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搬到東京之前,每一次到日本玩過以後,回台灣就會興起滿腔熱血,認真學日文。可是,經常學沒幾個月就舉白旗放棄。重蹈覆轍好多年,日文總是學得斷斷續續的,不見起色。
因為半調子,在對日文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很容易會對許多辭彙望文生義,滋生自以為是的定義。有一陣子,特別著迷於這種中日文漢字的誤解及落差,以此為題寫了些故事。這篇〈天地無用〉就是這樣先有題目出現,於是才慢慢羅織出內容的小說。
雖然在其他篇小說裡也曾寫過死亡,但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真正最直接鎖定「死亡」和「新生」為議題,從頭貫穿到尾的故事。寫作當時,在我親近的家族成員裡尚未有人離世。多年後回首,經歷過父親的離開,這篇小說彷彿變成當時的心理準備,面對死亡的預演。
在你的成長歲月裡,是否曾懷疑過生命,活成怎麼樣才叫做有意義?每一個人被帶來這個世界的本身,就已經是個意義。在無法抗拒的死亡來到以前,只要別鑄下太多遺憾,也別成為他人的遺憾,這一生無論經歷多少得失,都是不枉此行。
——張維中談短篇小說〈天地無用〉
小說原文收錄於《代替說再見》http://bit.ly/30Z667k
——照片攝於四萬溫泉
關於四萬溫泉的介紹收錄於張維中旅記《日本小鎮時光》http://bit.ly/2Is7Y1c
天地無用 小說 在 張維中。東京模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單身時、踏入婚姻、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之後,仍舊喜愛翻讀張維中的小說。」
「感覺到自己仍然在疼痛,卻也獲得了救贖。」
「對單親出身的我而言,這篇故事五味雜陳。」
「與其說是精選集,不如說是部青春流行史!」
「這本書彷彿是我的青春期被包納的具象物。」
「很想永遠記得某個人以及某段時光的自己。」
「為感傷的酸澀味添加一點甜味。」
「在每個溫暖當下帶著一絲絲的惆悵、一點點的失落與難過。」
「好似一瞬間把冷空氣隔離在外,心中感受到一股暖流。」
「偶爾想起的時候會再翻個牌、點其中哪個故事出來陪伴自己過夜。」
「只要我們活著,心就會是熱的。」
「真的好喜歡好喜歡這個故事!喜歡到一次看過一次,還會想再看一次的喜歡!」
#代替說再見 讀者真心話閱讀分享 https://wp.me/p6anwi-Hr
張維中:「謝謝你們!參與這一次的讀後感徵文活動。來稿的內容很讓我感動。大家寫下的,與其說是讀後感,不如說是和我分享了一段生命的感觸。1個人,1段人生,交織出300字的生命分享,讓這部20年來的小說珍藏版 ,在我們心中有了100%的存在意義。」
在這裡挑選出12篇讀者投稿與大家分享。
【#讀後分享】
01「感覺到自己仍然在疼痛,卻也獲得了救贖。」
發表名:琳
30歲~40歲(女,台北市)
人生走到中段的歲數,已經開始曉得失去以及重新獲得都是必然的學習,可是在當下時,難以揮別的情緒,就是會無法輕易地說再見。
閱讀《代替說再見》像是一個出口,在裡頭的各種故事情節,可能有自身的影子也可能是別人的視野去看人生百態。 雖說我最喜歡的是《分類作業》的這個故事,大齡單身的族群必須背負著很多的社會壓力,從自原生的家庭中獨立出來,卻又不見得能找得到自己的家,尋覓歸屬感的過程總是很茫然。然而接著讀到《天地無用》這個篇幅很長的故事,才明白了自身的掙扎;有過那麼一次接近從身體流失掉一個生命的經歷,只有身為女性才能體會這種與自我身體無法分割的痛楚,因為男人不會懷孕,他們總是無法切身地體會這種難過。
從那時開始的壓抑與憂鬱,會轉向羨慕身旁的女性都很順利地走入母親這個角色,甚至會妒忌別人的育兒過程,那種別人擁有但我好像永遠都沒機會了的失落感,「無用」這個標籤也許只是自己貼給自己的,雖然這個故事讀得好像有那麼點點痛苦,感覺得到自己仍然在疼痛,卻也獲得些許救贖。
●閱讀更多其他人的讀後感:https://wp.me/p6anwi-Hr
Uni-Books 原點出版
天地無用 小說 在 張維中。東京模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現在回想起《天地無用》,故事之外,更多的意義大概記錄著許多自身的關鍵分水嶺。這本書在2007年10月出版,是我的第五本也是截至目前為止的最後一本短篇小說集,另外也是我移居日本以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書。那一年,無論在工作、生活或出版創作上都陷入泥沼。隔年,2008年我離開台灣,一年多後從合作十年的舊東家畢業。我從來不是擅長於主動說再見的人,可是生命中有很多的不得不。再見以後會更壞或更好,誰也不知道。但至少,我們去試著給過自己一次轉機,試過了就好。
#張維中 #天地無用
#和青春的苦手和解在我們成為更好的大人之前
#張維中短篇小說完全保存版 #2019年10月
#一道青春必解的習題 #代替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