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_COVID (新冠長期慢性症狀)
是新冠肺炎感染後有些會轉為長期的 #體能退化與疲勞
這也是全世界大量確診者並有此現象發生時,WHO所重視的病症。
最近刊登出研究,指出與持續 #長達10週 凝血指標上升,似乎與 #異常凝血 有關
最近RCSI愛爾蘭血管生物學中心研究*發現這些病人會有 #凝血指標 持續升高
這可能有助於解釋他們持續存在的症狀,例如呼吸困難、疲勞和運動耐力下降。
研究人員檢查了 50 名有 Long COVID 的患者,以更好地了解是否涉及異常凝血。
他們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Long COVID 患者血液中的凝血指標顯著升高。
除了先前發現長達4個月的D-dimer昇高
與血管內皮細胞相關的凝血因子:VWF:Ag、VWFpp、FVIII:C 和 sTM 皆持續升高
尤其VWF:Ag高者與確診者後來有諸多共病相關
而這些病人的急性發炎指標
包括 C蛋白、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計數、IL-6 和 sCD25 已恢復正常
總的來說,這些數據表明
持續性血管內皮病變是康復期 COVID-19 患者的常見發現。
且是感染後長達 10 週內
重要的是,這種持續性內皮病似乎 #獨立 於持續的急性期反應或病毒大量複製期發生
JAMA美國醫學雜誌之前就有刊登關於 #後遺症 的研究
醫護人員感染新冠8個月之後,發現工作、社交、家庭生活都大不如以往
文獻來源:
Persistent Endotheliopath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Long COVID Syndrome
刊登在《血栓與止血雜誌》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
附帶說明
文章所引用von Meijenfeldt等人更早的研究指出
對於新冠肺炎會發生肺栓塞,嚴重 COVID-19 患者的肺血栓可能在肺部原位出現,而不是起源於他處血管栓塞到肺血管。
這些 #免疫血栓反應 未來需要去了解更多詳細機制
我們可能對於Long COVID也可能需要開發相關治療方式吧
另外也還是要打疫苗,能不得就不要得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萬的網紅HEALTH 2.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選前激戰焦慮?臉僵嘴麻的真相! 焦慮、太疲累導致顏面神經失調?臉部全面失控,不是中風嗎?教你你怎麼區分!季節轉換好發,錯過黃金治療期,恐留後遺症... 讓專家告訴你… 播出時間:12/22(日)晚間七點 節目來賓: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陳龍 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醫師 袁明琦 中醫師 中西醫師...
大血管轉位後遺症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朋友傳來一篇萬華疫情爆發時不為大眾所知的揪心故事。我不是萬華人,但過去為了祈求產婦們順產,我其實蠻常去龍山寺拜註生娘娘。因此,看到內文時,心理上隨即產生了強烈的連結與感觸。
其中讓我最有感的,是文章中那位染疫的老人面對醫護時,竟重複說著「對不起對不起,我下次不會了,讓我回家好不好。」其實面對傳染疾病,醫療之外,還有許多社會、心理的議題需要被看見、被解決。
我記得擔實習醫師時,輪值過 HIV專責病房,當時遇過一位病毒量極低的病人,即使傳染力極低,當我幫他抽血時,他仍愧疚地不斷告訴我千萬要小心,他不想害到任何一個人。而即使HIV不是藉由空氣、飛沫傳染,但因愛滋病長期被污名化,為保護病人隱私、避免引發不必要糾紛,和「呼吸治療病房」、「心血管中心」、「安寧病房」不同,HIV病房往往低調不可能大方掛出名稱。
*病毒不一定能奪走性命,但總是輕易分化人心
這次的covid19藉由飛沫傳染,傳播更容易,當然更容易讓病患陷入自我責怪,認定自己做錯事才牽連一群人被隔離甚至失業。也能輕易分化人心,在疫調公布足跡的過程中,經常讓人互相指責怨懟。好比萬華茶室的獅子王染疫後就被許多人調侃、諷刺,但仔細想想那就是他的社交生活,就像去酒吧、唱 KTV一樣,何錯之有?更何況在他活動的當下,疫情並沒有爆發。
另外對於新興疾病,未知也會帶來恐懼與不理性,好比有居民抗議社區附近的旅館改成防疫旅館、或一個場所公布確診者足跡後,大家就紛紛不敢再去、甚至有記者公開問,有足跡顯示去過健身房,是否要暫停健身房營業? 但病毒脫離人體根本無法存活多久,這完全就不符合科學啊!
這段時間看診時我也注意到,很多初診的病人在填寫住址時,如果住在萬華區都會有所猶豫,不想承認。也有許多痊癒的病人完全不想提起他曾染病,深怕PCR轉陰仍被當成病毒看待。這也讓我想到曾讀過的一本書「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裡面清楚刻畫出病人痊癒後卻遭受歧視,面臨被解僱、孤立,被社會排擠,最終出現精神不穩定的悲劇。
因此我認為傳染病的後遺症絕不只有心肺功能、嗅味覺受損,心裡那個被病毒侵蝕的洞,是需要整體社會一起來填滿,被貼上的污名標籤也需要集體的力量一起撕去。
*社會應更關心染疫者與家屬的處境
而事件中里長擁抱里民的暖心行為,雖說是一個很簡單的小動作,但卻蘊含極大的正能量。畢竟確診者治療期間都是面對穿隔離衣,戴口罩、面罩的醫療人員,零距離的接觸和體溫是如此的遙不可及。這個擁抱不僅療癒里民的心,也象徵著社會的接納與關懷。
除了痊癒者,痛失親人的家屬情緒當然也該被照顧,因此我對於「別讓端午變清明」、「討厭公婆你現在就南下回家」這類口號向來很反感,因為這些話聽在家屬耳中完全就是二次傷害啊!且雖說這樣的口號目的是希望嚇阻大家不要頻繁群聚、避免疫情擴散,但也不該用死亡去恐嚇威脅。
疫病退散!之前的醫療糾紛也告一段落,龍山寺的大門重啟,是該回去一趟了!
大血管轉位後遺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小孩快樂在家遠距離上課? |
這幾天台灣的大家認真抗疫,許多地方家長也開始體驗我們自去年初第一次封城遇到的遠距離課程驚嚇。很多家長是在家工作開會,還要顧三餐和小孩的線上課程,完全是分身乏術的半抓狂狀態。
如果你現在處於在家工作還有小孩要煩的精疲力竭狀態,相信我,這完全正常。我感到比較不可思議的是台灣新聞報導某些神奇父母如何「快樂在家遠距離教學」,看到這種報導不禁讓人心生懷疑「是我能力不夠?」、「我不是一個好媽媽,因為我家完全沒那麼歡樂。」不,任何一個正常有工作的人,此時都和你一樣在家裡視訊開會、煮三餐照顧孩子焦頭爛額。去年法國封城時,就算是電視和藝人歌手連線直播,都有可能遇到小孩突然衝出來鬧場。封城時快樂在家學習?很抱歉我一年多來沒有聽過,台灣這二天瘋傳的媽媽罵人一整天的作息表還比較真實。
在過去的一年中,法國應該是歐盟裡停課最少的國家。第一次封城時停課,法國的教育部、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各界就發現年輕學子停課的各種後遺症。首先是原本應該「平等」的受教育變得不平等,因為有些弱勢家庭沒有電腦設備。還有一些移民的孩子,父母可能原本就不在乎教育,遇到停課,孩子就更是放一邊自生自滅。這樣的情況年紀小還好,青少年就會聚眾滋事成為社會問題,再怎麼說學校還是一個可以教育年輕人的地方。
除了弱勢族群,一般家庭的孩子也出現了很多心理變化。不用上學讓孩子在家中可以睡到自然醒,在家穿著睡衣一整天,最後生活作息大亂。沒有見到同學,唯一的對外連結是網路,造成這一代年輕人嚴重網路依賴。以上零零總總,最後孩子其實處在沮喪、低潮和悲觀情緒中也不被發現,這時候我們才知道原來學校這麼重要!
所以我們第一次封城後,第二波疫情再爆發時,法國的第二次封城是學校維持正常上課。
法國第二波疫情死亡率還是高居不下,學校恢復正常上課,但還是有少數的高中生不戴口罩。叛逆期的學生直接跟學校的校長老師們嗆聲說:「反正得病會死的是你們這些老人,不是我們!」的確那時候還是原始的WH病毒,年輕人比較不會被感染。但也有案例是學生感染了回家傳給父母,最後父母雙雙進重症病房。(我怎麼知道?女王蜂群組裡什麼都知道!)那時候我們嚇得讓小孩書包裡準備消毒濕紙巾,每堂課換教室時都要擦課桌椅。
雖然法國政府很驕傲地認為我們在這一年多來沒有怎麼停課,家長們也鬆了一口氣。但去年秋天抵達法國,引起第三波疫情的英國變種病毒傳播速度非常快,而且連年輕學生也避免不了。於是年初我們就陸陸續續聽到國高中生染疫,有的一班30個學生有5個人確診,最後法國教育部只好再次宣布,在三四月的假期前後一週再次停課。
我們停課是不得已的,再優雅的法國父母也會有抓狂的時候,我還真沒看過有人停課時快樂的在家學習。所以你如果這二天已經開始出現血壓升高,或偶有頭痛臉紅爆青筋的症狀,也都是正常。在法國經過了這一年多的叛逆國中生遠距離課程,我再次奉勸各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孩子要顧,爸媽的心血管也要顧。
下圖:這一年多來經過三次的封城,巴黎街頭常常有這種撐不下去倒閉的店家,店家門口掛著轉讓的招牌。你還想要封城嗎?光是沒有7-11、郵差快遞和UberEat、早餐店美而美這些,我想習慣方便的大家就受不了了。
大血管轉位後遺症 在 HEALTH 2.0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選前激戰焦慮?臉僵嘴麻的真相!
焦慮、太疲累導致顏面神經失調?臉部全面失控,不是中風嗎?教你你怎麼區分!季節轉換好發,錯過黃金治療期,恐留後遺症...
讓專家告訴你…
播出時間:12/22(日)晚間七點
節目來賓: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陳龍
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醫師 袁明琦
中醫師 中西醫師黃獻銘
營養師 趙函穎
資深媒體人 胡孝誠
國宴御廚 雷議宗
加LINE🔍健康資訊馬上看▶http://bit.ly/2CpUdzT
現在訂閱《健康2.0》➔https://bit.ly/2IBSoRr
TVBS新聞台(56台) 週六晚間7點、週日下午2點 首播!
主持人:鄭凱云
看更多健康文章資訊:https://health.tvbs.com.tw/
按讚FB粉絲頁:http://bit.ly/2gg2c4b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SlRTgEwCx4/hqdefault.jpg)
大血管轉位後遺症 在 爸媽會「擔心」 ♀️ ♂️ 幼兒要接受心臟手術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A:絕大多數的病童都能正常地生活和上學,有些嬰兒較易有咳嗽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 第二為完全矯正:譬如大動脈轉位,根據北美小兒心臟外科學會研究報告,以前舊法手 ... ... <看更多>
大血管轉位後遺症 在 健康我+1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分享成功治癒美國六百多位新冠病患, 以[呼吸三寶]的保健 ... 硫辛酸修復腦血管神經03:32▻ NAC清肺灰痰漸轉清痰06:12▻NAC治新冠國際文獻多 ... ... <看更多>
大血管轉位後遺症 在 [寶寶] 撿回一條命.....我家寶寶大血管轉位- 精華區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看了看板上似乎沒有這樣的經驗分享
我來分享一下吧
我們家寶寶是3/28出生的
從那天到現在,我的心情像是坐雲霄飛車一樣,乎高乎低
有時還要來個360度轉圈,到這幾天才慢慢趨於平穩
不過我自認我還沒從雲霄飛車下來,所以還是得把皮捏緊一點...............
=========================================================================
3/28 12:03
我家的弟弟「鄭沂」出生了,這一胎跟上一胎隔了5年半,是在我們的期待下到來的
雖然37週就剖腹,不過因為他的骨架很大,所以有3600克
出生的時候,他哭了一聲就沒聲音,醫生量了他的血氧濃度比較低
(給了氧氣之後,血氧仍然只有86%,正常寶寶應該是95~100%)
所以就建議轉診到馬偕檢查原因
(我是在汐止的吳婦產科生產,他們的後送醫院是馬偕)
當天我只看到了他一眼
https://bb5.babyhome.com.tw/UPLOAD0/9621/10323.116939001.41929.jpg
那時候看起來又胖又粉嫩,還不時的呵呵笑,沒想到接下來的結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轉診到馬偕的路上,在救護車上面,醫生檢查了一下就斷定:「應該是心臟的問題」
當時我老公聽到醫生的判斷,腿都軟了,不過還是得要面對現實等檢查結果出爐
到了馬偕的加護病房,馬上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
結果發現是大血管轉位、開放性動脈導管以及心房中隔缺損
大血管轉位就是讓肺循環跟體循環分開
變成缺氧血無法到肺部變成含氧血,身體就會越來越缺氧
不過因為我們家寶寶37週就拿出來,所以還有開放性動脈導管以及心房中隔缺損
這些「洞」讓缺氧血跟含氧血還可以稍微混合,所以也還不會馬上死亡
-------------------------------------------------------------------
3/30
這天馬偕安排了心導管手術,想知道寶寶除了檢查出來的問題之外
是否還有其他需要矯正的部分,順便把心房中隔缺損撐大一點
這樣含氧血跟缺氧血比較容易混合,幫寶寶爭取活下來的時間
可是因為作心導管的當時,寶寶心臟出現了AV BLOCK的狀況
心跳由原本的每分鐘200下左右一直往下掉到80下
所以馬偕也就趕快收手,醫師們會診之後建議我們將寶寶轉到台大
下午5:30緊急轉到了台大,台大的心臟外科醫師抽空從開刀房裡出來看了看寶寶
就跟我們解釋了病情,並且告訴我們:「我這台刀開完就輪到他」
於是6:00寶寶就推進開刀房了(這外科醫師動作真快!!)
醫師決定「馬上」動手術的原因是
1.寶寶已經夠重,應該足以應付手術造成的體力流失
2.作心導管已經失敗,下次作還是可能遇到一樣的狀況
3.時間繼續拖下去,寶寶的心房中隔缺損跟開放性動脈導管都會慢慢癒合,
這樣只會讓寶寶的缺氧狀況越來越糟糕
最後經過七個多小時的手術,把轉位的大血管轉回來,也接回一條畸形的冠狀動脈
終於在凌晨1:30宣布手術完成..........
不過手術的過程似乎蠻恐怖的,頗有「撿回一條命」的感覺
因為聽說手術的時候,是讓寶寶的體溫降到很低,而且心跳跟呼吸都停止
呈現一種「假死」的狀態好幾十分鐘...................
------------------------------------------------------------
3/31~4/9(台大心臟外科加護病房)
開完刀之後,心臟前面的傷口是要開著三天的,胸骨還沒放回去
因為擔心可能有哪裡沒有縫好出了問題,傷口開著比較方便緊急作處理
尤其寶寶的冠狀動脈像頭髮一樣細,很容易沒有縫好,還好這樣的問題並沒有發生
不過開完刀之後,寶寶看起來真的是十分的可憐
身上接滿了一大堆管子
包含氣管內管(接呼吸器)、鼻胃管、中心靜脈導管、胸腔引流管(4條)、尿管
也接了一大堆儀器監測血氧濃度、心電圖、呼吸速率
也打了一些強心劑以及抗生素
又因為開刀的前幾天會非常痛(胸前有這麼大的洞,不痛比較奇怪)
所以醫生會給他麻醉劑跟鎮靜劑,處在一種「半麻醉狀態」
那時候很奇妙的是,大家去看他的時候,他都很平靜
可是我去看他的時候,跟他說:「對不起,把你生成這樣,讓你受了這麼多苦」
他就拼命的掉眼淚.....我想,他應該是聽不懂我的話
可是為什麼會哭呢?我猜大概是覺得過了這麼多天,終於聽到熟悉的聲音吧?
這是他掉眼淚那天的照片
https://bb5.babyhome.com.tw/UPLOAD0/9621/10323.116939002.42029.jpg
不過這個傻小子似乎有無可救藥的樂觀,讓他在心臟外科加護病房變成了紅人
因為他可以在身上插著一堆管子的狀況下,只要身上舒服一點(例如幫他擦澡)
他就可以呵呵笑,這個舉動把醫生護士都逗得很開心
下面這張是在加護病房呵呵笑的樣子
https://bb5.babyhome.com.tw/UPLOAD0/9621/10323.117224344.84623.jpg
老實說,身為他的娘,我相信我自己在這種狀況下是笑不出來的
所以實在讓我不得不佩服他,也懷疑這小子是不是哪裡有毛病啊?!
這段期間輸了不少血,也出現了黃膽的症狀,感染指數也還居高不下
不過還好一切都還在掌握之中,所以接下來就順利轉到嬰兒加護病房
---------------------------------------------------------------
4/9~4/21(台大嬰兒加護病房及中重度病房)
這段期間就是作一些後續的處理以及對照顧者的訓練
後續的處理是例如控制他過快的心跳及呼吸、控制受感染的症狀,偶而輸個血
而照顧者要學習的是出院後的照顧
例如各種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寶寶需要注意的狀況等
並且視需要學習幫寶寶用鼻胃管餵食、抽痰、拍痰
更恐怖的是回家之前還要先考試,讓我連著兩天作了考試的惡夢...@@"
不怕死的寶寶在嬰兒加護病房裡面還是笑呵呵,有沒有這麼好笑啊?!
https://bb5.babyhome.com.tw/UPLOAD0/9621/10323.117565495.44184.jpg
(鼻子的傷口是當時在馬偕醫院的時候,可能因為要急救,緊急插管而讓
鼻子受傷了,到現在還是有點黑黑的,不過救命要緊啦)
---------------------------------------------------------------
4/21~現在
現在寶寶除了有時候會哭到黑掉之外,其他都還好
會黑掉是因為手術後肺動脈狹窄,這個問題之後才會再作處理
目前只需要每天吃強心劑(2種)、利尿劑及抗凝血劑
不過他很爭氣的是,原本開刀後,體重從3600掉到3300
出院的時候體重也才差不多3500而已
可是回家3天,體重就急速長到4000
原本擔心出院要帶鼻胃管或是要抽痰的狀況也並沒有發生
而且不但沒帶鼻胃管,他還有力氣配合我餵他吃全母奶(親餵)
身上雖然還有傷口,可是他並沒有常常唉唉叫
下面是傷口的照片,胸口一刀,以及四個引流管的洞
https://bb5.babyhome.com.tw/UPLOAD0/9621/10323.66360382.x42312.jpg
而且他還是一樣的愛笑,只要讓他吃飽,他就會笑呵呵
也不時會作出呆呆的表情
https://bb5.babyhome.com.tw/UPLOAD0/9621/10323.66360381.x38487.jpg
或是出現耍帥的表情
https://bb5.babyhome.com.tw/UPLOAD0/9621/10323.66360379.x96660.jpg
可是參加病友支持團體的時候,也發現有些心臟手術後的寶寶有一些後續的問題
目前我們是還沒遇到,也不知道將來會不會遇到.......
---------------------------------------------------------------
將來~~
接下來他會面對的是心導管手術處理肺動脈狹窄
如果心導管作不成,只好再來「開心」一次
其他的....就見招拆招了
最近找相關的資料,發覺有的大血管轉位寶寶沒有馬上被醫師發現
結果抱回家養了幾個月忽然猝死,後來才發現是大血管轉位......
不過也有聽說有大血管轉位的寶寶,開刀一切順利,可是長到2個月大卻猝死的
因為大血管轉位手術後有機會不知道在何時會出現「心因性猝死」
沒事就沒事,有事的話大概也來不及救
所以我才會說我在雲霄飛車上面還沒下車,就看我們家跟寶寶的緣分有多少囉......
經過這個月的歷練,才深刻的感覺到,原來...平安健康也那麼不容易啊!!
希望我們家寶寶可以平安健康的長大......
也祝媽寶版的每個寶寶都能平安健康的長大!!
--
蠟筆小昕 https://www.babyhome.com.tw/102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6.95.185
※ 編輯: kyfang 來自: 122.116.95.185 (04/30 03:0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