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苗到國際地位的支援,感謝日本、多謝日本、謝謝日本好朋友
經濟學人發布2020全球民主指數,台灣排名第十一名為東亞最高,是歐美公認的東亞民主燈塔。然而台灣卻面臨強大鄰國透過外交、經濟、軍事的長期威脅,有時難免感到挫折。面對中國的打壓,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我們有堅實的區域夥伴——日本。日本從疫苗的支援到協助台灣提升國際地位,乃至外交互動模式悄悄轉變,總是在台灣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發揮同舟共濟的精神,確保彼此的安全,令人十分感動。
去年疫情剛爆發不久,台灣便面臨中國聯手WHO打壓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而時任首相安倍晉三便公開宣佈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直到今年,中國打壓加劇,菅義偉也公開支持台灣參與WHA;6月9日,日本首相菅義偉更在朝野黨魁會議中直接稱呼台灣為國家,顯見日本對台政策的認知,已經從完全非官方關係起了轉變。
當台灣疫情爆發,疫苗短缺時,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表示「發生困難時,有必要互相幫忙」、日本行政改革相河野太郎也說「遇到困難就是要互相幫忙」,所以日本將當時能夠取得的124萬劑疫苗全數捐贈給台灣。這批疫苗好像即時雨一般,讓台灣能夠度過疫苗短缺的空窗,使高風險族群可以得到保護。
日本捐贈疫苗的過程,完全體現了一貫的細心作風,從運輸機到冷凍貨櫃全都由日本打理,並且毫無心機的給予台灣滿滿的尊重。日本網友也紛紛在網路上留言「日本希望幫助台灣,像台灣當年對我們做的一樣」、「朋友有難的時候,隨時都想幫忙」、「能幫上台灣的忙真是太好了」,患難見真情,從政府到民間的真心交往,就是台日友好的見證。
反觀因為一帶一路利誘而掉進中國債務陷阱,並因此賠上一座深水港的斯里蘭卡,向日本請求六十萬劑AZ疫苗支援,卻引來日本網友留言「台灣是獨特的,要就自己買」,並且吸引將近十萬網友按讚,說明了台日之間獨一無二的情誼。
日前,日本參議院不分黨派,全場一致通過「要求並敦促各國同意從明年起讓台灣加入WHA」,這是日本國會史上首次無異議通過挺台決議,決議中肯定了台灣的檢疫策略,並且強調排除台灣將是世界的損失。
6月25日,日本宣布對台灣捐贈第二批一百萬劑疫苗,持續的關注台灣境內疫情的發展,視情況提供支援。當大國正在解封且疫苗全球供應仍不足的狀況下,日本仍然兼顧到區域夥伴的安危,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報恩」,更是對台灣真誠的關懷與幫助。
除了疫情的互動之外,2016年蔡英文上任後,台灣與日本的非正式外交關係正在產生變化,2017年日本將駐台機構更名為日台交流協會,將互動關係正式納入駐台機構的名稱,並在防衛省公佈的《2017年中國安全戰略報告─不斷變化的中臺關係》以中華民國宣稱台灣。根據日經新聞,日本自民黨議員以及美國政府在今年都曾建議效仿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以國內法的方式制定兩國間的互動基礎,以達到國際法的效果。
在今年的G7峰會上,日本首相菅義偉首先提出支持台灣加入WHA,更與美國攜手,勸說友中的梅克爾以及馬克宏,創G7峰會先例將維護台海和平寫入G7公報。
對於日本來說,若台海爆發戰爭,恐導致從澳洲、中東進口液態天然氣的航運路線遭到封鎖,使得國內面臨能源的短缺。同時,因為糧食自給率低,若是爆發戰爭,恐導致日本糧食供應鏈斷鏈,使得國內糧食供應不足。而台灣也因為日本的幫忙,使得政府得以在疫情期間穩定國內情勢、國際間也有越來越多國家正視台海安全的問題。
因此,維護台海的和平的責任,是受到國家利益以及國族情感相互交織而成,並且基於同樣作為中國擴張受害者的國家處境,形成相互支援的「台日命運共同體」。從疫情到外交,日本用真心在幫助台灣,台日友好其實只是雙方秉持著做人最基本的良知與關懷,在有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在有成就的時候相互祝福,因為我們交心,所以我們友好。
再次感謝日本在疫情下,為台灣所做的一切物資支援、精神鼓勵以及國際發聲。
#台日友好 #謝謝日本
#做事的人 #鄭宏輝
天然氣進口國排名 在 趙少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更只有一個台灣!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我有三個問題請蔡英文回答。
「2021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評比61國,台灣名列第57名,倒數第5,甚至還輸給排名33名的中國大陸;而台灣2015年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在2050年的減碳目標是 #比2005年減少百分之50 ,距離碳中和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甚至我們的人均碳排放量仍遠高於世界大部分已開發國家。
2050年預計達成淨零碳排放的歐盟,2023年起將對生產地未課過碳稅的進口貨品課徵碳關稅;美國總統拜登也提出要對「未能履行減碳義務國家的碳密集產品」課以碳關稅。臺灣想要不受國際制裁、懲罰,就需要跟上主要國家的減碳目標。
目前已有128個國家宣布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碳中和。台灣要捫心自問:就算外銷不斷創新高,把我們的環境破壞了,值得嗎?所以,今天地球日,我想請問蔡英文總統三個問題:
1,「2025」妳的能源政策還要燃燒 30% 的煤炭、 50% 的天然氣,至於目標 20% 的綠能現在只有 5% ,任期剩下3年妳如何達到 20% 的綠能?
2,歐盟 2023 要開始課徵碳關稅,妳要如何因應?妳何時要實施適當的碳税制度?
3,如果妳有機會出席全球氣候暖化高峰會,妳敢宣布台灣在 2050 達到碳中和目標嗎?
天然氣進口國排名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綠能轉捩點到來?INFLECTION POINT FOR GREEN ENERGY(09/30/2020 Vogue Taiwan)
過度仰賴化石能源所造成氣候危機已不容忽視。隨著再生能源競爭力增強,全球能源結構正在加速邁向綠色低碳的未來。
文:AC LEE
今年以來石油產業波折重重。布蘭特原油現貨價從年初每桶66.25 美元一路下跌至4 月21 日的19.50美元, 為2002 年二月以來最低點。主要原因是COVID-19 疫情導致終端需求急凍,以及OPEC 和俄羅斯減產談判破裂。這些暫時性經濟因素目前雖已緩解,但在氣候變遷加劇,環保意識高漲,消費行為改變等壓力下,石油產業前景充滿挑戰。擁有全球五分之一石油儲量的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沙烏地阿美 ( Saudi Aramco ),去年12 月首次公開招股( IPO ),募股總額為256 億美元,低於公司預期約15%。全球首家市值高達兩兆美元的公司,曇花一現。
現有能源結構不利永續發展
能源類型分為非再生能源及再生能源( 或稱綠色能源)。前者包含石油、天然氣、煤炭三種化石能源,以及核能;後者則涵蓋水力、風力、太陽能、生質能源等。根據英國BP 公眾有限公司 ( BP plc ) 分析2019 年全球初級能源使用量,石油和煤炭分別占33% 及27%,天然氣占24%。石油主要用於運輸,而煤炭和天然氣主要用於發電,分別供應全球36%及23% 電力,再生能源占26%,其中60% 為水力發電,而風力發電及太陽能則各占20% 與9%。
現有的能源結構並不利於環境永續發展,有限的化石燃料終會枯竭,汙染亦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煤炭蘊藏豐富,可供人類使用約200 年。石油和天然氣已探明的蘊藏量估計只能供人類開採約51 ~ 53 年。三種化石能源中,天然氣的碳排放量最低,比煤炭低50% ~ 60%,然而其發電成本較高,以台灣為例,燃氣發電成本比燃煤高48%,而且開採、輸送、儲存的過程中存在燃料外洩的風險,若發生爆炸恐將釀成災害。核能發電穩定、成本低,且不會排放汙染物於大氣中;但有輻射外洩隱憂,且核廢料處置問題至今仍無解。為了減緩氣候變遷,全球能源結構勢必需要轉型,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
綠能競爭力與日俱增
過去再生能源給人昂貴的印象,隨著技術成熟與裝置量增,產業競爭加劇,加上政府大力補貼,發電成本在過去十年間已大幅下滑。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 (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 )的資料,太陽能的發電成本從2010 年至今下跌超過80%,導致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從初期的4% 提升到目前的25%。陸上風電發電成本下跌39%,主要是占成本60% 以上的風電機組價格在十年間下降逾50%。離岸風電則藉由提升設備容量,發電成本下降29%。相較於水力及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的地理限制少,發電容量大及穩定度高,發展潛力大。根據投資銀行拉札德 ( Lazard Ltd. ) 以及IRENA 的分析,目前無補貼太陽能平均發電成本較燃煤發電高約30%,較風力發電高約20%。隨著成本持續下降,2021 年後新啟用太陽能廠運轉成本將比現有裝置少42%,將低於現有燃煤電廠及風力發電廠的運轉成本,換言之,太陽能將會成為未來再生能源的主流。
不過,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已接近極限,需要新的技術提升效率。近期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團隊利用三五族半導體開發出新型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可以達到47.1%,是目前最高的紀錄。此外,太陽能屬於間歇性能源,太陽不可能時時刻刻照耀,夜晚、陰天則無法發電,需要搭配大規模的儲能系統使用。目前主流儲能系統為抽水蓄能電站,地理條件嚴苛。最新趨勢是使用鋰電池儲能技術,其建廠的地理限制少但成本高,且平均6 ~ 8 年即需汰換電池。產學界正積極研發新技術,例如改採用續航力更優異的氫燃料電池,或延長鋰電池的壽命。特斯拉 ( ESLA ) 近期申請的鋰電池專利,聲稱可延長電池壽命三倍之多。然而,新技術距離商業化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各國迥異的能源政策,為轉型埋下隱憂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算,如果要達到巴黎協議中到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於攝氏1.5 度之內的目標,從現在到2030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需減少7.6%。然而各國能源政策大相逕庭,恐讓巴黎協議難以達成目標。
中國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國,排放量比排名第二的美國高出90%,主要是因為65% 的電力來自於成本低廉的燃煤發電,但人民卻深受霧霾之苦。為了改善空汙,政府原計畫以天然氣取代煤炭並加速發展再生能源。然而在歷經2019 年初因天然氣供應不穩所導致的缺電窘境,政府去年底宣布擴大使用化石能源來穩定能源供給,興建多座燃煤電廠,加大國內油氣開發力度,再生能源從政策核心退於配角。
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倡增加綠能發電來減緩氣候暖化,而川普卻計畫擴大化石能源使用量,振興煤炭產業,增加頁岩油開採量。未來十年內,美國頁岩油日產量預估將增加近七成至1,400 萬至1,500 萬桶。然而,各州政府反其道而行,持續關閉老舊的燃煤電廠,提供各種政策及補貼發展綠能。美國能源資訊局預估,今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首度超越燃煤達21%。
歐洲高度仰賴能源進口,因而積極發展綠能。2019 年再生能源( 含水力發電) 占總發電量達到37%,高於中國的27% 及美國的17%。去年12 月,歐盟頒布綠色新政綱要 ( European Green Deal ),並在今年3月公布氣候法草案 ( Climate Law ),目標到2030 年碳排放量將比現在減少50% ~ 55%,2050 年前要讓歐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的大陸。歐盟也針對各產業詳細規劃能源轉型方案,提供金融工具支持企業採用綠能;若從碳定價不如歐盟的國家進口貨物,歐盟也考慮進行徵稅,將對全球貿易帶來巨大影響。中美是否會因此加速能源轉型,亦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台灣綠能發展嚴重落後
如同歐洲各國,台灣90% 以上的能源仰賴進口。煤炭及天然氣發電占比分別達46% 及33%,再生能源只占4.9%。偏重於化石燃料的能源結構,使得台灣人均碳排放量高於全球平均,世界排名二十五,亞洲排名第一。為提升能源自主與兼顧環境永續發展,政府從2016 年開始推動能源轉型,目標到2025 年燃煤發電比重降到30%,核能退場,天然氣占比則提高至50%,再生能源比重增加到20%。再生能源裝置總容量需達27GW,其中20GW 來自太陽能,其餘為風力發電。
台灣位於亞熱帶,日照充足,且海岸狹長,東北季風強,具有發展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的潛力。然而,至今年三月,累積太陽能發電容量僅有3.9GW,風力發電容量只有0.8GW。導致進度嚴重落後的原因是政府缺乏全面性的規劃、複雜的土地變更及環評過程,加上鼓勵業者使用較昂貴的國產設備,降低業者投資再生能源的意願。再者,台灣電價為全球第三低,營業用電最低每千瓦新台幣2.12 元,民眾擔憂能源轉型會導致電價上漲。台灣應借鏡歐洲經驗,建構有系統且長遠的轉型政策,提供綠色金融工具及補貼吸引產業提高綠能使用量,並深耕綠色電力消費的宣導與教育,才能真正落實能源轉型。
近年極端氣候對全球威脅與日俱增,去年的歐洲熱浪、澳洲大火、加州野火到年底的威尼斯水災,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災害越來越頻繁。為了環境永續發展,從政府到人民,都必須要做出改變。轉型雖然緩慢且艱鉅,但只要能增加綠能發電,就能減少對環境的威脅,期以順利邁向綠色低碳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INHERITAGE》2020年夏季號)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vogue.com.tw/lifestyle/article/greenenergy-2020
♡
天然氣進口國排名 在 能源丨天然气进口量前10国家排名变化(1990-2018)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990-2018 天然气进口 量前10国家 排名 变化,看下对 天然气 需求最多的是哪些国家#数据# 排名.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