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專文推薦❤ #水路遠洋紀行 ❺分鐘片花搶先看!
#今晚十點請鎖定公視紀錄觀點🌊🌊
夏華(影片中的大副)來自台東都蘭,家族多人跑過遠洋船。他哥哥蘇新華是《#血淚漁場》書中〈Amis船長討海記〉的主角,他們的父親,還是第一代當上大副的阿美族船員。1980年代,遠洋漁業缺工,職業介紹所到部落,將原住民青年半拐半騙送上船,他們成為龐大船隊低廉好用的勞力。剛入行的少年,總被港邊的海蟑螂坑好幾回,一旦和船東借資,就像簽下賣身契,全年徘徊赤道,為了撈捕一條百公斤的鮪魚,等待滿載回家。
如今,底層漁工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片中雖未提及,但透過去年報導者的「造假.剝削.血淚漁場」專題報導,發現這些懷抱夢想出國的漁工,往往簽下不平等合約,層層剝削、扣掉貸款,一個月只領幾千元。在人們無法窺視、嚴峻的海上工廠裡24小時工作,風浪大,漁工落海失蹤,時有所聞。
【水路–遠洋紀行】#直擊遠洋漁業工作現場
■ 9/26週四22:00┃紀錄觀點┃公視13頻道
■ 網路直播┃https://youtu.be/ED4QXd5xAco
■ 導演:盧昱瑞 ■ 攝影:賴以博
▎報導者 The Reporter專題:造假.剝削.血淚漁場
https://reurl.cc/5grQMR
▎勞工影展【水路–遠洋紀行】跑船,沒有青春
https://reurl.cc/A1kaOd
▎胡慕情專欄:《水路—遠洋記事》—海上地獄的素描
https://reurl.cc/VaEg1b
●節目更多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公視+線上看:https://www.ptsplus.tv/
●紀錄觀點 每週四晚間十點
╔══════════════════╗
►設紀錄觀點 搶先看!不再錯過好電影!
╚══════════════════╝
【#報導者帶你看】上船、離岸,直擊遠洋漁業現場
餐桌上的海鮮之外,我們熟知的台灣遠洋漁業往往不脫數字:船隊數量世界第一、年產值四百多億。可是這份報表如何產生、由誰寫下,卻常常不為人知。
尋求答案,鏡頭必須需航行得夠遠。
《#水路-遠洋紀行》導演 #盧昱瑞 的視線不在海面上,而是探入魷魚船內,在四肢難以打直的低矮床艙、零下四十度的冷凍艙中,讓觀者的目光,停留在幾十名外籍漁工、中國廚師,跟阿美族大副上。
故事要從2008年,昱瑞另一部,以前鎮漁港阿美族工人為主角的紀錄片《冰點》開始。曾經是出魚班的蘇夏華,如今成為片中,管理外籍漁工的甲板大副。介於船長和漁工間的原住民大副,身上印刻著,遠洋漁業人力的歷史軸線。
夏華來自台東都蘭,家族多人跑過遠洋船。他哥哥蘇新華是《#血淚漁場》書中〈Amis船長討海記〉的主角,他們的父親,還是第一代當上大副的阿美族船員。
1980年代,遠洋漁業缺工,職業介紹所到部落,將原住民青年半拐半騙送上船,他們成為龐大船隊低廉好用的勞力。剛入行的少年,總被港邊的海蟑螂坑好幾回,一旦和船東借資,就像簽下賣身契,全年徘徊赤道,為了撈捕一條百公斤的鮪魚,等待滿載回家。
如今,底層漁工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片中雖未提及,但透過去年「造假.剝削.血淚漁場」專題報導,我們發現這些懷抱夢想出國的漁工,往往簽下不平等合約,層層剝削、扣掉貸款,一個月只領幾千元。在人們無法窺視、嚴峻的海上工廠裡24小時工作,風浪大,漁工落海失蹤,時有所聞。
影片開頭,夏華扳著臉,指揮資深外籍漁工訓練菜鳥,在中文、印尼文,及不時迸出的髒話中,劃開了船上的階級。
盧昱瑞不只平實捕捉下勞動場景,也表現了與被攝者的親近時刻,這些人的一貫開朗、樂天及心酸苦澀,都被放進方格中。漁工成了有名字的人,不再有如船上難以辨識的工具零件,網台上拍攝的高難度畫面,還由他們協力拍攝。
一名記錄者要上遠洋漁船並不容易,女性大概毫無機會,還得搶到一證難求的船員證(或取巧從國外上船)。昱瑞與被攝者十年的交情信任,及對此片的熱情專注,是他能航行一段的關鍵。
藉由《水路》,我們終於越過海平線,看見船上的賣力身影,也聽到船員幽幽訴說,「我工作在金泉興上,大概就發生了這些事。」 (文/蔣宜婷,影片提供/ 盧昱瑞)
★《#報導者》年度專題「血淚漁場」:http://bit.ly/2h0YAqv
★資訊圖表/台灣遠洋漁業的大鮪鱸鰻:http://bit.ly/2rzIg03
【 2017勞工影展 Taiwan International Labor Film Festival】
╴10/27(五)- 11/05(日)
╴光點華山/國家電影中心
╴免費入場
╴詳情請見官網:http://www.tilff.taipei
#勞工影展 #看見的100種方式
大鮪鱸鰻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何用紀實影像發揮社會影響力?3/16《水路-遠洋紀行》導演盧昱瑞分享】www.accupass.com/go/saturdayphoto002
《#水路-遠洋紀行》導演 #盧昱瑞 將鏡頭探入魷魚船內,在四肢難以打直的低矮床艙、零下四十度的冷凍艙中,讓觀者的目光,停留在幾十名外籍漁工、中國廚師,跟阿美族大副上,紀錄這群海上勞動者的遠洋討海行。
故事是怎麼開始的?紀錄拍攝過程又曾遇到那些問題?動態影像與靜照間如何取捨?
想尋求答案,鏡頭必須需航行得夠遠。
▲進入Accupass活動頁面報名:
https://www.accupass.com/go/saturdayphoto002
本週「#攝影星期六」, 盧昱瑞導演將從2008年在前鎮漁港蹲點,拍攝紀錄片「冰點」談起,分享自身學習歷程!
除了紀錄片,更將分享各主題紀錄片的靜照和拍攝檔案,帶你從頭理解一部片的攝製過程及問題。適合所有對紀錄片、紀實攝影感到興趣的所有人報名參與!
◐課程導師:盧昱瑞(水路—紀錄片導演)
◐課程時間:3/16(六)10:00~13:00
◐課程地點:中山15講堂(捷運中山站)
👉#倒數4天,馬上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go/saturdayphoto002
【延伸閱讀】
★《#報導者》年度專題「血淚漁場」:http://bit.ly/2h0YAqv
★資訊圖表/台灣遠洋漁業的大鮪鱸鰻:http://bit.ly/2rzIg03
#社會田野 #經驗分享 #機會難得
大鮪鱸鰻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報導者給你問 5】這題就交由我們的PM陳貞樺來分享囉!
我們是用工程師跟設計師的魔法!(誤)
通常我們在製作數位專題時,會經過幾個步驟:採訪研究期、歸納新聞點、動腦發想、規劃製作。每一個數位專題的目的都是讓讀者能更貼近記者想表達的新聞點,讓讀者願意停下來感受報導。
例如:「大鮪鱸鰻」動態資訊圖表,就把繁雜的數字化為可愛的動態插畫圖表,目的是想讓讀者3分鐘輕鬆了解台灣遠洋漁業的實力。想知道更詳細的製作過程可以到「報導者開放實驗室」的「數位專題製作」逛逛喔~
▍台灣,遠洋漁業的大鮪鱸鰻: http://bit.ly/2rzIg03
■更多問答:http://bit.ly/2w4Ar7H
■有你才有報導者,歡迎贊助我們:http://bit.ly/2BgvE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