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削減新移民名額 刻不容緩 | SOSreader】
每年《施政報告》都會做行禮如儀的公眾諮詢。談到房屋不足、樓價高企的時候,有現場觀眾問林鄭月娥關於那「每日150個單程證名額」,促請特區政府取回審批權。由於觀眾談到「任何一個獨立國家或有主權的地區」都有的權利,林鄭於是即回:這是在「踩紅線」……云云。
事實上林鄭只是找到一個機會表忠,向習近平表示自己緊記「紅線論」於心。
之後林鄭說甚麼香港也是移民社會、單程證只是用於家庭團聚,是一眾港奸或社福產業鏈的講了很多年的套話,只是用來耍香港人的。事實上觀眾——或我們——亦可以質問得比較聰明。單程證審批權只是問題的初階,事實上我們就算拿到審批權,只要一日「150人」這個單額存在,還是會有大量中國人來到。一日增加150人,一年就有54750個(365日),十年就會增加50萬人。就算實際上那個年度沒用光名額,都相差不多。2017年就來了4.7萬人。
現在他們老吹要在大嶼山東北部和港島西之間,人工填一個大海島出來,用來搞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整個工程,造價可能需要幾千億,但估算下來東大嶼都會也只不過能住70萬人,20年就滿了,為了滿足源源不絕的中國移民,香港是不是要填多幾個東大嶼都會出來?有沒有能力?最大的問題從來不涉及主權,問題是香港的資源和物理空間有限,長年對中國人移民大開中門,本身就已是不合常理。
150個名額,或許可以商確,最大的問題是背後那個「家庭團聚」的立意。殺死香港人的施君龍,也是「家庭團聚」來的;我不說那麼極端, 現在香港很多來「家庭團聚」的中國人,關係可以很疏。一般人聽到家庭團聚,會以為是香港男人聚了一個中國女人,然後生了小孩,於是他們就來香港生活了那一種平凡案例。
事實上有一些是一個中國人的弟弟的女兒嫁了香港人,然後這個中國人憑著姪女的身份也一齊申請了過來。事實上究竟家庭團聚是不是要團聚到有些微血緣關係的人,都要准許來,才叫團聚?
「家庭團聚」也不是尚方寶劍,就算是一直奉行「鏈式移民」的美國,也在2017年8月通過了改革,期望引入了「計分制」,以移民本人的年齡、學歷、英文水平、工作技能等選擇移民。地大物搏、全球第一的強國也尚且如此,香港還要「家庭團聚」到何時?
你說美國是主權國家,而香港不是?事實上中國治下的每個地方,也有戶籍制,北京上海的戶籍才沒那麼容易,至少不會成為另一個省市的官員拿來拍賣的賊贓。
你知道河北的官員把香港的單程證炒到200萬一個吧?事實上香港那些港奸官員在維護甚麼呢?是單程證預設的家庭團聚,還是很多人的利益和一條盤根錯節的產業鏈?從官員之間的買賣,到移民在香港落地時一湧而上開case、貌似慈眉善目的社會工作者們?
從幾年前開始,我們就跟左翼、泛民和整個社會談一個問題:香港是不是一個移民社會?是,但據說所有人類社會都是祖籍非洲的移民國家,移民社會就不代表要一世做無掩雞籠。到了某一個情況,每一個共同體就要審時度勢,去調節移民進入的速度。這是每一個政府都要負的責任。
事實上香港特區多年來表現出來的,就是無調節、規劃、無干預,甚麼都不管,這是對所有人,包括那些剛來到的移民,都不負責的態度。
移民社會也不是鐵板一塊,不同時期的移民是有不同性質的。幾十年前來到香港的中國移民,我就先不說他們為了逃避共產黨甚麼甚麼的黑歷史。就事情的本質來說,就是幾十年前的中國移民,背後的「祖國」一窮二白,他們來到,只會盡力希望將過去洗刷掉,希望盡快融入香港;但今日的新移民,不要跟我說甚麼性善性惡的唯心之論,事實上就是客觀而言中國崛起了,他們有了強大的心理後盾,他們對於香港的態度,必然由昨日的仰望,變成有了居高臨下的條件。
他們不一定所有人都居高臨下,但他們「可以」。就當有30%的人這樣了,這群落地的移民已經跟昨日的非常不同。昨日中國人講融入香港,今日中國人講「融合」香港,而且肯定不是用我們原先那套作為標準,都是移民社會,但怎會一樣?
昨日中國政府根本無暇顧及國民如何外逃,今日中國連留學生都利用來做間諜,希望在各國建立影響力,他們對於香港的中國移民,又怎會任由他們自生自滅;所謂移民的成份,又怎會像昨日香港的那樣純良美好呢?
外國人創造了「銳實力」 (Sharp power)來形容中國的國際行為,鬼佬已經隔了一重紗,香港也很多人引用,因為東方人的權威似乎都來自學習白人。事實上我們早就有了更貼切的形容:白蟻政策,蟲蛀死了樹木的內部,這還是周恩來親口分享的殖民心經。我一直好奇,為甚麼沒人用Sharp Power的概念去看香港的移民問題。是因為太過政策不正確?要是說中國人在西方世界的活動很銳、很穿刺,拜托看看這二十年來中國人在香港的翻天覆地。
家庭團聚、移民社會,都是藉口罷了,反正都是對罵,不如要林鄭月娥等匪首承認,不斷輸入外地人,沖淡本地人的共同意識和民意,就是他們的「國策」和紅線。這不是歧不歧視的問題。如果香港局面很安樂,四海昇平,移民政策寬大一點,我不認為有問題。但現在香港沒有空間,也沒有經濟前景;年輕人等死,新移民的子弟來到也是受罪,在本地經濟都搞不起來的時候,再不斷輸入移民,害了本地人,也害了落地的新移民。
我不是沒有朋友在社福界工作,真的聽過有很多案例,是很多中國人聽信讒言,才以為來香港生活會好很多,然後申請來到之後,才知道有比起中國「內地」更生不如死的生活。移民政策封頂、削減單程證,不只是本地人的福祉所在,也是新移民的共同利益,也是聲稱沒有丁點兒主權的特區政府亦不能推卸的民生責任。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
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英文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削減新移民名額 刻不容緩 | SOSreader】
每年《施政報告》都會做行禮如儀的公眾諮詢。談到房屋不足、樓價高企的時候,有現場觀眾問林鄭月娥關於那「每日150個單程證名額」,促請特區政府取回審批權。由於觀眾談到「任何一個獨立國家或有主權的地區」都有的權利,林鄭於是即回:這是在「踩紅線」……云云。
事實上林鄭只是找到一個機會表忠,向習近平表示自己緊記「紅線論」於心。
之後林鄭說甚麼香港也是移民社會、單程證只是用於家庭團聚,是一眾港奸或社福產業鏈的講了很多年的套話,只是用來耍香港人的。事實上觀眾——或我們——亦可以質問得比較聰明。單程證審批權只是問題的初階,事實上我們就算拿到審批權,只要一日「150人」這個單額存在,還是會有大量中國人來到。一日增加150人,一年就有54750個(365日),十年就會增加50萬人。就算實際上那個年度沒用光名額,都相差不多。2017年就來了4.7萬人。
現在他們老吹要在大嶼山東北部和港島西之間,人工填一個大海島出來,用來搞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整個工程,造價可能需要幾千億,但估算下來東大嶼都會也只不過能住70萬人,20年就滿了,為了滿足源源不絕的中國移民,香港是不是要填多幾個東大嶼都會出來?有沒有能力?最大的問題從來不涉及主權,問題是香港的資源和物理空間有限,長年對中國人移民大開中門,本身就已是不合常理。
150個名額,或許可以商確,最大的問題是背後那個「家庭團聚」的立意。殺死香港人的施君龍,也是「家庭團聚」來的;我不說那麼極端, 現在香港很多來「家庭團聚」的中國人,關係可以很疏。一般人聽到家庭團聚,會以為是香港男人聚了一個中國女人,然後生了小孩,於是他們就來香港生活了那一種平凡案例。
事實上有一些是一個中國人的弟弟的女兒嫁了香港人,然後這個中國人憑著姪女的身份也一齊申請了過來。事實上究竟家庭團聚是不是要團聚到有些微血緣關係的人,都要准許來,才叫團聚?
「家庭團聚」也不是尚方寶劍,就算是一直奉行「鏈式移民」的美國,也在2017年8月通過了改革,期望引入了「計分制」,以移民本人的年齡、學歷、英文水平、工作技能等選擇移民。地大物搏、全球第一的強國也尚且如此,香港還要「家庭團聚」到何時?
你說美國是主權國家,而香港不是?事實上中國治下的每個地方,也有戶籍制,北京上海的戶籍才沒那麼容易,至少不會成為另一個省市的官員拿來拍賣的賊贓。
你知道河北的官員把香港的單程證炒到200萬一個吧?事實上香港那些港奸官員在維護甚麼呢?是單程證預設的家庭團聚,還是很多人的利益和一條盤根錯節的產業鏈?從官員之間的買賣,到移民在香港落地時一湧而上開case、貌似慈眉善目的社會工作者們?
從幾年前開始,我們就跟左翼、泛民和整個社會談一個問題:香港是不是一個移民社會?是,但據說所有人類社會都是祖籍非洲的移民國家,移民社會就不代表要一世做無掩雞籠。到了某一個情況,每一個共同體就要審時度勢,去調節移民進入的速度。這是每一個政府都要負的責任。
事實上香港特區多年來表現出來的,就是無調節、規劃、無干預,甚麼都不管,這是對所有人,包括那些剛來到的移民,都不負責的態度。
移民社會也不是鐵板一塊,不同時期的移民是有不同性質的。幾十年前來到香港的中國移民,我就先不說他們為了逃避共產黨甚麼甚麼的黑歷史。就事情的本質來說,就是幾十年前的中國移民,背後的「祖國」一窮二白,他們來到,只會盡力希望將過去洗刷掉,希望盡快融入香港;但今日的新移民,不要跟我說甚麼性善性惡的唯心之論,事實上就是客觀而言中國崛起了,他們有了強大的心理後盾,他們對於香港的態度,必然由昨日的仰望,變成有了居高臨下的條件。
他們不一定所有人都居高臨下,但他們「可以」。就當有30%的人這樣了,這群落地的移民已經跟昨日的非常不同。昨日中國人講融入香港,今日中國人講「融合」香港,而且肯定不是用我們原先那套作為標準,都是移民社會,但怎會一樣?
昨日中國政府根本無暇顧及國民如何外逃,今日中國連留學生都利用來做間諜,希望在各國建立影響力,他們對於香港的中國移民,又怎會任由他們自生自滅;所謂移民的成份,又怎會像昨日香港的那樣純良美好呢?
外國人創造了「銳實力」 (Sharp power)來形容中國的國際行為,鬼佬已經隔了一重紗,香港也很多人引用,因為東方人的權威似乎都來自學習白人。事實上我們早就有了更貼切的形容:白蟻政策,蟲蛀死了樹木的內部,這還是周恩來親口分享的殖民心經。我一直好奇,為甚麼沒人用Sharp Power的概念去看香港的移民問題。是因為太過政策不正確?要是說中國人在西方世界的活動很銳、很穿刺,拜托看看這二十年來中國人在香港的翻天覆地。
家庭團聚、移民社會,都是藉口罷了,反正都是對罵,不如要林鄭月娥等匪首承認,不斷輸入外地人,沖淡本地人的共同意識和民意,就是他們的「國策」和紅線。這不是歧不歧視的問題。如果香港局面很安樂,四海昇平,移民政策寬大一點,我不認為有問題。但現在香港沒有空間,也沒有經濟前景;年輕人等死,新移民的子弟來到也是受罪,在本地經濟都搞不起來的時候,再不斷輸入移民,害了本地人,也害了落地的新移民。
我不是沒有朋友在社福界工作,真的聽過有很多案例,是很多中國人聽信讒言,才以為來香港生活會好很多,然後申請來到之後,才知道有比起中國「內地」更生不如死的生活。移民政策封頂、削減單程證,不只是本地人的福祉所在,也是新移民的共同利益,也是聲稱沒有丁點兒主權的特區政府亦不能推卸的民生責任。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