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9年3月號
修身:立志好善
上一篇講到修身之目標及方法,子曰:「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蓋 知仁勇三者為修身之要,至於達修身之目標,由有恆者,善人、君子、賢人,以至於聖人而後止。我們理解修身的目標, 自然要理解其方法,除了身體之修,精神也要修,而修身之方法為:立志、好善、克己、復禮、忠恕。以不變應萬變,是謂「立志」;力爭上游以免墮落,是謂「好善」;內心隨時自求調整,檢討與修理,是謂「克己」;力求自律,毋使越軌, 是謂「復禮」;適應集體生活之要求,是謂「忠恕」。
立志:「志」從之從心,即心之所至之意。立志為修身最先決之事,立志為聖人,斯可能成為聖人,立志於求仁,斯能得仁矣。《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對事都須如此,對人生怎麼可以不立志?有目標,有理想,才能定方向,定步驟,循序漸進,達到成功之結果,故曰:「有志竟成。」知止者,知其所止,亦立志之意,《大學》 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有志,則所見者遠,所期者大;遇上艱難險阻時,因有志而自然會盡力克服。至於立志之目標則在 「志於道,據於德」,以漸漸晉升內聖外王之功,而達成功之境界,故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有志於道者,不會因陋衣簡食而恥,如果在乎這些便表示其志不在道,因此不需和他論道。「立志」為人身體精神之統帥,唯有活著之志,才能有健康之規律。唯有向善之志,才有求仁成己成物之作為,軍隊可能被奪帥,但人絕不可失志。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此為立志之重要。
好善:好,四聲,同喜好之意。何謂善?善之標準為 何?僅僅為自己的美好可謂善,凡適應人類共生共存之需要者也可謂善,相反者則為不善。就群體而言,社會健全,國家康強,人類幸福,世界大同,此為大善。因此唯有好善方能為不斷向上前進之目標,方能接受他人批評與勉勵,因此尊師和信友極為重要,尊師往往與重道並稱,由其教導。信友之目的則在接受責善,成為良友,對自身之批評有極大之協助,故曰:「責善,朋友之道。」尊師和信友二者均使從好善而得其善也。自古好善者最終為後人所效法,如舜禹, 舜取諸人以為善,禹聞善言則拜。故荀子曰:「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 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可見人會因好善而慎選身邊之人。
立志與好善相輔相成,立之志若不善,則志向對自己他人無建設。好善但無立志,則雖上進但無方向,形同無頭蒼蠅而無法得知何善更為有益。
因篇幅關係,克己復禮忠恕將於後續詳釋。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9年1-2月號
修身之目標和方法
上一篇講到修身之綱領:好學、力行、知恥。因好學而達知,因力行而行仁,因知恥而近勇。《中庸》雲:「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因有仁而能顧及他人,因有勇而能管制自己。管制自己為學問之第一目的,顧及他人為道德之第一目的。有仁有勇,所得之知才能成為智。能管制自己,則能率性而入道,不偏不倚,從容中道。能顧及他人,則能矩而方物,推己及人,安治於恕道。由是心修而精神自然健全,精神健而形體自然康泰。如《大學》雲:「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 三者,則知所以修身。」蓋好學、力行、知恥三者,所以入知、仁、勇三達德之門也。而三達德知仁勇,則為修身之要也。至於達修身之目標,由於有恆者,善人、君子、賢人, 以至於聖人而後止。故荀子曰:「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士者,讀書人之謂也。修身之極致為聖人,智德最崇高者也。人一入學,即須修身。先由做到有恆開始,以次及於善美,而至於君子賢人,待學德最豐,則入聖人之境界,此為修身之終極目標。
修身除了修德外,生理也需要修。人會生病有兩大原因,一為體之失去平衡,二為用之失去節制。身體各部若不失卻平衡,雖瘦弱但仍健康。如內部已失中和,即便外表健碩,其病已在。但如果體雖健,而用無節制,以致精神勞累至極,至若縱情物欲,精疲力竭,而導致抵抗力弱,也會失去身心之平衡而致病。生理之修,則在起居有時,飲食有節,寒暖適度,動靜得宜。故善於修身養性者,在節制食色之欲,使身心平衡。宏揚仁道之德,使由行仁而自得其樂,則可以修身,可以養性,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矣(莊子)。由智仁勇之三達德須修,生理、心理亦須修。人能修身如此,則身健心怡,而學高德富身心康泰。所謂「良醫可以治病,良相可以治國」,修德者也懂得修體,兩者並行,最後將能成國家之棟梁。
身是活的,無時無刻不在動變,而其四周環境的一切,亦無時無地不在動變,因此自身必須經得起動而極堅實,也 必須經得起變而能適應。所以身的第一個條件為本身健全,能以不變應萬變,是謂「立志」;第二個條件為不斷地力爭上游以免墮落,是謂「好善」;第三個條件為內心隨時自求 調整,檢討與修理,是謂「克己」;第四個條件,為動作云為自律,毋使越軌,是謂「復禮」;第五個條件為能適應集體生活之要求,是謂「忠恕」。
以上立志、好善、克己、復禮、忠恕為修身之主要方法,由於篇幅有限,將於後續詳述。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12月號
修身之綱領
上一篇講到修身的基本原理,人之所以修身,中庸 雲「修身以道」,原則就是「道」,而應用自然不能離乎 「德」,亦不能離乎「知、仁、勇」。我們無時不在進步,如不好學,則無新知補充,必然導致落伍。如果見旁人進步,相形見絀,仍不以為恥,則一旦有覺悟時,不及趕上, 則無從補救。倘若空言而不力行,或見義而不勇為,於己於人皆屬損失。因此從好學、力行、知恥開始,則能近乎知、仁、勇三達德,而知仁勇實為修身之綱要。《中庸》有雲: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修身為成己之末,為成物之本,修身 為內聖外王之基礎,為治國平天下之根本,知仁勇則為修身之綱要。
好學:我們要好學以趕上時代新知,知識之日漸增廣, 隨時進益,並要能合乎時宜。好學近乎知,因此君子不能不好學。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為學須日積月累, 不可鬆懈,須時恐不及,溫故知新,用力至勤,必要時甚至廢寢忘食,此謂好學。子貢曰:「學不厭,智也。」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因此好學為終身之事,成為嗜好,因此能不厭不煩,從「知之」以至「好之」,進而至 「樂之」。
力行:力行以助人進步,亦幫助環境進步。曾子曰: 「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我們做人如果一味只求自己進步,而不顧社會他人,則整體社會環境不進步,即便我們增進,社會不增進也無用。因此君子既能進益,亦宜使他人、環境乃至社會國家能同時進益,以求達於仁道之極境,除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外,還能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成己為的是成物, 修身為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而新民,己德既立,亦宜幫助他人進步。
知恥:知恥即有羞惡之心,能勇於改過,而日進聖賢君子之道,遠離小人鄙倍之域,故知恥近乎勇。人類與禽獸之區別,在人類知恥能改進,而禽獸則無。人類一切之文明推進皆由知恥而得,因此「恥」為人類進化的一種推動力量。 因為知恥而力圖改進,有所奮勉,進而有所作為。若喪失羞惡之心,則陷入墮落、麻木、萎靡、苟且、卑污、不倫,與 禽獸無異。因此聖人立教,必使人知恥,然後才有道德文化可言。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政事刑律,極其成效,不過使人免於罪惡而已,唯有教育才能使人常存羞惡之心,自覺自悟而日趨為善。恥在負的方面能讓人知其非,在正的方面能求其是,必須在負的方面能知其劣,又在正的方面求其優, 若不能發奮圖強,自立自強,仍無濟於事。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 人有。」又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好學、力行、知恥為修身之綱領,亦為人生進步之基礎,三者無先後順序,實為並進。好學而不力行,則未在實踐中知自己不足;於實踐中知恥而力圖改進,進而更加好學, 最終在知識和德行上均能增進,乃為君子修身之根本。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在 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子曰:「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 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 <看更多>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在 南懷瑾老師語錄- 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