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正常化 別自己關上門
龐建國/文化大學國發所教授(台北市)
工商協進會召開理監事會,向總統候選人提出了「七大建言」,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國際與兩岸關係的議題;希望總統當選人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並與主要貿易國簽自貿協定,更重要的是,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服貿協議、租稅協議,並加速完成貨貿協商,讓兩岸恢復官方正常交流。
台灣是規模較小經濟體,無法靠本身市場縱深來支撐或主導完整的產品供應鏈。在全球化格局下,產業發展必然要走國際分工的路線,把握好本身在國際分工體系的利基定位,將具競爭優勢的要素或產品,鑲嵌進跨國供應鏈或生產網絡裡,作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一路從「世界工廠」發展成為「世界市場」,乃至於近年來成為世界經濟增長重要引擎,在可見未來,這樣的情勢不會改變。
在中國大陸崛起下,世界經濟脈動很清楚,就是在運輸和交易成本約束下,全球形成三個主要生產網絡,分別是美國主導的北美、德法為首的歐盟、以及中國大陸領頭東亞,各板塊內成員經濟整合程度遠高於板塊之外。其中,東亞區域生產網絡參與的成員最多,生產的品項最廣,成長速度最快。所以,善用東亞區域生產網絡特別是中國大陸的動能,是台灣經貿發展和經濟成長的最佳出路。
台灣地理位置和中國大陸鄰近,語言文化相通,優勢互補的部分又多,本是老天給予台灣的祝福,讓台灣比別人更能利用海峽對岸的動能活水,攜手賺全世界的錢。但是卻因太陽花學運作梗,加上蔡英文不肯承認「九二共識」,而讓兩岸無法正常交流,台灣的機遇不斷流逝。
其實,不僅是工商協進會,台灣其他重要的工商團體,乃至於外商商會,都不斷呼籲台灣官方應儘快讓兩岸交流邁向正常化,以彰顯台灣的競爭優勢,抓住稍緃即逝的機遇。只是,執政者始終跳脫不了意識形態治國窠臼,看來,如果明年變不了天,大老闆也只能大歎三聲無奈。
太平洋板塊英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推!這才是摸著良心實話實說.....
核能是便宜的乾淨能源? 莊秉潔:納入核廢料貯存回饋金 每度核電至少要20元!(11/26/2019 天下雜誌)
我們需每40年準備核廢料貯存回饋金21兆元,及2/3台北市面積的土地作為最終處置場,才能世世代代維持過去核能滿載時(如2014年)佔比達18%的發電量。依此重新計算每一度核電的營運成本,至少要20元,是所有發電方式中最貴的。
先說結論:以解決空氣污染的問題而言,燃氣、風電及光電的組合,就可以解決這問題,長期而言,電費也可以比韓國更便宜。
總統蔡英文11月22日正式宣布,針對蘭嶼核廢料補償問題,將給蘭嶼人25.5億元的回溯補償,每3年也會持續支付2.2億的土地補償金,直到核廢料遷出。我們知道,低階核廢料需貯存300年,其輻射強度才會降至環境背景值,其實根據「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及核電廠除役完成前回饋要點」,未來無論放在哪裡,無論有無遷出蘭嶼,這300年共要支付核廢料土地補償金或核廢回饋金共計220億。
依據目前核廢回饋金的要點,對高階核廢料的貯存地點所在及鄰近的鄉鎮,我們亦需支付回饋金。高階核廢料至少要十萬年,其輻射才可以降至背景值。
跟你在一起十萬年的核廢料
而理想的最終處置場,如芬蘭是位於遠超過十萬年母岩不動的地盤。而台灣位於太平洋及歐亞板塊交會處,地震、地殼錯動頻繁,不存在這樣的條件。在台灣,核廢料最可能的貯存方式是一直乾貯,當貯槽損壞或地質改變,再換一貯槽或地點,持續乾貯直到十萬年。所需費用及空間試算如下:
1. 回饋金:核一核廢回饋金一年有7000多萬(表1)。如需支付10萬年,合計為7兆元(7000多萬*10萬年)。以2009至2014核一廠所有機組幾乎都是全年滿載運轉時期為例,核一廠平均每年所有核能機組的總發電量為100億度電,以運轉40年計,為4000億度。以10萬年總回鐀金費用計7兆元,平均每度需支付17.5元。
2. 人事費:我們來簡單算一下,看管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理場所需的人事費。我們編列管理人員每天三班,每班二人,24小時來監管這最終處理場,至少6人之人事費來算。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17年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的薪資中位數年薪高達119.6萬元。十萬年所需的人事費為7176億元(119.6萬元/人*6人*10萬年)。平均每度核一之高階核廢需支付1.79元。
3. 上面二者合計,每度就需要19.29元。再加上目前台電核能的營運成本為每度1.12元(2019/9),扣除之前攤提的每度約新台幣0.17元作為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為每度20.24元。而之所以台電估計核廢基金只需每度新台幣0.17元,是因為只有編列核能發電後端營運12年、監管50年的費用。
這監管50年距輻射強度降至背景值所需的十萬年差太遠。即使最後可以找到理想之最終處置場,也需要支付回饋金及人事費。可以預期,台灣及國外没有一個地方會接受只支付50年的費用,卻要放十萬年的核廢料。這成本一定會轉嫁到我們世世代代的子孫身上。上述費用還不包括發生核災的成本及貯存核廢料之設備費、維護費及業務費。加上之後,成本還會高上許多。
4. 而核電所使用的土地面積也是極高的。如果核能維持2014年全載(核一+核二+核三)時佔比約18%之發電量,直到永遠。因為高階核廢料需貯存十萬年,核廢才能無害,而低階核廢則需貯存三百年才能無害。這意義是,我們的核廢料貯存場,隨著運轉時間愈久就要新闢貯存場,來容納新的核廢料,而高階核廢料一直要等到十萬年後,目前三座核電廠之核廢貯存場才能清空,容納新的核廢料。目前我們三座核電廠運轉40年所產生的高階核廢料需要6.89公頃來貯存。
我們有2/3個台北的土地來貯存核廢料嗎?
也就是每40年就要增加6.89公頃面積來貯存新的核廢,一直到十萬年為止。我們計算十萬年總需求的面積高達17,225公頃(6.89公頃*100000年/40年),也就是172平方公里。而目前低階核廢料需要19.15公頃來貯存,其大部分來自三座核電廠,以每40年就要增加19.15公頃面積來貯存新的低階核廢,一直到300年止,這總需求的面積為1.44平方公里。高階及低階合計為173平方公里,這面積比澎湖的141平方公里還大,約是2/3的台北市的面積。台北市(包括淡水及部份陽明山)的面積為272平方公里。也就是我們需要有約2/3台北市面積的土地,作為最終處置場,才能世世代代維持2014年約18%佔比的核電規模。
上述計算出核一之回饋金費用是7兆元,同樣核二及核三所需的回鐀金費用亦約7兆元,三座核電廠總計21.6兆元(表1)。加上目前貯存在蘭嶼的低階核廢回饋金,總共需21兆6220億元的回饋金。目前(2018)核能後端營運基金為3345億,相較未來需支付21.6兆的回饋金,相距甚遠,即使現在就調升核廢基金,我們至少需債留子孫20兆元。
根據上述,對台灣未來之核能政策,筆者建議,應依核能之除役時程,表定在2025如期非核,全台就可以不用擔心核災,及更多債留子孫的錯誤。
改善空汙的能源政策 不僅環保還很省錢
而空污改善之能源政策,比較台電2019/9最新的各種空氣污染小的發電方式的成本,核電是所有發電方式中最貴的且最危險的。上已計算出核電之每發一度營運成本,包括核廢回饋金之後,超過20.24元,而其它如燃氣2.7元、風電2.0元,而光電是1.8元,核電是天然氣發電的7.4倍。
即使目前離岸風電之躉購費率達5.5元,其是包含國產化的項目。2025年的競價風場價格為2.2-2.5元,已低於目前台電對用戶的平均售電價格2.6元。而蔡總統在11月12日所宣誓在2025-2035預計增加的10 GW的離岸風電,這風電成本包括要求儲能及電力品質設施等,預期可以低於每度3元。而這10 GW的離岸風電的裝置容量,如果用12-15 MW的風機,容量因素可以達50%,其實際發電量亦可以達5 GW與台灣2014年核電全載時之發電量一樣。
天然氣發電所產生的PM2.5,是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的1/72(圖1),這顯示天然氣發電相對於燃煤造成的PM2.5,是可以幾乎視作無污染的。而風電及光電不產生PM2.5及排放溫室氣體。核電是否不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及PM2.5,當考量其燃料棒生產及未來十萬年之封存,每百年就要從重新換貯槽,所需使用的水泥量及生產這水泥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及生成的PM2.5,其實是有爭議的。
甚至在2035我們會有16 GW的離岸風電,在某些時段再生能源過多時,我們還可以電解海水製氫,以氫取代部分天然氣來發電。甚至可以用氫氣來煉鋼,以取代目前高雄第一大污染源中鋼及台中第二大污染源中龍鋼鐵中最污染焦碳煉鋼的製程。
面對未來的能源政策,筆者建議:
一、再增加在2030年將剩餘的6組台中燃煤機组改燃氣。
二、修正《汽電共生法》第10條,國家必須無條件高價採購燃煤汽電共生的電。如此一來,再過10年,2030中雲嘉南就可以成為非核無煤(或全部轉備用)的宜居家園了。其中將既有老舊煤電機組轉備用,我們就可以不用擔心台中電廠全改燃氣,可能因氣源不足斷氣而缺電的疑慮,因為只要啟動備用的燃煤機組就可以避免缺電了。
透過燃氣、風電及光電的組合,就可以解決空氣污染的問題,電費也可以控制在每度3元間,比韓國的3.1元更便宜。
本文作者莊秉潔為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8762?utm_source=fb_opinion&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fb_opinion-social-daily
太平洋板塊英文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重磅快評】看見大阪地震 災應怎可不列「前瞻」?
主筆室
大阪地震,大阪府北部茨木市一戶民宅應聲倒塌。法新社
台灣時間昨天清晨近7時,日本大阪地區發生芮氏規模6.1的淺層地震,累計已4死,逾350傷;由於是直下型地震,造成的破壞超過地震釋放的能量;被認為是1995阪神大地震以來關西地區最強的地震。
大阪大地震台灣有什麼反應?這回倒是未出現多年不變「正常能量釋放」標準老詞,氣象局解釋台日不在同一板塊,大阪地震不致影響台灣;不過,「民眾不必過於恐慌」的老話仍聽來熟悉。因為地震發生在日本,新戲碼是蔡英文發日文推特安慰大阪災民,同時表示「將提供援助」。
這次直下型地震帶來超乎比例的破壞,土壤液化、道路皸裂、電車停駛、維生系統、資通系統大當機…,瓦斯管線斷氣還不知何時可以修復;維生管線無法運作意味現代化城市將停擺。尤其,這是日本311大地震全面檢討基礎設施並補強後最嚴苛的一次考驗,顯然有待加強之處仍多。
1995阪神大地震讓日本認識城市直下型可怕的破壞力,一向自豪的阪神高速公路「單臂支撐」神話自此退場;糟糕的是都市開發不斷擴張,侵入自然區域後,讓開發的不確定性愈發難以掌握,因而致災、救災原先那一套標準作業SOP完全派不上用場。日本最新修訂的災防思維不再談減災、防災,思維上調整為要往陷入最壞可能設想。
態度輕忽經常會造成災害升級。今年以來各國地質研究機構都警告,太平洋火環已進入活躍期,印尼阿貢、錫納朋、梅拉比火山開春以來接連爆發;台灣2月6日花蓮地震;日本熊本、大阪連續地震;墨西哥瓦哈卡規模7.2地震;瓜地馬拉17日也才有駭人地震…,火環帶不但地震頻率升高,而茄釋放能量愈發的強。氣象局「台日不是同一地塊」沒說錯,但也太缺乏警覺。
不要忘了台灣撤銷了中央災防指揮單位,「災防辦」只是行政幕僚,面對災難毫無緊急應變能力;更可怕的是,整體的災害管理思維和體系缺乏前瞻視野、戰略目標,從不曾自災後汲取教訓,同樣的錯誤一次次的重複。
能否把災防、防災也列入前瞻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