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觀音誕,到博學和尚的廟吃齋是所聊到的八卦新聞:
我問起了關於已故羅是憲居士禪修的取向,他說早年的時候是學東密,之後用了藏密的彌勒本尊觀為主修本尊,因為藏傳的版本比較有止觀禪修的意趣,包括與東密的對生本尊相反的自生本尊,而且也有比較明確的入定三昧的部份(即收攝歸空的禪法)。
傳彌勒法給羅時憲的組織的,為上一世的大寶法王。
學唯識(法相宗的)通常奉彌勒為主要偶像,因為唯識學派的祖師是跟彌勒菩薩學會唯識學說的。(有說法是祖師修彌勒菩薩的禪修進入禪定,在定中得啟示而創立唯識學派)。
彌勒主慈,觀音主悲。而佛教的四無量心中,頭兩個即是慈無量和悲無量。末兩個則是喜無量和捨無量。
這慈悲喜捨四種禪修方法,是必須全修。不然單修一個,或其中一個過強,會有副作用。
慈心無量(即是南傳佛教所搞的慈心觀 Metta Bhavana)常單修,先會起慈愛,之後久了會生愛染,事業心也會變重。
這裡指的事業心不一定是指目前大家刻板的事業心重,而是要把自己影響力的範圍越變越大。這個也能勉強用來解釋目前佛教山頭主義的形成,而且山頭主義非只是指漢傳佛光、慈濟、法鼓等,而是就算在緬甸泰國的一些南傳的教團,一樣也有山頭主義。
所以,正式佛教的禪修裡面,慈心修成後,就必須進修悲心,才能平衡慈心所生的副作用。
悲無量修久了,會變得自私。
恰巧的博學和尚這資訊與美國所做的一個研究相契。這研究生美國科學家研究藏傳佛教出家人怕不怕死和會不會為他人犧牲自己壽命。研究結果是蠻驚人的 —— 藏傳出家人是眾多群體中,最不會為他人犧牲自己性命的一群,也是最怕死的一群。
而藏傳的禪修系統裡面,就是是主修悲心無量的。修久了,人反而自私。
其實四無量心的慈悲喜捨,是次第,也必須四者皆修,才能用後後者來中和前前者所產生副作用。
所以有些人說修彌勒法的,會有很大的福報,也不知是否代表那個人的事業心強大了,所以會從壯大自己影響力範圍的事業中,賺錢了更多的福報(即利益的意思)
羅時憲居士有沒有事業心很重呢?
和其他跟他同期出名的佛教居士,我反而看到有者會在文章演講中借人家的口來吹捧自己(即某某重要人物說我對XX的見解釋他所聽過最好的)。
羅居士反而很少。
我不會因此覺得他的修行必然是較高的一位,只是覺得這是一為比較對自己坦然的修行人。
#大愛即大霸
#誠其意者尊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