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回流?搶低利貸款擴產
龐建國/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台北市)
蔡總統日前宣布「台商回流」即將達七千億元,但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左二)昨答詢立委曾銘宗時說,台商都是先運用國內資金投資,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海外資金。記者曾原信/攝影
中美貿易戰是否促成了台商回流和是否促進了台灣經濟成長,如今變成了一場朝野攻防的口水戰。梳理雙方論點,我們可以得到下列的脈絡圖像。
首先,為了避免產品被美國課徵關稅,的確有台商將大陸的部分產能移回台灣,增加了在台灣的生產和從台灣出口到美國,所以,出現了轉單或貿易移轉效應。其次,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的確有部分台商改變了投資策略,將原先要投放到大陸的資金,改投放在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地區,因而增加了在台灣的投資,所以,出現了投資移轉效應。
以上兩方面的變化是對台灣經濟成長有幫助的。不過,故事並没有到此結束,因為,這個「台商回流」的表象還有其他必須進一步釐清的內幕。
首先,擴大台灣的產能固然有助於增加相關廠商在台灣的產能利用率、工作機會、員工收入、在台採購和對美出口等等,但是,如果在此同時,是減少對大陸的出口,那麼,一來一往之間,是促進還是減緩了台灣的經濟成長,就需要進一步分析比較。從近一年來的數據看,對美國的出口增加顯然無法彌補對大陸出口的減少,所以實際的情況恐怕是得不償失。
其次,號稱「回流」的台商,其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並不是把大陸的工廠關了,然後把資金滙回台灣投資。所謂響應政府政策回台投資的廠商,有許多是為了爭搶政府所提供的低利貸款,先提個投資計畫,把錢貸到了手再說。就算有從大陸來的資金,也是在大陸賺到的利潤,進入到公司的營利收入後,作為再投資的用途。並沒有廠商把已經進入到大陸準備投資或運營的錢,直接或間接地匯回台灣。所以,在立委追究之下,經濟部不得不承認,「台商回流」的投資金流中,從境外匯入的部分是「零」。
於是,故事的脈絡變得比較清楚了,所謂「台商回流」,更符合實際的說法,應該是「台商擴產」。無論是擴大既有的產能,或者是從事新的投資,這些廠商的資金來源並不是直接來自大陸,而是大多數來自政府所提供的低利貸款,是用國家資源,其實就是我們小老百姓的血汗,來補貼這些廠商。
另外,目前政府所宣稱的「台商回流」投資金額都是計畫數字,是否實際到位和分幾年到位猶待觀察。我們能說的是,的確有台商擴大了在台灣的產能和準備在台灣從事投資,但是,沒有資金從大陸「回流」。故事到此結束。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