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有時候真的是越講越故意
聽得懂卻故意唱反調~常常挑戰大人的極限啊
有一次吃飽把雞腿丟超遠(整個傻眼!!!)
-
《文章分享》
當家中兩歲的幼兒動不動就發脾氣,或發生要求孩子往東,他卻偏往西的情況,父母在教養上應堅持哪些原則,共同陪伴孩子成長?
接納孩子的不穩定性
孩子在兩歲前期與兩歲中後期呈現出的狀態大不同,從可人的小天使變成事事講不通的小惡魔。然而,這是成長發展過程的必經階段,將持續到五、六歲過後。每半年會看到孩子不一樣的變化,前半年覺得孩子的表現良好,後半年則是令父母氣到快抓狂,因此,首先家長必須接納孩子的不穩定狀態。
建立一致的教養原則
兩歲的孩子正處於建立生活規範的階段,建議父母與長輩們要有一致的教養原則,孩子較能遵守,對行為規範的建立也會容易許多。例如:爸媽要求孩子坐在椅子上吃飯,但爺爺、奶奶覺得沒關係,認為吃飯走來走去有助消化,或不需要自己吃而讓大人餵食。當家人之間的教養原則不一致時,容易讓孩子養成鑽漏洞的習慣,變得喜歡去爺爺、奶奶家,因為可以不用自己吃飯,也讓家長在建立孩子的行為規範時感到困擾。因此,長輩或同住的家人應有一致的標準與原則,孩子練習的機會則比較多。
讚美孩子的好表現
當孩子出現良好的行為表現時,請不吝於立即給予讚美與鼓勵,例如:「哇!你可以幫忙拿東西,你好棒!」、「咦?你會自己穿鞋,你好厲害!」等具體讚美。孩子受到鼓勵的同時,知道這是家長期待的好行為,會在讚美的增強下持續出現行為,亦為建立優良行為的好方法。
給寶寶一定的自主權
兩歲兒的自主權觀念逐漸發展,開始產生自己的想法,也因此「我會……」或「我要……」等經常掛在嘴邊。此時,不妨讓孩子有一些選擇權,但這選擇權不要以「YES」或「NO」的是非題詢問,而是讓他有不同選項來抉擇。像是天氣變冷,希望孩子穿外套,如果直接問他:「要不要穿外套?」孩子可能會直接回答:「不要」。此時可以換個方式問:「你要紅色的外套,還是藍色的外套?」何采諭心理師指出:「有研究指出,孩子通常會選擇後者的答案,因此,詢問孩子時,父母可將對孩子的要求放在後面。」其實無論面對什麼問題,當孩子可以「做選擇」,他會感受到自己的掌控權而覺得欣喜。
增加戶外活動與經驗
同儕互動也是孩子需要逐漸建立的經驗,不過,由於兩歲孩子與同儕的互動多為平行遊戲,雖與人在同一個空間裡,但互動機會不多。孩子到兩歲半左右,才會出現較多的實質互動。因此,爸媽不妨帶孩子到附近的公園、圖書館或教會等有孩子聚集場所,促進孩子的人際交流。
雖然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挫折,為什麼孩子不跟別人一起玩?或是明明一群小孩玩得很開心,但為什麼自家孩子覺得好玩或好笑的時候,會跑來向爸媽分享,而不是與同儕分享?其實這階段的孩子與大人互動的興趣,明顯高於對小孩,不過,這只是發展過程,還是多製造孩子與同儕相處的機會,讓他們彼此感到熟悉。
規律改變要事先預告
兩歲孩子對於時間或某些事情的順序,有著自己的規律,例如:爸爸接孩子放學時,若今天走與以往不同的路,孩子可能會提醒「走錯路」或「爸爸,怎麼跟上次不一樣」……甚至有些孩子會堅持走原路,或按照原來的規矩才行。因此,要做一些路線或規律上的改變,可以事先告訴孩子,「我們今天要走不一樣的路去探險喔!」或他平常放學後,回到家先洗澡、吃晚餐、玩玩具、上床睡覺,如果今天有親友來訪,事先告知孩子:「等一下阿姨要過來,晚上我們會一起到外面吃飯。」讓孩子知道生活會出現一些改變,預先有心理準備。
給予具體明確的指令
在給予孩子指令時,需以簡單、具體、明確且使用正向的肯定語句做描述,何采諭心理師解釋:「這階段孩子的詞彙仍在發展,對於指令的記憶會比較微弱,若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有很多項,就請一個一個給予指令。」例如:回到家後先放書包、脫襪子、洗手、準備吃飯,這樣孩子較能記得住,也可遵照指示完成任務,不要一長串對孩子說:「鞋子放好後,把襪子脫掉放在洗衣籃,再把手洗一洗來吃飯。」對他來說,指令太長反而記不住。
7妙招聰明應付難纏兒
孩子的行為表現是成長的歷程,雖然有些狀況在穩定與不穩定間交替出現,然而,父母應能接納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所表現的行為狀態,何采諭心理師說:「也許這些狀態會引發父母的情緒,但父母也應學習調整情緒,畢竟自身的處理態度有時也會造成孩子不合作、反抗的因素,適度的讓步或有彈性的調整,會讓親子關係更融洽、更親密。」
不過,有時當孩子在鬧情緒時,大人無論怎麼說、怎麼哄,孩子仍不為所動的哭鬧不休,讓許多爸媽感到頭痛,對眼前的小惡魔一點辦法都沒有。何采諭心理師提出以下幾個好方法,爸比媽咪不妨試試看!
1父母先穩定自身情緒
無論哪個年紀的孩子,當他的情緒或行為不佳時,父母應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別隨之起舞。尤其遇到愛唱反調、愛宣示主權的兩歲兒,在講不通的時候確實讓大人感到挫折,不過,若父母能理解這是孩子發展的必經過程,就不易隨之惱怒。
2事先與孩子約法三章
觀察孩子在什麼情境或面對哪些人事物容易引發情緒,並在事前與他約法三章。例如:進到大賣場前,先與孩子講好規則,包括只能用小眼睛看東西、幫忙爸媽拿東西當小幫手、講話輕聲細語等,當孩子都有做到時,爸媽也別忘記給予稱讚。
(完整文章在留言處)
-
#自己生的自己生的
#每天不要不要
#兩歲貓狗嫌
#違拗行為
#GK爸插畫時間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好笑 的是非題 在 Gk爸爸原創故事繪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孩有時候真的是越講越故意
聽得懂卻故意唱反調~常常挑戰大人的極限啊
有一次吃飽把雞腿丟超遠(整個傻眼!!!)
-
《文章分享》
當家中兩歲的幼兒動不動就發脾氣,或發生要求孩子往東,他卻偏往西的情況,父母在教養上應堅持哪些原則,共同陪伴孩子成長?
接納孩子的不穩定性
孩子在兩歲前期與兩歲中後期呈現出的狀態大不同,從可人的小天使變成事事講不通的小惡魔。然而,這是成長發展過程的必經階段,將持續到五、六歲過後。每半年會看到孩子不一樣的變化,前半年覺得孩子的表現良好,後半年則是令父母氣到快抓狂,因此,首先家長必須接納孩子的不穩定狀態。
建立一致的教養原則
兩歲的孩子正處於建立生活規範的階段,建議父母與長輩們要有一致的教養原則,孩子較能遵守,對行為規範的建立也會容易許多。例如:爸媽要求孩子坐在椅子上吃飯,但爺爺、奶奶覺得沒關係,認為吃飯走來走去有助消化,或不需要自己吃而讓大人餵食。當家人之間的教養原則不一致時,容易讓孩子養成鑽漏洞的習慣,變得喜歡去爺爺、奶奶家,因為可以不用自己吃飯,也讓家長在建立孩子的行為規範時感到困擾。因此,長輩或同住的家人應有一致的標準與原則,孩子練習的機會則比較多。
讚美孩子的好表現
當孩子出現良好的行為表現時,請不吝於立即給予讚美與鼓勵,例如:「哇!你可以幫忙拿東西,你好棒!」、「咦?你會自己穿鞋,你好厲害!」等具體讚美。孩子受到鼓勵的同時,知道這是家長期待的好行為,會在讚美的增強下持續出現行為,亦為建立優良行為的好方法。
給寶寶一定的自主權
兩歲兒的自主權觀念逐漸發展,開始產生自己的想法,也因此「我會……」或「我要……」等經常掛在嘴邊。此時,不妨讓孩子有一些選擇權,但這選擇權不要以「YES」或「NO」的是非題詢問,而是讓他有不同選項來抉擇。像是天氣變冷,希望孩子穿外套,如果直接問他:「要不要穿外套?」孩子可能會直接回答:「不要」。此時可以換個方式問:「你要紅色的外套,還是藍色的外套?」何采諭心理師指出:「有研究指出,孩子通常會選擇後者的答案,因此,詢問孩子時,父母可將對孩子的要求放在後面。」其實無論面對什麼問題,當孩子可以「做選擇」,他會感受到自己的掌控權而覺得欣喜。
增加戶外活動與經驗
同儕互動也是孩子需要逐漸建立的經驗,不過,由於兩歲孩子與同儕的互動多為平行遊戲,雖與人在同一個空間裡,但互動機會不多。孩子到兩歲半左右,才會出現較多的實質互動。因此,爸媽不妨帶孩子到附近的公園、圖書館或教會等有孩子聚集場所,促進孩子的人際交流。
雖然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挫折,為什麼孩子不跟別人一起玩?或是明明一群小孩玩得很開心,但為什麼自家孩子覺得好玩或好笑的時候,會跑來向爸媽分享,而不是與同儕分享?其實這階段的孩子與大人互動的興趣,明顯高於對小孩,不過,這只是發展過程,還是多製造孩子與同儕相處的機會,讓他們彼此感到熟悉。
規律改變要事先預告
兩歲孩子對於時間或某些事情的順序,有著自己的規律,例如:爸爸接孩子放學時,若今天走與以往不同的路,孩子可能會提醒「走錯路」或「爸爸,怎麼跟上次不一樣」……甚至有些孩子會堅持走原路,或按照原來的規矩才行。因此,要做一些路線或規律上的改變,可以事先告訴孩子,「我們今天要走不一樣的路去探險喔!」或他平常放學後,回到家先洗澡、吃晚餐、玩玩具、上床睡覺,如果今天有親友來訪,事先告知孩子:「等一下阿姨要過來,晚上我們會一起到外面吃飯。」讓孩子知道生活會出現一些改變,預先有心理準備。
給予具體明確的指令
在給予孩子指令時,需以簡單、具體、明確且使用正向的肯定語句做描述,何采諭心理師解釋:「這階段孩子的詞彙仍在發展,對於指令的記憶會比較微弱,若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有很多項,就請一個一個給予指令。」例如:回到家後先放書包、脫襪子、洗手、準備吃飯,這樣孩子較能記得住,也可遵照指示完成任務,不要一長串對孩子說:「鞋子放好後,把襪子脫掉放在洗衣籃,再把手洗一洗來吃飯。」對他來說,指令太長反而記不住。
7妙招聰明應付難纏兒
孩子的行為表現是成長的歷程,雖然有些狀況在穩定與不穩定間交替出現,然而,父母應能接納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所表現的行為狀態,何采諭心理師說:「也許這些狀態會引發父母的情緒,但父母也應學習調整情緒,畢竟自身的處理態度有時也會造成孩子不合作、反抗的因素,適度的讓步或有彈性的調整,會讓親子關係更融洽、更親密。」
不過,有時當孩子在鬧情緒時,大人無論怎麼說、怎麼哄,孩子仍不為所動的哭鬧不休,讓許多爸媽感到頭痛,對眼前的小惡魔一點辦法都沒有。何采諭心理師提出以下幾個好方法,爸比媽咪不妨試試看!
1父母先穩定自身情緒
無論哪個年紀的孩子,當他的情緒或行為不佳時,父母應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別隨之起舞。尤其遇到愛唱反調、愛宣示主權的兩歲兒,在講不通的時候確實讓大人感到挫折,不過,若父母能理解這是孩子發展的必經過程,就不易隨之惱怒。
2事先與孩子約法三章
觀察孩子在什麼情境或面對哪些人事物容易引發情緒,並在事前與他約法三章。例如:進到大賣場前,先與孩子講好規則,包括只能用小眼睛看東西、幫忙爸媽拿東西當小幫手、講話輕聲細語等,當孩子都有做到時,爸媽也別忘記給予稱讚。
(完整文章在留言處)
-
#自己生的自己生的
#每天不要不要
#兩歲貓狗嫌
#違拗行為
#GK爸插畫時間
好笑 的是非題 在 年代向錢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分享給大家。
你拿槍保衛台灣嗎?一個保證破壞氣氛的問題
一場40、50歲男女的餐會上,什麼樣的問題可以保證現場氣氛頓然凍結,主人客人皆尷尬,而且沒人接得上話?試試這個問題:各位願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為保衛台灣而流血?
現在換成一群60、70歲的男女,題目由「孩子」換成「孫子」,你猜結果?
你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嗎?這可能是全台灣人最忌諱的問題,誰經常問,誰就會被拋出社交圈外;即使在家中,也會遭白眼。
拿起槍保衛台灣嗎?他們會恨你
現在說三個真實的故事,都是我的親身實驗。在聊天中,我向一位做過市議員的30歲年輕女性提出這個問題:如果中共傘兵落地,而你身旁有槍,你會不會拿起槍保衛台灣?她沈默了幾秒鐘之後,對我說:我建議你以後不要向台灣的年輕世代提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問她。這次她不用思索電光一樣快的回答我:因為如果你問他們,他們會恨你!
我也吃驚了。不喜歡被問這問題很自然,但怎麼會到「恨」的地步?
過一陣子,在一場嚴肅的討論中,我對一位雖然才27歲但已經江湖經驗老道的研究生,男性,發出同樣問題:你會不會拿起槍保衛台灣?哈哈,我又吃驚了。他考慮了一會說:那要看美國的第七艦隊那個時候在哪裡,如果離台灣很近,我就打,如果離台灣很遠,我就跑。
看到這兩個案例,你有什麼反應?這兩位的反應,在你的反應範圍內嗎?如果你還沒感到意外,那麼我再講第三個案例。這次,23歲,女,剛大學畢業。聽完我的問題,她睜大美麗的雙眼望著我發呆,我以為她沒聽懂,就再複述了一遍問題。她這才開口,說:你問的問題不可能發生啊,如果中共要動武,一定是先派無人機過來掃射,怎麼會有傘兵呢?聞言我哈哈大笑,世代差距果然存在。
三個故事說完了。你如果把這當笑話聽,那就讓我們來設想一個情況,看看還好不好笑。現在,把發問對象換成2020年總統候選人,管他/她代表哪一黨或藍綠統獨,你猜他/她們會怎麽回答?管他/她姓蔡、姓賴、姓吳、姓朱、姓王、姓張,還是姓柯、姓韓?
如果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候選人被問到這個問題,管他/她姓川普、姓歐巴馬、姓克林頓還是姓桑德斯,你覺得他/她們會繞著彎子迴避這問題嗎?
2020 總統候選人的必答問題
我建議在台灣2020總統大選的公開辯論會中,一定要把這問題加進去,而且是用YES/NO的是非題方式,而不能用申論題打混:不管為了什麼原因,如果中共武力犯台,你會不會讓你自己、你的兒女、你的孫兒女,參加戰鬥保衛台灣?雖然我已經知道,台灣的各黨派、政府的中選會、各主要媒體,都沒有種敢接受這個題目。
我甚至懷疑,讀到這裡還沒生氣、還不「恨」本文作者的讀者,數量並不太多。
如果全台灣的人都在迴避這個問題,那麼台灣的「國家定位」議題,過去幾十年究竟在鬧什麼?
百年不變,怪誰?
如果一百年前被定位為「怕死、愛錢、愛做官」的台灣社會文化,經過了這一百年,還加入不了一點點「賽德克巴萊」的精神,那我建議修憲,規定只有純原住民才能參選總統和立委,或新進從越南、印尼移民過來的公民也可以考慮。
如果一條流浪狗,連續被三個主人拋棄,還沒意識到自己必須改變成一隻狼,那麼,是不是活該做流浪狗?
據傳,當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時,聯軍統帥瓦德西大惑不解,問說:為什麼北京人不抵抗,男人寧可上吊殉國,女人寧可跳井自殺,也不拿起家裏的菜刀幹掉我們一兩個士兵?大哉問!
哎呀,我是不是破壞了大家的心情,真是罪過!
(本文原刊於 2019-02-24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