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2011-JULY-21 太空梭退役
第二代載人太空載具退役,人類太空時代的終結?
.
【太空梭計畫】Space Shuttle Program
.
自1981年開始,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成功以來,人類進入了新的太空時代。這種有可重複利用,往返地球與太空的太空梭,相較於過去的太空船,能更有效率地執行在近地軌道上的各種維修、運補工作;縱使前蘇聯也加入建造太空梭的行列,但因資金短缺而宣告取消,讓美國成為目前唯一一個使用太空梭成功發射、執行太空飛行任務的國家。
.
美國自1980年代至2011年7月21日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執行STS-135,最後一趟運補國際太空站的飛行任務為止,太空梭計畫總計執行30年;期間建造了五台太空梭,其中挑戰者號於1986年在發射時爆炸、哥倫比亞號在2003年返航時解體,其餘發現號、奮進號、亞特蘭提斯號三架太空梭皆於2011年陸續除役。
.
隨著太空梭除役,太空人往返地球與國際太空站之間的飛行任務皆由俄羅斯聯盟號太空船代勞;直到2020年天龍號誕生,美國才再度擁有載人太空船的行列。
.
.
【高風險、高成本、的燒錢飛機】
.
目前兩次的太空梭意外分別是:
1986-01-28 挑戰者號太空梭 – 發射時爆炸
2003-02-01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 返航時燒毀
.
太空梭看似解決了許多過去太空船無法重複利用的缺點,但隨之而來的發射前檢查、維護、修理,都是相當繁瑣、耗費時間與金錢的高成本工作。美國太空梭計畫原定每台太空梭皆設計20年壽命、發射100次,卻在30年間發生兩次重大事故,帶走14位太空人的寶貴生命,最終五架太空梭總計也才發射100餘次,就投資回收的角度評估,太空梭確實是一個燒錢而且高風險的太空飛機。
.
隨著民營的SpaceX與NASA合作的天龍號太空船,於2020年成功往返地球與國際太空站,另類宣告了未來太空任務勢必需要轉型成為可商業運轉,以及民間參與才能夠完成。
.
.
.
【推薦電影】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
導演 艾方索柯朗
主演 珊卓布拉克、喬治克隆尼
產地 美國、英國
.
以長鏡頭知名的墨西哥籍導演 艾方索柯朗,於2013年推出的太空災難主題電影,推出後不論在口碑或票房上獲得極佳成功;更讓艾方索柯朗在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奪下最佳導演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墨西哥導演。
電影描述發現者號太空梭在一次執行維修哈伯太空望遠鏡的任務時,遭受到太空垃圾的襲擊;兩位倖存的太空人需要在有限的資源下找到返回地球的方法。縱使電影只有兩位主要演員演出,緊湊的劇情,和傑出的音效,讓人身歷其境,感受在太空中寂靜、未知的氣氛。
.
.
.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太空梭 #地心引力 #挑戰者號 #哥倫比亞號 #發現者號 #奮進號 #亞特蘭提斯號 #spaceshuttle #nasa #columbia #challenger #discovery #atlantis #endeavour #space
太空梭缺點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靠核能在太空駐足】
#太空的時代沒有非核家園 #小英新產業可參考
蔡總統於就職演說定調台灣未來六大產業方向,其中包含進軍航太產業(雖然我不知道進軍哪個部分啦)。但正好,NASA最近要帶你看看甚麼叫太空時代的動力裝置,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 賴清德 副總統不妨藉機切入!
▋阿提米斯計畫
NASA目標是到2024年將人類任務送上月球,這項名為月神Artemis的計畫,包括太空發射系統火箭,獵戶座太空船,地面探索系統以及研發。NASA估計,要使機組人員登上月球表面,包括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女性,將耗資350億美元。2024年後,NASA希望每年開展一次人類飛行任務,並在2028年之前實現月球探勘的永續作業。
而月神計畫也將提供至關重要的經驗,為未來登陸火星之旅鋪路。其中,一項重大工作將涉及弄清何種電力系統(包括從未在月球表面進行過測試的電力系統,例如核電)將最能支持未來的駐點。工程師在權衡其選擇權時必須回答的核心問題是,是否可以將必要的材料安全地送上月球,以及諸如核分裂之類的系統能否在如此惡劣條件下可靠運行。
每種電源都有各自的優缺點要考慮。數十年來,太陽能電池組已經可靠地在太空中提供了再生能源,但在從未獲得任何照明的地方(如月球上資源豐富的隕石坑)太陽能就毫無用處,在火星多風,多塵的表面上,太陽能電池板也難以收集足夠的光,使其成為為生命維持系統供電的危險選擇,電池和燃料電池目前的壽命有限,充其量只能使用輔助電源...
▋核動力的太空運用
一種為太空梭提供動力的核裝置是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產生器TGR,其依靠鈽238的衰變產生的熱量運行。自1960年代以來,這些發電機就已在火星探測器上使用,並將空間探測器發送到太陽系的外緣,例如旅行者號飛船和卡西尼號。儘管是科學任務的主力軍,但提供的數百瓦功率,僅足以將無線電信號發送回地球或為相機供電。
而地球最普遍的核能取得途徑還是核分裂技術,由於質能轉換的優勢,它將能持續數年在小空間提供連續、可靠的動力源。1960年代,許多科學家認為,用於太空的核分裂反應爐將緊隨放射性同位素發生器之後。1965年,美國發射了一顆名為SNAP-10A的小型核分裂衛星,但由於電氣問題,它在發射後僅43天就失敗了,成為一塊太空垃圾。在接下來的20年中,蘇聯則發射了31枚類似衛星。
在那之後,由於設計問題和預算激增,用於太空的新型核反應爐開發在停滯了。工程師們希望立即從這些系統獲得先進的性能,從而導致複雜而昂貴的設計,太空用反應爐設計開始不受歡迎,直到NASA Glenn Research Center和美國能源部開始著手一項名為Kilopower的聯合計畫,目標是為太空開發一種新的核反應動力系統,該系統能夠產生約10 kW的電能。
▋Kilopower
只要四個類似的反應爐,就能輕易提供40kW的功率,以供六名機組人員在火星上生活所需。Kilowpower的模組化與密合型設計,大幅減少重量,以往核反應爐系統設計為12-14公噸 (6-7噸反應爐加備用),而單個Kilopower反應爐的重量僅為1.5噸,成了它能夠上太空的關鍵。
燃料爐芯大約相當於紙巾卷的大小,僅重28公斤,由約8%的鉬和92%的高濃縮鈾組成。核材料被氧化鈹反射器包圍,該反射器將中子反彈到堆芯中以驅動裂變反應。放在鐵心內部的是一根純碳化硼棒,它吸收中子,從而調節核反應功率。緩慢移開碳化硼棒後,中子開始撞擊鈾原子,開始連鎖反應。裂變產生的熱量通過充滿鈉的熱管傳遞到一組史特林引擎,透過活塞驅動,將熱量轉化為電能。最後,反應爐還包括一個散熱器,用於消除多餘的熱量,將其散發到太空中。
目前反應爐開發在經過多項測試與實驗後,已經證明可以順利發電,且維持5KW的輸出後順利關閉,待更多優化後,持續推進至10Kw的目標。
▋核子保防與輻射安全
當然,鑑於鈾的潛在危害人類以及其作為核武器材料的風險,有些人對高濃縮的鈾燃料持懷疑態度。但將鈾運到月球並與反應堆並排工作是安全的,鈾發出的弱α粒子無法穿透紙或皮膚,爐芯周圍的屏蔽層也將防止太空人受到任何輻射(宇宙射線可能更強)。而將反應爐廢料也將被屏蔽並單獨放置。
對於這種系統,最壞的情況是整個反應爐於於火箭發射中炸毀,但霧化和分散的鈾顆粒對一公里內的人所造成的劑量也僅背景輻射千分之一,比乘坐飛機飛行時從太陽輻射中獲得的劑量還少。
當然,核分裂反應爐的未來將不僅取決於技術上的成功,還取決於足夠的資金,國會的支持剛好補足這缺口。反應爐的使用除了通過尚未確定的更多安全性和可靠性測試外,還需要「飛行合格」,這意味著它必須能夠承受發射時承受的重力和月球上看到的極端溫度的影響。
期待我們近期能盡快看到近一步測試成果。
_ _
國際間已經在計畫用核能系統搭載潛艦或太空電力系統時,我們原能會主委謝曉星認為沒有核電後的核能人才卻只能去做除役,Are you blind ? 小英 ~ 你看看,你要打造的太空產業,Nuclear Can Help ~
畢竟「太空的時代,沒有非核家園」
▋參考資料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centsci.0c00382
太空梭缺點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型人格特質的處理原則
#自戀 #邊緣 #戲劇 #反社會
幾乎所有教科書都會寫:人格是恆常不變的,幾乎終其一生都不會改變;再翻到人格違常的治療那一段,會看到另一行短短的文字:「沒有已被證明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一旦遇上人格問題,就乾脆放棄算了,不必多談,也不必診斷,反正無藥可醫,不是嗎?
當然不是。
有一部電影《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敘述一位生來就是火箭迷的青少年,他不只研究火箭、收集火箭的相關資訊、對每一部火箭聊若指掌,他還自己做火箭。
因為父親反對,於是他背著家人偷偷發射。剛開始時,他的火箭逢射必爆,但他依然不屈不撓,連功課也不顧了,一逕專心製作火箭。
有一次,他因火箭失事引發森林大火,而遭到警方逮捕。到最後,雖然他終於找到了失事的火箭位置,證明跟森林大火無關,也洗刷了自己的清白,但已經引發不少爭議與事件。
倘若父親與他的對立升溫,最後把他五花大綁、送到鄰近的州立精神病院,說他「缺乏反省能力」「無法從失敗中學習」「做出一些魯莽而置他人生命安危於不顧的行為」等等,是不是表示他是反社會人格傾向?甚至人格違常?
想也知道不會是這樣,因為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既然如此,就表示他成功了。到了尾聲,主角贏得了全國科學展,也獲得獎學金到大學念書,最後進了美國太空總署工作,為太空梭任務訓練太空人。
試想:從「反社會型人格違常」到「故事翻拍成電影的NASA工程師」,結局差異之懸殊,讓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改變了這位少年的生命?這樣的「治療」算不算成功?又是怎麼辦到的?
答案很簡單:因為主人翁的才華獲得了發掘,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和對的人一起生活與工作,讓主角成為一個「有用處」的人,能對社會有貢獻,為國爭光。
身而為人,一旦能適才適性地成為具有生產力的個體,其人格與團體之間的矛盾就能獲得包容(但沒有消失喔),他與大眾之間建立了一個合作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他能盡情揮灑自己的人格特質,社會大眾也透過這個平臺向個人提出各種限制,例如:就業法則、服從社會規範、守法重紀等等。
這就是面對B型人格特質時,最重要的原則──「#產生意義與價值」。讓自己學習以某種方式產生意義和價值,與社會達成共識,進而適應社會。如果你懷疑自己有B型人格特質,那麼,只要能抓緊這原則,人生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即便像電影主角如此聰穎、資源與機運的人不多,社會願意接納個體的面向與廣度也遠大於此。實際的做法,就是在社會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社會角色」──通常是職缺,但也可能是身分,透過這個角色,其他人就能很快認識他、理解他、進而接納他。
就以一位反社會型人格傾向者為例:即便沒有電影主角那般的機運、智慧與資源,但他可能在衡量自身經濟狀況、社交能力與其他現實條件之後,選擇去從軍:不論是真槍實彈上戰場的法國雇傭兵,還是承平時代的國軍體制,都各有能讓他表現的空間。前者,反社會人格的現實主義會將他的求生意志激發到極限,讓他成為一名優秀的戰士;後者,形式化與官僚主義正是他建構以利益交換為基礎的人脈系統的好地方,他可能會成為一位熟悉軍系文化的阿兵哥,不但能在其中適應良好,還能求取自己的利益達最大化。這些,都是他在績效導向的民營企業中可能適應不良的。
然而,「產生意義與價值」沒有定則可言,倘若這位反社會人格傾向者的能力再差一點、現實感再弱一點,無法掌握軍中諸多矛盾制度背後的邏輯,反而被表面的規定綁得死死的,那麼,他就有可能成為逃兵,接著出現在監獄,最後在黑社會裡找到另一種適應的方式──而這並不是一個良好的結果。
所以,面對B型人格問題的第二原則,就是「#隨機應變」,不能一廂情願。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說明,如果把人所提供的勞務當成商品,一方面固然要將勞務銷售出去,但另一方面,消費者買不買單?市場反應如何?就算再有經驗的人,也無法給予絕對保證。因此,保留高度彈性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必須視狀況不斷調整,直到找到最適合的處理方式。
可以想見,若想克服人格問題,不管是助人或自助,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既然我們無法確定何時能找到適當的「社會角色」,那麼除了順其自然,我們也必須保持耐心,不要一開始就投入過大的心力與過多的期待,造成後繼無力與失望透頂的情況;相反的,我們得在漫長的時間流裡,隨時以警覺的態度,面對每一次機會,並以平常心去嘗試。不要期待過高,也就不會失望過深,直到真正能「成交」的時機出現。所以,「#耐心等待時機」是第三個原則。
話說回來,光是被動等待時機是不夠的,在這段期間裡,我們得設法讓當事人能繼續累積有利的條件,消極面包括:減少負面形象構成、避免家庭衝突、降低人際衝突、改善情緒穩定度、增強心理的一致性;積極面包括:充實專業知識、擴展人脈、培養嗜好、累積資源、學習一技之長、考取證照等等。改善個案在社會眼中的「賣相」,等同於調高個性對群性的談判籌碼,將有助於個案與社會再次達成穩定的均衡狀態,適應這個社會。因此,第四個原則就是「#持續學習與累積資源」。
--
本文出自《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那些自戀、善變、邊緣、反社會的人在想什麼?》
作者: 杏語心靈診所 院長 陳俊欽醫師
介紹:https://pse.is/JRYE5
為什麼老闆、主管往往喜怒無常?
為什麼偶像明星常常緋聞不斷?
為什麼網紅為了爭點閱率不惜引戰,甚至以身犯險?
有這麼一群人,善變卻固執、衝動卻堅韌、喜愛孤獨卻又渴望注目。他們往往不被了解,或是遭到誤解,甚至,連自己也搞不懂自己發生了什麼事。
企業CEO、藝術家、政治人物、網紅、名嘴、心靈導師,很可能都有B型人格特質!
B型人格者的生命際遇差異極大,可能受萬人景仰,也可能成為通緝犯──或兩者皆是。
☑️即使臉上看不出來,但情緒變化極快
☑️人我界線不明顯,常過度介入與干涉
☑️因「擁有」感到不安,卻又難以忍受喪失
☑️常陷入一廂情願式的狂熱,想用行動證明些什麼
☑️常過著「舞臺人生」,甚至分不清虛實
☑️不論接納或抗拒,「孤獨」是生命永恆的印記
以上這些,都是「B型人格」特質。
透過本書,不但能了解B型人格及所屬四個子人格的特質和外在表現,也能學會當自己或親朋好友是B型人格者時,該如何應對或提供協助;最終目標則是消除各自的缺點、凸顯專屬的優點,以達到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存。
人格是與生俱來的;認識人格,就是認識自己。唯有如此,才能讓人生之舵再次回到我們手中。就算未必真的能改變什麼,但至少可以決定自己要穿越的命運險阻。
太空梭缺點 在 NuVa 真空氣動梭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各位大大有人家中有安裝這種升降梯嗎?是崇友引進的http://nuva.gfc.com.tw/上網查了一下相較於傳統電梯的優缺點有幾個是讓我深感興趣的:1.往上要吃電往下不吃電, ... ... <看更多>
太空梭缺點 在 ARRC - 不少人應該都知道SpaceX這家民營太空公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如同已經退役的NASA太空梭所做的事,目的在於重複使用太空載具,但太空梭有不少缺點,最後就在幾次飛行意外與高維護成本下決定退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