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屆 #電視金鐘獎 甫公布入圍名單,恭喜《#天橋上的魔術師》入圍 11 個項目大獎(不重複),包含戲劇節目類最佳戲劇、導演、編劇、燈光、攝影、美術設計、男主角(李奕樵)、女主角(孫淑媚)、男配角(朱軒洋)、女配角(黃舒湄、盧以恩)、最具潛力新人獎(李奕樵、羅謙紹、林潔宜),成為入圍階段領跑大贏家之一。
近幾年台劇的成績有目共度,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掀起極大關注,雖然我觀看台劇的數量遠不及電影,但這兩年間的話題台劇也都有所觀察,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近年我最喜歡的台劇,我認為這部作品大膽、不媚俗,且非常相信觀眾並勇於挑戰市場。藉著金鐘獎入圍,重新聊聊這部片和當時專訪導演 #楊雅喆 的過程,提供讀者參考。
題旨:【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
「導演好,我是關鍵評論網的編輯。」
「你好,你好,我先把手擦乾再和你握手。」
這是我和楊雅喆第一次見面,對彼此說的第一句話。
接著楊雅喆用力地將濕漉的雙手擦乾,伸出乾淨、禮貌的雙手相握,才算是正式打過招呼。接下來是訪談前的暖身閒談,在話家常中,方才文質彬彬的導演一下在談笑間幹聲連連,粗話齊發。
「在錄音囉。」我好心提醒。
「在錄音我還是可以講髒話。」楊雅喆說。
「那我把髒話都寫進文章。」我開玩笑地說。
「可以啊。」楊雅喆沒在跟我開玩笑。
楊雅喆可能是至今我訪談過的影視工作者中,髒話最多的導演,這件事在訪談前五分鐘就成立了,但同時我也發現,楊雅喆待人謙遜,面對陌生、年紀差距近半的訪談者,仍記得將雙手清潔、以禮相待,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楊雅喆在面對國民黨的肅殺歷史高喊「幹死威權」之際,還能讓觀眾在時代大旗之下,看見他對小人物們的用情至深。
回憶起楊雅喆的電影作品,在《囧男孩》「隔代教養」的困境中,感受小屁孩們的天真爛漫;在《女朋友。男朋友》「野百合學運」的青春騷動中,與林美寶攜手成長,共同悲喜;在《血觀音》「劉邦友命案」、「新瑞都開發案」的不公不義中,貼近女性的浪潮暗湧。綜觀楊雅喆的影像深處,命題皆扣準社會脈動,而後直搗人心的柔軟彼方。
在這些「暴烈控訴」中窺見的「可愛溫柔」,恰與「髒話的粗獷」、「擦手的禮貌」是同一件事,在細節與習慣的微觀之處,瞅見所謂的鐵漢與柔情,無論正反,皆積累成楊雅喆作品的底蘊。
而 2017 年,憑藉《血觀音》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站在金馬舞台高喊「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楊雅喆,沈寂四年,到了 2021 年選擇將吳明益筆桿油墨下的中華商場具現化,領著觀眾乘著時光機返回 1980 年代的絕代風華,時光悠悠淌流,只不過這次是朝著往事逆流,那裡有人、斑馬還有貓妖。楊雅喆在故事的集合體中,影像化出小人物在大環境底下的眾生相,望見戒嚴時代下中華商場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所有的故事都有起點,和楊雅喆第一題就談《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改編起源,作家吳明益在上個十年推出的小說,何以打動這名影像創作者?
(中略)
然而,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紀實」與「虛構」則是《天橋上的魔術師》重要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中略)
訪談最後,我問楊雅喆:「從你十年前看過小說,而後標案、拍攝最終成品上線,整趟旅程,你覺得是一場魔幻的奇蹟之旅嗎?」
「是啊。」楊雅喆篤定的這樣說。「很多時候你回望人生,任何動作都會是奇蹟,但你要努力,才有奇蹟。碰上疫情,只能改戲,但大家還是想到方法改,這就是奇蹟。像方才提到第七集的孫淑媚,她在臨時調動後,依然演得真好,就是演員帶給我的奇蹟。我只能盡全力控制作品不要長歪,最後沒有歪掉,反而更好,這就是奇蹟。」
楊雅喆近半世紀的人生,求學階段就讀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從未想過踏進編導之路,但前後拿了金鐘獎、金馬獎、台北電影獎等各大影視獎項,這些就是散落於人生中的意外奇蹟,套句爛俗的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永遠也不知道拿到什麼。」或許對楊雅喆而言,每顆巧克力都醞釀了奇蹟,苦澀中帶著甘甜,整顆嚐完之後仍要輕舔沾滿巧克力粉的手指,永遠充滿樂趣,也唯有如此,奇蹟與魔術師才會出現。
2021 年,楊雅喆和劇組化身「魔術師」,試圖變出奇蹟,讓台灣、讓全世界觀眾重返慾望高漲的 1980 年代,在戒嚴時期、經濟起飛等背景氛圍中,感受消失的魔法,抓住天橋上曾有的吉光片羽。在那之中,有地攤商家、有地痞流氓、有打機少年、有長舌婦人等等,然後你會知道,這些人、事、物經過 40 年仍舊沒變,同樣為情所困、同樣八卦調皮、同樣不屈體制,這些小人物就像你的隔壁鄰居、像你的小學老師、像你在街上擦肩的路人,注定要相遇。
王家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楊雅喆和中華商場久別重逢的相遇,而這次的久別重逢,楊雅喆誠摯地遞出邀請函,請你也置身其中。
📝專訪文章共 8421 字,上述為節錄部分,全文請點此👉https://bit.ly/37HFHkO
「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 -上班族都該領悟的道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心得] 天橋上的魔術師:給我一個好故事。 - 看板TaiwanDrama 的評價
- 關於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問卦] 天橋魔ㄉ斑馬到底是啥意思? PTT推薦- 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好健的身心靈play學- PLAY 想像與真實最近公視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天橋上的魔術師看不懂的推薦與評價,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天橋上的魔術師看不懂的推薦與評價,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有雷#心得#天橋上的魔術師EP-02 小黑人- 戲劇綜藝 - Dcard 的評價
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 -上班族都該領悟的道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從出書後,日子雖然沒啥變化,但感受卻有點奇幻。就像是最近每週末上演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劇情一樣,常常搞不清楚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隨著故事漸漸進入了最後的高潮,積累在心中的疑惑也越來越多。如果說斑馬是魔術師的化身,那我夢想的象徵,究竟會是什麼呢?
短短的兩週內,46歲的我出了書,上了報紙、專刊、廣播,也榮幸的獲得多位深具影響力的朋友們專文推薦。這一連串神奇的際遇讓自己有點手足無措,也深深地感受到一股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就像是魔術師變的戲法一樣。
我問魔術師:「你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魔術師回答:「我什麼都沒做,一切都是你自己寫的日記辦到的。」
在夢裡,我看見日記封面上的紅色氣球緩緩地變大、輕輕地浮起、慢慢地飄向那傳說中神秘的九十九樓⋯⋯
◆
台南的讀者寄了張照片給我,在政大書城的入口處,紅色氣球正大大地飄在比人還高的玻璃上。我看得目瞪口呆,沒想到下一刻又收到了另一位台北讀者傳來的照片,在台北車站旁的墊腳石書店門口,也發現了緩緩上升的紅色氣球。最神奇的是,在信義誠品的二樓殿堂裡,竟然同時出現了一堆紅色氣球。
魔術師說的或許是真的。我在日記裡所有寫過的願望,正在一項項地實現!
「我突然有個想法——想寫本有意義的書,一本能夠激勵自己、幫助人們走出困境的書。」
「希望 C 也能看到我的文章,因為我真的很感謝她對我的照顧。」
「決定要親自送本自己的書給這位前輩,謝謝他當年對我充滿智慧的回答。」
過去兩週,曾經以為消失的一切,神奇地通通都回來了。我收到了許多好久不見的老同事、老朋友、老同學的訊息,每個人都以為我混得很好,沒想到竟然過得這麼辛苦。社群媒體上的訊息,總像包裝精美的糖衣一樣,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
其實,我過得還行。只是少了一份看起來高大上的工作而已。
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我開始相信魔術師說的,其實是真的⋯⋯
◆
「許過的願望,自己會知道,也會有人幫你記得。」
記性不好的我常常忘了很多事,幸好這一次終於有本書可以提醒自己。我常在睡前隨手翻開書中的一頁,邊讀邊想著:「我是什麼時候寫下這段文字的?」
在女兒很小的時候,我曾經做過一個大大的「夢想板」貼在小小的家裡。還記得我們在上頭畫了一棟透天的別墅、飛機、休旅車、還有獎牌。一晃眼這些年過去了,畫在上頭的願望有些實現了,有些還在努力,有更多早就忘了。
我曾經很努力的想要回想起那些忘掉的夢想,不過後來發現這件事其實很蠢,因為就連新的夢想都沒空完成了,哪有多餘的時間去追憶那些舊的情懷呢。
「不適合你的,終究不會屬於你。」
除了夢想,愛情跟工作其實也是一樣,會記得的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不小心忘了,乾脆就算了⋯⋯
謝謝支持過我的所有人們!我,會永遠記在心裡。
#待業做家日記
#天橋上的魔術師
#神奇的紅色氣球
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天橋上的魔術師》試片雜談。
昨天看了《天橋上的魔術師》的第一集〈九十九樓〉和第三集〈水晶球〉,先撇開與 #吳明益 原著的比較,這兩集呈現出來的風格與氛圍,其實是導演 #楊雅喆 的拿手好戲。
做為全劇首集〈九十九樓〉,楊雅喆先將敘事視角擺放於正值國小四年級的三名小屁孩,透過孩童天真趣味的視角,帶出龍蛇雜處的中華商場,有地攤商家、有地痞流氓、有打機少年、有長舌婦人等等,更重要的是有「天橋上的魔術師」。
魔術師的首度出場,楊雅喆使用了 Dolly Zoom 向觀眾介紹魔術師的魔幻時刻(應該是 Dolly Zoom,若看走眼歡迎糾正),其鏡頭語言自然不用多說,而其中的魔幻時刻能成立,是基於孩童視角的世界,因此「零錢」能不斷憑空湧出;「廁所」也傳出「九十九樓」的神秘傳說;「魔術師」才因此成為人與斑馬合一的超現實生物,這幾個物件(包含遊戲機),就成了第一集的視覺語言。
在與大人拉開距離的孩童眼界中,楊雅喆也側寫出現實世界的不堪與紛擾,楊雅喆處理孩童的成熟已在《囧男孩》示範過。而第一集末,其敘事從寫實轉化到類型片語言,猜想也是楊雅喆有過《血觀音》的經驗,才能信手拈來。
撇開第一集,加重力道的是第三集〈水晶球〉。
〈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從〈九十九樓〉的孩童轉換到青少年,楊雅喆仍舊有《女朋友。男朋友》作為背後養分。〈水晶球〉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而我認為,相異於第一集,在第三集更重要的是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在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
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其人口組成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作為一個可能的族群融爐中,1992 年拆除的世界,是否有其餘的弦外之音,或許從此點能窺見楊雅喆和劇組的野心,但真正的結論及核心,可能要等 10 集播映之後才能下筆定調。
而〈水晶球〉令人喜愛的是 #朱軒洋 的演出,不清楚其中表演是否參考《阿飛正傳》結尾的梁朝偉,在狹小空間中對著鏡子梳頭,朱軒洋的獨特氣質隔著銀幕都能透出,這會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最後,2017 年,站在金馬舞台高喊「「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楊雅喆,2021 年將吳明益筆桿油墨下的中華商場具現化,領著觀眾乘著時光機返回 1980 年代的絕代風華,那裡有人、斑馬還有貓妖。楊雅喆在故事的集合體中,影像化出小人物在大環境底下的眾生相,並望見戒嚴時代下中華商場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在影像世界中讀取到的,能理解楊雅喆仍是政治性強烈,極其關心台灣這片土地和正義的導演。
圖片來源:【天橋上的魔術師 公視影集】
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問卦] 天橋魔ㄉ斑馬到底是啥意思? PTT推薦- 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一集裡割完包皮ㄉ小不點肚子去上廁所時,從門縫中看到斑馬路過。 所以說,這斑馬到底象徵啥意思ㄋ?聽說這段特效是韓國弄ㄉ。有卦不?? ... <看更多>
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好健的身心靈play學- PLAY 想像與真實最近公視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公視開始播出一部以中華商場為題材的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成 ... 從一個孩子的眼光在敘事,於是就看到有很多真實跟想像的交織(孩子上廁所出現的斑馬,那個 ... ... <看更多>
天橋上的魔術師斑馬象徵 在 [心得] 天橋上的魔術師:給我一個好故事。 - 看板Taiwan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上週播完前兩集的時候,我的心情是憤怒的,兩億燒得如此愜意,應該只有跨年晚
會的煙火可以比擬吧。我對前四集的評價,就是「本土A片」四個字。注意,在這裡A
片這個字與污穢下流無關,我所謂的A片,就是當一部片它的劇情、布置、人物、動作
,完全只為了一件事觀眾「爽」的時候,我就會說,他是A片,所以復仇者聯盟是
不是A片?我會說是。
A片好不好,看手段與目的是否相合,換言之要是導演成功讓他想爽的人爽到了,
那大概沒什麼問題,但我會這麼憤怒就是因為,我感覺自己明明應該是受眾(事實上以
他緊鑼密鼓的網路宣傳部署還有各種廣告來說,大概全臺灣人都應該是預設受眾),可
是看完前兩集,我只覺得這部A片到底要賣給誰?
想一想,能賣的只有兩種人,第一種人,就是他真混過中華商場,你可以看有一類
評論的確抱持如此論調,從自己/親人角度出發,談佈景設計,談那個時代的人物互動
,談各種小細節的營造,他們的盛讚來自於那個時代的再現,像是參與一場觀落陰;另
一種人就是他把這齣戲當博物館看了,這什麼情況,就是你走進去,然後「WOW是珍
妮佛賣鞋店」、「你剛剛攻擊我(魔術師)的行李箱?」、「(那個時代的人物)酷耶
」的這種感嘆,他們並不曾活在那個時代,但這場戲說服他們那個時代真的就是長那個
樣子。
可影評絕口不提故事。
對啊,一集五十分鐘,你問我怎麼可能沒有故事呢?我問你,第一集劇情貫穿之的
核心衝突是什麼?第二集呢?第三、四集的問題後面再談,但這怎麼回事?這個時代要
吸引受眾,你最好確保角色一出場他的球就能直接砸在觀眾臉上,甚至在角色投球之前
,觀眾就感受到「喔喔那個風吹起來了」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導演,你今天這個風也未
免吹太久了吧,你吹了整整兩集啊,令人難過的是第三集投出去的球簡直比王建民出軌
之後還軟,告訴我,這真的可以吸引到所謂的「主要受眾」嗎。
我並不是什麼寫作專業,或是整天拿著教材晃來晃去「故事吸引人最重要」之類的
人,但很遺憾我今天大概是得跟他們站在一起了,電視劇我不是沒看過,缺乏劇情的玩
意也不少,庸俗且氾濫的劇情更是罄竹難書,但故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似乎天生有
種特性,能讓人產生超越理解的共鳴,能讓人在情感上彷彿與故事裡的人走了一遭,所
以我想問:天橋上的魔術師,你把故事變到哪裡去了?是在一篇篇吹捧的評論裡嗎?還
是跟著臺灣人四百年史一起被燒啦?這裡讓我替大眾代言一下,我認為能吸引普羅大眾
的藝術創作,一直都是很講求「故事」的,所以我最火的一點就是,一部A片,居然不
能滿足他的預設受眾,而是那一撮可以滿足於辦博物館跟搭時光機的人,這,有點本末
倒置了吧。
前兩集最後的霓虹燈寶來塢也救不了劇情破碎到不行的事實,到了三、四集,套個
支那用語,我是真的「懵了」。我要花好大一番力氣才能理解到說,哇,原來這是個有
點GAY里GAY氣的故事要不是那幾個同志在那追人我搞不好根本GET不到。
到了第四集,我又不費吹灰之力就理解民族的偉人一點都不偉大,而是個愛拿相機拍老
百姓的雞八混蛋,問題是這件事並不被包裹在故事裡頭。看起來前兩集塑造的種種在唏
哩嘩啦過水之後,像是最後一間商場廁所裡的東西,都消失了,導演很享受細細描繪黨
國痕跡,好像拿著催眠用具在觀眾眼前晃蕩:這是黨國機器喔,很可怕喔。
你罵我我怎麼這樣講話,首先,拍黨國痕跡不代表你要讓故事再次消滅,我可以幫
導演解釋,要是使用故事去描繪那個時代的話,會讓觀眾先意識、專注於個人的道德得
失,而不是整個體制無微不至的滲入,但很可惜的是,你說第三集我還可以理解,但第
四集你顯然插入了一個故事嘛。你插入了一個抄禁書的故事,你插入了一個那時代有抓
耙子的故事,你插入了一個小孩子天真地把真理用拗口的國語說出來的故事,問題是:
這個故事為什麼,又有什麼必要和石獅子嘎在一起?我看完之後完全感覺不到那什麼ㄓ
ˋ的玩意的便宜象徵(就是把他是什麼作用的神獸念一遍,我還以為在看寶可夢)到底
想做什麼,一般觀眾可能比我懂得更多,但你覺得他們關心嗎?這是一齣在NETFL
IX上映+受眾為普羅臺灣人的電視劇,換言之你要理解到他的限制是什麼,就是大家
其實都沒有很專心啦幹!你看我打髒話也沒差,因為都不會有人讀到這裡,你還覺得臺
灣人可以盯著一部電視劇「喔這邊的構圖很細心喔」、「挖這個分鏡跟取景很巧妙耶」
、「這裡的內心戲好棒」?醒醒吧導演,一個觀眾進不了故事的電視劇,這劇本沒在垃
圾桶裡,那是臺灣人善良,臺灣人善良了四百年啊。
而且這麼一繞,三四集又繞回A片了,這次A的不是觀落陰、觀光客,這次A的…
…其實我也沒很懂,這真能滿足到想看國家機器殺人於無形的A片粉絲嗎?我的意思是
,連一個故事都攪的比藻礁的地形還破碎了,我們到底要從哪裡去切入這齣劇,又從哪
裡感覺到隨時被盯著的戰慄感?從罰你做伏地挺身的死外省腔那裡?還是從那個把小孩
抱在膝蓋摩擦又拿著相機到處拍拍拍的情色狗仔隊大叔那邊?(不過這裡要說句公道話
,把攝影機的快門比喻成槍的扳機,也算是簡潔明快又少數能讓觀眾意識到「黨國視線
」威力的畫面了。)這些政治碎片跟若有似無的愛情碎片還有奇特的夢遊碎片拼在一起
之後,乍看之下還真是一個故事,可是細看之後,每條故事的軸線彼此之間的關係比臺
灣文化產業的氣息還稀薄,雖然並不那麼無藥可救。
我前面還只談美學問題,也只想停在美學問題,但在這裡我只想稍微指出兩個政治
問題。第一、都把白色恐怖攤出來了,都把《臺灣人四百年史》攤出來了,為什麼,為
什麼「那個人」的名字這麼難講出來?到底是講出「QQㄋㄟㄋㄟ好喝到咩噗茶」比較
害羞,還是「蔣中正」比較可恥?我真的不是很懂,這麼這麼多已經明白到不行的關鍵
場景,然後你在這邊突然一個後退,像是國小生一樣喔不好意思我超線了對不起我只會
說「民族的偉人」,我不很瞭解這到底能用什麼美學考量來解釋它的明白。
第二、我想問一下,所以你們說的要讓台劇站出來,或是所謂好的台劇「基本功」
,就停在這裡了嗎?我想要替一些政治上腦的人問一下,這玩意真的能「戰勝韓劇」嗎
?就算今天不拿最高等級的《怪奇物語》來比較,請問這齣戲能不能幹得過一票公式化
得一塌糊塗的韓國奇幻劇?不要跟我說《天橋上的魔術師》比較寫實比較WIN,寫實
是你的美學追求,但下班的追劇時光只是安慰臺灣人沒有累得像狗,而這針安慰劑的效
果實在很無力。
在前兩集剛播畢時,我就在自己的社交網站批評過一次,《天橋上的魔術師》拿了
這麼多錢沒花在刀口淨買刀鞘,可還是很希望它可以在後面的表現狠狠地打我一巴掌,
順道還噴我兩句「再說細節不重要啊」之類的垃圾話,但已經四集過去,這玩意還能怎
麼搞,我是一點期待心理都沒有了,只希望下次打開五六集的時候Uber eat可
以準時些,不要讓我一門心思淨在挑人家毛病,給不了外送員的負評導演也只能概括承
受。
--
[當仁不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3.109.2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wanDrama/M.1614626224.A.86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