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讀大稻埕📚 #青鳥選讀 /
#用閱讀理解你所不知道的大稻埕
↠ 大稻埕碼頭:一座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
📣 《#月津》
◼︎ 選讀關鍵字: #重現昔日鹽水港繁華
以小說重返「百年前鹽水繁華港埠的傳奇」!
重現藝閣繞境、匠師細雕、商賈崢嶸的古鎮風華
每條老街應該都有無數動人的故事,小說家 巴代以文字刻畫十九世紀台灣鹽水港熱絡繁華的市街風情。
細膩的呈現百年前一段說不出口的同性情誼--泉州來的羅漢腳與西拉雅部落青年的相遇相知。
#青鳥導讀 #書中節選 #一起透過文字回到島嶼歷史
「這是一艘十六公尺長,六公尺寬的老舊木船,由鹽水港出發,橫越被稱為「黑水溝」的台灣海峽前往福建泉州、福州兩處,準備在今天黃昏落日前返回鹽水港。乘員包括船老大,五個船員,還有一個被稱為總管的,負責商行貨物點收與買賣的商人。
十天前,農曆八月初一,這船載著滿船的糖與米糧,經過泉州卸下部分貨物,又採購了布匹、瓷器、紙張,希望在中秋前,回到鹽水港鎮賣些好價錢。其餘的貨物在福州卸貨,並採購粗厚的石板、石柱、石塊當壓艙,這是木船自鹽水港出發前預定購買的貨物,另外甲板上還縱向擺著十六根約三十四尺長粗大筆直的福杉木,杉木都上了層薄油又妥善包裹著,這使得甲板空間變得非常窄仄。
這已經是這艘老舊木船今年第三次載運這些石材。也幸好這些建材的重量,使得這艘近乎平底的木船,在波濤海湧中不致過於顛盪。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暈船吐了幾回,遭其他人訕笑。剛剛由外海進入近岸,他忍不住呼了口氣輕叫一聲,慶幸總算到岸了。」
◼︎ 作者介紹 ◼︎
#巴代
Badai,卑南族Damalagaw(大巴六九)部落裔。部落文史工作者、專職寫作。曾獲山海文學獎、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吳三連獎、全球星雲文學歷史小說獎、高雄文藝獎。
著作有研究專書《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吟唱.祭儀: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祭儀歌謠》;短篇小說集《薑路》;長篇小說《笛鸛》、《斯卡羅人》、《走過》、《馬鐵路》、《白鹿之愛》、《巫旅》、《最後的女王》、《暗礁》、《浪濤》、《野韻》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走讀大稻埕】系列講座 最終場
✨✨ 9 / 5 一起在線上理解大稻埕 ✨✨
📣 【走讀大稻埕】尋找時代的文化模樣:在大稻埕的新文化雜誌VERSE
百年之前,一群台灣知識份子在大稻埕成立「#台灣民報」,啟迪台灣民智,鼓吹新價值與新文化,與1920年代台灣的文化運動密不可分。2020年,一本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文化雜誌 VERSE 在迪化街上成立,就是希望呼應百年前,以大稻埕為基地的文化運動。讀《#VERSE》,在紙本文化與時代革命中看見文化書寫的精神。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走讀臺灣
#講座詳見粉專活動 #大稻埕走讀 #走讀台灣 #走讀大稻埕線上書單 #台灣與世界接軌的碼頭 #青鳥選讀 #歷史 #書單 #選讀 #線上講座 #走讀 #大稻埕
「大 稻 埕 導讀」的推薦目錄:
大 稻 埕 導讀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的閱讀單元,邀請歷史學者 蔡宗穎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書籍《宋代讀書人與他們的鬼》/ 時報出版。從閱讀宋代的筆記,可以得出一個觀念「宋人常常見鬼」,而且有些宋代的民間信仰一直延續到現代的文化。宋代人鬼之間的互動非常頻繁,鬼怪其實也正反映著人性。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DEWP69X-DWo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節目介紹:
從閱讀宋代的筆記,可以得出一個觀念「宋人常常見鬼」,而且有些宋代的民間信仰一直延續到現代的文化。宋代人鬼之間的互動非常頻繁,鬼怪其實也正反映著人性。
鬼是過去先民認識世界、解釋死亡以及冥冥之中無法解釋的一種語境。從宗教學來說,宗教的體系創造出它的神聖感,並且透過經典、神話去創造制度與儀式。要理解宋代的鬼,從材料下手的話就必須借重當時的士人(社會菁英)所留下的筆記,以及流傳的故事,從幽冥界的故事連結人到人世間,創造的需求。
鬼魂常出現在宋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少鬼故事反映出亡靈須小心對待,來自於冥間異性的勾引最令男性最難以招架。在宋代卜算也是「全民運動」,士人愛算命,因為想要探究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皇帝愛問卦,除了想要探究眾臣內心的向背外,最大的原因就如人們害怕鬼怪一樣,都來自「不確定感」。對民間來說,鬼神之物更是存在世道人心,俗話說人心反映世道,民間信仰、筆記小說的「鬼」,與其說是「鬼」,不如說這些有意識受菁英撰寫流傳下的人鬼故事,人即是鬼,鬼即是人,人與鬼的界線在故事中變成十分模糊,正因為模糊的界線,人鬼之間有機會發生關係、交往以及互動進而產生大量的社會史料,讓我們去思考跨越時代的意義。
【宋人旅行的人鬼情慾】對宋人來說,旅行中的風貌圍繞著精魅鬼怪,特別是出遊的男性容易在路途中,遭遇到身體情慾的誘惑。
【考生與人鬼關係的互酬】考試中小吏的協助、互相酬謝常見於宋人科舉的人鬼故事,「有鬼」成為宋人的日常生活。
【宋代女性情感的自由流動】女鬼故事說的不只是求香火、報復等等,而是用很隱晦「鬼」的意象,將未婚男女性行為合理化。
◎作者介紹:蔡宗穎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喜歡旅行,研究鬼怪、哲學,喜歡對日常事務提出不同見解。曾經流浪在餐飲專科學校擔任研究員,管理過旅人的青年旅館Hostel,曾經窩在大稻埕咖啡店,準備深耕三峽在山、海咖啡店裡繼續說故事、聽故事,寫故事。合著:《重新思考皇帝: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
大 稻 埕 導讀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的美食單元,邀請資深媒體人 陳玠甫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書籍《到老師府辦桌:台北老家族的陳家菜》/ 時報出版,家學淵源的陳玠甫,在父親過世後,追思與祭祀之際,驚覺原本餐桌上習以為常的料理,竟然藏著深深的思念與悠久的歷史文化。然而出版本書,不僅僅是個人的追思,陳玠甫化身為一位「現代說書人」,從大龍峒老師府陳悅記的歷史談起,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看見老台北繁華至極的風華絕代,也看見大時代裡大家族的興盛與衰落,以及新世代勇於傳承、善於創新的努力。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YvUnDquUTRQ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節目介紹:
「吃,是跟我們生活最密切的活動之一,在文化傳承和傳遞中,姑且是個引子,從吃什麼、怎麼吃、什麼時候吃,去了解傳統文化、祭祀的獨特性和優雅,也許慢慢對於保護自己的文化,會有更多的接力賽持續下去吧!」
陳玠甫的身分多重,曾經是電視台主播、教育機構創辦人,甚至在中國大陸負責過古村落的規劃發展。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他,來自於一個台北的老家族──「陳悅記」。「陳悅記」家族的祖宅「老師府」,由清末大龍峒的頭人陳維英之父陳遜言所建造,陳維英曾任當時兩大書院的院長,作育英才無數,地方皆以「老師」尊稱,因此稱其祖厝為「老師府」。
家學淵源的陳玠甫,在父親過世後,追思與祭祀之際,驚覺原本餐桌上習以為常的料理,竟然藏著深深的思念與悠久的歷史文化。然而出版本書,不僅僅是個人的追思,陳玠甫化身為一位「現代說書人」,從大龍峒老師府陳悅記的歷史談起,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看見老台北繁華至極的風華絕代,也看見大時代裡大家族的興盛與衰落,以及新世代勇於傳承、善於創新的努力。
本書分做「開篇:北台灣的老陳家」、「續曲:吃一輪陳家菜」、「尾聲:近悅遠來同安樂」三部分。文字揉合了個人的家族記憶與集體的歷史脈絡,呈現出來自一個兒子的思念,身為後代子孫的責任,以及做為一個創業者的遠見。在續曲中,還特別以別緻而寫實的插畫,搭配從未公開的「陳家食譜」與「陳家故事」,透過圖文「說菜」,將已失落的記憶中的「陳家菜」,重新召喚出來,躍然紙上餐桌。
◎作者介紹:陳玠甫
政大外交、美國埃默森政治傳播研究所畢業。曾經是媒體人、教育機構創辦人,後來全心投入大陸古村落規劃發展和傳統文化傳承的工作。2017年開始,在台北大稻埕經營展覽和餐飲空間,希望將老台北的風情帶給到台北老街旅遊的遊客,並回到老家參與國定古蹟陳悅記的修復籌備工作。
大 稻 埕 導讀 在 美最時特色導覽- 來去大稻埕散步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迪化街、 大稻埕 曾是全台北最熱鬧的地方,也是台灣對外貿易與民主運動的起源之地,留下了許多紅磚式建築與洋化的痕跡,充滿文化意義與歷史背景。 ... <看更多>
大 稻 埕 導讀 在 金車文教基金會King Car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的推薦與評價
2018年參加大稻埕走讀,在莊協發故居有幸由莊永明老師導讀。 謝謝莊老師,R.I.P.. 3 yrs Report. 郭慈惠 ... ... <看更多>
大 稻 埕 導讀 在 [心得] 紫色大稻埕全劇小感想- 看板TaiwanDram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紫色大稻埕22集播畢,藉由男主角江逸安(致敬錦記茶行畫家商人陳清汾)的視角,來述說
臺灣藝術家的故事。
這部戲雖然掛在三立臺灣台,但拍攝手法是公視水準(現在也在公視重播)。用了許多象徵
的手法,貫徹藝術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藝術的精神。
大稻埕因為開港通商,以及茶葉樟腦貿易興起,成為臺灣最富庶的地區。富有的環境,也
是孕育文化的搖籃。大稻埕除了聚集東亞各地商賈,也聚集了文化人。而在一戰之後,民
族自覺思潮興起,大稻埕也成了反殖民運動的起點。蔣渭水、林獻堂...等先輩除了發起
政治改革運動,也啟迪臺灣人的文化。
而畫家們也深受這風潮影響,不少畫家的畫風也反映當時的意識形態。例如英年早逝的陳
植棋,用畫筆反抗當時日本帝國單一的美術價值觀,也是東亞野獸派畫家的代表。臺灣人
的意識,也在日本殖民時代逐漸形成。陳澄波的畫作,總是充滿和煦的陽光。一方面是寫
實嘉義南國風光,另一方面也傳達他對家鄉的熱愛。臺灣畫家們,雖說已入選帝展、台展
為榮,但更希望畫作不該以日本人的標準來看,臺灣應該有自己的標準,因此陳澄波、郭
雪湖、楊三郎...等七人成立臺陽協會,辦臺陽畫展,希望能鼓勵臺灣畫家用自己的畫筆
來記錄自己的家鄉之美。
女主角柯佳嬿,扮演逃家的童養媳莊如月。她追求自己的夢想,決定自己的未來,並且設
定他是舞台劇的女一。他的命運或許也影射臺灣就像童養媳一樣,大清國輸日本,於是割
讓臺灣這個童養媳。但臺灣人不甘當人奴僕,如同如月在自己第一部話劇<終身大事>所吶
喊的「我的人生,我自己決定啦!」
而臺灣畫家也伴隨著大稻埕的興衰,大稻埕的興衰正是反映臺灣政治文化的興衰。隨著文
化頭蔣渭水病逝,中日爆發八年抗戰,文化、政治活動逐漸被緊縮,話劇不能在演具備反
抗意識的戲碼,畫作只能替日本殖民政府服務。等到二戰結束,看似太平歲月即將到來,
臺灣人終於不再當人童養媳,然而狗去豬來,國民黨貪污腐敗,連個省展都充滿政治算計
和衝突。例如郭雪湖的膠彩畫不被視為中國畫,是日本畫,即便膠彩畫是唐宋傳到日本的
畫法。陳澄波在嘉義火車站前被處決,雙手被鐵絲穿過。手是畫家的生命,如此被玷汙,
也象徵著臺灣藝術的衰亡。歷史充滿巧合,大稻埕的天馬茶房,剛好也是二二八事件發生
的起點。在那之後,大稻埕也因為河川泥沙淤積,貿易地位慢慢被取代,變成一個老化的
城鎮。而男主角舉家搬離大稻埕,也象徵大稻埕的衰亡。
這部戲真的是一部滿有內涵的戲,也是第一部以臺灣藝術為主題的戲。從這部戲也讓人體
會到,美術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今日美術變成有錢人的奢侈品,民眾也一味崇尚外來的
藝術,缺乏對自己文化的認識;相較之下,在郭雪湖那時代還比現代進步許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54.1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wanDrama/M.1469811482.A.31E.html
※ 編輯: bulls5566 (114.24.54.14), 07/30/2016 01:00:35
※ 編輯: bulls5566 (114.24.54.14), 07/30/2016 01:01:4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