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試員工的時候,有個問題的答案我非常重視:
🙋♂️「請問在學校有分組報告機會、要打團體成績時,如果組員都已經很用心了,但表現還是不佳,您會採取什麼作法呢?」
其實作法各式各樣,但傳統上大家認為「比較好的學校」來的面試者,有蠻高的比率會説:那就乾脆 #自己完成整組報告,分數讓同學共享沒關係。
其實我不會用這樣的人。
原因是,我認為這樣的人是沒有團隊精神的,他不能接受團隊成員的不足也是他的一部分。
在求學階段,幾乎都是在審視「個人表現」;但到了社會職場,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得靠團隊打群架,別的不説,一個人一天就只有24小時,三個人一天就有72小時,再優秀的人也不可能擁有超過團隊的資源。
因此在社會上,評價這件事不再只看個人表現,正如同 #大隊接力看的是總時數。
會突然談到這個問題,是因為看了一篇文章讓我特別有感(文章連結參考留言處)。
文章主要在敘述近年來念頂大的學生,越來越多人需要 #心理諮商,平均16個臺大學生中,就有1個使用過校內心理諮商服務。
我大學唸臺大,拿二個學位,研究所唸交大,也算是頂大的人吧~~
一方面我慶幸著這些年輕人們懂得尋求專業的協助,另一外面我心疼著這些年輕人們承受如此大的壓力。
文章中提到一個我很認同的觀點:頂大的人擁有 #追求成功且抗拒失敗 的特質,但這也是頂大的人痛苦來源之一。
臺灣的教育制度要求學生競爭、要打敗別人、要搶第一,只有把別人踩在腳底下,你才能得到最好的資源、最好的對待。進頂大,你有會入閣、會出國考題目的老師,你有五年五百億,你學費還有比較便宜;進較差的大學,學校資源不足,專任老師比例低,學費貴、還要自己背學貸?!
誠實點吧,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們的教育制度就是在篩選出會考試的學生, #把資源給考試表現好的學生,至於其他人,誰理你啊!
爸爸媽媽會跟你說:「你看隔壁誰誰誰考得怎麼樣,你怎麼考這麼爛!」、「為什麼別人可以考第一名,你不行?」
從來不會跟你說:「考最後一名沒關係。」、「沒唸書沒關係。」
現在的教育制度、社會氛圍完美詮釋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只有唸書唸到第一名才不會被社會淘汰,畫畫第一名不重要、跑步第一名不重要、彈吉他第一名不重要、擁有愛心第一名不重要,重要的只有 #考試第一名。
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們必需提升自己、追求個人表現,但出社會後,他們才發現,原來這個社會最後還是需要 #團隊合作。
從小到大,被教導一路擊敗所有人,這樣既能符合爸媽的期待、也會得到師長的讚賞、還得到所有教育資源;突然間,世界顛倒了,他必須跟別人合作、開始顧慮別人,這樣才能符合上司的期許、完成公司的目標。
來不及適應這些變化,又沒辦法接受自己失敗的年輕人們陷入痛苦的泥沼,難以逃出。
不求每個年輕人在成長的路上一帆風順,但希望他們能認知到臺灣教育體制隱藏的錯誤價值,早日從追求個人的完美表現這個錯誤目標脫身。
#成績單裡面還是有被當掉的(;_;)
#想成為學霸好難😢
#奶爸律師
#陳又新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