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支持婚姻平權
#不喜甚入
其實有關政治的,我很少參與
但這次我真的是很想跳出來,每次在line群組收到一些"護加萌"的反同訊息,
1.聲稱國外同志來台結婚治療愛滋,拖垮健保.
2.國中小性平等教育包含同志性愛教育.
3.同志教育會把小孩教成同性戀.
我本人異性戀,也有兩個小孩了,對於這種智障的訊息,我實在是覺得真的是智障到爆炸..沒知識也要去google一下啊.
1.不是只有同志有問題,很多人開毒趴,性愛趴,這些不是你假裝不知道就好耶,這些事情可能每天都在發生在非同志的人身上耶,阿你專攻同志幹嘛?
而且目前全世界,已經有25個國家已是同性婚姻合法,也沒見他們有任何的異狀跟滅亡啊?
(目前以下國家的法律已經正式認可同性婚姻(25個,包含尚未全區域執行的國家):阿根廷、澳洲、比利時、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島、愛爾蘭、盧森堡、馬爾他、墨西哥、荷蘭、紐西蘭、挪威、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國、美國、烏拉圭)
2.性平等教育包含同志以及性愛教育
你知道目前平均小學生有過性經驗的百分比是多少嗎?
統計數據是百分之六,代表一百個小學生就有六個是在國小就有過性經驗,
你知道平均目前國小女生mc是幾年級來的嗎?
大約10-14歲(最早小學二年級就來了)mc來代表甚麼呢?就是有可能會懷孕..
一樣我要說,你不知道不說,在這種網路資訊發達的社會,跟我們小時候是完全不同的,小朋友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自己去探索情愛跟性,真的是你覺得好的事情嗎?
我們小時候的教育就是這樣,但經過了2.30年後的現在,你確定還要繼續沿用嗎?
2016年台灣兒少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發現孩子的性教育存在四大警訊:1.家長不願觸碰,高達四分之一(26%)的家庭從未與孩童談論過性相關的知識,更有近七成(67.6%)家長從未和孩子討論過性行為議題。2.老師刻意避談,有近三成(29.6%)的孩子表示曾碰過老師刻意跳開某些性知識議題不談。3.超前進度的性知識,家長、老師避談,教材課程也無安排,但卻有54%及70.2%的五六年級生表示自己已了解有效的避孕方式,不禁讓人擔心孩子『無師自通』的性知識是否正確。4.情感議題待加強,別以為性教育只有「十八禁」,情感教育才是孩子最欠缺的部份,調查發現有超過三成的孩子不清楚表達情感相關議題,包括如何向對方傾訴自己的感情、或是處理失戀情緒等等。
3.同志教育會把小孩教成同性戀
我問你,目前你是異性戀,有辦法直接轉去喜歡同性或跟同性上床嗎?
有人說女校很容易去喜歡上很帥的T,
但你要想想,這種不算是同性戀,因為她還是喜歡很"帥"的,只是是在女性僅有的帥女生,他還是喜歡男生類型的阿,頂多算是雙性戀,但真的也可能只是覺得好玩居多,這種類型的,長大還是喜歡男生的可能性高.
同性戀是從有認知以來,就知道自己喜歡的是同性,他們只是老天出了一些錯誤,靈魂擺錯性別了,我認識的同性戀都會告訴我,如果能選,根本不想當同性戀,在人生的路上實在太辛苦,但就是沒得選阿..
只能說
互相尊重,真的有那麼難嗎?給自己跟別人一些路走好嗎?
#支持婚姻平權
#互相尊重很重要
#打完有朋友會跑也沒關係
#你慢走我不送
#打完很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7歲的小風蓄一頭短髮,身型亦比大部分男士健碩,加上日常社交以男性打扮示人,有多少人會猜到「她」竟是女兒身? 小風中學時就讀女校,發現自己喜歡女生,又從同學間聽到,原來喜歡女孩子的人就是女同志,於是小風整個中學階段都以「Tom boy (TB)」的身份渡過。 不過,她漸漸發覺自己有別於一般的女同...
女校 雙性戀 在 G妮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關於支持婚姻平權
#不喜甚入
其實有關政治的,我很少參與
但這次我真的是很想跳出來,每次在line群組收到一些"護加萌"的反同訊息,
1.聲稱國外同志來台結婚治療愛滋,拖垮健保.
2.國中小性平等教育包含同志性愛教育.
3.同志教育會把小孩教成同性戀.
我本人異性戀,也有兩個小孩了,對於這種智障的訊息,我實在是覺得真的是智障到爆炸..沒知識也要去google一下啊.
1.不是只有同志有問題,很多人開毒趴,性愛趴,這些不是你假裝不知道就好耶,這些事情可能每天都在發生在非同志的人身上耶,阿你專攻同志幹嘛?
而且目前全世界,已經有25個國家已是同性婚姻合法,也沒見他們有任何的異狀跟滅亡啊?
(目前以下國家的法律已經正式認可同性婚姻(25個,包含尚未全區域執行的國家):阿根廷、澳洲、比利時、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島、愛爾蘭、盧森堡、馬爾他、墨西哥、荷蘭、紐西蘭、挪威、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國、美國、烏拉圭)
2.性平等教育包含同志以及性愛教育
你知道目前平均小學生有過性經驗的百分比是多少嗎?
統計數據是百分之六,代表一百個小學生就有六個是在國小就有過性經驗,
你知道平均目前國小女生mc是幾年級來的嗎?
大約10-14歲(最早小學二年級就來了)mc來代表甚麼呢?就是有可能會懷孕..
一樣我要說,你不知道不說,在這種網路資訊發達的社會,跟我們小時候是完全不同的,小朋友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自己去探索情愛跟性,真的是你覺得好的事情嗎?
我們小時候的教育就是這樣,但經過了2.30年後的現在,你確定還要繼續沿用嗎?
2016年台灣兒少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發現孩子的性教育存在四大警訊:1.家長不願觸碰,高達四分之一(26%)的家庭從未與孩童談論過性相關的知識,更有近七成(67.6%)家長從未和孩子討論過性行為議題。2.老師刻意避談,有近三成(29.6%)的孩子表示曾碰過老師刻意跳開某些性知識議題不談。3.超前進度的性知識,家長、老師避談,教材課程也無安排,但卻有54%及70.2%的五六年級生表示自己已了解有效的避孕方式,不禁讓人擔心孩子『無師自通』的性知識是否正確。4.情感議題待加強,別以為性教育只有「十八禁」,情感教育才是孩子最欠缺的部份,調查發現有超過三成的孩子不清楚表達情感相關議題,包括如何向對方傾訴自己的感情、或是處理失戀情緒等等。
3.同志教育會把小孩教成同性戀
我問你,目前你是異性戀,有辦法直接轉去喜歡同性或跟同性上床嗎?
有人說女校很容易去喜歡上很帥的T,
但你要想想,這種不算是同性戀,因為她還是喜歡很"帥"的,只是是在女性僅有的帥女生,他還是喜歡男生類型的阿,頂多算是雙性戀,但真的也可能只是覺得好玩居多,這種類型的,長大還是喜歡男生的可能性高.
同性戀是從有認知以來,就知道自己喜歡的是同性,他們只是老天出了一些錯誤,靈魂擺錯性別了,我認識的同性戀都會告訴我,如果能選,根本不想當同性戀,在人生的路上實在太辛苦,但就是沒得選阿..
只能說
互相尊重,真的有那麼難嗎?給自己跟別人一些路走好嗎?
#支持婚姻平權
#互相尊重很重要
#打完有朋友會跑也沒關係
#你慢走我不送
#打完很爽
女校 雙性戀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愛家公投以及同性婚姻的看法] #文長慎入 #以下只是我個人觀點
偶然在FB看到這篇文章,突然想有感而發一下。
其實在英國大部分的時間都很忙,忙到自己根本完全沒有閒暇管旁邊的人,有時候覺得這樣很自私,但有時候現實也不容許自己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尤其是前段時間工作上遇到瓶頸,找工作的時候。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我一直很少發表關於台灣的一些事情,像是同性婚姻公投,或者愛家公投之類的,或者什麼政治的東西,其實也不是說我不關心,就是因為平常大部分都在看這邊的新聞,胖子又是英國人,變成我知道的新聞和關心的內容都被他牽去國際線了.........
總之,回到本文的重點,我想要表達的是,其實我還是不是很知道愛家公投到底在幹嘛,貌似就是反對同志婚姻,其實每天刷刷FB讓自己不要和外界脫軌也發現,現在台灣的社會就是,支持同性婚姻和不支持的人分成兩派,然後各自都在公投的時候會發表很多很多相關文章,也用各種故事去敘述。
不知道在我表達我的想法之前,大家覺得我應該是支持哪一邊呢?
先和大家聲明,我並不想說到底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因為這就只是觀點或立場的不同。兩邊都各自有自己的想法,我也不喜歡就用二分法去說,誰絕對是對的,誰絕對是錯的。
以下是我的看法
-----------------------------------------------------------
我從很小的時候,其實就知道同性戀這件事情,好像是在書上還是哪裡看到,同性戀在動物界也是很常見的,像是鳥類。當時我還在讀小學,我記得應該中低年級的時候吧!我喜歡自己閱讀學習新知,我不喜歡人家告訴我的內容。
當時我和我媽吵架,因為我覺得我媽是個很無腦的人,因為我媽是個非常反對同性戀的人,她一直覺得同性戀什麼的很噁心,她還說什麼以前她念女校的時候,跟女生牽手就會被說是同性戀什麼的很可怕之類的(可能她在學校也人緣不好被霸凌,我其實不太知道)。總之,因為我覺得同性戀沒什麼大不了的這件事情,跟我媽吵架了。
但這也不是第一次我跟我爸媽吵架,我從小就發現自己有很多觀念跟我爸媽非常衝突,我爸媽就是很傳統的墨守成規的人,覺得自己只要沒做錯事就不會被懲罰,覺得老師、學校教的就是絕對對的人,就是在體制下的人們。我一直很不能理解我的爸媽,覺得他們被國民黨政府洗腦,覺得他們被學校洗腦,覺得為什麼要好好聽話,好好念書,為什麼他們平常不教我弟講台語。因為我從小是跟阿公阿嬤一起長大的,我一直很不能理解我爸媽,覺得他們就是被洗腦的產物。(反正他們沒有Facebook也看不到我在背後罵他們)
我並不是要說那些支持愛家公投的人就是這樣,但我相信我爸媽就是會支持愛家公投的其中一群人。好笑的是,我的阿姨們也是這樣。他們甚至懷疑我表弟是同性戀之類的,覺得噁心,覺得可怕,在背後說別人壞話。
我自己是對這些事情覺得很反感,我家的長輩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甚至對於年輕人同居覺得反感,種族歧視,對於火車站聚集的外勞覺得恐懼,常常喜歡用一些歧視的字眼。
我常常在想,台灣90年代後經濟起飛,可是人民的思想水平卻沒有提升,就像是在體制下被訓練出來的機器人,所以當台灣達到一定的經濟水平後,我們就沒辦法突破了,然後再來責怪他人,可能責怪年輕人,責怪政府,責怪外勞,很奇怪,為什麼什麼事情都是要怪別人,而不檢討自己。
好了,事情是這樣的,既然當時身為小學生的我,可以判別,同性戀是正常的,只是喜歡同性像的人,而這種喜歡,和喜歡異性是一樣的,有時候也有雙性戀之類的,喜歡只是一種心理作用加上賀爾蒙吸引。
那其他的小學生沒有判斷能力嗎? 現在的小孩可以獲得的資訊很多,每個人也都可以Google,有些小孩甚至可以閱讀國際新聞,難道他們不會了解同性戀是什麼,了解同性婚姻在很多先進國家都是很普通的嗎?
難道現在的家長還是把小孩當成笨蛋在教養? 你希望你的小孩是可以有判斷力,自己去理解是非對錯,並且尊重別人,還是變成容易被影響,先入為主,喜歡批評別人的人?
很多家長也喜歡把小孩送出國,去念語言學校、夏令營,難道他們來英國學英文就不會遇到同性家庭的小孩? 那這樣是不是要乾脆禁止小孩子出國,還是說要先做功課,看同性婚姻在哪個國家不合法才可以讓小孩子去?
喜不喜歡這件事情,小孩子也不是笨蛋,只是父母一味的想要假裝這件事情不存在,因為我們的體制教育就是,沒有所謂的喜歡或不喜歡,別人給你的就要接受。你和這個小孩當朋友,因為你們的父母是朋友,因為對方是資優生,所以你最好和他當朋友?
然後在學校也最好不要談戀愛,專心唸書,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期望的? 所以我們照做也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啊! 這跟我們有沒有腦袋完全是兩件事情,這跟我們理不理解喜歡、愛,或者我們是誰,都沒有關係啊!
說到底也只是那些自己覺得是為了孩子好的人,強加上的說法,認為這樣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好,認為這樣是愛家,所以才有這個愛家公投?
有時候即使是當朋友,你就是不喜歡對方,你就是喜歡對方,這件事情很複雜嗎?難道大家都要看面相或去算命,才知道喜不喜歡? 還是說要看對方有沒有錢?
今天假設所有有錢人都是同性戀,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都是同性戀,你們的老闆都是同性戀,這樣你還會來搞這個愛家公投嗎?
說直白點,有多少人是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交往、結婚、生小孩?
我相信那些支持愛家公投,並且希望給我們下一代有”家庭觀念”的人們,很多人都不是跟自己最愛的人結婚,很多人可能還外遇,很多人可能沒事精神外遇,之所以還維持一個”家”說到底也只是因為,在我們社會的體制下,覺得離婚不好,覺得外遇不好,覺得應該要跟有房有車的人結婚,不能接受姊弟戀、不能接受師生戀、不能接受CCR(異國戀),也是很多都不能接受啊!
另外,讓我們說到愛情。到底愛情是什麼?
有多少人認真、努力去追求過愛情?
很多人還不就是在父母安排、相親、朋友介紹下,遇到覺得不錯的對象就結婚,然後就在整體社會風氣下,生小孩,升格成爸爸和媽媽。
所以你覺得小孩需要的是沒有愛的爸媽嗎?
說真的,個人覺得有很大的部分,愛家公投這事情也是一些政治操作,但撇除政治操作,我想說的只是,那些反同的人,到底有多少人好好思考過自己為什麼反對? 還是就因為整體社會風氣,以及學校這樣教你,所以你反對?
這就像以前說地球是平的,說地球是圓的人都要被殺掉一樣的意思。或者以前所謂的”女巫論”,把漂亮的女生都說他們是女巫,燒一燒,或者以前所謂的”浸豬籠”,把那些可能出軌(可能根本沒有證據)的女生給弄死,然後好不容易我們到了現代這個人人平等的自由社會,台灣人還自己覺得自己在民主國家很驕傲,但是這種攻擊某些不一樣的人的事情還是在發生。
以前種族歧視嚴重時,白人也會說亞洲人很噁心之類的,那我們怎麼都不說自己噁心.......同樣的道理,不能因為自己不在那個群裡面,就覺得人家有問題。同樣的,佛教徒怎麼不來搞一個反基督教公投?
尤其愛家公投一直把事情推到,小孩可能會沒辦法接受,小孩到底沒辦法接受什麼? 台灣一大堆小孩可能都還是阿公阿嬤養大的,根本沒有爸爸媽媽,或者看到爸媽的時間可能比看到叔叔伯伯阿姨鄰居的時間還要少,那樣有爸爸和媽媽兩個人很重要嗎?
另一點,假設你用英文parents 又不會特別指爸爸和媽媽,雖然大部分我們會翻譯父母親之類的,但這個只是古代人用來表述事情而已,大家現在瞭解了,可以有其他辭彙,而且如果沒有爸爸媽媽的人,人家也是有監護人之類的啊! 還不都是因為台灣的社會一直在壓榨那些,單親家庭,隔代家庭,甚至外籍配偶家庭。人家也是異性戀也是要被壓榨,到底我們為什麼要這樣搞?
今天我不是要說國外都開放同性婚姻所以應該要開放,或者說什麼因為我朋友是同性戀或者我自己是同性戀所以應該要支持,我們就單純按照邏輯來說,到底為什麼要反對同性戀?
今天不管你是不是同性戀,你又不是人家的親朋好友,也不是人家的配偶,你到底為什麼要搞別人? 要阻止人家結婚? 那古代皇室都搞內婚制,然後生出一些基因有問題的小孩,你怎麼不拿出來講? 可是當時他們都覺得那樣是正常的啊! 維護血統啊~
還有古代一夫多妻制,現在一些國家也是一夫多妻制,你怎麼不拿來說一個家庭怎麼會一個爸爸好多個媽媽?
我可以理解有些人可能在宗教信仰上就是不能接受同性戀,但你不能接受也不需要去戰這個吧?如果想要戰的話,怎麼不去參加聖戰?
很多時候我覺得不能理解的是,那些人的邏輯問題。
胖子其實也很不能理解所謂的愛家公投,畢竟這種事情只會發生在70年代的英國,而我們卻在2018搞這些.......
以前我以為自己是個,很有同理心的人,可以想像被歧視的樣子,可以盡量不去歧視別人,但來到英國以後,真的感覺到的那種感覺還是不一樣,有時候走在街上,你會擔心別人歧視你,即使別人沒有,即使在這個已經有個個種族的國家,我偶爾還是會感覺到,可能有一些人不喜歡我,也不是因為他們認識我,而是因為我是亞洲女性。
同樣的,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是,大家都可以自由舒適的生活,走在大街上,還是有些人要擔心別人可能會用異樣眼光看自己,或者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同志而不敢和心愛的人牽手走在街上,甚至相愛了很長一段時間可是卻不能結婚?
雖然結婚在英國也不是一定要結,但對很多人來說,結婚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或許對於同志來說,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已經足夠,婚姻可能不是非常大的重點,但讓同志們可以和其他人一樣結婚,這不才是人人平等嗎? 每個人都可以享有,想要結婚或不想要結婚的權利,這件事情也是跟每個人可以選擇去投票或不投票的權利一樣。
我想,在現代這個人人平等、民主的台灣,這件事情,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不是嗎?
女校 雙性戀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7歲的小風蓄一頭短髮,身型亦比大部分男士健碩,加上日常社交以男性打扮示人,有多少人會猜到「她」竟是女兒身?
小風中學時就讀女校,發現自己喜歡女生,又從同學間聽到,原來喜歡女孩子的人就是女同志,於是小風整個中學階段都以「Tom boy (TB)」的身份渡過。
不過,她漸漸發覺自己有別於一般的女同性戀者。
除了「發現自己都鍾意男仔」這個明顯的分別,其他TB會紮胸或遮掩胸部,她卻從一開始就想「點解唔將佢變成男人嘅胸部,可以露出嚟」。她覺得自己與同志的圈子有點格格不入。
在同志這「小圈子」中找不到共鳴,而在進入大學前,小風經一位女性朋友認識到「跨性別」的概念,開始重新定義自己是跨性別人士。但到了後來,她又發覺自己不像主流的跨性別人士般,想動變性手術,便再次為自己的性別感到困惑。
經歷多年的迷茫,在香港大學就讀比較文學系期間,她反覆鑽研跨性別的議題,希望為自己的性別和性傾向找到定義。最終,她認為自己是個「性別酷兒」(Genderqueer),亦稱「性別流動」,即是將自己的性別定義在「男性」和「女性」的二元結構之外,覺得自己「不是男又不是女」,但在某些情況又「可男可女」。
至於其性傾向則是「泛性戀」,即她對於任何性別(包括跨性別)的人,皆有可能產生愛慕之情,或被他/她們的身體吸引:「我鍾意一個人就係鍾意一個人,唔會因為佢係男定女先鍾意佢,或者因為佢係跨性別先鍾意佢。」
現職該系教學助理的小風指出,不少學術研究都顯示大部分人都是雙性戀,只是大眾為自己設下了性別想像的框框。
他又說,很多人對於雙性戀或泛性戀的人都有誤解,會覺得他們很「濫」或「乜嘢都得」,其實不然:「我哋都有喜好。我自己鍾意陽光啲嘅人。男仔我鍾意好大隻嘅,感覺要好強壯,女仔我鍾意佢性格獨立。」
話雖如此,但小風亦曾墮入「男女定型」的迷思。
事源於三年前,小風開始接觸健美運動,觀察到外國女性健美運動員比大部分男士健碩,是她心目中迷人的身型,於是開始加入這項運動的行列,後來更到海外參加形形式式的健美比賽。
但由於身份證上的限制,小風要以女性身份參與比賽,更要穿上性感的比堅尼。平時習慣以男裝打扮示人的她,也花了半年來跨越心理障礙:「因為我一開始覺得呢啲係好女性嘅嘢。我哋啲bikini仲要再少布啲,一嚟就著咁少布,我覺得係個幾大嘅挑戰。
「我漸漸覺得,原來我都內化咗一啲男女二元化嘅框框畀自己。」小風後來反思到,比堅尼只是普通的衣服,只要自己不為它加上女性化的標籤,穿上它來展示身型根本不用尷尬,現在反而覺得它很「順眼」,亦很享受選購比堅尼的過程。
雖然她自己能跨越一個個心理障礙,但在不少人眼中,小風是個「不男不女」的人,有時會有人惡言相向,但她笑言:「最多係話我『唔男唔女』,但我話『唔男唔女就啱喇』,因為我嘅身份狀態就係『唔男唔女』。我覺得唔係一句難聽嘅說話,反而我覺得好中point!」
作為性小眾中的小眾,小風看得很開,然而,她觀察到性小眾在香港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對待,她希望社會能拋開男女二元化的局限和減少歧視,思考性別多元化的可能性,例如設立「性別承認法」制度,和建設「無性別」的更衣場所,讓性小眾的生活變得較舒適。
今集《港。故》,帶大家走進小風「不男不女」的世界。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