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過日考察系列第31
#從哈佛醫學院看中山仁武校區選址
文:洪正、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中山大學仁武校區開發計畫」在7月9日通過環評,准予開發,距離2012年獲教育部核准新校區籌設已又過了6年。有網友疑問「西子灣大學」是否會變成「仁武大學」,但實際上並非遷校,而是擴充空間。
仁武校區原為廢棄的仁武營區,其中24公頃作為大學用地,規劃生命科學系館、電資學群系館,並設立多個研究和創新育成中心。
雖然原本的西子灣校區面積近70公頃,但因「多數被獼猴佔據」,實際可用面積不到30公頃不到,六個學院裡有四個學院空間嚴重不足,20多年來積極向外尋地,找過澄清湖、屏東、台南等多塊基地,歷經波折取得仁武基地,但又因斷層經過計畫屢經修改,終於通過環評。
然而,在仁武設立校區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嗎?
或許各位讀者覺得我們這樣問很怪,就先來看今天的考察吧:
今天我們來到的是哈佛大學醫學院所在的波士頓 #長木醫學學術區(Longwood Medical and Academic Area)。大家可能都知道
哈佛的校總區(哈佛園)位在劍橋,但醫學院則是歷經搬遷,才於1906年落腳長木。經過百年發展,此處已經成為多家教學醫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布萊根婦女醫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院......等)和高等教育機構(除了哈佛醫、牙、公衛以外,還有麻州藥科健康學院、麻州藝術設計學院、東北大學、西蒙斯學院......等)
這一共19間醫院與學術機構,統合組成「醫學學術與科學社群組織」( Medical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Community Organization ,MASCO),負責管理區域計畫、並協調各組織所需的交通、能源等機能。
在長期發展下,長木醫學區已成為全美、甚至全球最尖端的醫學研究區域,推動波士頓成為全美拿到最多NIH funding的城市,也帶動生技產業聚集。目前,每天進入此區域的人口超過11萬人、未來10年內預計還會增加超過1萬個工作機會。
那哈佛大學等機構,有沒有覺得長木醫學區太擠,要去開闢新校區呢?答案是,真的太擠,但不想搬。各單位透過改建、併購等方式,朝向垂直發展,增加可容納面積,他們認為「再戰數十年」應該不成問題。
在學術機構群聚同時,長木醫學區擁有良好的環境與交通機能,沿著河流有成排的公園綠地,區域南北各有一條輕軌(波士頓地鐵綠線的支線)經過,而區域內也有附設商場,提供堪用的商業機能。
過去,大學會希望擁有自己廣大的校園,但和波士頓一樣,學術機構群聚於市區,支撐城市經濟發展的案例越來越多,而且很多是「刻意為之」。
我們認為,「#智力共享」與資訊、物質、人的有效連結緊密相關。除了架構學研機構的金流、資訊流外,人與人的實質交流,也非常重要。
根據Florida、Van Agtmael等人的論述,創新人才與公司會把「生活品質」列為選擇,生活機能、娛樂、教育、綠化......都是創造激勵進步環境的因子。
因此,城市發展創新區域時,應著重多樣生態體系,而非只想蓋校舍大樓。城市的經濟資產包含大學、醫院、研究型公司與創業公司等,在長木醫療區的範例中,我們看到頂尖大學創造的群聚效應,而波特蘭和德勒斯登則由地方政府主動安排生命科學產業群聚在便利場所。
例如德國薩克森州政府投資1億歐元,獎助普朗克研究院分生遺傳所在鄰近德勒斯登大學醫院旁成立,而後生物薩克森也在同一座大樓設立辦公室,帶動東德解體後,德勒斯登的產業轉型。
創新地區應該有促進人與人交流、會面的便捷交通與城市設計,以大眾運輸、共享交通作為骨幹,並促進以交通節點為核心的混合多元利用。雖然視訊與線上交流越來越方便,但創意人才交流的重要性絲毫未減,這樣的人本大學城,除了波士頓外,也在費城、紐約、聖路易市出現。
例如波特蘭的奧勒岡健康科學大學(OHSU),接受Nike創辦人捐贈成立的奈特癌症中心,新大樓就選在靠近市中心處,而不是郊區的校園內,以便靠近其他醫療與研究機構。而OHSU的生命科學合作大樓也選在威拉米特河畔的輕軌站旁,比山上的校區更加便利。
中山大學作為高雄排名最前的綜合大學,在規模與研究能量上一直無法突破,和台南的成大、台中的中興大學規模以及產業影響力相比,都尚有差距。
我們會希望,像這樣的領頭大學,應該和城市的產業與發展方向更進一步結合,例如資工系設立在高軟附近,生命科學院設置在教學醫院附近,而不同院校設計院所則可設置在駁二附近的港區(都不缺閒置公有地),透過校園融合社區、實驗室貼近市場、大眾運輸串連各據點,打破學校藩籬,增加人才交流與產業界合作機會。
這不代表我們反對仁武校區。仁武校區鄰近仁大、仁武工業區,離金屬中心、楠梓園區、高科大等產業學術核心也不遠。且仁武營區尚有25公頃左右多餘腹地,可以「研究型校區」為目標,規畫周邊成為智慧生產特區,並以促進公共事業和私人企業合作模式吸引研究單位與廠商進駐(可參考德國弗勞恩學會,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的公私合作,專業分群模式)。
「團結力量大」,高雄的經濟發展必須往知識密集、智力共享轉型,前提就是打群架而非本位主義,在高科大合併後,我們希望中央地方能同心促成高等學術機構與城市產業更密切配合,並主動修正都市計畫,放寬法規,讓更多人才能夠聚集!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24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24 之紐約好過夜
#砲台公園城水岸之夜
圖文/ 三民惟新 陳柏惟
紐約市是座不夜城,紐約的週五沒有Crazy Friday,但這座城市24小時營運不停的地鐵,不間斷的海陸空交通和半夜仍然不缺人潮的中城區,都反映著和大多美國城市相當不同的城市生命力。
在紐約停留的短短幾天內,我們考察了下城區哈德遜河與跨越東河布魯克林側的水岸環境,在紐約港埠上百年的繁華史中,海岸線與碼頭屢經變遷,也經過了貨運衰退、閒置空間利用和水岸再開發等階段。
今天我們在深夜來到的是砲台公園城,顧名思義,這塊地位於曼哈頓南端的砲台公園附近,1950年代,因為海運貨櫃化,導致南曼哈頓的大量貨運碼頭快速衰退荒廢,貨運量轉往紐澤西的貨櫃碼頭。因而,官民均有活化利用此區域的想法。
在政府支持下,紐約州議會通過組織公益企業「砲台公園城市管理局」(Battery Park City Authority),負責在曼哈頓下西區開發和維護完整的住商混合社區。
在經過都市計畫與總體規劃話,在上位設計之下,BPCA利用競爭性公開招標程序和民間企業合作開發住宅、辦公室,並引入學校、圖書館、公園等機能。
此區域為填海造陸而成,利用1970年代世貿中心和紐約各開發案挖出的土方填出了約37公頃的土地(205兵工廠有58.7公頃),在1977年,土地填土完成。1980年代開始,許多住宅與世界金融中心(World finanical center )陸續完成。
我們實際來到現場,可以看到規劃完善的水岸公園與步道;鑲入建築群中,但又不影響碼頭視野的遊艇港;通往紐澤西的「水上計程車」碼頭也近在咫尺。 區域內完整的住商機能和適合步行的環境,讓此處成為紐約相當成功的水岸再開發案例。
在這個案例中,良好的上位計畫;績效導向的開發公司;規劃良好的複合機能這幾點,都很值得「亞洲新灣區」水岸開發學習。
舉例而言,亞洲新灣區(多功能經貿園區),雖有範圍與願景,但缺乏綜合規劃,也沒有特定的都審標準(砲台公園城則有通盤設計和要求嚴格環保節能標準)。因此,砲台公園在規劃時,就考慮了居住居民的就學、通勤、休閒(公園、圖書館)機能,「要移入多少居民,他們需要什麼?」這些規劃在亞洲新灣區計畫中付之闕如。
同時,公司化的管理局,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財政收益/收取到期的租賃房租以及付款代替税(PILOT)等」為績效指標,和開發商密切合作,成功帶動本身永續發展。雖然此處水岸都是A級商辦(包含高盛大樓)和豪宅,但水岸也保有完全的公共性,並無碼頭或景觀私有化的情況。 臨海公園雖然不大,但水岸植栽完整,休憩空間充足,不論是遮蔭或步行環境,甚至更勝處於熱帶的高雄。地產開發和公益如何兼顧? 如何嚴格規範品質又保有彈性? 紐約市的執行成果確實要令我們深感慚愧。 這也是我和夥伴們希望未來「高港土開公司」與市府能夠再繼續努力之處!