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遊戲》失敗者的勝利遊戲
(有劇情雷)
「謝謝你,跟我一起玩。」
雖說看完一周多了,整個人的情緒仍然深陷在這部韓劇裡面,著迷於李政宰、朴海秀竟有辦法能演出與過往完全不同的角色,李政宰以往的果斷、霸氣不復見,朴海秀的剛毅認真也沒了,他們完全貢獻給他們的角色。
關於《魷魚遊戲》,許多人都有不同的敘述,韓國戲劇、電影總是特別狡猾,能將一部類型戲劇雜揉以他們對於社會的不滿,可以加入勞工運動的無疾而終,可以加入對於南北韓政局的曖昧,可以加入外籍勞工的夢想挫敗,可以加入財團控管政府的粗暴,可以加入黑幫對市井小民的欺壓,這些憤怒無處宣洩,在整部戲劇裡緩緩控訴,而且還是用最有娛樂性的角度。
現實生活中總有人不甘於平凡,有些人或許能像001吳一男占盡優勢,年輕時就懂得以錢滾錢,到老年後反而充滿空虛,家人都不在身邊,決心用最殘酷的方式,拉攏所有人一起玩死亡遊戲。但大部分的人都像456名參賽者,曾經以為自己可以逆轉時局,但到頭來發現敗光了人生迄今累積的光陰,最終只得重來,說穿了資本社會這個大型遊戲,贏家或輸家,差別只在於運氣。
這跟童年時期的遊戲不一樣。
吳一男在韓戰後的年代,隨著政府蓬勃發展而大發利市,隨後韓國走進貧富差距的險峻局勢,有人輕易享有榮華富貴,有人則僅能在底層打滾,我們一邊隨著主角成奇勳(李政宰 飾演)的正義感所打動,卻又在另一方面體驗到他迄今的人生為何過得如此失敗的原因,他太不合時宜了,不懂得卑躬屈膝,他是個深愛自己女兒的爸爸,也是個屢戰屢敗的賭徒,時常想要賭一把,只能迎接失敗。
投資失利、做生意求助無門,連自己的生命,都只能成為在上位者的娛樂,《魷魚遊戲》脫去驚悚類型的6大遊戲包裝,內在竟是如此殘酷,看待這群走投無路的人,自相殘殺,我們在現今社會之所以有人性,是因為我們都是群體動物,被法律、政府以及既定道德觀念掌控著,但這一切都被拋去時,我們還會是我們嗎?
人性永遠莫測,呈現諸多變貌,如同白雲蒼狗,我們給予這樣的自己一個名字,謂之為無常,或稱為命運。
說實話,要在《魷魚遊戲》裡面尋找一個好人,都是徒勞,就連幾乎全劇抱持著樂觀團結的成奇勳,也會在打彈珠一關忍不住矇騙夥伴,他的軟弱戰勝了他,他的恐懼造成了他的改變,只是話說回來,好人與壞人,又該如何界定?這本來就是一件殘忍的事。反倒是,我們偶爾能看見其他角色偶爾的善良光輝,一如韓美女向背叛的愛人同歸於盡,一如曹尚佑在臨死之前的自我犧牲。
多半的時候,人人與惡並肩同行,《魷魚遊戲》雖是童年遊戲,但大部分都是出賣、背叛、敲詐以及暴力脅迫,只給予我們真相。
但為何《魷魚遊戲》要這樣呈現呢?尤其是黃東赫導演,他的《熔爐》總是讓我感動再三,在跌落黑暗深淵時,最寂涼的角落,總有一個傻子會舉起一盞微弱的燈。
我想有時候黑暗實在無邊無際,我們這群平凡人都難以與之對壘,面對破碎的社會,讓自己也變得越來越不完美,我們僅能用膠帶包裹自己,用消極的逃避,躲掉身後的一場戰爭。
法籍猶太裔詩人保羅策蘭有首很知名的詩〈死亡賦格〉。
「清晨的黑牛奶/我們傍晚喝/我們中午喝/早上喝/我們夜裡喝/我們喝啊喝。」
保羅策蘭是猶太人,見證過納粹暴行的人,眼前有歷史慘劇,一群人類殺害另一群人類,世界失去秩序,但這樣近乎慘痛的現實,也是提醒我們,不要往黑暗去,即便世界很壞,但你要很好。
我覺得這也是《魷魚遊戲》結尾製造出的光明面,原本一直被社會左右操控的成奇勳,染了一頭紅髮,轉身離開美國,走回自己的南韓家鄉,想要做些什麼,想要阻止一些不公平,即便我們知道那很難,但已經有人走在革命的前線,這畢竟是個開始。
我們還是有自己的意志,雖很渺小,但很強烈。
#魷魚遊戲
#squidgame
#오징어게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首部監所心理教師視角,逼近犯罪行為的起心動念」介紹 訪問作者:陳建安 內容簡介: 人性若是邪惡,犯罪還需要解釋? 善惡的界線真的有那麼容易跨越嗎? 僅憑外顯行為,就能將人歸類為好人或壞人嗎? 情殺、隨機殺人、分屍、家暴、性侵、 縱火、毒...
好人壞人差別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想攝影133] 細說分鏡 Vol.10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37
🖍「對焦呢? 放在哪裡才是對的?
🖍上次是對左邊,這次換右邊好了
對於「構圖」,我的想法也許跟大多數的人並不相同,一般人對於構圖的想法,就是想辦法讓照片變的好看,更具故事性的價值,所以會去學習、參考許多構圖的規則,確實照著一些構圖的建議,可以讓你的照片更加的出色,追求好的構圖,可說是每一張照片最重要的重點之一。
🟥構圖的過程
當然,我也覺得構圖確實是有這個重要性,「為了讓照片更好看」以及「追求照片背後的故事」,雖然我認為構圖還有更多的意義,但這裡,我們先就這二點就分享一個想法 – 該如何進行「構圖」
相信有些人認為,構圖就是拿起相機,透過觀景窗,搭配著鏡頭,透過構圖等相關原則,找尋最好的畫面組成、結構,並且操作曝光最後按下快門來完成。
而我認為,早在拿起相機拍照之前,當你一邊在走路的同時,心中就已經在觀察適合的角度,或是引起興趣的「點」,此時我在心中已經進行「構圖」的念頭,決定了點,當然拿起相機,調整鏡頭焦距,在有限的視角下做取捨,最後完成曝光選擇,按下快門。
🟥構圖的元素
很多人在討論構圖的原素,比如說「光線、色彩、對比、明暗、質感、方向性、互補色…」等等,這些都是填滿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元素」之一,解構一張照片的結果,最後讓讀者了解原來這一張照片是如此完成。
我覺得這過程,跟料理食譜節目一樣,先是告訴你一道菜完成後風味,再逐漸帶出每一樣所需的食材,一個個擺攤在桌面上,接著就是料理的過程,包含「先後順序、比例多少、組合味覺平衡」等等,再重複一下完成後的作品分鏡,看完節目的觀眾就知道 – 哦,原來這道菜是這樣子完成的。
🟥照片故事的故事
我曾看過不少人分享一張照片如何完成,背後的故事與方法等等,大多都不是專業的分享,聽到的多是「事件的描述」「背後的感想」,而不是「構圖的方法」,少數聽見真的專業的分享,會清楚說明一張照片背後許多看不到的故事,反而這才是佔了最大部分,至於拍照等過程,倒是是輕描淡寫的帶過。
如果是我來分享一張照片,我會怎麼分享? 大多情況下,我會先說說「照片故事的故事」,也就是「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分享完後再來來談談「照片的故事」,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事情,而這裡指的「照片故事的故事」到底是什麼? 聽起來有點繞口令的感覺,但卻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
🟥動機與歷程
用一句話解釋,其實就是「動機與歷程」。
不知從何開始,我開始關心、好奇的不是「照片本身故事」,而是「為何要拍這張照片的動機」,照片的故事精采,並不會吸引所有人想去拍攝,而被故事所吸引前往拍攝的人們,他們的動機我覺得更有趣,而這個「動機」一定與照片故事有所互應,也就是「動機 &故事」交界處,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動機講完了,接著就是「歷程」,這就有點像是遊記一樣,比如說你是如何走到這一步,從相機器材的準備、行程的規畫、中途的經過與體驗,如同遊記般書寫表達一段體驗,有的十分精彩、高潮起伏,有的則是平鋪直敘無法引人投入,即使是同一群人,同一時間踏著相同的路徑,依每個人的身形、體力條件不同,同樣的一段路,體會也截然不同,這段的「歷程」就會成為每個人心中各自的體驗。
一個故事本身就存在在那裡,每個人接受後解讀不同,因此才能吸引不同人前往故事的本身,即使相同一群人,同時地前往拍攝,對故事動機也許接近,但絕不完全相同,在途中歷程,每個人的體會也因個人差別,心中產生的歷程也更加多元。
我覺得「動機與歷程」與「照片的故事」是有很大的交集,交集中產生了共鳴,這個共嗚會進一步的影響你是如何「構圖」,也就是成就一張「照片故事的故事」。
🟥動機、歷程與照片故事
最後抵達了故事的核心,也就是旅途的終點,感受到在當下的五感剌激,再加上先前對故事的「解讀動機不同」以及「相異歷程感受」,使得拿起相機構圖,就成為每個人對故事的 “各別詮釋”,就算是相同的構圖,近似的曝光,每張照片給自己的價值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
「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詮釋」,我想這就是我好奇的地方,比起照片本身背後的故事,我更在意的就是這個,若能傳神的結合「動機、歷程、照片故事三者的溶合」,那真的是很精彩的故事,讓眾多近似構圖的照片,透過傳神的表達,使得「就那一張照片」擁有獨一無二的光環與特質。
🟥再加入「對焦」
簡單、直白的說,對焦就是讓相機瞄準物體,得以清楚的「過程」,我認為對焦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更是「取捨的過程」,為何對在這裡而不是那裡,你總有個說法,無論是就「景深的計算原則」還是「故事的主角」角度切入,不管是選擇那一個,你總有個思考的過程,這就是我常對學生說的「對焦,是一個過程」。
喜歡吃飯還是麵,咖啡是冰的還是熱的,我們會說是看心情、看胃口,這就是選擇的過程,由於是主觀的喜好,我們不會用「好決定、壞決定」,對焦的取捨當然也是個決定,同時了解「對焦的過程」沒有對錯,但有道理,背後的道理,就是你按下快門前面所有的「動機、歷程、照片故事」總總的溶合下,最後的精華一刻,直到快門按下響起了快門聲,深深的吐出一口氣,呼吸的節奏因而緩慢下來。
這決定看似非常的複雜,事實上卻也是非常的單純,拍照,不只是按下快門的動作,也不只是拿出相機準備的流程,而是自一開始的起心動念的動機開始,中間經過的歷程,以及對照片背後故事的差異解讀吸引,你就已經開始在「構圖」,當到了開始操作相機的動作,取景、決定曝光變數,最後對焦,為你心中的故事選定主角,為這一連串的複雜過程,畫下句點。
任何一張照片背後故事,有好人壞人、好事壞事,究終從「主角」開始,故事因而展開,而「對焦」就是當你準備好一切後,告訴自己,以及將來觀看照片的人們 – 所有的故事都從這裡開始 – 照片的主角,故事最後也將從這裡結束。
從這樣子解度解讀「對焦」,你將發現你過去認識相機操作的「對焦」竟然如此的重要,當你有如此的體悟,「對焦」這過程,將成為所有事件一開始追求的重點,到了按下快門前一刻,你還會猶豫不決嗎?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好人壞人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跟著舜嘉看電影**
宅在家的時間變多,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來場電影吧~不過近期不能上戲院、全球因為疫情新片也變少的情況下,因而舜嘉開始翻閱過往被忽略的好片~就這樣,我發現了這部片子:我的名字叫可汗。其實舜嘉一直很喜歡印度片,以前最愛的印度片有:三個傻瓜、救救菜英文、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來自星星的傻瓜等,不過舜嘉今天要推薦的這部片,雖然是2011年就拍攝的,卻讓舜嘉刮目相看,以印度片來說,在舜嘉心目中,與”三個傻瓜”並駕齊驅!
---------------------以下有雷 慎入-----------------------
這部片講述的是一名患有亞斯伯格症的男子可汗,個性單純卻非常聰明。在母親過世後,從印度到美國找弟弟,並在當地工作娶妻,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卻在911事件後變了調,當地人不僅歧視、甚至霸凌斯林,而可汗的繼子就這樣而死,妻子崩潰至極,一怒之下隨口要求可汗去告訴所有人、去告訴美國總統,”穆斯林不是恐怖分子”,沒想到單純的可汗信以為真,因而展開他的”正名之旅”。就在這趟旅程中,他仍不斷被嫌惡,甚至還被當成恐怖分子抓進監獄,最終他用自己的能力解救了喬治亞州一個被颶風侵襲的小村莊,也用他的正義感解決了其他穆斯林試圖進行的另一項行動。可汗用他的愛證明了他不是恐怖分子,並親口對總統說出:”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兌現了對妻子的承諾,也改變了當時大家對穆斯林的種族偏見。
整部片將近2小時半,以一般電影來說篇幅過長,但舜嘉卻覺得,整部片完全沒有冷場,甚至你根本沒發現已經過了這麼久的時間! 而且對比其他篇幅很長的印度片,經常塞了大量的歌舞(常看印度片的人應該很清楚這種慣例XD)但這部片完全顛覆傳統! 兩個半小時中沒有任何的歌舞,靠著紮實的劇情扣人心弦! 這就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整部片起承轉合非常流暢,從可汗的家庭開始說起他的症狀,以及家庭教育對他的影響,舜嘉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可汗媽媽說的:這世界上的人沒有種族之分,沒有印度教與穆斯林之分,只有好人與壞人的差別。這句話震撼我心,台灣雖然沒有種族歧視問題,但卻有嚴重的政治對立,何苦呢? 只要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何必在乎他的政黨呢?(離題了XD)簡而言之,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真的非常重要! 故事從他的家庭開始推進到他離開家鄉來到美國,開始了故事的主軸。一部片的成功很多人都認為主角演技很重要,這是無庸置疑的,甚至很多是靠著主角挽救整部片XD但”我的名字叫可汗”卻恰恰相反,導演讓我真的是幾乎膜拜! 2個半小時的敘事方式,能夠做到起承轉合流暢,絕非落入”流水帳”(那我看歷史片就好啦),導演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將每個轉場透過主角的對白穿梭在過去與現在,那行雲流水般的自在,讓觀看者也能輕鬆駕馭每個時間軸。至於運鏡,他兼顧了”美”與”技巧”。
很多人都覺得這種勵志電影,想必一把眼淚一把鼻涕,這部片的確也是,但卻不是為對方的慘痛而掉淚而已,而是充滿著正向的能量,那個眼淚是為感動而掉! "愛”,才是貫穿整部片的主軸。
#跟著舜嘉看電影
#我的名字叫可汗
#印度片
#印度寶萊塢電影
#導演卡蘭喬哈
連結取自:2010Kmovie
好人壞人差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首部監所心理教師視角,逼近犯罪行為的起心動念」介紹
訪問作者:陳建安
內容簡介:
人性若是邪惡,犯罪還需要解釋?
善惡的界線真的有那麼容易跨越嗎?
僅憑外顯行為,就能將人歸類為好人或壞人嗎?
情殺、隨機殺人、分屍、家暴、性侵、
縱火、毒癮、黑吃黑、酒駕、神棍……
是衝動、僥倖心態、精神失常,還是理性預謀?
走進時間收集器──監獄,一窺被禁錮的慾望和眼睛
本書深入解讀臺灣近年來重大刑案,包含隨機殺人、殺童、恐怖情人、性侵、縱火、青少年毒品成癮等社會問題,深入剖析其心理痕跡,揭開犯罪者的精神狀況、異常人格、成長背景以及犯罪促發動機與監禁心理歷程。
本書不是以刀光劍影、血腥殺戮的犯罪情節,來滿足我們對違法者的變態圖像,而是作者富有獨特而細膩的社會心理對話,以及逼近圍牆內受刑人生命的日常流淌。
✦你想知道捷運無差別殺人犯──鄭捷的犯罪動機嗎?
✦所謂的正常人和犯罪者之間,距離沒你想的遠,而且存在更多共通點?
✦惡魔真的存在?道德感低落的人就會犯罪?犯罪也會有功能嗎?
✦入監也是要花錢的?被關也算是一種「孝順」?監所的會客室都能看到什麼樣的故事?
✦身為另一種狀態存在的人,死囚會想家嗎?死囚症候群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驚訝於一個好人,怎麼會做出壞人的事。
臺灣近年發生的重大矚目刑案,從北捷案、北投文化國小割喉案、小燈泡事件、臺大宅王情殺案、多起家暴弒親案與殺妻兒案、分屍案,以及因債務糾紛潛入女友家中勒斃母女二人案等震驚社會案件,這類犯案者一反過往,多為單純、沒前科者,有些還是一路表現優秀的年輕人所為。
作者簡介:陳建安
大三開始便出入監所至今二十年以上,本身生命經驗就是非典型。接觸過少年、成年到死刑犯,一直覺得跟監獄受刑人談話,比起跟學生聊還容易的大學老師。
學歷:
英國羅浮堡大學 (Loughborough University)社會科學系心理學博士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碩士
現任職於: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監事
法務部矯正署宜蘭監獄毒品防制計畫督導
經歷: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系主任
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看守所戒毒班團體輔導授課教師
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看守所極刑犯個輔老師
專長與研究興趣:
犯罪心理學
矯正心理學
犯罪學
社會心理學
作者粉絲頁: 看啥 犯罪心理解剖室 Chen's crimpsych chamber
出版社: 和平國際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好人壞人差別 在 少康戰情室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日議題:
◆桃機早上廁所停水、中午空調停擺 換人變更爛?賀陳旦:剛交接時間不足 罪推前朝?卸責成性?新政長照財源拍板 指定用途稅非加稅!自欺欺人?
◆蔡英文4理由擋馬赴港 國安考量?政治操作?蔡英文容扁會友募款、禁馬訪港演講 差別待遇?馬辦:假定洩密不尊重卸任元首 蔡政府惡意羞辱?
◆總統府:馬英九2月評估7月視訊 只講半套?馬辦憂傷台灣自由民主形象 府方決定難信服?新!北院2駁馬限制出境案 打臉蔡英文禁足令?
◆柯文哲嗆議員:壞人無法理解好人 又禍從口出?民寫信關心大巨蛋 北市府千字文罵趙藤雄!荒謬?遠雄聲請停止停工反將一軍 遠雄不隨市府起舞?
今日來賓:
前立法委員 沈富雄
立法委員 林俊憲
前立法委員 林郁方
資深媒體人 陳鳳馨
台北市議員 徐弘庭
✔密切鎖定【少康戰情室】快來訂閱➔https://goo.gl/SFpizi
每週一至週五21:00至22:00 TVBS 56台首播
隔日中午YouTube官方頻道/TVBS官網回播
●完整內容在這裡也看的到:http://goo.gl/Au9Wfa
●TVBS官網:http://2100.tvbs.com.tw/
●按讚粉絲頁:https://goo.gl/Qa9pUR
更多政治評論,請看【T博客】:http://goo.gl/LxCx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