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倡言武力」亦言論耳 - 李怡
幾年前有一部電影《荷里活黑名單》(Trumbo),內容講荷里活編劇莊柏(James Trumbo)上了麥卡錫白色恐怖時代的黑名單,被囚聯邦監獄11個月。出獄後,他不能自己署名創作劇本,只得以其他人名字秘密為電影公司創作,多年來他編劇的名作有《金枝玉葉》(Roman Holiday,1953年)、《鐵牛傳》(The Brave One,1956年)等,此兩片均贏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劇本獎,但他無法以自己的名字獲獎,影片的編劇是他人名字,獎座亦由他人冒領。他本人受一些國人指為國家「叛徒」,個人與家庭生活受盡負面影響。
1950年代,參議員麥卡錫以及國會的「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發動一場舉報與清除國內共產主義者運動。很多著名藝術家、作家都受誣衊和調查,包括著名演員差利卓別靈、劇作家阿瑟米勒和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大約有六七年時間,美國言論自由受到壓抑,不少人就像才華橫溢的編劇家莊柏一樣,一生幸福斷送。
這段白色恐怖歷史儘管源於二戰後美蘇冷戰的背景,但美國立有保障言論自由的憲法修正案第一條,第一次大戰期間一位大法官又為言論自由定下清晰界線,就是不能引起「明顯和立刻的危險」(Clear and Present Danger)。他舉的例子是:一個人絕沒有自由在擠滿人的戲院裏大聲喊失火,這會造成明顯和立刻的危險,因此不在憲法保障的範圍內。如果危險不是「明顯」或不是「立刻」,就都屬於受保障的言論自由。有這條界線,又實行法的統治,怎麼可能會出現麥卡錫時代這麼多冤案?
法律侵蝕到言論自由,就源於一樁1948-51年的「丹尼斯案」。紐約州政府控告丹尼斯等11名美國共產黨員,指他們在1945-1948年期間,組織共產黨,鼓吹在時機成熟時,盡速採取行動,以武力推翻美國政府。最高法院1951年裁決有罪,認為他們不僅是討論馬列主義,而且在「鼓吹」和「煽動」暴力,有明顯的危險,而「盡速採取行動」也意味立刻,故被告言論不在憲法保障範圍內。但大法官之一的William Douglas反對這裁決,他表示:美共力量極有限,在警察、軍隊等行業中的勢力微不足道,既然沒有力量,就屬於言論而不是行動的層次,根本不構成「明顯和立刻的危險」;其次,他認為把「鼓吹」作為界線是危險的,因為這意味着一個言論是否自由不在於言論本身,而在於說話的人的意圖,而意圖是看不見、摸不着、難證明的東西。他說,一旦走上這條路,就「每個公民的自由都受到危害」。
他這句話不幸言中了。丹尼斯案後,美國就進入麥卡錫主義的黑暗時期。言論自由受壓抑,減少了監督政府的功能,也使個人潛能和創意無法充份發揮。
丹尼斯案中大多數法官的錯誤,就是把屬於言論自由範圍的事情,當成行動來處理了。這一案例影響了其後的許多案件,直到1957年,美國最高法院審理一樁與丹尼斯案類似的案件,這次法院認為,控方(政府)必須拿出被告發表與具體行動直接有關的言論,罪名才成立。甚麼是與具體行動直接有關的言論呢?比如:「我們約定,明天早上九點鐘拿槍去進攻警察局。」若不是這樣具體與行動關連,那麼「倡言武力以實行甚麼目標」,都只是言論而已,尤其是倡言者根本沒有威脅政權的力量。
美國麥卡錫時代的例子,告訴我們,哪怕是實行法的統治的國家,一旦司法不恰當地干預了言論自由,就會人人噤若寒蟬,社會活力也就遭到扼殺。更何況是在強權支配下的搖搖欲墜的司法。
奧本海默演員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圖文版: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39843817
.
《機械姬 / 人造意識》:電子情人/玩物。
.
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嘉立抽中頭獎,得以前往大老闆納森的豪華度假屋享受一個禮拜的奢華假期;納森設計出一款人工智慧機械人艾娃,他請嘉立幫忙測試艾娃是否擁有如人類般的真實感情,隨著每日與艾娃的交談,嘉立對囚禁在屋內的美麗艾娃逐漸產生感情,並思索著他對艾娃或是艾娃對他的情感到底是真是假?而存在是什麼?意識是什麼?愛情與性愛與情慾又該是什麼?
.
《機械姬》有著滿滿滿的對照關係,人類與上帝,男性與女性,創造者(父母)與被創造者(子女),實驗者/掌控者(納森)與被實驗者/被動者/反抗者(嘉立/艾娃)等。
.
《機械姬》有著滿滿滿的意象,大片的壯觀自然景色與藏身其間的高科技房舍,自然/上帝與房子/人類的抗衡,就這麼被簡單勾勒出來;房子的硬線條造型,說明主人的冷酷性情(理性至上)、嘉立房間沒有對外窗戶,道出他的處境與可能未來(實驗品/囚禁)、女機械人艾娃的房間裝滿監視器及透明玻璃窗,彰顯艾娃被視為「觀賞物品/實驗器具」的悲哀;《機械姬》片中出現大量鏡像折射畫面,訴說一體的兩面,亮面與暗面,科技帶來進步以及潛在威脅(普羅米修斯的翅膀);大量鏡像折射,也象徵不斷被延伸「複製」的我(上帝以自己形象創造人類),鏡子內的「第二、第三、第四、第N個我」,只能隨鏡外的「主我」行動,往左往右,或哭或笑,被操控的木偶;影片中,一名女機械人看到男性便會自動奉獻肉體或是跳著和納森「一模一樣」的舞步,這是人類對機械人的強大控制力(程式設定),也可看做父母對孩子、國家對人民、歷史文化對群眾思想的意識控制。
.
《機械姬》也有滿滿滿的真假虛實對辯,從討論人工智慧到底是模仿人類行為或是擁有自我意識,到嘉立逐漸分不清真實與虛假、真情與假愛的錯亂(眼見未必為憑),電影裡最讓我感到驚心的段落,莫過於嘉立用刀片劃開自己手臂,只為確定「我是真的,我不是機器人」,只是,要想判定「我是人」,依賴的到底是肉體或自由意志?假如答案是後者,我們如何能確定自己擁有自由意志?而不是經過某個更高等生物賦予的「指令」,來進行假性的思考?
.
(底下有關鍵劇情喔!)
.
《機械姬》是一部「變人」電影;「變人」,指的是人工智慧學習與模擬人類行為,逐漸變得如人類一樣的存在體;「變人」也指「變成大人」,從城堡(密閉空間/被保護/被教育/被監控的環境)進入大千世界,從一個被教導要聽話(男性/權威)的機械人/女性/兒童/有色人種/弱勢族群,到後來懂得自我思考,產生慾望,試圖反抗,並找到生存出路等;《機械姬》片中那把刺向納森的匕首,既是弒父(天父!神!王!),也似李安導演的《色戒》裡,那場學生聯手殺掉易先生副官(錢嘉樂飾演)的戲碼,自由不會唾手可得,意欲擺脫束縛與威脅,得通過暴力的考驗。
人類創造機械人,機械人反抗人類;上帝創造人類,人類反抗上帝。
.
「我成為摧毀世界的死神。」奧本海默。
.
《機械姬》用七個章節,記錄艾娃的成長,內在自我探索(影片中被設定為不會講英文或設定成異性戀的機械人,最後都發展出超越程式的「個人意志」)與外在形體的熟成(完全擬人化的外貌)。
而「七」這個數字在聖經裡,常被用作完全、完整無缺的意思;艾娃在離開納森住處前,用另一個女性機器人的皮膚「完整」了自己,接下來呢?人類透過性愛繁衍下一代(男性進入女性),機械人無需透過性行為製造下一代,女性可以自給自足(兩個女性機器人聯手殺了男性/父親/創造者/上帝),機械人,女性,成了未來世界的新品種,新當家?!(男性不是被殺害,就是被關起來,被遺忘,被拋棄!)
.
《機械姬》是導演/編劇Alex Garland首部劇情長片,一出手就見不凡,場景極簡、節奏紓緩、視效低調不張狂(令我想起Duncan Jones導演的《2009月球漫遊》)、劇情豐厚而有意思;幾位主要演員的演出都紮實到位,飾演大老闆納森的Oscar Isaac,證明自己可以演魯蛇(《醉鄉民謠》),也能演性格陰晴不定的自大控制狂,飾演艾娃的Alicia Vikander,外型可清秀可艷麗,演技又不俗,來自瑞典的Alicia在《皇家風流史》的演出已經叫人驚豔,隨著《機械姬》在美國賣出亮眼的票房成績(突破兩千萬美元,影片發行公司作品中票房最好的一部),相信可以打開她在好萊塢的知名度與寬廣星途。
《機械姬》沒被金馬奇幻影展挑中,看來也沒機會登上院線,唉,若能在大銀幕觀賞肯定會很棒!
不過沒關係,itunes已經可以租到這部目前仍在美國熱映的作品,HD版才80元,喜歡科幻電影的朋友們,千萬別錯過惹!
.
最後,看完《機械姬》後,更能體會《第四公民》的恐怖,當政府(或權勢單位)可以輕易取得你所有網路上使用過的資訊,他們就能利用這些訊息拼湊出你的行動你的興趣與喜好與性格等,從而掌控你的生活,預測你的可能思考模式與方向。
奧本海默演員 在 DJ 強尼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020 歷史上的今天
1548年: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建成。「拉巴斯」在西班牙語中是「和平」之意。 是南美洲的一個內陸國家,法定首都為蘇克雷,但實際上的政府所在地為拉巴斯,拉巴斯海拔高度超過3,600公尺,為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玻利維亞於15世紀末被西班牙征服,在18世紀間被一位從委內瑞拉的民族英雄---玻利瓦爾解救而獨立,所以國名便以他的名字為名。玻利維亞目前是南美洲最貧窮落後的國家,該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被稱為「坐在金礦上的驢」。除了著名的礦藏,還有為人所熟知的是在西班牙人入侵後滅亡的印加帝國的遺址。
1818年:美國和英國簽訂《1818年條約》,確定大致以北緯49度線作為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的邊境。 邊界長達8892公里,為全世界最長不設防疆界。殖民活動是在16世紀和17世紀左右由法國人開始的。之後法國殖民者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發生了持續的戰爭,而最終以英國殖民者的勝利而告終。
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作戰的一方是俄羅斯帝國,另一方是鄂圖曼帝國、法蘭西帝國、不列顛帝國,後來薩丁尼亞王國也加入。因為其最長和最重要的戰役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爆發,後來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鐵甲船和現代的爆炸性的炮彈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壕溝戰。電報首次在戰爭中被使用,火車首次被用來運送補給和增援。戰地記者首次參加並可以在同日將戰況報告給家鄉的報紙。
1947年:麥卡錫主義: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對好萊塢進行調查,致使部分演職人員被迫離職。
是在1950年代初,由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煽起的美國全國性反共運動。他任職參議員期間,大肆渲染共產黨侵入政府和輿論界,促使成立「非美調查委員會」,在文藝界和政府部門煽動人們互相揭發,許多著名人士受到迫害和懷疑。許多著名人士如演員卓別林和「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愛因斯坦,被譽為「中國太空之父」錢學森等都受到迫害,被指控為向蘇聯充當間諜。麥卡錫主義不僅迫害和逼走優秀人士,造成了美國的白色恐怖,同時更嚴重的影響了美國的民主自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