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郎每日讀報 #娛樂產業國際要聞揀3條 #每次都變成深夜讀報
│《The Godfather 教父》導演 Coppola 將賭上億美金家當開拍自己的夢想之作 《Megalopolis 大都會》│
• 82歲的《The Godfather 教父》導演 Francis Ford Coppola 日前接受媒體 Deadline 訪問時,表示他已經準備好在明年開拍他籌備超過40年的夢想之作 《Megalopolis 大都會》。由於向來與好萊塢片廠疏遠的他始終無法得到資金挹注,他已經決定將自己事業第二春——柯波拉酒莊賺到積蓄全部拿來投資這部電影,獨力扛起超過上億美金的製作成本。
• 2001年 Coppola 在坎城影展宣布啟動他從1980年代就開始寫的科幻史詩,描繪一個偉大的建築師如何在紐約經濟崩潰之後,重新將這個城市打造為烏托邦之城。Coppola 當時已經投入大量經費拍攝部分特效畫面,藉以用來說服更多投資人加入這個製作。那時候的卡司已經包含 Robert De Niro 和 Coppola 的侄子 Nicolas Cage 兩位好萊塢一線明星。遺憾幾個月後就撞上了911事件,讓該案立刻進入撞牆期,因為911之後誰還有心情想看一部關於紐約變成大廢墟的災難片。這部片長預估超過三小時、成本高達一億美元的製作還沒開拍就胎死腹中,成為電影圈地下瘋傳、和庫柏力克的拿破崙電影並列為「最偉大的未拍成電影」。
• 這一次重啟製作, Coppola 已經開出洋洋灑灑陣容包含 Oscar Isaac、Forest Whitaker、Cate Blanchett、Jon Voight、Zendaya、Michelle Pfeiffer 和 Jessica Lange。雖然這些卡司並非全然談定,有的還只是導演自己預設的人選,然而這世界上哪有演員會拒絕電影教父本人提出的無法拒絕的要約。
• 專訪刊出之後,英國衛報和網路媒體 Screenrant 的反應都是一樣的。他們分別評論道《大都會》募不到錢,反映了好萊塢片廠的失能。因為整個產業發了瘋似地追求續集電影宇宙和既有知名IP,以致於全好萊塢只剩下 Christopher Nolan 一個人能拍新的故事,其餘的人凡是拿不出知名 IP 就沒片可拍。不論你是 Martin Scorsese 還是 Michael Bay 都逃不過這個遊戲規則。
• 這次拯救了整個製作案的救命錢來自 Coppola 原來純粹追求浪漫的副業。他早年投資的一家小酒莊,在他慢慢停止拍片之後慢慢變成他的主業。如今「Francis Ford Coppola Winery」已經加州最具代表性紅酒品牌,也是美國第12大紅酒酒莊。也許是酒精作祟,或是酒莊高達五億美元的年收入所致,好不容易重獲財務自主的老先生於是又一腳踏入《大都會》。
• 以下這段訪談是最能總結 Coppola 這種激烈型格的故事:
1988年 Coppola 的門生 George Lucas 在師父又因為拍電影賠光家產的時候跳出來替 Coppola 的新片 《Tucker: The Man and His Dream 塔克:其人其夢》掛名當製片(因為星戰之父更容易吸引投資人)。這對師徒/導演製片搭檔在洛杉磯時報記者專訪中一搭一唱地討論一個假設性問題——「如果有人給你20億美元你會拿來做什麼?」
身為電影史上因為投資單一一部電影獲得最多利潤的超級投資人 ,George Lucas 非常冷靜地說他會把10億拿去投資,然後用另外10億去興建一個小鎮。
而人生破產過無數次的 Coppola則說:「我會想辦法用這20億的資本再去銀行搞個300億,然後用來做一件大事。也許是蓋一個真正行得通的城市。我去參觀過巴西利亞,也讀過很多關於那個城市的有趣分析。我們眼前都是一些沒有生命、龐然大物的建築。沒有任何東西是為了活人蓋的。一個城市應該要以人為本。」
Lucas 笑著說:「Francis,然後它就會整個瓦解,而這一次你就會真的搞到破產變成一無所有。」
Coppola:「也許會,但也許不會。」
看出來了嗎?Coppola根本就是他的《大都會故事》中野心勃勃地想要拯救全世界的建築師。
◇ 新聞來源:
Francis Coppola, A Gambling Maverick Moviemaker Who Won Big, Betting On Star Cast For Epic ‘Megalopolis’(https://flip.it/97xSY0)
Francis Ford Coppola's New Movie Highlights Hollywood's Franchise Problem(https://flip.it/ZPzwH9)
Megalopolis: can Francis Ford Coppola’s $100m gamble pay off?。(https://flip.it/-E1P.2)
───────────────
其他今天也可以知道一下的事:
│Amazon 傳出為了進一步佔據串流入口而準備進軍電視機市場│
◇ 新聞來源:Amazon is reportedly planning to release an Amazon-branded TV as soon as October(https://flip.it/5P1c57)
│殺到見血的 SAG-AFTRA 演員工會新任主席之戰最後由《The Nanny 天才保姆》女主角 Fran Drescher 勝出│
◇ 新聞來源:Fran Drescher Elected President of SAG-AFTRA, Rival Joely Fisher Wins Secretary-Treasurer(https://flip.it/EI16TP)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部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感謝 #飛行圓國際FCI 贊助本集播出🎉 WELCOME TO THE CLUB! 歡迎加入YT線上電影直播節目首選! 電影新聞|近期串流推薦| 《影子背後》官方粉絲團:https://lihi1.com/MbguL ✅即日起,凡前往隱士、隱世、隱寺餐酒館與《影子背後》電影海報合照、打卡, 並標...
「大都會電影分析」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部長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La vie et le voyage, ciném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Top movie pick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心得] 愛在大都會-擁抱全部的自己- 看板KoreaDrama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光點華山電影館- 《夢遊大都會Cosmopolis》...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KoreaDrama - [心得] 愛在大都會輕鬆小品推薦 - PTT生活資訊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大都會電影ptt 韓劇《愛在大都會》1~16分集劇情結局 - Doreff 的評價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愛在大都會 的評價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大都會Metropolis (1927, Fritz Lang) (有劇情) - sf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心得] 愛在大都會:推!!! - 看板KoreaDrama | PTT影音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心得] 愛在大都會-想擁有整個宇宙的幸運(雷) 的評價
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WAKANDA FOREVER!
看到一位巴西藝術家 JONINHA 分享了他所創作的「2024瓦干達奧運」設計,不禁佩服他的想像力,除了以各種瓦干達元素設計奧運會徽、聖火炬、會場、門票設計外,還依據各種漫威英雄的能力,抓到各個奧運比賽項目,包括蜘蛛人玩滑板、雷神索爾丟鉛錘(?)、快銀參加陸上競技、水行俠比游泳、浩克比摔角等等,其實根本就可以直接給他們金牌就好,也有一些很謎的對戰像是蝙蝠俠跟綠光戰警打沙灘排球,感覺蝙蝠俠應該會輸吧,然後我蠻想看美國隊長跟超人打拳擊(笑)
.
這些想像畫面都很有趣,不過最讓人玩味的是最後一幕,黑豹要交接奧運會旗的對象,是超人居住的「大都會市(metropolice)」市長弗萊明Fleming 。(本段內文經網友提醒修正)
.
——————————————————
原本還猜想是不是跟駭客任務有關,但查了wiki 資料發現,我認為「大都會市」城市命名,受到1927年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導演費立茲・朗(Fritz Lang)所執導的科幻默片《#大都會(Metropolice)》影響,此片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甚至被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
.
故事背景設定在電影上映100年後的2026年,人類被分為兩個階層,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權貴和富人都住在夢幻般的富麗大廈裡,每天過著享樂的生活;而貧窮的工薪階層則長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與冰冷的機器相伴,過著勞碌辛苦的人生。原本兩個階層不太會有交集,故事敘述統治者的兒子與地下城的漂亮女子有了一場意外的邂逅後,開始產生權力平衡的質變,因而展開的一場鬥爭。
.
科幻默片電影《大都會(Metropolice)》是一部反烏托邦式的科幻電影,畫面以偏暗背景色調襯托高對比度前景,製造出一種視覺反差的效果,影響後世對於反烏托邦社會想像的藝術風格,包括1982年的賽博龐克科幻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等。
——————————————————
.
而電影中所呈現未來都市樣貌與女性機械人的形象,也一直影響著後世對未來都市的科幻想像,除了影響了《超人》漫畫創作者之外,許多科幻電影的城市設計藍圖也都本於此片發展。
著名日本藝術家 #空山基 所繪製的女性機器人「Sexy Robot」受到此片影響而創作,#手塚治虫 的漫畫原作《大都會》也是受到本片啟發而創作,後來與《AKIRA》的 #大友克洋、《銀河鐵道999》的 #林太郎 共同創作的動漫電影《大都會》,也都是受到本片啟發。
距離電影描繪的時間,只剩5年,以結果論來說,似乎僅有M型社會的貧富差距可說這部電影是「神預言」,其他一些人們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大概只有電動車、與智慧型手機帶來的近未來生活唾手可得,其他關於城市的近未來想像恐怕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
然而藝術創作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承先啟後、開創當代。
近年台灣民眾對設計的討論日盛,在「抄襲與否」的議題上也經常展開攻防思辨。
常在思考,當設計師們在做設計前,也都會看很多參考資料,我認為在設計上尋求所謂的「原創性」時,其實也應如藝術創作般有所依據,追尋脈絡後,找到定位,進而尋求當代的破格創造,而非只是想在安全牌上追尋「視覺經驗的突破」。
而網友們也該努力提升自我的鑑賞經驗值,多讀歷史、多看過去的偉大創作,在看到視覺經驗雷同的作品時,不要急著就說對方抄襲,從中去分析作品間思考的差異,提升討論內容的層次,才不會造成網路批判凌駕設計專業的亂象。
credit
Jonas Pina Art
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怎麼辦,我覺得我不配 | 我就爛啊 | #其實我們都自卑 | 阿德勒觀點 // 李長潔 😥
.
繼上次的「#厭世作為一種態度」為自我療癒的一集後,今天,應該算是自我揭露與剖析的一集(羞恥 + 邊錄邊發抖),再次送給我們這些每天都有重重的打擊與滿滿的愧疚感的魯蛇。在「厭世」的討論中我們談到,厭世其實是一種「處世」,可以用自嘲來抵抗全世界的不公平。那這次我們就,再次追根究底,除了詩意的反諷主義外,到底我們的心靈怎麼了?為何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對?又該如何修身自持呢?
.
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心理學領域專家,更非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粉絲,但本集透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從內心真實的人性面,一步步面對自己的「自卑」與「脆弱」,坦承「比較」帶來的「煩惱」。阿德勒的一句話:「#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深深地打擊、打動、打中著我的內心,久久不能自己。而他提出的共融感(Gemeinschaftsgefuhl),與其衍伸出來的社會公平的理想,也讓我深思良久。所以,今天我們透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的概念,剖析自我,並思考在社群媒體的情感轉向下,個人情感如何被媒介化,又該如何貞定自我、安身立命。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就爛,我每天都爛到爆
▶ 你是哪一種冒牌者
▶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 幸與不幸:兩種過度的自卑情結
▶ 自卑做為人生的動力
▶ 社群媒體中的自我與扭曲之鏡
▶ 我就魯啊,甚麼是成功
▶ 脆弱就是勇氣
▶ 滿滿的一碗雞湯喝到飽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lqfv8882zv0876q2j30cnh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__8VGQ_ZC7lYCinyDv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0zGaAufMlfHyY6sUXXMaZR?si=gH9uDnNxSVukMRWWwQCpgA&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2-%E6%80%8E%E9%BA%BC%E8%BE%A6-%E6%88%91%E8%A6%BA%E5%BE%97%E6%88%91%E4%B8%8D%E9%85%8D-%E6%88%91%E5%B0%B1%E7%88%9B%E5%95%8A-%E5%85%B6%E5%AF%A6%E6%88%91%E5%80%91%E9%83%BD%E8%87%AA%E5%8D%91-%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14055714
.
///// 完整論述 /////
.
.
▓ #我就爛啊
.
我的line大頭貼,是用「我就爛」的梗圖,自介是廢。一方面是厭世的自嘲,但也是一種真實心境脈絡的反映。前幾週發生一些事情,讓我又更深深地感受到,身為「兼任下流」(美其名是斜槓人生)的自卑感。說真的,那是濃濃的自卑,我每天都在經驗著,隨時有可能被社會體制忽視、排除、淘汰的焦慮與威脅。研究不足、SSCI不夠、沒上過班、沒出國過水一下、不會程式設計、不能蓋3D、教學經驗不夠好、不能用英文上課,以上的弱點可以逐一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簡言之,我就爛。但我到底爛不爛?我真的努力不夠嗎?是我每天都在捫心自問的問題。
.
▓ #5種冒牌者,你是哪一種?
.
1978年,Pauline Clance提出「#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用以指稱,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他們時常通過「#更加勤奮」、「#害怕造假」、「#運用魅力」、「#謙虛」來迴避假冒的懼怕。
.
Valerie Young(2008; 2011)分析了冒牌者症候群的5種常見的類型:完美主義者、專家、天資聰穎之人、強烈個人主義者、工作狂,他們有各自在害怕被認為不夠努力的原因。但事實上,70%的人都曾有冒牌者症候群的發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存在的惱人情緒(Sakulku, 2011)。
.
▓ #佛洛伊德與阿德勒的決裂
.
這種對自卑情感的描繪,可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詮釋。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現代自我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並列為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山頭。有趣的是,阿德勒與榮格都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對精神分析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後來他們都因為在理論上與弗洛伊德意見不同,而先後與弗洛伊德決裂了。
.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決裂,大家在電影《危險療程》(A Most Dangerous Method, 2011)中可見其風雲。基本上就是,榮格不認為「性」就是人的全部,而有一種更普遍的生命經驗—集體無意識。而後發展出「榮格精神分析學派」。阿德勒則是因為否定了佛洛伊德的創傷假設,人格的決定並非在「過去所發生的事情」,而是在「#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強調自我生命的作用,並且認為「自卑」(inferiority)遠比「性」來的更具分析性。撰寫《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後來發展成「個體心理學派」。
.
▓ #朝向共同體關係
.
相較於佛洛伊德的生理取向、元素論的、客觀的驅力心理學,阿德勒發展出一種社會取向、主觀知覺、整體觀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我必須要將人放在一個實際的生活型態中,才可以獲得對人的理解與解釋。因此,所有的人生問題,包含驅力滿足,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所有的價值問題,都是社會問題。然而,人要社會化的健全完滿,並非以壓抑作為代價(佛洛伊德的概念),而是慢慢透過「#社會感」(social feeling)、「#社會情懷」(social interest)的持修而建構起來。不過,阿德勒這裡用的原文是「Gemeinschaftsgefuhl」,在Ferdinand Tönnies對社會與共同體的區分當中,阿德勒說的應該是對共同體(community)的情感、聯繫以及歸屬。而這個對共同體所懷抱的目標,是一種虛構的、未來式的無限關懷,唯有這個目的性的關懷,才能讓個體獲得更美好、統合的人生。
.
這個目標地朝向,依靠「#創造力」來達成。創造力就如同「心靈」(soul),提供了行動的獨特性與自我的一致性,最終形成一種生命風格,這個生命風格可以用來解釋往後種種的生命行動與詮釋,也可以被補強、修正、改善。而創造力朝向目標,目標則又指引創造力,交互展開影響,配合得好,就會透過創造力不斷克服,邁向完滿發展,配合得不好,則削弱創造世界的力量,停留在原地。
.
▓ #被討厭的勇氣
.
如上述,阿德勒認為如果我們創造力受阻,主要會表現在自卑感與社會情懷缺乏。自卑是一種人類的普遍情感,可能是焦慮、適應不良、無法達成等負面脆弱,而唯有透過自卑,人才有追求超越的可能。這聽起來就有一種存在主義的感覺。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期待從一個相對不利的狀態,進而去追求一個更美好的生活。
.
在我們無法接納與超越自卑的同時候,會衍伸出兩種過度狀態,一種是過度炫耀優越,透過「我就爛」到「我就讚」的想法轉變,來迴避自卑的狀態。另一種則是過度自卑,停留在更強烈的自我否定中,也可以作為迴避自卑的方式。當然,這兩種狀態都很常見,或許,那是人性的一部分。在更多時後,我們會漸漸地期待與執行,逐步克服自卑的條件或想法,以達到更美好的自己,回歸到人生的主要議題上,例如愛情、友誼、工作等。
.
▓ #社群媒體中的比較競爭
.
社群媒體將眾人快速脫離時空,集結一起,我們的人生上線(on-line),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新形態的人群聚集樣貌成形。我們一天可能有超過4小時都在社群媒體上,我自己幾乎8個小時。也就是說,我們活在一個具有社群媒體特質生活中。
.
互動、互文、視覺化、即時、無所不在的新媒體特質,一方面讓人際關係更自由,自我表達更暢達,另一方面卻也形成一種無止境的市場競爭。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Instagram這個以「視覺」為導向的社交媒體,而相片堆砌出的社交世界,極其重視相貌、裝扮、行頭、奢侈品,等生活表層的東西;這種直接、淺薄、表象的社交,更容易引發年輕人的自卑與焦慮。
.
▓ #扭曲的鏡子
.
社群媒體的媒介邏輯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自我認同與社交習慣,社群媒體讓人在虛實交錯、真假難分的平行時空中,營造出一個看似積極的世界;我們可以塑造自己想呈現的形象,得到讚美與回饋,產生愉悅的感覺。但正如《反正我很閒》辯證著,你沒上線,究代表你不存在(?)而這個自我建構的自由,到底自不自由。
.
康庭瑜(2019)討論了這個問題,她對女性IG使用者進行訪談,試圖了解IG上的我們究竟是不是真的我們,或是,我們是否可以真的獲得「我是我」的認同感。年輕女性在IG上用更加性感的姿態,表達自己的身體自由,模糊了「超性感(hypersexualized)的名流身體」和「日常生活中的大眾女體」之間的界線;此外,女孩們透過自拍獲得自信、愉悅與同儕認同,很常是無償自願的。
.
康庭瑜問到,這算是一種「賦權」嗎?其中提到兩種後女性主義的自我形象再現觀點,一種是自主的身體性感化,以反擊男性凝視;另一種則是透過形象塑造專家的介入,重新打造自己的身體。這都強調著「#女人可以」(the can-do woman)的態度。在社群媒體的自拍上,不同的平台表現出不同的人際關係,也有不一樣的自我展現。
.
康庭瑜找到一種辯證式的觀點,存在於我們的社群媒體自拍中,「大眾的性感/我的性感」、「男性的性感/女性的性感」、「身體的物質性/身體化的氣質」、「霸權的性感/反抗的性感」。其中的反抗,雖說是一種在台灣男性凝視下的賦權,卻投入了另一個西方凝視的殖民觀點之中。所以,我們看起來過得好嗎?
.
▓ #華人的成功意識形態
.
從康庭瑜的辯證中可以理解一件事,先不管賦權與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協商。與他人的眼光協商。可能她的關心是「審美」,我的關心是「成功」。社群媒體上的顯現,也很常被拿來當作是自我實現(成就)的評斷與自我評斷。同樣的,我們一方面在台灣人的成就價值中,可能同時也欽羨西方的成就判斷。
.
高旭繁(2013)整理了建構華人幸福的來源,包含「自尊的滿足」、「家庭、朋友等人際關係的和諧」、「對金錢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對生活的樂天知命」、「過得比他人好」、「對自我的控制與實現」、「短暫的快樂」、「對健康的需求」,與西方對個人情感表達、人際關係的展現的強調相異,台灣人較強調「內在」與「合群」,隱含「內聖外王」的意義。
.
簡單來看,幸福、成就的判斷上,台灣人對被群體認同「#努力工作」為重要的依據;然後,我們的成就歸因,除了對家人外,大都會表示謙虛,將最後的成就歸功給「運氣」、「貴人」,一方面不帶給他人壓力,另方面則產生報恩的連結想像,以獲得更多的機會(韓貴香,2010)。不知道滑坡到哪裡了,總之,就覺得在社群媒體裡的自我與他人協商,又想要個人表態,又要顧慮他人觀感,真的是蠻累人的。
.
▓ #回到自我的認同與肯定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該片用一種警告的意味,說明著我們人際關係的媒介化。人們的日常生活深深受到社群媒體邏輯的影響,資訊傳遞與接收的慾望,形成了一種被視覺化、感官化、表面化的比較、競爭,進而感到狂喜、興奮、失落、焦慮,範疇當然包含了前述的「外表」、「成就」等。在數位時代,有許多自我認同、人際關係上的焦慮,都來自社群媒體,當然,社群媒體上互動的重要性,已然不須多言,只是那種情感、情緒的自持就更加重要了。
.
回到阿德勒。阿德勒認為人在出生之後,就會從各個環境中找到自己適切的位置,並從個人的內在中,找到對某一團體的歸屬感,最後自願地對「#群體做出無私奉獻」,而這正是社群情懷的核心精神。但,其實我們不應該太在意尋求他人的認同,而是在一個社群價值下,追尋對自我的肯定與認同。這個非常個人化的修練軌跡,並不是很容易,但可以試著每天朝向目標逐步做一點點改變。
.
▓ #我們該怎麼做
.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把《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當作心靈雞湯文,這次為了解釋、解決自己的心情,細心地進入到個體心理學的境地裡,才慢慢懂得阿德勒的真正想法,充滿了人性關懷。或許我沒有真的如此贊成阿德勒的論墊,也不一定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希望可以提供你我一些對自己更好的想法。
.
我認為,阿德勒的社會情懷、社群感、共融感,可以當作一是一個中心價值,也就是無比較的社會公平。但若說真的可以做的是,承認自己有這些想法,並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它們。我們可以單純觀察這些想法,不去處理它們。然後慢慢去面對,甚至與這些令人感到脆弱的想法共處。
.
然後重建思考路徑,相信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卑的細微之處,並且試著懷抱勇氣(courage)。勇氣並非勇敢,社會學家Brené Brown(2012)在《脆弱的力量》中區分,勇敢是應付困境的能力,勇氣則是全心全意面對自己的恐懼,接納自卑脆弱的心境。她的脆弱研究裡發現,勇氣與脆弱總是共存的,那些自卑感反而就是讓我們可以成為我們的道路。
.
我們可以偶爾會覺得自己就是很爛,充滿挫折,但脆弱不等於懦弱,勇氣允許自己脆弱,也讓我們看到真正的自己。
|
📂 #參考文獻:
.
1. Clance, P. R., &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5(3), 241.
2. Young, V. (2008). The Impostor Syndrome. Finding a Name for the Feelings. Overcoming the Impostor Syndrome.
3. Young, V. (2011). The secret thoughts of successful women: Why capable people suffer from the impostor syndrome and how to thrive in spite of it. Currency.
4. Sakulku, J. (2011).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6(1), 75-97.
5. Brown, B. (2012).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Teachings on Authenticity, Connection and.
6. Stein, H. T. (2013).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 Theory & Practice: A Socratic approach to democratic living, 1-297.
7. 陳美姿, & 周麗端. (2020). 望子成龍女成鳳? 教養信念在社經地位與家庭學習環境間的中介效果. 教育心理學報, 52(2), 365-388.
8. 韓貴香. (2010). 華人對成就的入際歸因方式與動機之分析研究.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2(1), 41-76.
9. 康庭瑜. (2019). 賦權及其極限? 後女性主義, 社群媒體與自拍. 新聞學研究, (141), 1-38.
10. 張瑋庭. (2018). 用阿德勒心理學觀點談人際關係-以網路社群軟體 [Instagram] 為例. 諮商與輔導, (391), 49-52.
|
#結果新麥超容易噴 😅
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部長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感謝 #飛行圓國際FCI 贊助本集播出🎉
WELCOME TO THE CLUB!
歡迎加入YT線上電影直播節目首選!
電影新聞|近期串流推薦|
《影子背後》官方粉絲團:https://lihi1.com/MbguL
✅即日起,凡前往隱士、隱世、隱寺餐酒館與《影子背後》電影海報合照、打卡,
並標記#影子背後、 #隱士餐酒館 、#隱世餐酒館 、#隱寺餐酒館
就可獲得「影子背後特調」乙杯還有《影子背後》首三日電影交換券乙張!
🎉影子背後贈票🎉
活動辦法:
✅ 在今天直播後,在留言區留下一句對電影酷拉部的中秋祝福就可以參與抽獎喲!
*兌換券僅適用於首輪上映戲院之一般廳使用
注意事項
📍活動獎項:【影子背後】電影兌換券一張
📍活動期間:即刻起至贈完為止。
📍獎項公佈時間:2021年9月22日
📍領獎辦法:請得獎者在2021年9月24日中午 12:00 前,私訊粉絲專頁,提供您的『姓名、電話、收件地址 』。
⚠部員們注意!⚠
繼上次十萬訂閱的紀念部長T後,這次部長直接帶來一系列的主題設計啦!
購買這邊請👉https://bit.ly/2R6E6ze
🌟最後的BONUS🌟
部長為了感謝這些年各位部員的支持,
特別加開折扣優惠!
凡是單次購買超過2件以上的部員,
即可使用下方的折扣碼進行優惠抵用喲~!
🎁專屬折扣碼:bujo1984🎁
看完已經心動了的大家趕快上CAPSULE Cmer上下單,
把2021年度最有創意的低調酷時尚帶回家!
🟩官方LINE帳號加起來:@bujo
🟩LINE 討論群:https://bit.ly/bujolinechat
00:00 準備開始
01:15 歡迎收看
02:00 國片《影子背後》即將在9/17上映!
06:01 上週北美票房冠軍:尚氣與十環傳奇
09:39 本週新片推薦:沙丘
13:05 龍劭華猝逝,享受68歲
19:38 英國才女宣布退出!《史密斯任務》影集另覓新女主角
24:37 歐美喜事大拼盤!萬磁王、艾莉西亞薇坎德證實當爸媽
28:40 NO華納?諾蘭下部電影重返二戰!描述「原子彈之父」的故事
33:38 好可愛的神射手搭檔!Disney+ 影集《鷹眼》首支預告正式登場!
38:22 PS發表會!獨家新作曝光!
47:12 MET GALA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晚宴 The Metropolitan
1:03:40 中秋節烤肉啦
製播:CAPSULE
主持:部長、太空小姐
🎙️電影酷拉部 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08Jgvy
Spotify:https://spoti.fi/2ZtNFdv
SoundOn:https://sndn.link/bujomovieclub
Firstory:https://bit.ly/2WtVgXr
--------------------------------------------------
✨重要連結✨
➡️ 加入Telegram:http://bit.ly/bujoTelegram
➡️ 加入部長頻道會員:http://bit.ly/joinbujo
➡️ 贊助且部長不會被抽成: http://bit.ly/donatebujo
.
社群通通追蹤起來
➡️FB:http://bit.ly/BUJO_FB
➡️IG::http://bit.ly/BUJO_IG
.
-----📞合作邀約請洽📞-----
我的 Capsule Buddy➜思文
✉️Email : bujo@capsuleinc.cc
------------------★------------------
直播設備推薦!
▶️ 擷取卡 Cam Link 4K
- 可以將單眼數位相機變成視訊使用,大幅提高直播中人像的畫質以及觀影體驗
- 超簡單隨插即用!
DSLR相機相容表格https://www.elgato.com/en/gaming/cam-...)
- 支援4K超清晰畫質
- 商城連結: https://reurl.cc/31VyW9
▶️ 鍵盤 K95 RGB Platinum XT
- 航空級鋁合金髮絲紋框架
- 業界頂級Cherry MX櫻桃機械軸(銀/茶/青)
- iCUE軟體控制全鍵RGB動態背光、巨集設定,6顆支援Elgato Stream Deck專用按鍵
- 耐用不沾髒污PBT雙料注塑鍵帽
- 商城連結: https://reurl.cc/xDqemV
▶️ 無線藍芽耳機 Virtuoso
- RGB燈效可自由調整、超耐用金屬框體
- 無線、USB、3.5mm 三種模式
- 獨家Slipstream無線傳輸技術,更穩更快更遠
- 16+小時電池容量
- 語音清晰、可拆卸、指向性麥克風
- 7.1環繞、50mm音效驅動
- 商城連結: https://reurl.cc/qDeaeq
#電影酷拉部 #中秋節 #影子背後

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La vie et le voyage, ciném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
轉戰倫敦大都會,索爾與女武神化身為黑衣人,
跟著外太空來的新朋友、老司機們,
一起來看看總整理+預告分析第2彈,
微妙的感覺…H&M新組合,要來環遊世界拯救地球!
我的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inema.vievoyage
W看電影_X戰警:黑鳳凰_重雷心得
https://youtu.be/EEQrERwkzSw
W電影隨便聊_獵鷹與酷寒戰士特輯_MCU後續發展專題02
https://youtu.be/G3b6z02DsIY

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Top movie pick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無敵破壞王2:網路大暴走》環境藝術導演親自告訴你動畫電影裡的所有彩蛋迷思,什麼是「環境藝術導演」?就是為動畫電影創造出完美和諧的背景世界的幕後推手,動畫電影整體的世界觀,就是靠這群「環境藝術動畫師」無窮的想像力創造出來,這一群人也正是每部動畫電影裡,埋彩蛋的魔術師。
訂閱【電癮好選喆Top movie picks】https://goo.gl/3S03OY
簡立喆主播臉書 https://goo.gl/cUWJx7
按個讚,最新訊息不漏接!

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光點華山電影館- 《夢遊大都會Cosmopoli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夢遊大都會Cosmopolis》 【變蠅人】、【錄影帶謀殺案】、【危險療程】大師級名導大 ... 2012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影片法國權威雜誌電影筆記年度第二名英國權威雜誌視與聽 ... ... <看更多>
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KoreaDrama - [心得] 愛在大都會輕鬆小品推薦 - PTT生活資訊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當初on檔時沒有追完但因為池昌旭X金智媛的組合讓我難以輕易棄劇,於是近期撿回來看覺得是部值得推薦的輕鬆小品看點一:訪談形式 可說是本劇一大特色但 ... ... <看更多>
大都會電影分析 在 [心得] 愛在大都會-擁抱全部的自己- 看板KoreaDrama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韓劇版首po
其實我看的韓劇不多,但這部算是讓我帶入感最深的作品
加上版上討論度感覺沒有很高,於是想分享一些想法,也期待看到更多心得文
----------------------以下有雷--------------------
「以前乖巧文靜的李恩梧,
以及我愛過的尹善雅,
還有現在出現在我面前的李恩梧。
全部都是妳,都是李恩梧」
「我愛過的那個人,依舊在妳的身體裡」
這是整部劇我最喜歡的一段話
比起愛情線,其實最有共鳴的
是女主角的迷惘與成長
很多人覺得恩梧很優柔寡斷令人厭煩
但我完全不這樣覺得,反而很容易理解她的心情並帶入自己的感受和經歷。
恩梧的不自信和挫折
那種打從心底的自我懷疑和厭惡
那種真心希望捨去名字和過去
我不要我了,再也不要了
從此之後,我就是別人了的那種心情
捨棄名字個性拘謹和束縛
從今以後,我只跟隨自己的心
成為我嚮往的那種人
很多很多時候,我們也都想這樣
在遇到挫折或是低潮時,厭世的想要拋開一切,任性一次什麼都不管
恩梧只把我們心中的想法實踐了而已
然而任性了然後呢
終究還是要回歸現實面對問題
嘗試著認識和接納每一個不同的自己
任性瀟灑的那一面是我
膽小懦弱的那一面也是我
優柔寡斷是我
俐落能幹還是我
全部的我,都是我
只有真心擁抱所有的自己之後
才能夠堂堂正正出現在別人面前
不自卑平等的發展一段好的人際關係
非常喜歡編劇敘述女主掙扎成長的過程
看完有種得到救贖的感覺
非常推薦的好劇!!!
(敲碗第二季想看宣寧小健那對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3.190.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oreaDrama/M.1613405362.A.A1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