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對照系列】港島東「康山」的前世今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港島英皇道(前太古船塢段)以南的山崗,屬柏架山北麓,鳥瞰整個太古船塢。1884年三月太古糖廠投產,廠方在此山崗興建宿舍予德國籍經理Ferdinand Korn先生,山崗遂以其家族名稱Korn定名,是謂Kornhill,中譯「康山」。這是太古在康山所建的首座高級職員宿舍,位置在康山靠西,稱為「西座」。其後康山靠東另建一座宿舍予船塢總經理,論規模優於西座,稱「東座」。
隨著太古糖廠在1972年停產、1977至1987年船塢地段發展為地產項目「太古城」,南豐新邨以東的康山範圍遂由一些香港地產商聯手發展,成為大型私人屋苑「康怡花園」及居屋「康山花園」。康山的夷山工程在八零年代之初展開,與此同時亦配合地鐵(今「港鐵」)公司興建港島線及太古站,在康山夷平之後的地面開闢「康山道」作為主要交通幹線,替代了由船塢里至西灣台的一段灣曲的英皇道。筆直的康山道縮短了由鯽魚涌往還西灣河的距離,改善了交通。
康怡花園位於康山高處的首期單位於1986年落成,其時銀行借貸利率趨高,發展商推出「年息十厘,十年不變」的銷售策略吸引買家。據聞康山夷山工程所得泥石經由地底隧道運往不遠的西灣河填海,創造了今日「鯉景灣」的填海地段。康山、船塢、鯉景灣的住宅屋苑發展,為當時香港崛起的中產階層提供大量居住單位。十年之間,東區山形與臨海景觀都隨著屋苑住宅的相繼落成而轉變,令鯽魚涌至西灣河一帶原本荒蕪、人口稀疏的地方變得人氣活現。
Marks Mak製作
-------------------
試徵一手舊照,請掃瞄並電郵:oldhkphoto@gmail.com
太古糖廠落成 在 香港舊照片 - oldhkphoto.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舊對照系列】港島東太古船塢東望鯉魚門
舊圖攝於二十年代
Marks Mak 製作
上圖:
太古船塢於1907年在港島東落成,營運修船業務,經歷過第二次大戰的洗禮,在六十年代業務進入全盛時期。1972年太古與黃埔船塢合組聯營公司「香港聯合船塢」至1978年遷移青衣島,騰出原址發展「太古城」商業及住宅地產項目。
下圖:
八十年代為配合地下鐵路公司興建港島東線,在發展太古城的同時,康山及鄰近山頭先後被夷平,發展成大型屋苑如康山花園、康怡花園及其他較小規模的住宅樓宇如栢蕙苑、惠安苑,加上鰂魚涌村之內的住宅樓幢相繼落成,使柏架山的北邊山谷及山腳一帶在十年之間面目一新。
迄1987年,太古城所有住宅樓幢發展完成,西邊毗連的太古糖廠亦陸續改建為商業用途的「太古坊」,這個土地用途的改變,標誌著港島東從一個工業區轉變為商業、居住的的兩棲生態。
百年變遷,在港島東遙望維港彼岸,東起自鯉魚門、油塘至觀塘一帶山嶺依舊,但是臨海之地由一片荒蕪至廣廈林立。遠眺鯉魚門外隱見將軍澳的臨海高樓,足見香港人口增長,量大且速,照片的百年對照,正是在數字之外的一個具體表徵。
-------------------
專題講座:戰後初年的政治變革
詳情:https://goo.gl/tg6Zsm
太古糖廠落成 在 港.故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太古船塢 //除了陸軍運兵站,香港也是海軍補給站。19世紀中葉,蒸汽驅動的新式鐵甲艦取代風力推動的木造帆船。跟帆船不同,缺少煤炭的鐵甲艦馬上喪失作戰能力、等同海上棺材。同時,鐵甲艦需要定期進入船塢修整。面對這些問題,當時為全球海上霸主的英國,決定在重要航線,包括香港,建立煤炭補給站、大型船塢。作者引述日本情報,香港僅在1909年已輸入超過120萬噸煤炭。同時,20世紀初,太古、海軍船塢相繼落成,香港成為英國在亞洲大型海軍修理基地。直到30年代末,新加坡新建的船塢才取代香港的角色。//
可參考《被遺忘的香港研究:香港無戰事?》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6104
#香港歷史 #殖民等治 #軍事 #海軍補給站 #太古
【新舊對照系列】太古船塢東閘
繼一八八四年太古煉糖廠在港島鰂魚涌正式運作,廿三年後,毗連的太古船塢亦於一九零七年落成啟用,在本地聘用大量基層勞工。集團在鰂魚涌柏架山谷近英皇道興建鰂魚涌村,建有東街、西街的四列三層高宿舍予糖廠員工,另在西灣河沿海興建佔地五條街的船塢職工宿舍,並供生活配套,如學校、供水、醫療、娛樂,為港島東這個偏處一隅的地區,在人口、經濟、民生方面帶來重大改變。二次大戰年代,船塢經歷日軍佔據、盟軍空襲,可謂歷盡戰火洗禮。
下圖
二戰之後,太古糖廠、船塢營運可算是全盛時期。每日早上八時,船塢的氣笛聲「嗚嗚」長鳴,笛聲傳遍整個西灣河區域,代表當日的運作開始。工人在早上從西灣河五條街的宿舍魚貫而出,在八時前徒步進入東閘,在分岔路口轉左穿過辦公大樓南座的「冧把房」,領取自己所屬部門的員工號碼牌,才進入廠房範圍工作。
辛勞半天,中午氣笛再鳴,是工人下班歸家午膳的時候了。各部門的工人同時從東閘離開船塢,由於工人數目眾多,放工時工人佔用了東閘對出的整段英皇道(如下圖)。午飯時間只有一小時,如是者下午一時氣笛再響,提醒員工重返船塢工作,至下午五時放工的氣笛再鳴,終結一日的辛勞!
上圖
隨著一九七七年進行「太古城」發展計劃,翌年船塢關閉,至此街坊們再聽不到響了數十年的氣笛聲,每日兩次返工、放工的龐大陣容亦不再復見。至一九八七年太古城樓幢先後落成入伙,船塢變身成為一個中產階層的居住區域。昔日船塢東閘分岔右路通往辦公大樓正門及進入船塢的行車道路,成為今日的太古城道,使用了八十年的「東閘」成為現今太古城的「東大門」(如上圖)。
舊照攝於五十年代
Marks Mak 製作
-------------------
《港島海岸線.增訂版》各大書局有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oldhk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