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Trump早就叫大家分批離開了,因為在中國的製造和組裝,風險比以前高多了,利潤卻相對越來越小,移出供應鏈會是較好的選擇。」
中國上海美國商會(AmCham)最新調查,有78%的受訪者表示,其在中國的工廠因防疫措施限制,使工人難以重返工作職場,因此沒有足夠的勞力以恢復全面生產,中國上海美國商會對109家在上海、蘇州、南京和長江三角洲有製造業務的公司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8%的受訪者稱,因疫情造成的工廠停工,已經影響了公司的全球供應鏈,而其他受訪者則反映,他們的供應鏈將在下個月受影響,約78%的受訪者稱,出於中國的防疫限制而使工人難以重返工作職場,其工廠正面臨勞力不足問題,無法恢復全面生產。
美國商會主席Ker Gibbs指出,由於旅行限制和隔離,缺工是當前美國企業遇到的最大問題,且旅行限制和隔離也是調查結果顯示的第1、第2大問題,而任何從外地返回工廠的勞工,都需要隔離14天,因此即使工廠允許營運,大多數工廠仍然嚴重缺工,全球供應鏈將因此大受影響,且這種影響也才剛剛開始顯現。
接受調查的公司中,有1/3表示,擬在工廠無法開業的情況下,把業務遷出中國。另有近2/3的企業預計,其產品需求將低於正常水平,受訪者們還表示,未來兩到4週內其業務面臨的最大挑戰,為物流問題和尋找替代供應。
鑑於中國武漢肺炎疫情使中國供應鏈斷鏈,跨國企業正將生產線移出中國,或尋找所需零組件的替代來源,儘管這是權宜之計,然而,相關企業也在評估是否新地點在成本上較中國更具競爭力,部份專家認為,若這些公司選擇撤離中國,此刻將是亞洲製造地貌的轉折點,營建設備製造商小松製作所株式會社(Komatsu)正將用於汽車車體的金屬零件以及內部連接線材的生產轉移至日本與越南。此舉是為防範中國出貨延誤。
日本大金工業考慮將空調組裝部門,從仍封城的武漢移至馬來西亞或其他地方。該公司蘇州廠與上海廠10日已部份復工。一名行政主管說,如果武漢持續封城,「我們必須盡量減少生產衝擊」,關鍵零件,比如壓縮機等將必須在日本或泰國生產。
至於運動用品製造商亞瑟士,則研擬將生產線從武漢轉移至越南與印尼,儘管跨國大廠目前之舉僅是暫時性的,但卻可能引發對亞洲供應鏈根本性的檢視。華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資深研究員Edward Alden說,這將是一個轉折點,由於中國的薪資與生產成本上升,許多公司已承受巨大壓力,而將生產部門逐漸移出中國,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未能去除多數關稅,企業必然認定,輸美中製產品的成本現在看來不是暫時較高,而是永遠較高。而隨著美國加強與中國科技貿易的審查以及中國武漢肺炎危機,「毋庸置疑,這將加速企業移出中國,多元化供應鏈的努力」。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070944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069530
大金 泰國 馬來西亞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必須打造一個面向全球的project!】
昨天,我受邀擔任「#2019區塊鏈應用法律高峰論談」的與談人,跟大家談談STO監理規範的世界趨勢,同時,也跟大家分享這些日子以來,包括代表台灣參加G20第一次的虛擬貨幣法規議程和上週前往新加坡參加由星國新躍社科大學(#SUSS)舉辦的區塊鏈論壇(Singapore blockchain forum by SUSS)與其他國家政府、立法工作者、專家學者交流的心得。
我們回顧這 10 年來發展的進程,區塊鏈其實已逐漸脫離「#比特幣」這個光環,1年前我們在談區塊鏈的時候,對於「區塊鏈」的認識還是有限,到現在區塊鏈的技術廣泛被應用與實踐,面對新科技的衝擊時,政府的態度決定了產業未來發展的深度與廣度。
#監理者或法規制定者要怎麼面對威脅並同時看見機會?
我認為當我們面對新科技是用比較負面或消極的心態來看時,往往只會去思考怎麼去圍堵它、不讓它對既有產業造成破壞;但若從正面或積極的心態來看時,將會促使我們去思考怎麼幫助現有產業進行轉型、提升整體競爭力。
上週我在新加坡見了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主席 #HesterPeirce、新加坡金管局副局長、泰國中央銀行代表、馬來西亞金管局代表。我們在閉門會談中,大家敞開心胸分享各國政策法規現況,「我相信,不管是法遵或技術應用,2019年將是一個分岔點。」我也談到,台灣的STO監理規範仍是不足的,例如限於專業投資人的部分,應朝向實踐普惠金融的大方向思維,才能符合未來的趨勢跟產業發展,台灣必須要做面向全球的project,第一步就要走到全球去,「#這是台灣的歷史機運!」
#Libra從來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我也談到了 #Libra(#臉書幣),我大膽預測,Libra將在一年後,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先發行,甚至第三方國際組織例如 #IMF 或 #世界銀行 都會加入運作,這將迫使美國不得不作出政治妥協。
目前美中貿易戰已經漸漸燒向數位經濟大戰,這將連帶導致各國去思考更強而有力的監管介入的必要性,例如法國在7月通過法案,允許針對大型網路公司(全球營收至少7.5億歐元,法國營收至少2500萬歐元)的法國營收,徵收3%稅賦(就是所謂的 #數位服務稅),包括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也正在思考可行性。
台灣能不能夠在國際數位金融重組的空窗期找到切入的利基點,將是台灣如何定位自己下一個十年很重要的契機。
最後,我也提到三點是我們現階段可以再去努力的:
1|#交易所必須將營運資金和用戶資金分離。
2|銀行應協助交易所開放相關業務,並鼓勵協助 #交易所信託用戶資金。
3|主管機關應 #擴大金保法適用範圍,將虛擬通貨交易所也納入,來避免往後更多投資糾紛導致投資人求助無門的窘境。
虛擬通貨或區塊鏈這條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交易所合法、合規才是正道,更希望我們的政府要與時俱進,「科技一定是走在法律前面,法律若跟不上科技的步伐,科技應用發展最終將無所適從。」
大金 泰國 馬來西亞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即時頭條】印尼旅遊業瞄準中國遊客 巴厘島的神話還能被複製嗎?
隨著大量富裕中國遊客越來越青睞出國遊,印尼獲利頗豐。中國有望在2017年首次取代新加坡成為印尼最大的旅遊客源地。2017年1月至8月,共有140萬中國遊客赴印尼旅遊,較2016年同期增長46%。
印尼總統維多多(Joko Widodo)希望藉此機會將旅遊業打造成未來幾年印尼經濟增長的引擎。為此,他希望在巴厘島之外開發更多旅遊勝地。有「諸神之島」美譽的巴厘島以熱帶海灘、火山與名剎著稱,一直都是各國遊客赴印尼的主要目的地。
「全世界都想抓住中國市場,」印尼旅遊部長葉海亞(Arief Yahya)在雅加達接受採訪時表示,「很明顯,增加遊客數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瞄準中國。」
目前,在每年逾1.2億的中國出境遊遊客中,前往印尼的遊客佔到1%多一些。葉海亞計劃在中國的幾個重點地區定向投放廣告,使中國遊客增加一倍。他表示,中國市場這個大金礦將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但同時也需要數十億美元的投入。
印尼總統維多多提出了一項規模宏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體現了他開發印尼群島(由超過1.7萬個島嶼組成)的雄心壯志。此外,他還準備將旅遊業打造成印尼未來經濟繁榮重要的一環。印尼近年GDP增速大約在5%左右,遠低於佐科三年前上任時提出的目標7%,因此他面臨重重壓力,亟需開拓新的經濟增長來源。
維多多發誓到2019年(首個任期結束時)使遊客數量翻一番,達到2000萬人次,同時開發出除巴厘島以外的更多旅遊景點。2017年1月至8月,巴厘島已吸引了近400萬名遊客,幾乎佔到同期印尼900萬遊客的一半。
為實現這一目標,佐科希望打造10個新巴厘島,從西部蘇門答臘到東部北馬魯古一路建設基礎設施。
目前印尼經濟仍嚴重依賴棕櫚油、煤炭等大宗商品,因此發展旅遊業能幫助印尼政府增加創匯。葉海亞稱,按照佐科的計劃,2019年印尼旅遊業佔GDP比重將從去年的4.5%升至7.5%,旅遊收入增60%以上,至207億美元;旅遊業就業人數從1180萬增至1300萬。
「我們希望旅遊業成為印尼最大的創匯來源。我向總統和印尼人民承諾,這個目標一定會實現,」葉海亞表示,「我們深信,旅遊業與創意產業會讓印尼雄踞於世界各國之林。」
雖然勢頭迅猛,但印尼在開發旅遊業以及招攬中國遊客方面還是遠不及周邊各國。泰國旅遊業在GDP的佔比達到18%,聞名遐邇的沙灘與夜生活2017年已吸引了2600萬名外國遊客,其中28%來自中國。此外,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外國遊客人數也超過了印尼。
印尼政府需設法拉動中國遊客在印尼的消費。中東遊客人均消費1700美元,澳大利亞遊客為1500美元,中國遊客則為1100美元。葉海亞希望瞄準中國較富有的人群,「搶佔中高階市場」,同時吸引更多印度遊客。
對於維多多「再建十座巴厘島」這個計劃,資金籌措是個問題。葉海亞預計,印尼旅遊業在未來五年將需要200億美元的投資,其中政府會出資約100億美元。由於港口公路等基建需求龐大,而財政預算赤字又不能超過GDP的3%,印尼政府只好尋求更多私營部門投資。
「我們需要更多基礎設施投資,」巴厘島旅遊辦公室主任阿納克(Anak Agung Gede Yuniartha Putra)表示,「旅遊業要成功發展,基礎設施很重要,尤其是要方便來去。等我們開發出新的旅遊景點,只要交通便利,不管是坐飛機還是坐船,遊客數量都會飛速增長。」(撰文:Karlis Salna、homas Kutty Abraham)
#巴厘島 #印尼旅遊業 #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