喺呢個群組入面,我永遠都可以做「妹妹」。
以前喺中心,佢地負責安排大小玩動,我係負責玩。
今天,我仍然有兒童被寵嘅權利,有飯食有禮物收,多謝你地所有基愛中心姐姐們!
#有我個樣嘅香檳 #仲有首藏頭詩 #好有文化 #有無人想睇 #仲有唔喺張相入面嘅志強哥哥同妙娜姐姐都有份送架 #喺度多謝埋 #仲有收到手作禮物 #我隻貓見到發光 #仲有朱古力同鎖匙扣 #好似開生日會咁 #基愛中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育有一子一女的Anda於2014年確診乳癌,進行切除手術後,2016年癌症復發,癌細胞轉移到肝臟。身體面臨巨變,她心情被受打擊可想言之,更甚者,她更要面對家中只有數歲大的子女,「醫生話畀我聽嗰下我都接受唔到」,Anda憂心指如何可以將自己接受不了的事告訴子女。 Anda的子女中,女兒更是「癡身」,...
好似開生日會咁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育有一子一女的Anda於2014年確診乳癌,進行切除手術後,2016年癌症復發,癌細胞轉移到肝臟。身體面臨巨變,她心情被受打擊可想言之,更甚者,她更要面對家中只有數歲大的子女,「醫生話畀我聽嗰下我都接受唔到」,Anda憂心指如何可以將自己接受不了的事告訴子女。
Anda的子女中,女兒更是「癡身」,會是想時時刻刻「癡」在媽媽身旁,這令本身要接受治療而身心俱疲的Anda更是矛盾,「每當自己一個人靜落嚟嗰陣,就會諗起自己嘅病情,跟住就會喊,經常都會覺得自己唔喺度,腦海經常都有呢啲畫面,但喺仔女面前要扮無事」,因為Anda認為子女年紀尚小,覺得不宜將自己病情告訴他們,因此在他們面前隻字不提自己患病。
可是小朋友的觀察力超乎想像,那時是Anda病發的時候,女兒也似乎察覺了媽媽有異樣,「有時同朋友去生日會,係件好開心嘅事,佢都話佢好想去,但佢去完之後就會話,『點解會用咗呢啲時間去同朋友玩呢』,佢話如果可以嘅話,『我會想多啲時間陪你』,我唔知點解小朋友會唔想去玩,喺呢個年紀用嚟陪媽媽,我就開始觀察佢,覺得佢有啲奇怪。」
Anda說女兒有時間中會問我些有關生死的問題,「譬如『媽媽你話人死咗會上天堂,你上咗天堂,仲可唔可以同我傾偈呀?又或者你可唔可以帶埋我去天堂呀?』我話人死咗先去天堂,我都唔知幾時會上天堂,如果我上咗天堂,你仲會有爸爸、有細佬、有其他親人,你都要好好生活,她就同我講,『唔啦,你死咗我自己喺度都無意思,我想同你一齊去天堂。』」
女兒的反應令Anda覺得太誇張,「佢(女兒)夜晚會喊,話會發夢,其實我陪咗佢好多晚,我都嘗試用自己嘅方法疏導她嘅情緒,睇吓佢咩事,發覺佢唔會話我知係咩事,淨係識得喊。」
Anda坦言那時不懂處理女兒的情緒,「每一晚你見到自己個女為自己身體狀況喺度喊,其實好很難受,嗰一刻其實我都好想喊,但我要好積極,我唔想畀負面情緒佢」,因此Anda成為一個嚴厲的母親,有時會責罵女兒,其實只時希望對方可以在自己在生時學會獨立,但女兒只是小學生,「依家諗返起佢都好無辜。」
Anda之前都參加過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活動,覺得他們幫到患癌的家庭,就向基金會下協助兒童的彩虹會求助,及後女兒獲安排藝術治療課程,Anda同時也獲輔導。
註冊藝術治療師海琳解釋指,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它的獨特性在藝術創作方面,因為小朋友未懂說話時,已經可以塗畫,所以他們未表達到事情時可以繪畫輔助,加上治療師會邀請小朋友表達創作內容,孩子表達自己的能力因而加強。
海琳續指,治療過程與父母的溝通和相處很重要,因為他們處理到小朋友所表達的焦慮等情緒時,也可幫助小朋友與家長溝通,從而在家庭的層面上也可以處理問題。
Anda指女兒很喜歡畫畫,卻沒想過藝術治療可以幫到女兒,「原來真係投其所好,因為佢係有啲慢熱,未必容易同人傾到自己內心世界。」Anda透過藝術治療師,得悉女兒原來知道自己有很嚴重的病,雖然她不知道是甚麼,但知道是有機會會死亡的病。
Anda坦言那一刻自己才開始醒,因為她以為女兒一直都不知道患病,在她知道同時,自己又沒解釋清楚,令女兒覺得自己很快會離世,但其實情況未到如此惡劣,所以令她內心積壓了很多恐懼。
Anda接受輔導員建議跟女兒坦白病情,「其實佢哋可能只係小學五年班,已經察覺到身邊很多嘢轉變緊。」女兒清楚母親病情後,情緒有所好轉,令Anda如釋重負,「我覺得好開心,佢會好關心我嘅病情,但又唔會好似以前咁負面,而係積極咁看待。」
更令Anda窩心的是,女兒在接受藝術治療起,就已經會每晚製作小手工為自己打氣,現在更變成她的一個習慣,至今仍在繼續,Anda估計女兒為自己製作了約200份作品,「其實佢都幾犀利,可以一直維持咁做。」
Anda現時定期服藥控制病情,她的願望當然是身體健康,但也把女兒記在心上,「媽咪梗係最最希望見到個女大學畢業,之後結婚生仔,但如果喺呢刻,我見到佢她大學畢業已經好開心。」
香港癌症基金會屬下的彩虹會旨在協助5-17歲因家人患癌而受影響的兒童及青少年。彩虹會的臨床心理學家、藝術治療師和社工等專業團隊,可擔當患癌人士和孩子的溝通橋樑,紓緩孩子的憂慮。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Tbjhz1pPeE/hqdefault.jpg)
好似開生日會咁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曱甴、蛇、蜘蛛……人人見而誅之,Ivan偏偏視牠們如掌上明珠。你覺得他「重口味」?他決定帶上他的爬蟲類寶貝們搞體驗班,望消除大眾對「另類動物」的偏見。
Ivan和爬蟲類動物的緣分,由童年開始締結。小時候同學們的玩伴是遊戲機,他就趁下雨天鑽進電單車底找動物朋友,數數蝸牛,尋鼻涕蟲。同學們覺得Ivan核突又奇怪而疏遠他,他卻自得其樂︰「動物簡單啲,唔會好似人咁『蠱惑』,我覺得同佢哋仲易相處!」
Ivan的第一隻寵物是隻水魚,在街市見到牠背上有個小駝峰,覺得可愛便買回來養,一養就是十六、七年。由最早期四出搜羅購買到收養動物,寵物數量超過150隻,包括爬蟲類、折枝類、兩棲類及哺乳類動物。
150隻寵物中,過半都是被人棄養的。Ivan直言,不少爬蟲愛好者抱着「收藏家」心態,不斷追求貴價、罕見、甚至變異品種的動物,以滿足自己「集郵」的欲望。可惜的是,他們大都不了解動物的習性,未能好好照顧牠們,最終棄養。
爬蟲類物動物不討喜,或只是一時寵兒是主流現實。Ivan深信教育是唯一出路,遂於兩年前開始舉辦「奇異動物體驗班」,希望從下一代着手,讓他們和動物近距離接觸,引領他們欣賞另類動物可愛的一面。
出場的動物有刺蝟、大青蛙、蛇、蜥蜴、龜等。小朋友率真活潑,初時難免會出現因為害怕而抗拒的情況,例如拍枱、大叫等,無意中會嚇壞或傷害到動物。Ivan最擔心的是動物會因為受驚而咬他們,所以事前都會與家長「打底」,動物出場前都會提醒及教導小朋友正確和動物的相處方法。他坦言沒有替動物剝毒牙︰「佢哋本身就係有毒,我唔會為咗討好人而傷害動物。」
訪問當日是星期六,Ivan要應付四場活動,包括上午教兩場工作坊,下午兩場當小朋友生日會嘉賓。他前一晚已將動物及物資「打包」,裝滿了三大個手提袋。「一起身成袋好似走難咁拎出去,過程好辛苦」。其中一次心痛經歷是一條球蟒在活動時着涼,他得負上五位數字的醫藥費。後來,他決定收養更多不同品種的蛇,讓動物們輪流休息。
Ivan堅信,體驗是最好的教育,讓小朋友和動物有近距離接觸,才是教會他們愛惜大自然的最有效方法。一起用四分半鐘睇片,看看你會否對Ivan的寶貝們改觀?
第171集《爬出籠子與偏見》全文▶http://bit.ly/KongGu_Animals
------------------------------------------------
《港。故》— 香港人的故事,記得設定「搶先看/See First」
❤IG: 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 bit.ly/oncckonggu_Youtub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NanWleXvG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