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意大噴發的一篇。
從跑龍套電視咖到年收入最高女星:艾瑪史東成長史
#神搜特派員 飽妮/電影宅
從《女郎我最兔》時期開始發摟艾瑪史東,一路上看著她從配角演員慢慢稱出頭,到了《破處女王》第一次看到她獨挑大樑演出後,又更愛這個演技自然又漂亮的女生。選片品味中上、就算偶爾演出差評作品也能在片中有精彩表演的她,似乎天生具有某種耀眼光輝,走到哪都能成為一道讓人驚喜的美好風景。《週六夜現場》《男孩我最壞》展露了她的喜劇長才;而《姐妹》《破處女王》讓觀眾看見她不同於其他新生代女星、絕無僅有的魅力;《蜘蛛人:驚奇再起》使她成為揚名國際的票房巨星;而《鳥人》則是證明了她的演技,首度攻頂奧斯卡。雖然第一次落敗,今年還是憑《樂來越愛你》拿下最佳女主角,於 28 歲這年封后,同時在這年,她也在富比士年度收入最高女星名單中奪冠,成為全球最會賺錢女星,擠下同樣很會吸金的珍妮佛安妮斯頓、珍妮佛勞倫斯。
有趣的是,談到年紀輕輕封后、演出票房系列鉅片這兩點雖然與後者相似,卻鮮少人會想到要把艾瑪史東拿來跟珍妮佛勞倫斯拿來相比,畢竟兩人選片風格、螢幕演出歷程皆大不同,而雖然小珍妮佛是先爆紅的那個,其實艾瑪史東發跡的時間又更早,其走跳好萊塢的歷程又更加蜿蜒曲折。
影片在此: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n-mJe_HCcc
回顧起艾瑪史東演藝生涯的起點,是一個名叫《In Search of the Partridge Family》的選秀節目,旨在尋找 70 年代肥皂劇《鷓鴣家庭》(Partridge Family)重啟版演員,當時參賽的艾瑪史東被選為劇中角色 Laurie Partridge ,然而這部影集最後卻無疾而終;當然當年才 15 歲的艾瑪史東也沒有就這樣放棄,往後幾年陸續參演了不少電視節目在其中飾演配角,大多是只出現一集的跑龍套角色,其中甚至包括在《小查與寇弟的頂級生活》中幫蘭小姐的狗狗配音。
她終於開始被美國觀眾記住是在影集《不法駕駛》(Drive)中飾演的 Violet Trimble 一角,總算是出現一集以上的常駐角色,其表現也使她被《男孩我最壞》劇組相中,終於在 2007 年演出她的第一部大螢幕作品,於片中飾演喬納希爾校園中的暗戀對象,有點古靈精怪的甜心形象就此奠定。也許有點反骨的性格使然,艾瑪史東演出的角色往往沒什麼一致性,叛逆少女、書呆子、瘋狂女友都演過,但經過她極具指標性的嗓音和超強顏藝詮釋下,每個角色都變得都很有她的風格。
《破處女王》的成功讓人愛上這位風格鮮明的年輕女星,只不過第一次注意到艾瑪史東其實很會演戲,其實還是《姐妹》。
在這部以 60 年代種族歧視猖獗的密西西比州為背景、改編自同名著作的劇情片中艾瑪史東化為為黑人幫傭待遇忿忿不平、充滿正義感的女大生,瞄準金獎入圍的情節與黃金陣容於當年獎季大有斬獲,而雖然她的演技稍微受限於角色,不如同片演員薇拉戴維斯、奧塔維亞史班森、潔西卡雀絲坦那樣鋒芒耀眼,卻也成了艾瑪史東生涯最值得一提的代表作,直到《蜘蛛人驚奇再起》又刷新她在好萊塢的新成就,電影全球狂賣 7 億美金,從此打開國際知名度——可惜的是在超級英雄電影中飾演英雄女友可不是展露演技的最佳方式,回憶起某段時間台灣媒體都稱呼她為「蜘蛛女二代」,這樣附屬品般的封號冠在這個才華洋溢的演員身上好像是有那麼點不公平,仔細想想《蜘蛛人驚奇再起:電光之戰》中那盒便當還反而救了艾瑪史東(雖然即便不發,這系列最後也沒有再發展出續集了)。
在《電光之戰》慘死後,艾瑪史東的演藝事業還真的開始一飛沖天,受名導伍迪艾倫欽選成為新一代伍迪繆思女神,一次演出兩部他的電影,先在《魔幻月光》化身空靈靈媒、又在《愛情失控點》變成文青女大生,期間《鳥人》的成功更助她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從此人們對艾瑪史東的印象不再停留在搞笑妹子或蜘蛛女,而是服裝品味選片品味皆優,近代最被看好的新生代女星。
如今在《樂來越愛你》大展舞藝歌喉奪下奧斯卡後,更再也沒有人會質疑她的實力,未來幾部電影也都給人大勢預感。除了今年年底上映的《勝負反手拍》被看好將能讓她連莊影后;隔年她還要在《非普通教慾》《單身動物園》尤格藍西莫古裝新作《摯愛》中演出宮廷女官;在迪士尼真人版電影《庫伊拉》中罕見地挑戰演出反派角色,可以說再也沒有什麼能夠阻止艾瑪史東了。
圖片來源:
http://time.com/collection/2017-time-100/4736213/emma-stone/
失控正義 的 演員 陣容 在 Ian討厭想標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天一電影
終於看了許多人都叫我去看的電影《驚爆焦點》,這部電影敘述《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們揭發天主教會及波士頓該區主教,數十年來,蓄意掩飾許多教士在波士頓性侵兒童的醜聞,並且,這並非單一地區的單一個案,而是整個天主教的系統性問題,為此他們贏得了2003年普立茲公眾服務獎。
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也非常地堅強,有「鳥人」米高基頓、「浩克」馬克盧法洛以及瑞秋麥亞當斯。
但基本上這部電影就形式上來看,屬於中規中矩型,大概是為了不要太過神化或英雄話《波士頓環球報》的這個記者小組,所以,在電影本身的張力相對是比較小的,敘事的方式也是非常寫實式的,但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就非常地有張力跟戲劇性,是故這樣的敘事安排,反而更能讓觀影者融入故事裡。
但我覺得台灣的觀影者們應該不太能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得到那麼高的評價。這一點要分幾個角度來說明。
【信仰】
第一個是信仰,相對於西方來說,東方國家的信仰,比較沒有那麼地有強制性,當然某些國家並非如此,比方說是泰國,佛教在泰國的影響力我認為不下於基督天主教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力。而電影中有說明,發生教士性侵孩童的波士頓該區,有近六成的人信仰天主教,這是非常高的比例,所以我們可以在電影裡看到,在《波士頓環球報》的「焦點」小組接受這個新聞之前,許多律師、記者甚至是教會的地區主教與法官,都試圖想要向教會高層反應並揭發這個醜聞,但都被教會的力量給壓制下來,因為這個時候,你不僅只要面對整個教會,你還要面對你身邊深信天主教的家人與朋友。
這一點對於宗教觀相當多元的台灣來說,其實是比較難同理地去看待的文化差異。
所以電影裡「焦點」小組要挑戰這個新聞,本身就必須先面對自身的拉扯,在電影中,他們面對受性侵者互助會成員的剖白當下,他們每個人都承認,自己曾經或現在是天主教徒,比方瑞秋麥亞當斯的奶奶一週上三次教會,但當她深入這個案子之後,面對許多真實被性侵的個案,她說她開始不上教會。而電影末段,當她的奶奶看到她寫的報導的同時,她臉上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天主教對她們的影響有多麼地深遠。
【記者的道德與信念】
第二個要說的,就是記者本身的道德與宗教信仰間的拉扯,我覺得這一點是電影中處理的最好的一部分,那麼多的人在「焦點」小組之前,都試圖想要揭發天主教會的黑幕,但大家都跟現實與信仰妥協,電影中的律師麥克許,起初還不願透露他曾經居中越過法院為主教與教會與受害者進行私下和解,但後段的電影會說明,其實他曾經這樣做過,但卻沒有報社願意幫忙協助。
而「焦點」小組之所以能得到眾人的肯定,就是因為他們經過了信仰與自身工作價值的拉扯後,毅然選擇站在正義這一方,去對抗龐大的教會組織以及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
所以片中馬克盧法洛才會在因為發生911事件教會的調查被迫中斷後,再重啟調查之時,對於米高基頓不願意先發表專文而感到生氣情緒失控。
雖然當時他也能明白米高基頓是想要先擁有更多的證據與受害人的自白後,一次把整個天主教會的系統與腐敗公諸於市,但在面對自身信仰與正義拉扯的同時,那個過程是比電影裡看來要痛苦的許多。
【從《驚爆焦點》看台灣媒體】
這點是我在看電影時心裡深處的聲音。打開你的電視、翻開報紙,台灣的媒體充斥著行車記錄器的車禍,官員與政黨間的政治口水,偷情露胸的羶色,最後是那邊有好吃東西的美食報導,我們的網路媒體在動態上,發表的都是未經查證的農場新聞,沒有任何證據的偏見評論,真正值得報導的,國外的消息,台灣的媒體一概不提。
因為花時間,找一堆人去深度的調查,去真正地揭開真相,那是多麼曠日廢時,浪費資源的事,很可能辛苦挖出來的新聞,還不如小模露胸來得要有流量與收視率。
看著電影中「焦點」小組為了受害者的正義而戰,努力地盡一個記者該有的責任,不放棄任何線索與可能性,用盡全力地去追這樣一則新聞,真的讓我非常地感動,同時,也對台灣的媒體感到非常的失望與不恥。
當然,我們知道台灣還是有很多好的媒體跟記者,但在流量與點擊掛帥的現況下,在越來越多的閱聽人沒有辦法接受深度報導的當下,我們的媒體只能淪為小確性腥羶色廢文製造業。
這其實應了電影裡那句經典的台詞,「如果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人協力合作,要侵害一個孩子也是如此。」
台灣媒體的崩壞,其實大家都應該要反思自身。
最後,如果大家對以上的介紹感到興趣,或是想要瞭解記者工作,或是你本身就是媒體從業人員,應該都會想要也需要去看看這部評價非常好的電影。
失控正義 的 演員 陣容 在 雨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王牌大律師 #LegalHigh #司法vs民意
「本当の悪魔とは、巨大に膨れ上がったときの民意だよ。」(「真正的惡魔,正是無限膨脹的民意。」)
總算斷斷續續把兩季《王牌大律師Legal High》看完了。簡單來說,是一部在各方面都發揮的淋漓盡致的作品:基本元素自不用說,演員與腳本這《Legal High》的兩大精髓也相輔相成,極具魅力的主角陣容打造出鮮明立體的角色,成了腳本最完美的載體。而《王牌大律師》的腳本也確實出色:詼諧外衣下想要探討的,是深刻的社會價值衝突-透過一次次官司的兩方辯論,帶出許多當今(日本)社會中常被討論的敏感議題。
而編劇設定主角古美門律師「不敗神話」的用意,在看完兩季之後也昭然若揭:古美門的不敗來自於他對人性的洞悉,他深知法庭上勝出的關鍵未必是真相,更多的是原被告雙方各自的難言之隱、法庭以外見不得光的角力、檢察官的私心、法官的判案風格……這些左右判決結果的要素,無一不與人性有關,也自然成了古美門見縫插針的良機。而他的「無賴」也因此讓人又愛又恨:或許讓我們恨的牙癢癢的,並非他的嘴臉,而是因為他精準點出了我們心底的暗面罷。
上面提到劇中點出許多當今日本社會面臨的議題,而國情與日本相近的台灣,其實也能從中獲得些許參考。比如這段影片是第二季最後的大決戰,古美門為一位全國上下一致曰死、眾人眼中罪大惡極的「惡女」辯護,試圖推翻她身上的死刑判決。這一段極其精彩的答辯,與向來熱議不休的廢死與否倒沒有太大關係,反而點出了台灣社會另一個亟需關注的議題:失控而理盲的「民意」。從去年的鄭捷、今年五月的女童割喉案,到最近的頂新判決,民意無不在各大傳播平台上,放射出不亞於法庭權威份量的能量。老實說,看完《王牌大律師》,我實在無法再輕率相信,所謂民之所向,便是正義所在。
而看完這段答辯後,我想起今年五月女童割喉案時,自己寫的一段文字。各位不妨看完影片後,來比照看看底下的這段文字吧?
--
我想,或許這個社會需要的不是死刑,只是一個發洩的機會。
煽動性的報導,讓所有閱讀媒體這個「公器」、同時因為這個事件感到憤怒的人,心底湧起一種公審式的快感,認為社會多數正與自己一起,制裁這個他們眼中的敗類。村民拿著火把包圍了廣場,中間綁著女巫。
而在火光之外、冷靜的黑暗中,我們看到的卻是,這樣煽動性的報導,其實正透過一次次的案件,堆疊這個社會的負面情緒,深化大眾的血性。與所有偏頗報導帶來的後果相仿,習慣了唯一死刑這樣結論的大眾,在下一個事件出現後,將失去思考其他可能結局的能力,比如說至少好好地靜下來,聽聽作案人的說法。
於是在狂熱中村民將手中火把擲向女巫,烈焰隨歡呼升起。弔詭的是處決結束後,那些媒體堆疊出來的負面情緒卻未必真的宣洩。越來越難以彼此相信的社會氛圍、越來越悲觀的人生觀、越來越多敵意的街角。更負面的情緒需要更盛大的獵巫,惡性循環,一時的快慰換來的傷害已然造成。而益發灰暗的社會氛圍,難保不會成為下一次事件的溫床。
但,最可怕的或許是,點燃火堆群眾渾然不察動手的代價,只因他們自認站在「正義」那一端。
現在的我,不太清楚該不該廢死,但我想,或許這個社會需要的不是死刑,只是一個發洩的機會。
翻開近年來幾件重大的隨機殺人案,可以發現當犯案人原本就死意堅決時,死刑的存在是無法嚇阻其動手的。
既然死刑無法嚇阻下一個事件,更無法讓被害者復活,那些堅持判死者要的,應該大多是情緒性的「報復心態」或自秉的正義,想像中的「罪有應得」。
如果死刑執行之後,群眾可以收拾情緒,理性地探討事件背後的種種起因,並試圖防範下一次事件的發生,那死刑的存在似乎還有點意義。
但目前台灣大多數的情況卻是,死刑代表的是事件的結束。沒有任何的後續探討,沒有任何的反思,沒有任何實際的動作,去將可能跨過那條線的人拉回來。捷運站增加了巡邏的員警,額外的監視器卻看不到社會的死角有些人正被逼上絕境。
這就是台灣的現實:死刑讓大多數人停止思考,因為他們要的只是情緒性的快慰、「報復心態」的滿足。他們等的只是下一次事件發生時,媒體和輿論大肆的獵巫來滿足越來越深的血性。
而面對堅持判死者常用的起手式「因為死的不是你的__,所以你不在乎。」我想說的是,正是因為這一次死的不是我們親愛的人,那我們是不是更有義務,去找出原因,去採取行動,去防止下一次案件的發生?
(寫於2015/5/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zh7mr9c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