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張小姐,平常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月經也算準時,不太會痛經,唯獨每次月經結束之後,仍持續有陰道分泌物到下一次月經之前,而且是每天需墊著護墊的那種程度。熬夜或忙碌時,就又濕又癢,如果休息夠一些,就濕濕黏黏的但不癢。為此深感困擾的她,來到中醫門診評估後,我們給予中藥合併針灸治療,經過1個月的療程,已經豁然開朗,解除困擾。
#帶下是中醫古代對於婦科疾病的統稱
中醫婦科自古論述即包含經、帶、胎、產四部分。胎、產歸於今日的產科,經、帶則分別處理婦女月經相關的疾病,和月經期以外的疾病。其中帶下病含括了今日的:細菌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急慢性骨盆腔炎,甚至還包括子宮頸病變的早期症狀。本來女性的生理週期中,陰道即會分泌透明的少量黏液,這是為了正常的滋潤,但如果太濕、太乾都會造成難以啟齒的不舒服。年輕族群,常因作息、飲食和壓力,造成太濕的困擾,更年期及銀髮族,也有因為身體的元氣退化,而造成太乾的困擾,這些都有中醫的方法可以協助。
#中醫調理帶下應從體質出發
常聽老一輩說,白帶纏綿不癒就是身體太「寒涼」了,不可以吃竹筍...等等。其實,現今的女性,真正屬於虛寒體質的只是少數,反而是氣虛和濕熱兩種體質情夾雜的狀況為大宗。平常忙於工作家庭,較少運動鍛鍊,心肺機能愈來愈差,於是產生了「氣虛」,但飲食又常不忌口,冰飲不離手,甚至用餐「無辣不歡」,長期影響,就產生了上述體質,因而在婦科容易造成陰道、泌尿道的感染(同理,男生則容易有前列腺炎、尿道炎等問題)。固然感染的急性期有針對的抗生素或抗黴菌藥物可用,但若變成慢性化,好了又發,退了又來,則需根本的從體質改變來著手。
#中藥針灸和養生導引鐵三角
除了注意飲食和持之以恆的運動鍛鍊,我們會使用一些中藥材來幫忙,例如:土茯苓、魚腥草、艾葉、敗醬草等,可以做成藥粉用於內服。而著名的陰部外洗藥方則是「蛇床子」這個植物,它對於預防和殺滅陰道感染的病原體,文獻顯示都具有一定作用。針灸則是刺激穴位,來讓通過陰部的肝經、脾經、衝脈、任脈、帶脈這些經絡更順暢,如此則自然的免疫會提升,熱毒也不易蓄積在陰部。常用穴位包括:太白、太衝、三陰交、足臨泣、關元...等。
最後要鼓勵各位每天練習的,是中醫的養生導引運動「上壽導引法」(YouTube搜尋「上壽導引法」即可觀賞示範影片)。
這個簡單的,看似只有搖啊晃啊的動作,其實蘊含著養生大道理,它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訓練我們的丹田(下腹部),丹田如果能量足,那麼不只預防婦科疾病,還可以抗老化,延年回春喔!
太白穴針灸 在 林孝祖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久沒更新網站了
來分享一個跟好孕相關的文章
針灸也能致好孕
就針灸在女性不孕症的治療上可分為調節中樞神經內分泌與調整骨盆腔器官的功能。在調節中樞神經內分泌的部分,主要是調節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生殖軸的功能,促進血清中FSH、LH、E2、以及Progesterone 的濃度正常運作,以維持正常的生理週期與排卵功能;另一方面調節中樞神經的機轉則是透過針灸刺激誘導體內生成β-endorphin,降低不孕婦女的情緒壓力與焦慮。而調節骨盆腔器官功能方面,針灸具有抑制交感神經的作用,使正腎上腺素降低,可以降低子宮血流阻力,使得子宮有較好的血流供應,子宮內膜細胞發育較好,子宮內膜厚度增加,進而提高不孕症療程的成功率。
若以中醫理論來談女性不孕症的辯證,則可分為腎虛(腎陽虛及腎陰虛)、氣血虛弱、肝鬱、痰濕、血瘀、溼熱、胞宮寒等類型,就針灸取穴原則上,多以任脈、腎經及脾經為主,以補腎氣,調衝任,藉以調整生殖機能,促進排卵作用。主要取用的穴位則多以腹部(氣海、關元、胞門子戶、子宮),腰部(腎俞、命門、氣海俞、關元俞、八髎穴)及足部(足三里、陰陵泉、豐隆、三陰交、復溜、太谿、公孫、太白、太衝)的穴位。而療程的次數則依病因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若是排卵功能障礙者則需須在誘導排卵期間每周三次或每兩天一次的療程;若是子宮內膜過薄或是反覆性著床失敗的患者,療程則集中在取卵前後和植入胚胎時。
隨著人工生殖科技的進步,不論在人工受孕或試管嬰兒技術都有一定水平的成功率,在精益求精的同時,除了致力於臨床藥物與手術的研發,以及實驗室中精卵操作與胚胎培養技術的改良外,在不孕療程週期動輒就要六位數的龐大醫療費用中,或許便利又價廉的針灸治療亦可以成為一個提高懷孕率的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