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下去是對他們的敬意,活下來,才能告訴世人這裡發生過的一切。」
─ ─《刺青師的美麗人生》Heather Morris
埃利維瑟爾寫,生命的相反不是死亡,而是界於兩者之間的漠不關心,還記得那句聽到倒背如流的《返校》台詞吧,總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有多麼得來不易,有時候逝者之所以死亡,是為了讓見證者得以存活,反覆向世界講述這些被掩蓋的故事,因為只有記錄下來,曾經發生過的一切才有可能成真,而每個人都有責任讓未來世代了解過去,也有義務避免自己的昨日變成他們的明日。
英文書名為《The Tattooist of Auschwitz.》,指的就是「奧斯維辛刺青師」Lale Sokolov,勒利為奧匈帝國斯洛伐克的猶太人,理應處於充滿希望的年紀,26 歲時就被強制送入納粹史上最惡名昭彰的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因緣際會之下他幸運成為萬中選一的刺青師,享有較為人道的待遇與罕有的丁點自由,按照納粹侵略順序,見證了每一列火車從歐洲各處送來此地的猶太民族,親手在他們臂彎裡刺上永遠無法抹滅的傷痛印記。然而,地獄彼岸還是足以望見珍貴的花朵綻放,勒利遇見此生的摯愛吉達,他顫抖的將數字刺在這批沒有一個超過 21 歲的女孩身上,彷彿正式宣判她們和千萬名少女即將成為殘花敗柳的必然命運。
單單是勒利來到集中營的 1942 那一年,就有 20 萬人從法國、荷蘭、比利時、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德國等地送來此處,有七成抵達後便直接進入毒氣室。此書相較於其他類似主題作品是相對收斂的,似乎刻意避開著墨太多於集中營中的殘酷真實面向,包括人稱「死亡天使」的納粹軍醫約瑟夫門格勒(書中譯名為孟格勒),日夜不停運轉的滅絕中心比克瑙,納粹親衛隊 SS 的吃香喝辣與泯滅人性的暴行,還有《索爾之子》所聚焦的特別支隊,負責收集並燒毀日以萬計的成堆屍體,猶如冰山一角般多數選擇點到為止,化作從奧斯維辛穹蒼上飄落的漫天灰燼,紀錄著作者眼裡這趟勒利親身走過、掙扎過、絕望過的世間罕有之人性考驗。
「正因為集中營是用來讓我們淪為野獸的機器,我們絕不應淪為野獸;即使在這樣的地方,人也能存活,因此,必須保有存活的意願,我們得活著出去,向世人訴說我們的遭遇,作為見證;而為了活下去,很重要的是,至少要保住這副軀殼,這身形骸,這個代表文明的形體。」
普利摩李維如此說道,一如戰爭,每個人都為了生存做出應該做的事,在納粹的奴役之下是否得以倖存,取決於適應能力和個人際遇,因此勒利告訴吉達,選擇活下去就是充滿英雄氣概的挑戰行為,擁有拒絕死亡的能力代表還保有尊嚴,無庸置疑。愛與美麗的相反並非恨與醜陋,而是漠不關心,因為事實是,集中營佔地寬廣的龐然建築物之存在,上方曾經過無數次同盟國戰機;納粹明目張膽聲勢浩大的搜捕猶太人,各國政府與警力也皆為幫兇之一,這些惡行來自集體包庇、來自視而不見,更來自多數人對於權威的盲從、對於暴政的無所作為。
無論天堂抑或地獄,故事說出來才不會被遺忘,這關乎身分的記憶,關乎和平的代價,也關乎未來的希望,《刺青師的美麗人生》給予我們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答案。普利摩李維在極致苦難的如影隨形下選擇終結自我,勒利卻為了吉達走到人生的最後一刻,因此特別喜歡中文書名有著電影的《美麗人生》四個字,縱使生活無處不瀰漫絕望和死亡,但只要在有愛、有你、有期待的地方,還願意鼓起勇氣於每天清晨睜開雙眼凝視拂曉時的晨光,生命的每一刻依然都是美麗的。
奧 斯 威 辛 死亡天使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活下去是對他們的敬意,活下來,才能告訴世人這裡發生過的一切。」
─ ─《刺青師的美麗人生》Heather Morris
埃利維瑟爾寫,生命的相反不是死亡,而是界於兩者之間的漠不關心,還記得那句聽到倒背如流的《返校》台詞吧,總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有多麼得來不易,有時候逝者之所以死亡,是為了讓見證者得以存活,反覆向世界講述這些被掩蓋的故事,因為只有記錄下來,曾經發生過的一切才有可能成真,而每個人都有責任讓未來世代了解過去,也有義務避免自己的昨日變成他們的明日。
英文書名為《The Tattooist of Auschwitz.》,指的就是「奧斯維辛刺青師」Lale Sokolov,勒利為奧匈帝國斯洛伐克的猶太人,理應處於充滿希望的年紀,26 歲時就被強制送入納粹史上最惡名昭彰的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因緣際會之下他幸運成為萬中選一的刺青師,享有較為人道的待遇與罕有的丁點自由,按照納粹侵略順序,見證了每一列火車從歐洲各處送來此地的猶太民族,親手在他們臂彎裡刺上永遠無法抹滅的傷痛印記。然而,地獄彼岸還是足以望見珍貴的花朵綻放,勒利遇見此生的摯愛吉達,他顫抖的將數字刺在這批沒有一個超過 21 歲的女孩身上,彷彿正式宣判她們和千萬名少女即將成為殘花敗柳的必然命運。
單單是勒利來到集中營的 1942 那一年,就有 20 萬人從法國、荷蘭、比利時、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德國等地送來此處,有七成抵達後便直接進入毒氣室。此書相較於其他類似主題作品是相對收斂的,似乎刻意避開著墨太多於集中營中的殘酷真實面向,包括人稱「死亡天使」的納粹軍醫約瑟夫門格勒(書中譯名為孟格勒),日夜不停運轉的滅絕中心比克瑙,納粹親衛隊 SS 的吃香喝辣與泯滅人性的暴行,還有《索爾之子》所聚焦的特別支隊,負責收集並燒毀日以萬計的成堆屍體,猶如冰山一角般多數選擇點到為止,化作從奧斯維辛穹蒼上飄落的漫天灰燼,紀錄著作者眼裡這趟勒利親身走過、掙扎過、絕望過的世間罕有之人性考驗。
「正因為集中營是用來讓我們淪為野獸的機器,我們絕不應淪為野獸;即使在這樣的地方,人也能存活,因此,必須保有存活的意願,我們得活著出去,向世人訴說我們的遭遇,作為見證;而為了活下去,很重要的是,至少要保住這副軀殼,這身形骸,這個代表文明的形體。」
普利摩李維如此說道,一如戰爭,每個人都為了生存做出應該做的事,在納粹的奴役之下是否得以倖存,取決於適應能力和個人際遇,因此勒利告訴吉達,選擇活下去就是充滿英雄氣概的挑戰行為,擁有拒絕死亡的能力代表還保有尊嚴,無庸置疑。愛與美麗的相反並非恨與醜陋,而是漠不關心,因為事實是,集中營佔地寬廣的龐然建築物之存在,上方曾經過無數次同盟國戰機;納粹明目張膽聲勢浩大的搜捕猶太人,各國政府與警力也皆為幫兇之一,這些惡行來自集體包庇、來自視而不見,更來自多數人對於權威的盲從、對於暴政的無所作為。
無論天堂抑或地獄,故事說出來才不會被遺忘,這關乎身分的記憶,關乎和平的代價,也關乎未來的希望,《刺青師的美麗人生》給予我們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答案。普利摩李維在極致苦難的如影隨形下選擇終結自我,勒利卻為了吉達走到人生的最後一刻,因此特別喜歡中文書名有著電影的《美麗人生》四個字,縱使生活無處不瀰漫絕望和死亡,但只要在有愛、有你、有期待的地方,還願意鼓起勇氣於每天清晨睜開雙眼凝視拂曉時的晨光,生命的每一刻依然都是美麗的。
奧 斯 威 辛 死亡天使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說家 Affinity Konar 跨洋專訪】#十年煉成雙生夢魘
作者 Affinity Konar 是波蘭裔猶太人,祖父曾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這樣的背景,她一直深受大屠殺敘事的吸引。
16 歲的時候,她讀到一本書,談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裡,雙胞胎的遭遇。當時,執掌集中營生殺大權,而被稱為「死亡天使」的納粹醫生約瑟夫·門格勒,利用 3,000 名雙胞胎進行醫療實驗;其中,只有 160 人存活。
她為什麼會選這個主題,又為什麼會以一個 12 歲孩子的視角,去敘述這件事?寫作的過程中,是否曾陷入故事中而感到悲傷不已?通常會用什麼方式去面對?她想傳達給讀者哪些訊息?一起看看 →
● 看看本書摘文〈雙胞胎在納粹集中營,是「不幸中的大幸」,還是死亡的預兆?〉→ http://bit.ly/2r7y3u3
#文化 #波蘭 #雙聲夢魘 #小說家 #AffinityKonar #納粹 #集中營 #換日線編輯部 #換日線全球讀書會
▍換日線 x 十一月徵稿:「異國光棍反思錄」→ http://bit.ly/2FqoIb0
▍「購買季刊獲得序號,免費觀賞金馬得獎電影」換日線 2018 冬季號《台日韓青年的世代之聲》→ http://bit.ly/2FmS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