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vs.一年後
今天 #2y5m ,早上我在嘴裡碎念妹妹是trouble two,姐姐問說:什麼意思?我說妳妹第一個叛逆期到了,很難搞🙄🙄🙄
前幾天量身高體重,小倩94cm、15kg
也是成長曲線前段班寶寶,晚上大家吃干貝,她吃干貝粥,營養滿分!
#粥是琉元堂的會開團喔
#干貝今天又到貨了立馬開吃
#女兒愛吃爸爸很會煎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芮琳 Mia Cooking With M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端出來會讓你的老公老婆、爸爸媽、兒子女兒、親朋好友,都稱讚的一道菜XD 在加煮一道青菜煎顆蛋,今天的午/晚餐就解決了! 省時省力且人人都愛的料理 低失敗率,不死鹹, 越放越好吃! 此食譜是兩人份,可以煮多一點,因為很快就會被掃光,記得留給自己幾口... 注意:如果辣椒一開始放太多,隔天辣度會增加,我...
女兒愛吃爸爸很會煎 在 芮琳 Mia Cooking With Mi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端出來會讓你的老公老婆、爸爸媽、兒子女兒、親朋好友,都稱讚的一道菜XD
在加煮一道青菜煎顆蛋,今天的午/晚餐就解決了! 省時省力且人人都愛的料理
低失敗率,不死鹹, 越放越好吃! 此食譜是兩人份,可以煮多一點,因為很快就會被掃光,記得留給自己幾口...
注意:如果辣椒一開始放太多,隔天辣度會增加,我的食譜是小辣,個人覺得太辣反而難以下飯,如果愛吃辣當然就沒關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v0GI9-WE98/hqdefault.jpg)
女兒愛吃爸爸很會煎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十一時許的荔枝角道,繁忙得很。車子也好,行人也好,都絡繹於途,遊竄於大街小巷之間。步履匆匆之間,有數雙腿駐足於一間小店門前。頭頂上的紅色小簷篷,殘畫着「金鳳大餐廳」數個黑字,默默為簷下的老人遮擋着陽光。店前的鐵閘緩緩上捲,一整塊落地玻璃被老套的白紗窗簾覆蓋着,右側玻璃門亦掩了一層薄紗,透出了點點昏燈。門前數人見狀,急忙鑽入店內,自顧自的坐於紅啡色的皮卡座位上,見未有員工上場,就徑自走到水吧前倒杯水,又回到自己位置靜侯,分明是老顧客。說老,又何止是人,還有這家小店,一九六九年開辦至今,屹立五十載,店主都已經是蒼蒼老人,八十有幾。老店兒啊,早就交予兩名女兒打理。時代轉幾轉,店子裏的桌椅﹑磚牆﹑擺設,一切恍如初,但最難得不變的,是那份炊煙裏的情懷。
有一種文化
小店算是方寸之地,左右兩排卡位之間,放了圓枱三數張。粉肉色的牆身在燈光映照下,都呈了暗黃色。分針指正了下方,剛好是十一點半,員工紛紛從後廚房步出,替席上客人落單。尚未到正午,已經人人點了一份扒餐,餐牌上亦沒有太多選擇,也對,反正來到這裏,大家都屬意鋸扒,而且是大件夾抵食的港式牛扒。此時,一名戴着眼鏡的短髮女生,手托着三份扒餐,逐盤送到客人面前。右方的老伯伯自動執起餐紙打開,擋在身子前,主動跟女生表示要黑椒汁,只見,她把銀壺裏的醬汁倒到燒紅的鐵板上,「喳」一聲,香氣四溢,白煙裊裊上升,還有點嗆鼻。見老伯高興地大口吃肉,女生趕忙為其他客人做着相同事情。不說不知,她其實是小店的兩位太子女之一,妹妹Noble 。
見招呼了大部分客人,隨即步回廚房。她當然不是廚子,但也事事親力親為,落單﹑出餐﹑收銀,甚至於廚房打雜。她一點不介意,因為她從來沒有看高了自己身份,倒是把小店當作自己家裏一樣,她笑言:「當你落手落腳去做,你會更明白客人同同事,佢哋嘅角度,需要啲乜,甚至辛苦嘅地方,會更了解呢度。」不是嘴裏說說,講起牛扒,她也真是頭頭是道。首先,港式牛扒的肉類都不是上等貨,貨品都來自紐西蘭﹑澳洲﹑加拿大或巴西,來貨後都要先檢查肉質,起碼要屬中品。接着拍鬆肉質,然後醃製。跟新鮮牛肉不同,新鮮肉愈早吃愈好,醃製過的扒類要隔夜才好吃,醃製中的肉扒都要雪藏,放一個晚上,隔天才可以煮用。繼而,煎扒的成數很重要,如客人要吃五成熟,就不能過熟。這類扒餐最重要的,就是鐵板。
鐵板要先燒紅,一來為食物保溫,二來為了香氣四溢。薯菜放底,扒放上方,表面會鋪放大量蒜茸,因為蒜味會令牛味更突出,跟牛肉很配。醬汁有黑椒汁及燒汁,每天新鮮熬煮,用鐵板上菜,淋上醬汁時會更香。此時,兩份扒餐已經完成,正當Noble執起食物之際,一名同樣戴着黑框眼鏡,直髮及肩的女生步進廚房,快手地拿走了兩盤鐵板,送到客人跟前。她同樣是小店的太子女,姊姊Mary。一旁的老侍應見有餐送到。即為其淋上汁醬,Mary則在一旁解釋:「我哋想做到色香味俱全,首先你見到外表,然後淋汁有香味,跟住先食,咁就係最正宗嘅港式扒餐。」說是賣花讚花香,她們也是老資格,因為此港式鋸扒文化,小店的老店主「阿叔」,可算是始祖。說着,她的目光就落在牆上掛着的舊照。
有一種廉價
照片已有點泛黃,但阿叔與蔡瀾的靦腆笑容,仍舊清晰可見。旁邊數個紅字更為顯眼「金鳳亞叔牛扒大王」。這位牛扒大王的宗旨是,做一般人吃得起的港式牛,這說起來,又是一個老故事。
一九四八年,十二歲的阿叔來港投靠姊姊,因為沒有能力賺錢,姊夫嫌他白食白住,藉機打了他一記耳光,結果他便離家出走。後來,他在酒店做學徒,努力學懂了英語,更拜了一個鬼佬廚師為師。喜獲賞識,他有機會去了外國深造廚藝,後來回流香港,就於太子開辦了這家小店。只是,最初阿叔賣的,並不是港式牛扒,而是酒店高級貨,一塊牛扒相等於平民半個月的薪水。這個地段賣高級牛扒,生意當然不會見好,更淪落到房租也付不起,被迫於鋪頭留宿。最後,連薪水也沒法付了,兄弟倒也不錯,願意分文不收地工作,但阿叔始終過意不去,惟有請夥計離場。於是,小店只剩下他與兩個夥計,由廚房﹑樓面﹑打掃﹑洗碗都要自己下手做。
終於有一晚,他於床上輾轉反側之時,想到了太子區,鬼佬遊客甚少,只有老街坊,但街坊又如何吃得起貴價牛扒?因為當時香港人很少吃西餐牛扒,大多在酒店或有錢人才吃得到,他就想到一個主意,將價錢定得低,改用中下貨,好讓大家幾塊錢就嘗丁扒餐,更加送西湯﹑麵包及飲品,實行把外國牛扒變成港式牛扒,平民不用去酒店,不懂點餐又不知道是甚麼,成為了現時人人吃得起的港式牛扒文化。結果如他所料,小店天天爆場,至今不變。阿叔為自己的牛扒及餐廳而自豪,舊時的熟客都知道,他曾把整條牛扒抬出來演講,跟客人講解牛的部位,如何烹調及食用。只是,後來年紀大了,也就慢慢退了下來,畢竟時代不同了,現時在網上已經沒有甚麼看不到了,老人家也要交棒予新一代。
有一種承傳
回過神來,午市稍過。姊妹二人終於有時間坐下來吃午飯。她們不約而同地吃着豬扒,因為這承載着她們的童年回憶。從小到大,二人都習慣了回來店裏幫忙,別以為她們牛扒任食,其實二人的母親都不准她們吃牛肉,故只能吃豬扒,吃飽了,還要幫忙工作。Mary身為大女,做的功夫較多,落單﹑水吧﹑收銀都不成問題;至於當時人仔細細的Noble,因為覺得爸爸很早開工又很晚收工,為見爸爸一面,甫放學就跑到店裏跟着爸爸,經常在店裏行來行去,猶如半個家。她笑着憶述:「到我大啲啦,就企喺門口派籌,有啲客人扮見我唔到,直接推門入嚟,然後我就好可愛咁追住佢哋,你幾多位啊?」因為這緣故,她跟客人也特別投契,不時都有客人認得她是太子女,問她阿叔的近況,她通常會回答爸爸身體很好,接着熟客又會問:「為甚麼他不來店裏走走?」她就直言,阿叔已經八十多歲了,作為女兒不願他辛苦,有些客人跟他不熟,會吩咐他工作。自己辛苦倒好,爸爸是時候享福了。
也許是自小培養,她們對這些工作,都不會嫌骯髒及辛苦,Mary更加享受與同事相處的時光,畢竟很多同事都工作多年,看着她長大。她記起,自己二零零五年正式回來接手,當時爸爸還未退休,姊妹二人剛來工作時,元老及長輩全都在此,她們也沒甚壓力,相處融洽。只是,工作難免辛苦。然而,金鳳養大二人,她們覺得責無旁貸,因為阿叔年紀大了,看見爸爸花了那麼多心機及時間,整個人生都為了鋪頭,為了家人而奮鬥,實在不忍小店就此結業。二人眼神流露出堅定,表示要將港式牛扒文化傳承下去,將爸爸一直以來的宗旨延續,Mary站起來道:「大件夾抵食!最緊要捨得畀客人食,只要夠出糧同開支,其他都冇所謂啦!自已開心,過得自己過得客人。」小店下一年就是五十周年,香港做到五十年的餐廳的確不多。Noble附和着:「細個好多呢類扒房,慢慢發覺愈嚟愈少,然後發覺自己仲做緊,唔錯喎。」
她們的心願就是,將港式牛扒一直保存,希望有一天成為百年老店。
願炊煙,緊緊守護着這一份情懷。
金鳳大餐廳
地址:太子荔枝角道102號金鳳樓地下
電話:2393 6054
營業時間:11:30am-11:30pm
詳情: http://bit.ly/2LnvBct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謝本華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5memrB1qhI/hqdefault.jpg)
女兒愛吃爸爸很會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黃惠萱 心理師
內容簡介:
「如果早20年看到這本書,媽媽就可以沒有遺憾的離開……」──資深媒體人陳安儀最深的疼痛與吶喊。
一本給女兒,也給媽媽的母女關係療癒書。
「只要和媽媽相處超過三天,我們就一定會吵架。」
「我無法忘記媽媽對我的批評、謾罵與控制……」
「我怨恨媽媽,但看她流淚,我的心卻好刺痛。」
世界上,再沒有一種關係,
如同母親與女兒之間,緊密複雜、幽微又糾葛。
當帶傷的女人成為母親,當所有心理困頓在家族裡代代相傳,
身為女兒的妳,有機會將彼此的傷痛劃上句點。
★完整收錄20種令女兒煎熬、痛苦的母親類型。
★38種給女兒的自我療癒方式。
★3段暖心的修復叮嚀。
讓「每一個媽媽」的成長創傷被看見,
讓困在痛苦裡的「每一個女兒」都能被擁抱。
曾經,那個好小好小的妳,媽媽就是妳的天地,妳的全世界。
媽媽微笑,妳的心就暖成一片;媽媽蹙眉,妳感覺心灰灰;而媽媽一哭,妳也跟著掉淚。
小小的妳,很想好好保護媽媽,更想一直擁有媽媽的愛,但……
「我身上像是多長一顆心,隨時準備照顧媽媽。」──憂鬱型的母親
「大家都欺負媽媽,只有我為媽媽抱不平……」──懦弱型的母親
「媽媽,我過得好,是不是會傷害到妳?」──嫉妒型的母親
「媽媽說她都是為了我好,可是我一吃東西就狂吐。」──控制型的母親
「我在每個愛我的人身上,尋找媽媽的味道……」──缺席型的母親
「最應該保護我的人,卻看著我被爸爸性侵……」──旁觀型的母親
「小時候我字寫不好,媽媽就說我是雜種、蠢豬。她用棍子打我的手,甚至用針刺我的手。」──殘忍型的母親……
20個真實案例,每一篇都令人唏噓,甚至噙滿淚水。
女兒即使脫離母體,卻往往有條無形的「心理臍帶」,連結母親與女兒,讓彼此成為聯繫很深,但又糾葛不已的生命共同體。
黃惠萱心理師在這本談論母女關係的書裡,探討20種讓女兒煎熬、痛苦的母親類型。與一般談論此類型的書不同,除了女兒的困境,黃心理師更細膩分析母親在成長環境中所受的種種貧乏與創傷。母親不是不愛女兒,但她可能是沒有能力;母親也不是不回應女兒,但她可能身上滿是傷……
而當女兒覺察母親所帶來的桎梏與傷害,除了理解母親當年的困境,並在相處上,立下情緒界限外,女兒也需先放下罪惡感,例如「媽媽養我很辛苦,我不是應該多體諒她?」「媽媽是因為愛我才這麼做,我怎麼可以生她的氣呢?」等,而更重要的是,慢慢找尋自我,讓「自我的碎片」回家,讓困在痛苦裡的「每一個妳」都能被擁抱……
作者簡介: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同時也兼具女兒、妻子、媳婦與母親的角色。目前於黃偉俐診所擔任臨床心理師,並於《商業周刊》良醫健康網擔任專欄作家。
畢業於中正大學心理系,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研究所。曾任職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臨床心理師 、台北市心理衛生中心團體帶領者。
希望透過簡單的心理學理論與諮商經驗的分享,帶給一樣身兼多重角色的女性心靈上的支持與鼓舞。
作者粉絲頁: 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UNJxi7Tg7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