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 臺北詩歌節Taipei Poetry Festival】
柏林的手工藝人 ◎#艾菲‧保羅‧阿奇諾 Efe Paul Azino
尋找是一條永恆的黑色小巷它會延長過去的發現。
他們說訣竅在於知道從何處開始或者根本不要開始。
但是你從來沒有變魔法的頭腦也沒有好的顧問
所以你一頭栽進你的靈魂並且在黑暗中徘徊,
把你的聲音摺成一個盒子同時跟著那條歌來到柏林,
在那裡春天的繽紛來自冬天的灰燼而格利茨的綠地
被白色及黑色素的慾望覆蓋,這是充滿漂浮焦慮的嬉皮公園。
你進駐非洲人的蔭涼並且沉入他們的渴望。
橘色藍色綠色的塗鴉背景在你的靈魂中點起火,
你的眼睛在陽光下游泳並且因笑聲而發亮,
你總是能夠找到佛頭。
這是你的家,但只有一瞬間,
因為尋找是奔跑而母體一定得帶你回到
那個關於你存在的問題並且要求確認。
如果你打造出一首好詩或許正確的隱喻會拯救你 ──
所以為你的懷疑慎選一個韻腳吧,
為你的自我憎恨鑿出一個超凡脫俗的畫面,
找到合適的語言去把破碎的你拼湊起來
建立一個新的認同。
手工藝人啊有時候詩是頂在你頭上的一把槍,
是河流,是索套,是救贖的死亡 ──
有時候詩會失敗。
※這邊的佛頭是俚語,指的是吸食大麻的人。
--
◎作者簡介
艾菲‧保羅‧阿奇諾
艾菲‧保羅‧阿奇諾是奈及利亞最知名的行為藝術家和詩人之一。他是拉哥斯國際詩歌節的創辦人和總監,也是拉哥斯書本及藝術節詩歌部門的負責人。阿奇諾是口語詩表演《尋家》的製作人,並且曾參加柏林詩歌節、約翰尼斯堡活藝術節、開普頓斯皮爾酒莊國際詩歌節、阿刻書本及藝術節等。他的詩已被翻譯為南非語、法語和德語。他受西非開放社會計畫贊助,《給經常跨越的破碎者》(Farafina Books出版)是他的第一本詩集。他的最新詩集《笑聲卡在喉嚨的墜落悲劇》即將在2017年9月出版。
--
攝影:李政曄
美術設計:紙霧設計
--
◎小編鋼筆人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尋找認同的詩。第一句可以注意的修辭有「永恆」、「過去」,這些修辭一開始其實看起來只是神奇的比喻,但人的認同往往都建立在(自以為)永恆的、或輝煌的過去的事物,而這些比喻會在後面展現力道。而主角將自己栽入那尋找的黑暗中,來到了柏林。
柏林在詩人的筆下是個混雜之地,白色與黑色的慾望,各色的塗鴉背景。在這混雜之地中,人們的認同也不固定,「充滿漂浮焦慮的嬉皮」尤其顯著寫出這部分。嬉皮是60年代盛行於美國的次文化,並對全世界有一定影響,他們反抗美國的資本主義及對其他國家的侵略,但喪失自己國家認同的他們試圖從東方、從精神藥物與毒品中找到精神信仰以及對現實的抵抗,但到頭來都是空泛的。
浮動的認同必須找到根著點,所以「尋找」在詩中再次出現,從「永恆的黑色小巷」變成「奔跑」,且是奔向存在的問題本身。要怎麼尋求認同呢?詩人給的答案是寫詩。詩的技藝如此精緻、細膩,彷彿成了手工藝。
以詩尋求認同是相當有趣的觀點,黃錦樹在論述現代中文的生成時,強調了詩對現代中文(他論述的對象是散文)的影響。白色恐怖時期,散文由於政治環境的壓力,沒辦法像二、三零年代時的雜文般如此具有批判性,寫作者因而轉變成一種對美的追求,使用意象、特殊句法、想像等,而這種對美的要求事實上是法國浪漫主義時期時的「散文詩」的美學要求。而如此精緻的詩的語言所造就的行文,也成為當時華人認同文化中國的重要來源。語言、國族、詩因而交織在一起,形成複雜的關係。
但如今這些都已經沒有必然的關連了,講英文的可以是英國人或美國人,但也可以是菲律賓或印度人;講法語的也可以是法國人,但也可以是阿爾及利亞人。如果詩對尋找認同這件事會失敗,也是因為語言與國族的關係逐漸崩解的緣故吧。
--
X臺北詩歌節─活動資訊X
《愛的革命--詩與文化行動》
時間:9/24(日)14:30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 3F Forum(臺北市菸廠路88號)
主持:鴻鴻
與談者:艾菲‧保羅‧阿奇諾、張睿銓
網址:goo.gl/Pma1h7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