #平吃買玩 #各地文化, 要睇梗係睇原汁原味, 你係咩人就會支持返咩嘅youtuber, 國際華人傳媒, 最喜歡報道Smart Travel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hKZNoNE4iEf-Rsl1fa8Um8aY2Yl86Q95
大家可以透過Payme, 支持下我同貓貓阿Cash, 打賞打賞鼓勵鼓勵:
https://payme.hsbc/smarttravel
?合作邀約請洽
gold7778@gmail.com
https://www.instagram.com/gold7778t/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呢條影片會講下吳孟達達哥喪禮將於 聽日3月7號設靈嘅資料畀大家聽下,亦都分享一下喪禮前後嘅冷知識。
田雞表示,設靈當日下午5~6時給傳媒採訪, 跟住晚上六至七時為公祭時段,開放給公眾人士及影迷前來致敬;隨後的安息禮拜祈禱儀式,屬私人儀式進行,只限親屬好友參與,不作公開安排;3月8日告別儀式及火化禮同樣是私人儀式進行。
另外,田雞又特意為達哥家人澄清說︰「因應近日謠傳四起,現家屬謹此聲明,沒有授權或同意任何人士、機構,以任何方式、渠道代收帛金或舉辦任何追思會事宜。」以免撞中有人混水摸魚 ,謀取私利 。
訃(附)告表示為表對亡者的敬重及尊重家屬意願,任何時段於靈堂範圍內嚴禁攝錄, 違者將逐出靈堂。因應疫情持續,進場人士必須遵守衛生署現行有關場地人數限制、佩戴口罩及遵守治喪處防疫安排,不能作長時間逗留,以策安全。
而家我又同大家分享一下有關出殯前後嘅冷知識。
香港的殯儀程序一般包括:
設靈〔於先人出殯前一晚進行,同時進行宗教儀式,傳統上親人會在當晚於靈堂過夜,稱為守夜
入殮〔把先人遺體安放入棺木〕
大殮〔包括瞻仰遺容、封棺、辭靈等,同時進行宗教儀式〕
出殯(靈柩前往下葬)
下葬(通常為土葬或火葬,同時進行宗教儀式)
從殮房直接出殯則只可簡單儀式。
有什麼法事/儀式最堂見和分別?
道教
道教是香港最普遍的殯儀宗教儀式,較為人熟悉的儀式有破地獄[3]、擔幡買水, 坐蓮花等,亦會燒一些紙紮用品,以求「陰安陽樂」。
佛教
佛教是香港普遍的殯儀宗教儀式,較為人熟悉的儀式有上貢等,目的為超渡先人,儘快輪迴。
天主教
天主教是香港普遍的殯儀宗教儀式,會講道,奉香,唱詩歌,祈禱等,目的是為了紀念先人,祝福先人到了天國,享有永生。
基督教
基督教亦是香港普遍的殯儀宗教儀式,會講道,唱詩歌,祈禱等,目的與天主教一樣,是為了紀念先人,祝福先人到了天國,享有永生。
「頭七」及「回魂夜」是什麼?
「頭七」及「回魂夜」好多人都以為同一樣?其實係兩回事。
「頭七」:- 代表先人已正式「開喪」,而「開喪」則代表先人已可納受後人香火及拜祭。同時,亦代表先人已知自己死亡。
- 「七」,即是先人每七日就會經?生死一次。故此古語曰:「生人做生日,死人望做七」。
- 「頭七」係人死後第七日,如:先人1月1日死亡,1月7日就係先人「頭七」。
通常「頭七」、「三七」、「五七」、「尾七」都會道堂打齋超渡先人,或於家中為先人設祭品、香燭,拜祭一番(俗稱做七)。古時,法事過後,家屬都會招待親友飲食齋菜或自家茹素(俗稱食七)。而做七,同時亦係代表「拜閻王」。而「二七」、「四七」、「六七」稱為暗七,暗七屬外嫁女、女性身份拜,祗需簡單上香、燒金銀、溪錢拜祭。
「回魂夜」:
- 「回魂夜」又稱「回煞」,回魂夜日子、來回時間、來回方位、停留時間。而「回魂夜」則由先人生辰、死亡八字以道家計式再配合通勝而得出。
- 「回魂夜」其實係一連兩晚….
第一晚為「私歸」,即是先人自己偷偷回舍探望家人。
第二晚為「正歸」,「正歸」才是「回魂夜」日子,即是當晚會有牛頭馬面(凶神)及黑白無常(煞神)帶住先人回舍、享用祭品及離去。
「回魂夜」當晚,生人睡覺前需將較剪或其他利器放於床頭才睡覺。到第二朝早,將較剪或利器拋擲出客廳才步出睡房,此做法目的係避免仍有凶煞神停留於屋內,此舉稱為「出煞」。
..............
大殮程序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2月19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qHsZTt5CF5E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第四波疫情未回落,每日維持高雙位數確診,天天都有數以百計密切接觸者要檢疫,衛生署應接不暇,即使檢疫中心尚有空位,不少人仍要在家等待,最近便有一名六旬婦人等了超過兩天,仍未送往檢疫中心,結果在家中等候期間猝死,最後在殮房確診。這是一宗不應該發生的悲劇,問題不在於硬件不足,而是流程操作出現瓶頸,衛生署人員超負荷,政府卻沒有調動充足人手支援,導致檢疫隔離出現不必要的延誤。抗疫不能單靠衛生署「孭飛」,政府需要做好統籌工作,總動員應戰,各部門亦有責任積極配合。疫下很多政府服務迹近停頓,當局理應靈活調動各部門人手支援抗疫,官僚因循必誤大事。
蘋果頭條
武漢肺炎令不少投資者損手爛腳,連慈善機構亦不能倖免。《蘋果》發現,公益金最新一年度23億元投資組合蝕逾7,218萬元,以全年捐款收入2.97億元計算,等於全年近四分一捐款收入,有關虧損更已計算利息收入1,488萬元,最終該年度錄得負3.1%回報。公益金回覆稱,投資虧損主要是由於持有的股票基金按市場價格調整,將會繼續持有。公益金在2019至20年度投資蝕逾7,218萬元,虧損等於全年捐款收入24.3%。公益金年報解釋,疫情嚴重打擊經濟及投資環境,對投資組合的淨資產值有不利影響,投資基金是由國際專業基金經理管理,主要目的為保本,在可接受的風險中,爭取最大回報。
東方正論
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受控,昨日新增70宗確診,表面看數字略為回落,但再有群組感染,令人擔心遲早再有社區大爆發。雪上加霜的是,有等候入營檢疫的市民在等候期間死亡,反映港府依然沒有吸取教訓,沒有急民所急,視人命如草芥,只知指望疫苗打救。惟疫苗安全成疑,英美「開打」後陸續有嚴重致敏個案出現,港人猶如白老鼠,生死全看彩數,怎能不激起全城民怨?新增個案包括唱歌群組及醫護生日群組,另柴灣景翠苑亦有5個單位的住戶確診,不僅證明禁聚令不到位,連醫護人員都掉以輕心,同時令人擔心疫廈愈爆愈多,喉管或公共設施播毒防不勝防。
星島社論
本港已嚴厲收緊防疫措施,早前歌舞群組爆疫累計逾七百人,本月二日起卡拉OK已暫停營業,不過不屬表列處所的唱歌學校仍繼續「播毒」。本港昨新增七十宗確診個案,其中新蒲崗「Billy Sir音樂教室」爆疫,累計十名師生及家人確診。另外,昨晚更發生首宗確診住院病人「逃離」醫院事件,一名六十三歲男病人昨晚私自離開伊利沙伯醫院,警方徹夜追捕,憂四出播毒。昨晚有一名伊利沙伯醫院的六十三歲確診男病人,昨午五時試圖離開病房,職員隨即追出,但病人已經樓梯逃去無蹤。職員立即通知醫院保安在院內進行搜索,惜未有發現,院方報警求助,並徹夜進行追捕行動。
經濟社評
有與確診者緊密接觸人士,因在等候送往檢疫中心期間猝死,引起輿論譁然。延送檢疫事件存在已久,港府須正視問題,若人手不足,應靈活調動公務員協助運送,絕不能以程序或資源不足來拖延,讓疫情繼續擴散,悲劇再現。62歲婦人因女兒確診,上周三在家等候安排送往隔離中心檢疫,苦等三天卻因病情惡化離世,死後證實確診。社會各界對事件感到悲哀,並批評政府檢疫仍歎慢板,因緊密接觸者在社區多留一分鐘,只會增加播毒風險。事實上,有確診者的家人試過公司同事檢測已有結果,自己仍在家苦候多天才獲送往檢疫中心的荒謬情況,直至今次有人等到死,才得到社會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