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參加一場講座,在介紹完避孕方式後,有同學提出關於墮胎是否傷身的疑問。在澄清墮胎過程其實很安全後,我無奈說了一句「其實懷孕生產風險更高。」語畢,底下聽眾一片錯愕,我這才發現原來大家對墮胎手術的誤解很深。
墮胎聽起來很可怕,其實正規墮胎手術是項安全性極高、技術門檻相對低的手術。懷孕12週前墮胎和萎縮胚胎的流產手術進行方式都相同:利用一次性使用的醫療抽吸管,在超音波輔助下將胚胎組織吸出。
整個過程在「舒眠麻醉」下進行,(也就是常用在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的一種靜脈注射麻醉)約半小時就完成,手術當日即可回家休息。當然,手術一定會有相關併發症風險,好比術後大出血、感染、麻藥過敏和子宮穿孔受傷等。但在注射抗生素、子宮收縮藥及麻醉專科醫師協助下,這些都極為罕見。根據統計,墮胎手術死亡率約十萬分之一,跟足月生產的風險相比,約只有1/14,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其實懷孕生產風險更高啊。
而很多人認為墮胎手術後,一定要「坐小月子」進補,以免元氣大傷以後會不孕。其實以現代醫學角度來說,這些也是不需要的。因為這個手術本身出血量約100-200c.c,雖然後續肚子會痛且會排血,但其實這就跟經期類似,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墮胎以後也不會導致不易受孕、或容易流產早產。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的統計顯示,曾接受正規人工流產手術的人,不孕機率並沒有比較高,也不會增加日後懷孕各項併發症的風險。
至於為何現在衛教資訊如此多,大家仍認定墮胎很可怕危險,我認為是過去慣用恐嚇方式進行性教育導致。像是刻意強調墮胎手術很血腥、後遺症很多,希望用嚇的方式讓少男、少女不要「偷嚐禁果」。再加上各種影視戲劇提到墮胎拿小孩,總是會呈現女生在河裏泡冰水、自己打肚子、用竹籤戳下體等驚悚畫面。而墮胎過的女性也很怕被認定為隨便、不自愛,極少出來現身說法。醫師如果想澄清,也會擔心被貼上「不尊重生命」、「鼓勵墮胎」、「想靠墮胎手術賺錢」等標籤,不敢大張旗鼓針對手術細節做說明。這些因素都讓社會大眾對墮胎手術的資訊不清,因而加深未知的恐懼。
講這些當然不是要鼓勵墮胎,而是基於醫學倫理知情同意的準則,即使不喜歡,也不能故意把墮胎說得很危險,還是應提供關於這項手術正確的資訊與風險評估,讓女生自主的選擇。更何況,以恐嚇減少非預期懷孕的方式在數據上看來完全無效,反會加深女性日後心理陰影,甚至產生創傷症候群,最後辛苦、難過的還是女生。
或許有人會說,活該不避孕、不檢點,被嚇不是剛好嗎?坦白說,每次看到類似言論我都會無奈地翻白眼。沒有認真避孕的人何其多,很多人只是運氣好,剛好沒遇到罷了!與其指責,還不如仔細評估如何讓性教育做的更好,才能降低非預期懷孕,墮胎手術發生的機率。
因此我要再次強調,吃避孕藥不丟臉,正確服用不傷身、以後也不會不孕。只要雙方同意,避孕要選吃藥或全程戴套都可以。假使事前避孕失敗,不要遲疑立刻掛號吃事後避孕藥補救。只要還沒停經,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懷孕的可能,一有懷疑就要馬上驗孕不要逃避。因為在心跳出現前,都能採藥物流產,不需要手術。
更重要的是,太晚發現懷孕,不僅會壓縮思考時間,增加醫師和自己的心理壓力,倘若懷孕超過十二週,因胚胎已漸成形、骨化,就會增加手術困難度,各項併發症的風險也會提高。另外要補充一點,會意外懷孕的絕不只有年輕男女,在門診我就遇過不少沒有要生了但卻不避孕的老夫老妻,意外懷孕,以這種情況來說,男生結紮就是最安全有效的方式。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生育率那麼低,想生的生不出來,醫師應該勸那些女生勇敢的把孩子生下來。但我要說的是,除非是醫療上錯誤認知,好比吃到感冒藥、照到X光,不小心喝到酒這類狀況,我會直接建議繼續懷孕外,基於私人理由想終止懷孕,醫師不可能通盤去了解每個人的困境,又何德何能向人勸生。只能盡力提供完整資訊,把決定權留給懷孕的本人。
大腸穿孔手術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夜刀表:胃穿孔x1、脾臟破裂x1、小腸壞死x1、膽囊切除x1、膽道取石x1、左大腸破裂x1、右大腸破裂x2,基本上就是把一般外科的解剖和刀種複習一遍。(我好像很常會有這種的,一個值班日和總醫師一起「總複習」一次)
我雖然從事外傷醫療,可是是在一般外科(general surgery)接受完整的訓練,包括肝膽胰腸胃、乳房與甲狀腺,當主治醫師之後才專做外傷照護與急性照護手術。
很多專科都是用「器官」、「部位」、「功能」甚至是「疾病」來命名,例如腦神經外科、胸腔外科、整形外科、腫瘤外科(基本上我覺得腫瘤外科的命名滿奇怪的,身上的腫瘤何其多,一個醫師不太可能又開腦瘤又開肺癌再開肝癌,一定也都是在原本所屬的專科中,將腫瘤手術當做自己的臨床專長或興趣)等....
我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曾被一個長輩問過:「你應該訓練一個專長啊!怎麼可以只做『一般』的呢?」感覺就是「一般外科」在民眾心裡很「一般」。
以前剛當外科住院醫師,Peter爸也問過我:「外科那麼多,你要選哪一種?」
P:「一般外科。」
P爸:「嘎,一般的喔,怎麼不選個專精一點的?」(失望的表情)
General surgery的原本目的應該是「什麼都開的外科」,可是翻成中文「一般外科」之後就弱掉了~~(對岸翻成「普外科」也是...)所以就開始有「消化外科」、「乳房外科」、「肝臟外科」(甚至肝移植外科)等名稱,就是在專科名稱上有專長與專業感。
雖然我的專科是「外傷急症外科」,不過這就是道道地地的「一般外科」,什麼都開的外科,哪邊受傷開哪裡,那邊破掉爛掉開哪裡!
我決定以後要自稱一般外傷科(感覺很一般)。
#那什麼是不一般?
#高級外傷科
#VIP外傷科
#藍鑽外傷科
大腸穿孔手術 在 點點與皮皮相遇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多數的父母看到孩子嘔吐拉肚子
都直接認定是腸胃炎
腸胃炎 一天嘔吐 拉肚子數次~~~~
他白天看起來都沒異狀
一樣跑跳吃飯
但一到晚上凌晨都給我吐床...
晚餐吃的也沒消化全部吐光
(應該是整天吃的)
連續吐了三天
第一天睡覺喝奶喝到一半
直接噴射吐床
看了醫生
醫生說腸胃不適脹氣
奶減量
第二天只喝了60還是半奶
睡著了
過了一個小時
突然又是噴射嘔吐
又看了醫生 跟我說脹氣不要喝奶
第三個夜晚沒有喝奶
睡到凌晨四點 一樣噴射嘔吐🤮
連續看了兩家診所
都只跟我說脹氣腸胃炎
我越想越不對 只有凌晨在吐!
直接掛急診檢查!
本來醫生看了他的狀況也只安排X光
我說他把整天的食物都吐光
也沒消化 還看到麵條跟飯粒
醫生安排超音波之後才得知腸套疊
立即回到急診
看著醫生護士都很迅速的跟我說
趕快抽血驗血打點滴
再去做腸套疊透視灌腸復位檢查
這真的有風險
醫生說過程中有發現腸穿孔或破裂 就要立刻停止 進手術室
還好順利的通了
但還是要檢查 因為復發機率太高
嚇壞媽咪了😭
也還好我覺得不對
不然媽咪本來要帶皮皮去花蓮三天兩夜員工旅遊
還好發現了
不然皮皮的後果不堪設想
#腸套疊
指的是一段腸子滑進另一段腸子中,像反摺的衣袖一般被卡在裏頭。腸套疊可以發生在任何一段大腸或小腸,不過最常見的位置,是在小腸與大腸的交界,即「迴腸─結腸」型腸套疊。好發於三個月到三歲的嬰幼兒身上。
#腸套疊透視灌腸復位檢查
腸套疊透視灌腸復位是經由肛門灌注對比劑進入大腸,應用壓力將腸套疊區域復位之檢查。腸套疊是小兒常見的腹部急症之一,乃指某段腸管凹陷入於遠端的腸管中;常見於3個月至6歲之兒童,約 80%病例發生於1歲內;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倍。至於腸套疊的位置以小腸套大腸為常見,也稱為「迴腸結腸套疊」,有研究顯示約佔全部腸套疊患者的83﹪。
腸套疊(Intussusception)是小兒常見的腹部急症之一。顧名思義,腸套疊是指一段腸子被推擠到另一段腸子裡面,可以是大腸套入大腸、小腸套入大腸、小腸套入小腸,或甚至是小腸套入小腸後再套入大腸的「連環套」,其中又以位於右下腹部盲腸附近的小腸套大腸較為常見,後果自然就是腸阻塞。
腸阻塞嚴重時,由於套疊的腸壁血液循環被干擾,靜脈及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液外滲,造成腸壁組織壓力升高,阻斷了整個腸壁的血液供應,將導致腸壁壞死,此時必須進行腸道切除,故能否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腸子為何會套來套去?
雖然醫界至今仍不清楚腸套疊真正的致病因素,然因其好發於春夏季節交接和初冬時期,此時正是胃腸炎盛行的時候,所以有相關研究認為和腺病毒腸道感染有相當大的關連。另有5-10%的病例,腸子被發現有解剖學上的異常,如小腸長美克式憩室、息肉,淋巴瘤等。此外,過敏性紫斑症也常會合併腸套疊。
典型的腸套疊好發於1歲以前,以5-10個月大的嬰兒最多,這個階段的病因多半不明;至於新生兒或年紀較大的幼兒發生腸套疊,多因解剖學上的異常所致,而男嬰的發生機率較女嬰多。
腹痛又嘔吐就要小心了!
腸套疊的主要症狀有3,
即 #腹痛、 #嘔吐及解血便。腹痛的特徵是突發且呈週期性,大約每隔15-20分鐘發作1次,病兒會哭鬧不止、臉色蒼白流汗、兩腳蜷縮至腹部,幾分鐘後腹痛消失即恢復平靜或倦怠嗜睡。第2個症狀是嘔吐,初期是一般的嘔吐物,但後來可能演變成含膽汁的嘔吐。最後是解血便,血便是由腸黏膜出血和腸黏液混合而成,看起來很像草苺果醬。近年來,腸套疊多能獲得早期診斷,因此「草苺果醬血便」已較為少見。
必須注意的是,並非每個病人都會出現上述典型症狀,有的病人只是顯得不安焦慮與身體不適,剛開始家長並不在意,求診時亦多被認為是腸胃炎、腹脹或便祕所引起。
拖延就醫可能引發腹膜炎
在身體檢查時,醫師可能會在腸套疊病童的腹部摸到香腸樣的塊狀物,這個部位通常是在右上腹部肝臟下緣或右下腹部;做肛診時,有時手套上也會沾著血便。若腸套疊時間拖延較久,腸道組織缺血,黏膜糜爛壞死出血(血便),最後導致腸壁破裂穿孔而引發腹膜炎,此時會有腹脹、腹部壓痛及腹肌僵直的症狀;若發炎感染擴散至全身,會造成敗血症休克,病童將呈現虛弱、心跳變快、發燒、腹脹甚至血壓下降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