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暑假,我從鄰居通靈阿姨那裡聽到的一個故事。
銀色快手的都市傳說時間 _ 光之誓言
這個故事最初刊載日本鄉民論壇 2ch 的超自然板
時間是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六日,我把大致內容翻譯成中文。
聽說是來找通靈阿姨諮詢的一名女性在幼兒園時的親身體驗。
那時候我記得老師曾教我們唱一首名為「光之誓言」的歌曲,可是成年之後對於這首歌卻完全沒有印象。我很珍惜待在幼兒園的那段短暫的時光,以及老師教我們唱的一些兒歌,我在網路上搜尋了各式各樣的資料,就是找不到「光之誓言」這首歌。
我甚至去那所幼兒園,找當時老師教唱所使用的歌本,上面也沒有印著「光之誓言」的琴譜,而那些網上搜尋到曲名相近的歌曲,試著聽了幾首,每首歌的旋律都和我腦中記憶的曲調不同。
教我們唱「光之誓言」的是鬱金香小班的U老師。在鬱金香小班裡,這首歌相當受歡迎,但不知為何我總覺得這首歌很恐怖,雖然我不喜歡它,但到底哪裡覺得恐怖?一時也說不上來,只記得歌詞有點艱深,旋律有些陰暗,它是一首令我感到害怕的歌。
有一次鬱金香小班的同學相偕去遠足,地點是附近的一間被森林所包圍的神社,抵達目的地之後,U老師突然對大家說,現在大家跟著老師在神社展開冒險吧!
我呢當時帶著一個稻草做成的人偶,那是在U老師的協助下製作的,鬱金香小班每個人都有自己做的稻草人偶。
順帶一提,在這次的遠足活動中,只有U老師是成年人,其餘都是幼兒園的小朋友,而且翻找我的相簿,並沒有關於這次遠足的記錄,也沒有拍下任何照片。
到達神社以後,U老師就逕自步入森林的深處,跟在後面的小朋友走得很疲累,有著三棵黑色大樹的灌木叢赫然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這時候,U老師突然從背包裡取出釘子和鐵槌。
對大家說著,各位小朋友把你們手裡的人偶拿出來釘在樹木上吧!
於是在U老師的協助下,黑色的樹幹被釘上好多稻草紥的人偶,那畫面有著說不出的怪異。
最後,小朋友們在黑色大樹前,開始高唱「光之誓言」。
一邊唱著一邊哭泣的孩子,其中也有嚇到努力閉上雙眼的孩子,這歌聲聽起來彷彿將佛經倒著念似的,我感覺到其中混雜了恐怖的聲音,真的沒有人發現嗎?
可是這時候,U老師反而興高采烈的要求大家唱得更響亮一點,於是小朋友們提高了嗓門,比剛才更大聲的唱著。
當我們步出森林時,天空已是落日餘暉的黃昏時分,這時候老師把大家集合在神社前,跟大家說現在是自由時間,我們原地解散吧!
在短暫的時間裡,大家玩著捉迷藏,隨後回到了幼兒園。到了隔天,有些孩子發高燒,也有手受傷的,有好幾位鬱金香小班的同學請病假在家休息,我也是其中一位。
等到大家身體都恢復正常以後,陸續回到了幼兒園上課,可是U老師已經不在那所幼兒園了。我試著問其他同學,你知道U老師去哪兒呢?大家都說不清楚耶,也有人說好像是辭去幼兒園的工作。
其中也有小朋友根本不知道有U老師這回事。
連同班同學當中,記得有那次遠足的人也不多。
U老師真的辭去了幼兒園的工作嗎?
連一句話也沒說,就這樣不告而別,翻找相簿也看不到有著U老師身影的照片,到底那時候發生了什麼事,照理說舉行遠足活動通常都會有合照,這點我百思不得其解。
如今想起來,那次不是普通的遠足,好像是另有目的。
我試著向其他老師詢問,知不知道U老師去了哪裡,可是每個人都沒有正面回答我,只是露出奇怪的表情。
就在那段期間,幼兒園的老師們禁止我們再提起關於U老師的話題,彷彿他就在班級裡人間蒸發一樣,U老師究竟是真實存在的呢?還是我們幾位少數同學腦中的幻想?我覺得大腦很混亂,但是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真相是什麼?
而U老師的名字是腕千切,當時的我只記得平假名的讀音「うでちぎり」其實就像是幼兒短短胖胖的手臂一樣,還有包裹著克林姆內餡連綴成長條狀的甜餐包也是這樣的形狀,可是有人會取這種名字嗎?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光之誓言」的旋律至今依然迴盪在我腦海中。
<民俗學的觀點 關於稻草人偶的詛咒>
在這則故事中,U老師到底是何方神聖,來歷不明。
但故事中的女性小時候和幼兒園的同學一起去神社遠足,那時他們在神社後方的森林裡把草人釘在樹上的行動,其實就是古老的一種巫術,名為「丑時參拜」。
在日本,若是提到女性的怨靈一定會談到「丑時之女」。
最早在鳥山石燕《今昔畫圖續百鬼》稱為「丑時參」,也就是丑時參拜,是相當有名的怨靈妖怪。書上記載在丑時(大約夜間二點至四點,在陰暗無月的夜晚尤佳)會看見頭上點了三根蠟燭的女子前往神社附近,找一棵大樹(一說是杉樹)將寫有詛咒對象姓名的草人釘在樹幹上面作法。
「丑時之女」是胸中充滿妒火與怨恨的女子化成的幽靈,這名女子因為失身又被人拋棄,死後含恨變成厲鬼。一般的所想像的幽靈通常是呈半透明或是籠罩著白色霧光,但是厲鬼卻是呈現紅色的光!因此盛傳「丑時之女」是穿著紅色的衣服就是這個緣故。一旦「丑時之女」看到漂亮的女性就會引起她強烈的嫉妒心,便會施法加害。
「丑時之女」正式的穿著是身穿白衣,胸口掛一面銅鏡,腳踩著單齒木屐,嘴裡要啣著一把木梳,用生鐵鑄環戴在自己的頭上,並且插上三根蠟燭(分別代表著感情、仇恨、怨念三把業火),一手拿著鐵鎚,另一手拿著五寸釘,在深夜時分施咒作法。不過,仔細想想頭頂著蠟燭走來走去,真的很危險,弄巧作拙搞不好會釀成森林大火,但是心懷怨恨的丑時之女偏偏又喜歡跑到荒郊野嶺去,實在教人替她捏一把冷汗!
《新耳袋》裡寫著:「丑時之女,傳說中的幽靈,有時不止一位女人,還包括一位小孩,一般來說,應該會叫做「親子幽靈」或是「帶小孩的幽靈」,若出現在某某神社附近,則以該神社命名,稱其為某某神社的幽靈。
最有名的莫過於貴船明神的「丑時之女」。伊藤潤二的恐怖漫畫「雙一」系列中,男主角雙一就經常頭戴鐵環,插上三根蠟燭,嘴裡含著鐵釘,動不動想要釘草人,對別人施以惡毒的詛咒。這個造型令人印象很深刻!伊藤老師在訪談當中也親口證實,雙一喜歡惡作劇的古怪癖好很像他小時候的調皮模樣,因為個性孤僻,但滿腦子古靈精怪,常想出許多旁門左道的害人伎倆以滿足內心的幻想。
日本一九七零年代相當受歡迎的女歌手山崎葉子(山崎ハコ)有一首代表作,歌名是「詛咒」,歌詞的內容就是描寫一位被愛情折磨到想要詛咒那個拋棄她的情人,歌詞相當恐怖:「咚咚咚咚/釘釘子/ 榻榻米下面/ 傳出了笑聲 /邊唱著歌/ 邊釘著釘子/ 一直到死/ 都在釘釘子 /稻草人偶 /流淌著血」
這麼恐怖的歌詞,山崎葉子卻唱出了失戀者極度悲傷的心聲,有趣的是,知名的漫畫家小丸子的作者櫻桃子很喜歡這首歌,有次的小丸子動畫特集還特別把這首歌放進片尾曲,使得有些日本網友嚇一跳,怎麼會想要把這首歌放進給小孩子看的動畫影片呢?
後來記者訪問櫻桃子才知道,她非常喜歡山崎葉子的歌曲,有次靈感一來,就乾脆把這首歌置入,動畫中還請到山崎葉子現身彈唱歌曲給小丸子和她的朋友聽,筆者也有看過那集動畫,被櫻桃子如此神來之筆的安排,再恐怖的歌也瞬間覺得沒有那麼恐怖了,削弱了歌詞本身的恐怖感,成為一代人難忘的時代記憶。
文字 / 銀色快手 怪談師、偽民俗學家
圖片 / Pinterest 插畫者不詳
我把山崎葉子的歌曲《詛咒》放在留言的第一則請安心服用
如果你喜歡這篇故事,請為我按個讚
如果你想要分享或轉載這篇故事,請記得註明出處
也可以留言給我,告訴我你喜歡的都市傳說
同時也有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學生時期的我,就曾想過一個「定理」 那就是:筆記越少的人,成績越好 因為身邊成績好的人,筆記、畫重點的地方都很少,我卻很多... 今天分享的這本《Make It Stick》 有別於過去分享過的《超速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 此書一開始花了許多篇章在解釋,為何重複閱讀可能是白忙一場,緊接著帶入本...
「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地方爸爸與他的小幫手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心得] 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學霸們的秘密|《Make It Stick》|文森說書 的評價
- 關於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文森說書 的評價
- 關於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文森說書大腦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INTEREST和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文森說書大腦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INTEREST和網紅 ... 的評價
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菲又要來送書啦
✨人類的眼睛很奇妙,肉眼看見的樣子不一定是真的
✨眼見為憑!真的是這樣嗎?別讓眼睛和大腦欺騙了你
說到偵探你會想到誰?是福爾摩斯?還是柯南金田一?
我想最近的小孩應該會想到屁屁偵探吧哈哈哈🤣
對於這一類的燒腦故事情節小菲一直都很有興趣
小時候家裡有一整套的福爾摩斯和亞森羅蘋被我看到書皮都爛掉
跟著偵探的腳步一一解開謎題真的相當刺激又精采
(雖然常常會忍不住翻到結局偷看犯人是誰😂)
這次收到的[錯覺偵探團]總共有三集
作者藤江純找來知名繪本作家吉竹伸介合作
懸疑有趣的故事情節和逗趣的畫風在日本賣到翻掉
這裡買書去:https://line.soocker.tw/r/3ly46n
✨故事介紹:
小學四年級的小翔與朋友們一同參加慈善義賣會,
由兩名藝人標下兩顆大小不同的鑽石,不料一場停電之後,
名貴的鑽石竟憑空消失,一陣慌亂之後,
觀察著失而復得的鑽石,兩顆大小卻完全相同!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鑽石被調包了嗎?
在宴會廳行動鬼祟的草葉記者,引起小翔一行人的懷疑,
小翔悄悄一路追隨記者至一間無人的辦公室,
盡頭飄動的窗簾,暗示犯人開窗逃走的路線,
原本想從外圍攔截,卻發現明明應該開著的窗戶,
竟然紋風不動的緊閉著……
難道這不是真正的逃逸路線?
或者,他們親眼所見的景象都不是真的嗎?
奇怪的研究家二之谷先先又能提供什麼知識,
幫助這群少年解開這個犯罪謎團?
經過一連串的視錯覺訓練之後,
跟著錯覺偵探團,運用推理,解決犯人設下的錯覺陷阱!
🧐在這本故事中犯人使出的詭計都是利用所謂的[視覺錯覺]
那麼.你知道什麼叫做[視覺錯覺]嗎?
有時眼睛看到的物體大小竟然跟實物不一樣
有時候東西明明沒有動看起來卻動了
像這種肉眼所見與實物產生落差的情形,就叫做[錯視]
(你是不是想起長輩會在line上面傳給你的某些照片🤣不要懷疑就是那個!!)
而這些引發[錯視]的圖像或現象,即使我們已知道真像
大腦仍然會[看成不同的東西]
這些錯覺的遊戲在科教館或科博館裡其實還蠻常出現的
像是圖片中的兩支鉛筆明明一樣長,但第一眼看起來就是右邊的比較長
以錯覺現象結合邏輯推理和日常科學寫成的偵探故事著實新穎
小菲還蠻喜歡的,也很期待第二集和第三集的上市!!
[錯覺偵探團]的適讀年齡為8-12歲
字體夠大,也有搭配注音
中低年級的小孩也可以自行閱讀
不過咱家球哥最近還在迷之前幫他買的資治通鑑漫畫
要等到這本我看還有一陣子了~那就讓媽媽先幫你看就好😂
最後要送出三本書(都是第一集喔!)
參加方式就請看留言處啦!!
另外,如果你對吉竹伸介有興趣
你可以看這篇:https://masaharuwu.pixnet.net/blog/post/67426680
#有時候我看著鹹酥雞我也會覺得這是很健康的食物
#我想這也是一種錯覺🤣🤣🤣🤣
采實文化
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地方爸爸與他的小幫手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雨紛紛的週末,在家跟地方爸爸一起挑書吧!
陪著女兒們從升上一年級開始「挑書、建立閱讀習慣」,一路到現在「兩個人每天都習慣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感覺「挑到孩子會喜歡的橋樑書」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孩子學會注音、國字後,他們開始有了一些獨立閱讀文字的能力,這個時候如果可以準備一些文字量適中、字大、行距寬、內容有趣的書籍,對於開啟孩子的閱讀興趣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因此每次開書團,我都會從我們家的閱讀經驗中,找出推薦的橋樑書放進書單中。這次的書單中,我們所挑出的兩套書是《公主出任務》和《第一次王國》
______ #公主出任務 ______
「
誰說公主只能被動待在城堡等待著王子的救援?公主也可以走出城堡,冒險犯難。
在一般人眼前,木蘭花公主是位害怕蝸牛,對陽光過敏,腳穿玻璃鞋,步伐優雅的端莊完美公主。
但是一轉身,她化身成黑衣公主,騎著她的快馬黑旋風,奔馳於森林之中,用忍者招數完勝對手,打敗每一個來襲的怪物。
」
這套橋樑書是大女兒在一年級的時候,她自己在誠品的書架上挖到的寶。這套橋樑書具備我覺得非常吸引孩子的特點:
「連怪獸都很畫的很可愛的粉嫩插圖、故事可愛而有趣、有冒險的橋段、再三不五時再來點無厘頭的搞笑,讀來相當的流暢。」
與其他的橋樑書相比,《公主出任務》文字量算是偏少的(因為插圖量很大),我覺得非常適合用來讓孩子從繪本踏入文字書。
(不過對於已經看過比較多文字書的孩子,可能十幾分鐘就會讀完一本)
看了故事簡介,或許你會疑慮:那我家的男孩會喜歡看這種另類的公主故事嗎?
依我自己在網路上調查的結果,其實喜歡看這套書的小男孩還不少,所以如果家裡的男孩已經擁有一堆不同的英雄故事,是可以考慮買個不同的公主英雄故事,讓他擺脫一些刻板印象喔!
______ #第一次王國 ______
「
第一次王國的國王,最喜歡挑戰所有的「第一次」了,而這次,國王打算挑戰第一次的個人演唱會。
為此,僕人們找來第一次王國裡最知名的指揮家阿橘為國王進行一連串的特訓,原本信心滿滿的他卻發現國王是個大音痴!
十分苦惱的阿橘只好拜託王國裡最棒的小提琴手小綠來幫忙。
但是一天到晚惡作劇的小綠,才沒那麼容易就答應這項任務,他提出了一道道的數學謎題,只要國王和阿橘能破解,他才願意加入演唱會的行列。
」
多數的橋樑書在內容設計上,是以單純的有趣文字故事為主,但是《第一次王國》除了設計了具有童趣的故事外,還在故事中加入了一個神奇的數學概念,因此讓我感到好奇而特別找來給小女兒閱讀。
雖然我說這是有數學的橋樑書,不過內容上其實還是比較著重有趣的故事情節以及具有童趣的插圖,數學的部分呢~~比較像是用來讓孩子開開眼界的效果。
此外,在書中也設計了像是「找找看」、「數學謎題」這樣的遊戲(有跟內容的劇情搭配,不會太過突兀),雖然數量不多,卻可以讓孩子在培養文字閱讀習慣的初期,添加一些遊戲的樂趣。(有設計小遊戲的橋樑書,我都會先加10分)
如果你不確定孩子會不會喜歡書中的故事,也可以先到我的友專?「我們家的睡前故事」的podcast上,聽聽小妹媽媽一家來讀這兩本書
第一次王國1 走音國王的演唱會:https://reurl.cc/qg3aAn
第一次王國2 超多草莓的盛宴:https://pse.is/3kyn5f
______ #書團備忘錄 ______
▶專屬團購網址:
https://bit.ly/3j1JJcu
❗❗特別特別注意❗❗
因為折扣只會給參與地方爸爸團購的朋友,所以你一定要「在團購賣場的清單頁面,按購物車圖示」把要買的書加入購物車,才能享優惠
如果你是點看書籍介紹,然後就直接在商品內容頁點按加入購物車,這樣是無法享受到團購優惠!!
▋ 開團時間
8/6(五)至8/13(五)晚上12點
▋ 優惠內容
套書區通通優惠價 66 折;單書區二本7折 三本以上68折;新上市書區79折
❗❗結帳滿1000元,輸入折扣代號『BaBa2021』,可以再折100元
▋ 滿額贈品:
前50名訂單滿1,500元贈送:(#已送完)
1. Peter Jensen設計師聯名款【帆布書袋】
2. 《精靈的慢遞包裹》一本
前50名訂單滿3,000元,再贈送《啟動聰明學習腦:東大教授專為小學生編寫活用大腦學習法》一本
(贈品不會顯示在購物明細內,會由出版社統計。團購期間內購買金額將自動累計,同一贈品限領一次。贈品和主商品分開配送,贈品將於14個工作天內送達。)
🎁 地方爸爸加碼抽獎
抽一組uHandy微觀世界:居家入門組(原價1,650元,含一組低倍鏡與 14 種獨特樣本)
活動方式請看留言處(‼️目前累積只有13人參加抽獎‼️)
▋ 運費
本次團購無法寄送海外,國內可選擇宅配到府或者超商取貨
【超商取貨】滿350元免運,未滿需付20元
【宅配到府】滿1000元免運,未滿需付60元
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學生時期的我,就曾想過一個「定理」
那就是:筆記越少的人,成績越好
因為身邊成績好的人,筆記、畫重點的地方都很少,我卻很多...
今天分享的這本《Make It Stick》
有別於過去分享過的《超速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
此書一開始花了許多篇章在解釋,為何重複閱讀可能是白忙一場,緊接著帶入本書重點
「讓你感覺到越痛苦的學習方式,效果就越好」
三位作者提供許多精彩的實驗以及論述,說服讀者:「別被學習時的主觀感受,而誤判了學習成效」
我得說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學習及閱讀的方式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過去的我曾經冥想過
但大概到了兩分鐘
我就想起午餐要吃什麼?晚上要看哪個影集?
從此之後
冥想不再是冥想
而是盡情的...發呆!?
過去我在許多書籍中都看過冥想的好處
例如《人生勝利聖經》《我們為何吃太多》
但只要一閉上眼睛
迎面向我襲來的就是百萬種思緒
我試著去阻止大腦這樣運轉
但總是適得其反
這本書精彩之處不在於冥想的實作步驟
而是作者用大量的故事解釋每個試圖嘗試冥想的人所會遇到的問題
如果你想學習冥想
或是想躲避掉冥想中容易犯的錯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你
#冥想 #靜坐 #說書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上次看這本書的時候
是在快畢業的時候
看完之後只有一個感慨:為什麼不讓我早點看到這本書
考前一直翻課本?手拿著螢光筆一直畫重點?段考前熬夜K書?
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這些行為
那我們都在錯誤得學習。
學生時期看到這本
覺得自己搞錯了很多學習方法
工作後幾年看到這本
忽然覺得
自己似乎可以再去學習更多技能
拓展更多興趣
如果說《超速學習》是用來學習一項技能
那今天這本
它則是適合準備各種考試學科的
如果你也正在為考試煩惱
如果你想進修其他技能
或者說
你想學得更好
這本《大腦喜歡這樣學》非常非常推薦給你
我的付費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學霸們的秘密|《Make It Stick》|文森說書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分享的這本《Make It Stick》有別於過去分享過的《超速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此書一開始花了許多篇章在解釋,為何重複閱讀可能是白忙一場,緊接著帶入本書 ... ... <看更多>
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文森說書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還是考得不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ta5yxDFHDI · YOUTUBE.COM. 記性越好創意越少,重點畫太多反而考不好|《大腦 喜歡這樣學》|文森說書. ... <看更多>
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文 森 在 [心得] 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比爾蓋茲推薦兩次、蟬聯暢銷榜400週以上、「刻意練習」之父艾瑞克森、
行為經濟學家艾瑞利、記憶賽創辦人博贊強推的書。
然而我一直看到第六章之前,實在不懂這本書為什麼獲得這麼多領域的不同人
推薦,甚至一度認為它只是招搖撞騙,華而不實的書,好幾次我都想放棄,幾乎無
法再看下去。
我想起了幾年前在看認知神經學之父葛詹尼加寫的「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一書時的經驗:一開始邊看邊搖頭,覺得葛詹尼加這本書寫的實在有夠糟,要不是
看過他的其他著作,簡直要將他視為騙子了;後來內容峰迴路轉,鋪陳的脈絡忽然
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不禁令人拍案叫絕起來。
因此看「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一書時,我不斷提醒自己,或許精彩之
處就在後面了。
此書的作者喬許弗爾是一位記者,因為一張葛林斯坦的照片旁,寫著「世界上
最強壯的人」,讓他好奇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智力冠軍、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會是
誰,而意外搜尋到世界記憶大賽冠軍普力墨:他能在五分鐘內牢記96個歷史事件、
32秒內記住一副撲克牌、背出小數點後五萬位的圓周率。這開啟了作者對於記憶力
、記憶術的探索旅程,最後甚至親自親與了全美記憶大賽。
1951年,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雨人」,故事的原型匹克,有著過人的記憶力
,能背出莎士比亞全集,也熟知每首古典名曲樂譜。他曾在看「第十二夜」的戲劇
表演時,有位演員調換了兩個句子,匹克因此大發雷霆,迫使戲劇中斷,從此被禁
止參加現場的戲劇演出。
譚米特是「超級大腦」記錄片的主角,26歲的英國奇才,年幼時患有癲癎,卻
因此讓他可以說出1到100000間的所有質數、毫不費力的進行複雜乘除演算、通曉十
種語言、在一個週末學會西班牙文,甚至發明了一種名為manti的語言。記錄片製作
人把他送去冰島,讓他學習七天的冰島文(據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難的語言),七天
後主持人在鏡頭前直呼不可思議。加州大學的拉瑪錢德朗和劍橋大學的拜倫柯恩分
別對他進行一天的測試,最後得到相同的結論:譚米特是世上少有的奇才。
記憶光譜的另一端,則是世界上最健忘的人。神經學家史奎研究長達十年的EP
,智商103,在1922年11月,生了一場病,一種名為單純皰疹的惡性病毒侵襲他的
腦,使得他大腦內側顳葉的兩塊核桃大小的部分消失,大部分的記憶也隨之消失。
這使他患有兩種失憶症:
(1)順進性失憶症:無法產生新記憶
(2)逆退性失憶症:他無法喚醒舊記憶。
EP甚至無法記得自己有喪失記憶的問題,對來他說,每時每刻都是新發現。
他被困在現在,不記得過去,不會思考未來。他的生活是靜止的,也因此不存在任
何煩惱。(真不知道是幸或不幸)
HM則是另一個非常著名的病患大腦,九歲時就罹患癲癎,每週都會昏迷數次;
二十七歲時,神經外科醫師史考維爾對他進行了實驗性手術,切除了他腦中的海馬
迴和周圍大半內側顳葉。手術減少了HM癲癎的次數,卻也使他喪失了記憶。他無法
將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然而米爾納卻發現,HM能看著鏡子裡反射的星形圖案
,畫出一個五角星,而且愈畫愈好。
匹克、譚米特、EP和研究他的腦科學家,以及書中提及的每一位記憶大師、科
學家如艾瑞克森,或是患者,只要能接觸的,作者都不辭辛勞地親自採訪,甚至接
受他們的訓練與測驗,因此更篤定了作者參加全美記憶大賽、一探記憶真面目的念
頭。
在第一章標題直言「這一生最值得的投資」。作者幽默地說:「如果閱讀是為
了增長知識,那大概是他從事的活動中效率最差的一項。」對我來說,看過的書很
多,但記得的內容卻很少,有時拿起書櫃裡的書,甚至不記得自己到底有沒有讀過。
然而作者也說「智慧源於經驗,而經驗源於記憶」,如果能有更好的記憶力,是否
能更加了解這個世界,也更加了解自己呢?
作者到曼哈頓觀看2005年在聯合愛迪生公司舉辦的全美記憶大賽,看了許多神
乎奇技的記憶表演:5分鐘內記住一千個隨機數字、15分鐘內背三百個單字、5分鐘
記住一副撲克牌等…。這也引導作者開始思考教育的本質:學校教我們知識,卻從
未教我們如何記憶知識。
他問英國的年輕記憶高手庫克說:「你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是記憶天才的?」
「我不是什麼天才。」庫克笑著說:「我原本的記憶能力也就是普通水準,參賽的這
些人都和我一樣。」
庫克、普力墨是學會「用更能幫助記憶的方式」來記憶,也就是本書介紹的記
憶宮殿法,來展現出超強記憶術。世界記憶大賽的創辦人博贊說:「頭腦就像肌肉
一樣需要鍛鍊。」
然而隨著科技愈發達,人腦記憶卻愈衰弱。博贊說大家以為記憶力日漸衰退是
正常的,所以順其自然就好。但博贊卻直指這觀念在邏輯上是錯誤的,就算正常,
也不表示該任由它發生。
作者向博贊提出各種問題,博贊回答他:「與其問一大堆問題,不如自己試試
看。」不過作者並沒有立即被說服。
第二章「鍛鍊你的聯覺能力」,作者介紹了蘇聯神經心理學家盧力亞所研究的
年輕記者S。S有著背誦出會議上聽到的每一句話的能力。盧力亞在持續研究S三十年
後,出版了一本關於S的書「記憶大師的心靈:一本探討浩瀚記憶的小書。」盧力亞
的精彩紀錄中,S完全不符合常人的遺忘曲線圖。在變態心理學的年刊中,S被當成
獨一無二的個案。
不過庫克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從S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體現我們也擁有如此的非
凡才能。
庫克邀請作者到一所公立高中,展現經過他教記憶技巧的一群16歲高中生,如何
表現出驚人的記憶力。
「你看過的所有東西,大腦都有記錄,只是需要方法喚醒。」庫克說。心理學
家芙特斯在1980年代發表的文章、荷蘭心理學家瓦格納也都如此認為。
在我自己看過的相關書中,對於過去的記憶是否都留在我們腦中,只是等待被
發掘,似乎有所爭議,因此對此我甚是懷疑。不過靠著有效的關聯線索,可以更有
效喚起記憶,倒是很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
作者認為,這種關聯線索的強化,由某種感官刺激自動引發另一種感官經驗的
「聯覺能力」,就是S大腦如此特殊的原因。不過S的事業並不順遂,他記得太多。波
赫士認為:「造就一個人思維的核心不在記憶,而是遺忘。」
神經學家馬奎爾研究了在迷宮般的倫敦街頭開計程車的司機,得到結論:司機
在倫敦的大街小巷穿梭的經歷,改變了他們的大腦整體結構。
大腦是可以重塑的。
然而要如何訓練,才能擁有如S般的超強記憶呢?庫克再次邀請作者接受他的訓
練。
第三章「高手比普通人強在哪裡?」作者舉了日本雛雞性別鑑定師的養成過程,
介紹了寫「傑出的記憶大師」和「刻意練習」的作者艾瑞克森的研究結果。作者決
定與艾瑞克森見面,聽聽他的看法。此部分介紹了神奇數字7加減2、記憶組塊
(chunk)和刻意練習的方法。
記憶組塊與切割訊息或任務密不可分。切割的過程就是把看似無意義的資訊,
用早已儲存在我們長期記憶裡的資訊,重新加以轉換。循此脈絡可以推知,我們已
有的知識,決定了我們能夠掌握多少知識。關於此部分,我真心推薦「大腦喜歡這
樣學」、「刻意練習」和「心流」等書,對此內容有非常深入的描述。
作者認為,是記憶造就了專業,不論是經驗老到的特警隊員、雛雞性別鑑定師
、西洋棋高手,都是靠著有系統的練習,使得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與普通人有所不
同。那是感知與記憶的技能。
第四章探討了記憶的本質與意義,此章介紹了世界最健忘的人EP,作者親自與
他接觸,並與他的研究者訪談。從EP的身上,作者體誤到「創造新鮮的記憶,能延
長你感知到的生命。」法國的生物學家西佛透過長達兩個月的洞穴生活,實際體現
了「與世隔絕的生活,將他變成了另一個EP。」在馬修沃克的成名著作「我們為什
麼要睡覺」一書中,介紹了西佛的實驗,此書也是相當棒的一本書。
單調的生活會摧毀時間,新奇的經驗會擴展時間。定期改變一下生活常態,盡
可能用新鮮的經驗來更新記憶庫是很重要的,那能延長我們所感知到的生命。
「如果留住記憶是為了活得像人,那麼增廣見聞以記住更多,就能活得更像人。
」庫克說。
此章另外介紹了因癲癎而接受手術的HM,卻因此失去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
憶的能力,但研究人員也因此發現,儘管有失憶症,HM的記憶仍然在運轉。
失去記憶的人仍然能繼續學習。
人腦的記憶系統究竟有多少種,仍然沒有定論,但普遍分成
(1)陳述性記憶:即知道自己記得的事。陳述性記憶又可分成語意記憶和情節記憶
(2)非陳述性記憶:即不自覺記住的事。
動作技能學習主要靠小腦,認知學習主要靠新皮質、習慣的形成則是靠腦部
的基底核。
人們對自我的認知和思考方式,也是形成性格的核心,是由非陳述性記憶所形
成的。
大多數的失憶症患者忘記的都是最近的記憶,久遠的記憶反而記得清清楚楚。
這表示我們的記憶並非靜止不動,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會改變模樣。較舊的記憶
往往像由第三人拿著相機捕捉的畫面,而較近的記憶多半採第一人稱觀點。此部分
我推薦「記憶VS創憶」一書,有更加深入的介紹。
儘管HM失去了陳述性記憶,但透過一再練習,他仍然能將鏡中反射的星形圖案
愈畫愈好。
一再練習,就能學到新能力。
第五章正式介紹古老的記憶術:宮殿記憶法。這部分是讓我最感到排斥的章節。
作者寫道:記憶術最重要的祕訣,就在於把大腦不擅長記住的資訊類型(如文字和數
字),轉化成大腦擅長記憶的資訊類型(如圖像與空間)。
然而對理工科背景的我,求學過程中,圖像與空間是用來「理解」資訊,但卻
是以「符號公式」來記憶。甚至內容熟練後,許多概念都不是轉成具體圖像來理解
,反而是以符號公式來推演。
作者在此部分介紹的宮殿記憶術的起源與演變,並簡述了宮殿記憶術三部驟。
而最關鍵的核心,是創造力。你愈能把記憶內容想像成豐富的生動畫面,就愈能牢
記。博贊強調:世界記憶大賽比的不是記憶,而是創造力。想像畫面愈勁爆有趣愈
好,會動的畫面比靜止的圖像更好。
至此,作者開始接受庫克的指導,練習記憶術。
第六章「如何聰明學習,輕鬆活用」。庫克不斷跟作者強調,早期記憶書藉的
書寫作者認為,鍛鍊記憶力不只是為了吸收更多新知,也是為了強化一個人的品格
,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記憶的內容會塑造一個人的專業與人格。真正的學習,需
要理解與記憶,如同詩人盧肯說的:「一本書刻在心上,勝過坐擁千卷。」
以現在的主流思維來衡量上述庫克的思維,我想會有許多反駁的言論。不過以
我自學的經驗,卻相當貼切:學習的內容要與自己產生關聯,才能真正擁有知識。
那需要反覆不停地實踐。
也因此出現了一個悖論:想要輕鬆記憶,需先經過訓練。然而如同「獻給赫倫
尼的修辭學」作者所說的,記憶文本內容之所以很有價值,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
因為很難。也如同電影「美國失敗者」中所說:「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事,很少是
不用付出代價的。」
至此,作者開始立下學習記憶術的目標。他開始學習古代吟遊詩人,如何能背
出荷馬的「奧德賽」和「伊利亞德」:透過押韻的文字、動態的畫面,再利用歌曲
將語言結構化,並以感覺來聯想。不過這兩首詩我都沒看過,不能肯定吟遊詩人是
否以此方式來背誦。
第七章,作者討論了科技能讓我們大量減少以往需要記住的資訊,隨手按鍵就
能獲得正確答案的現代,究竟記憶還能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柏拉圖在「費朵斯」中,提到蘇格拉底說的故事:發明文字的埃及古神圖特去
見埃及王塔姆斯,要求把他的奇妙發明,也就是文字,傳授給人民,讓人們強化記
憶,增進他們的智慧。然而埃及王塔姆斯卻不認同圖特的觀點,他認為這會在人們
的靈魂播下遺忘;透過文字給學生的並非真正的智慧,只是智慧的表象。
蘇格拉底反對透過文字把知識傳播出去的想法。諷刺的是,正是他的弟子柏拉
圖和色諾芬把他對文字的輕蔑態度,用文字記錄下來,我們才會了解他的思想。
然而蘇格拉底那年代,文字的書寫和卷軸的編製,與現代的文字書寫方式、書
的編製十分的不同。唯有了解當時的真實情況,才能真正了牽蘇格拉底的思維。
若再從另一個角度闡述,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著名公式E=mc^2,然而將E=mc^2
公式背起來,絕不等於理解了狹義相對論的內容。背起文字,與真正的理解,不能
劃上等號。隨著資訊氾濫的現在,「博學」似乎不再是「懂得多」,而是搜尋資訊
的能力。然而找到資料,和理解資料是不同的兩件事。想要理解並記住內容,就要
反覆閱讀與思考,但這在現代教育體制中飽受批評。
即使我和作者都認為,自己不是很差的讀者,卻也往往不停閱讀,然後不斷的
遺忘。不禁要問,那何必屬此一舉呢?盧希鵬曾說:「記得的都變知識,不記得的都
變氣質。」似乎稍微安慰了我。不過這也是我要求自己,看完一本有收獲的書,盡
可能用心寫下心得,讓自己起碼能記得書的大概內容,與自己想法的原因。
第八章開始談論作者如何準備全美記憶大賽的方法與心路歷程。他介紹了基本
法(Major system)、PAO法。然而如同前面所說的悖論:你得先記很多東西,才能記
住你要記的內容。作者與「刻意練習」的作者艾瑞克森見面,藉由他的協助,採用
刻意練習的方法開始練習,心態也從單純的好奇,轉為必勝的決心。
當作者從認知階段,進入連結階段,最後到自動反應階段,記憶力似乎就無法
再突破。高爾頓爵士在1869年出版「遺傳的天賦」,認為人從事體力和心智活動,到
了一定階段時,就會遇到一道高牆,無論受多少教育或再怎麼努力都無法跨越。
天賦似乎就是我們的能力極限。
然而艾瑞克森與其他研究專家行為的心理學家卻一再發現,高牆不是人天生的
能力限制,而是我們自認為可接受的表現水準。
投入的練習時間不是重點,鎖定困難的部分加強練習才是關鍵。因此,本質上
,刻意練習是辛苦的:想要提高技能,就要看到自己的失敗之處,然後勤練失誤之
處,從失敗中學習。當缺少了刻意練習,高手也會退步,這正是乳房X光醫事人員所
面對的困境:缺少即時回饋。
不停超越自我,需要的不只是策略,更是心理!
第九章,作者討論「學習如何學習」,更開始討論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究竟古
老的記憶術是否像孔雀的尾巴,漂亮,卻一無用處,如同史學家羅希所說的,不過
是知識的化石;哲學家培根也認為,記憶術根本沒有用處。
不過教美國史的馬修老師卻告訴學生:「多學習名人的想法,也會讓人覺得你
有想法。」
他要求學生的作文至少要引用兩段名言,並且教導學生學習記憶技巧。馬修認
為,這是學生計算機和教學生乘法的差別。過去四年來,接受馬修記憶術訓練的學
生,全都通過紐約高中畢業會考,其中有85%拿到了90分以上的高分。
然而,這完全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或許比背書更嚴重的大概只有體罰了。
如同瑞士哲學家羅素痛恨背誦,他寫道:「閱讀是童年時期最大的痛苦。」
萊斯博士考察了三十六個城市的公立學校,稱紐約某所學校是「我看過最不人化的
機構,每個孩子都被當作背書機器和演講機器,就好像每個人都具有這兩種天賦。
沒有個性、沒有感覺,沒有靈魂。」杜威說:「我希望孩子說的不是『我知道』,
而是『我做過』。」也因此開始了教育改革。
然而作者認為,學習和記憶不是兩回事,沒有系統性的記憶,就無法有效率的
學習。記憶的內容固然重要,記憶需要訓練這件事也同樣重要。
教育家赫許認為,學生在走入社會前,應該具備一位好公民必要的基本文化素
養,需要重新重視事實教育,給予學生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學生需要的是能夠記住
所學的最佳工具。
記憶是為了活學活用,而非死背硬記。
如同前面所說,記憶大賽比的其實是創意。而創造是知識庫存的成果。記憶與
創意互相依存、互動而更加茁壯。
此章介紹了博贊發明的心智圖(我看到此,才知道心智圖是他註冊的商標)。博
贊強調,記憶主要是個想像的過程,記憶女神是繆思女神之母。記憶力與創造力是
一體兩面。如果沒有可供煉的舊思想,哪來的新思想呢?
紐約大學教授卡露瑟曾寫到:「創作有賴於完備可靠、隨手可得的記憶。」這
讓我想到,已故俠醫林杰樑醫生,正是憑藉著他對各種毒物深刻認識,才得以發明誤
飲巴拉松治療的方法。
作者認為,記憶的訓練有兩個目的:
(1)培養不同主題間跳躍思考能力
(2)培養大腦在舊點子中創造出新連結。
記憶是為了創作。
訊資之所以「左耳進、右耳出」,往往是因為沒有可以依附的對象。如同我對
希臘神話一無所知,即使看到一堆希臘神話的隱喻,仍然搞不清楚繆思女神是誰…
學習成就低落的學生,或許不是不想學習,而是沒有能力學習,因為他們缺少了此
領域的基本知識。
先累積知識,才能吸收知識。真正的理解離不開事實,掌握的知識愈多,就愈
容易學到更多知識。作者和洪蘭都將背景知識比喻成一張捕捉新知的網,記住的知
識愈多,獲取的訊息就愈多,網就可以編織的愈大。
而這弔詭的現象,代表著知識得有一個武斷的起點,如同A寫成A、念做A、a寫
成a,也念做A。如同王道還曾寫道,科學得有一個起點,如同我們無法解釋為何有
慣性,但我們得記住慣性這現象。
第十章「聰明出於勤奮,天才靠經驗累積。」作者深入採訪了記憶傳奇天才譚
米特、電影「雨人」原型的「匹克」,深入剖析了學者症候群,並親自研究關於心
算的理論,也與多位記憶大賽的高手討論,得到了一個結論:譚米特和匹克的能力
,雖然一點也不簡單,但卻是能學會的。
普力墨除了參加記憶力大賽,也參加世界盃心算賽,題目比譚米特的難許多。
他認為譚米特的數學天才沒有什麼神奇,背出100000以內的質數或22000個圓周率後
的小數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甚至許多記憶大賽的高手都能做到。事實上,作者發現
譚米特曾以丹尼爾寇尼的名字,參加2000年的世界記憶大賽,獲得第四名;2001年
改名譚米特再次參賽,成了紀錄名中的主角。
記憶高手賣力練習,卻沒沒無名,甚至被當怪胎。而潭米特因有先天障礙,
反而贏得了廣大的矚目。
作者在與譚米特深入接觸過程,發現譚米特所說的聯覺,或許謊言多於事實,
甚至十分掙扎是否該如實寫出來。
至此,作者認為超強的記憶能力,用對方法訓練,比天賦更重要。
天道酬勤,學道酬苦。
「天才的關鍵習慣」一書作者克雷格萊特,對於天才究竟是天賦異稟,還是後
天努力,有著不同的想法。他認為「沒有答案!沒有答案!沒有答案!」艾瑞克森則認
為是後天養成。不過若仔細比較,克雷格萊特對天才的定義,與艾瑞克森對天才的
定義並不相同,因此得到的答案也截然不同。
最後一章,是作者描述他最終獲得全美世界冠軍的過程,與心境轉變。或許如
同我自己練習重量訓練一般,隨著舉起的重量愈來愈重,獲得最重要的不只是強壯
的身體,更是生命的韌性與自信。也如同我終將耐著性子讀完此書,獲得的不只是
作者想傳達的知識與故事,還有不停與內容思辯的自我認識重新建構,強化了我對
記憶與學習的正向思維。
難怪比爾蓋茲推薦了兩次。我也推薦給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8.174.8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69731694.A.D1A.html
不過全書只有兩個段落提到遺忘曲線,而且都佔的篇幅都不到三行
我不確定你覺得是記憶曲線,所謂為何
能幫助注意力不集中的人的藥物,只能增強他們的專注力
並沒有辦法達到如書中所描述的記憶大賽那般的程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